作业帮 > 高二 > 教育资讯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10:45:53 高二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1]高二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1、 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主流思想的奠基时期
  (1)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孔子与儒家 (孔子儒家思想主要内容:仁;德政;礼。教育思想重点在有教无类和学习方法)
  发展:孟子(性善论;仁政说;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
  荀子(性恶论;仁政说;水舟之说;唯物思想等)
  (2) 道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形成:创始人老子,主张:道为万物本原;道法自然,清静无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为理想状态;辩证思想。
  发展:庄子。思想主张:万物齐一;不执着于物。
  (3)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及其历史意义
  背景: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经营方式变化,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政治:分封制度遭到破坏,贵族没落,新的社会阶层正在崛起,士阶层扩大,不同人从不同角度发表主张。
  思想文化:学术下移,学在官府的垄断局面被打破。
  内容:各家主张战国时期的儒家和道家之外,另外还有法家思想需要注意,为后来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础。
  2、 汉朝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背景:汉初黄老之学不能解决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后所面临的社会问题。需要新的理论适应巩固中央集权的需要。
  经过:A董仲舒发展儒家思想:春秋大一统;天人感应(有限限制君权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阴阳五行学说);三纲五常学说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与汉武帝的反应
  作用: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
  3、 儒学的发展—宋明理学
  (1)背景:魏晋南北朝:佛、道传播,儒学出现危机;唐朝:调和之风兴盛,“三教合一”弥漫各个领域。;儒学丰富、更新深受佛道影响既要回答佛、道关于宇宙、自然的深层思考,又要与传统儒家对现实人生的关怀联系起来。理或天理为其核心观念。
  (2)内容: 程朱理学 代表:程颢、程颐、朱熹。 主张:A、世界观:理。(在世界――本原、在社会――儒家道德伦理,在个人――人性)B、方法论:格物致知,即研究事物,穷尽事理。(事理不是科学知识而是人伦道德)
  影响: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元、明成为科举考试内容,确定了程朱理学在思想界的统治地位。
  陆王心学:强调了主动作用,激励人们奋发立志。代表:陆九渊、王守仁。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宋明理学
  一、背景
  (一)原因——必要性
  1.汉末以来,儒学的权威性削弱,其正统地位受到佛教、道教冲击。(三教并立)
  2.宋代社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
  (二)条件——可能性
  1.儒学复兴运动
  2.北宋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
  二、特点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三教合一)
  三、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一)理学的创立
  1.代表人物:北宋 程颢、程颐
  2.主要观点:天理是世界的本原;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与万物俱生的;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格物致知。
  (二)理学的成熟
  1.代表人物:理学集大成者——南宋朱熹 《四书章句集注》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理先于气;
  方法论:格物致知以求“理”。
  政治主张或伦理观:存天理(三纲五常——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灭人欲;(道统论;正君心。)
  (三)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
  2.主要观点:
  本体论或宇宙观: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致良知”(通过内心反省去除私欲,回复良知即可成圣贤);知行合一。
  政治主张或者伦理观:存天理,灭人欲。
  高二历史必修三笔记: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1.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西传
  1)造纸术
  (1)西汉时期发明造纸术。
  (2)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
  (3)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影响最为久远,有利于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
  2)印刷术
  (1)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
  (2)北宋平民毕升发明(泥)活字印刷术。
  (3)活字印刷术经波斯传到西方,“成为新教的工具”,推动了文艺复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