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对生命的诠释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7:54:29 作文素材
对生命的诠释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生命的诠释

《生命》(又名《生命脉动》)是由BBC制作的十集系列纪录片,从2009年10月12日开始在BBC电视台播出。本片制作共耗时四年,全部以高清方式摄制。每集50分钟,外加10分钟的拍摄花絮,总共60分钟。根据《泰晤士报》报道,本系列片耗资一千万英镑,不过BBC官方并未证实这一数字。2009年是达尔文诞辰二百周年,也是《物种起源》发表150周年。为了进行纪念,本片力图展现自然界缤纷物种的多样性,和它们为适应环境而进化出的各种神奇生存本领。

该系列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大自然中130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前沿摄影技术捕捉到了前所未有的惊人美景——求偶的小鸟在水面上跳着让人眼花缭乱的复杂舞步,表示忠诚;鱼使用鱼鳍飞翔,摆脱猎食者的追捕……本片用镜头去发现地球生命的缤纷多样和动植物存战术。这是正在发生的进化过程:在极端压力下,生物体战胜来自敌方和环境的挑战,不断拓展行为极限。

1

篇二:“心灵作文”的生命化诠释

“心灵作文”的生命化诠释

郑华枫

能成为“心灵作文”的一员,我是幸福的,于我的教育工作,彷佛眼前暗夜般的幕,受凤鸣龙吟的剑挥割开了口子,沐我于幕之外灿烂的光。

“心灵作文”课题研究,是传承张文质老师生命化教育理念的新作文教学课题研究。两年来,“心灵作文”且行且思,从兴奋、慌乱、渴望、青涩、争执、困惑、倾诉、执着中一路走来,一路上虽枝拦叶障,亦花果相随。文学的召唤,生命的引领,时刻撞击着“心灵作文”沉甸甸的教育之梦。我呼吸其间,神形俱振。

张文质老师说,所有的教育行为都要进行价值审视。我以为,“心灵作文”的价值初衷就在于使儿童学会发出自由的声音,培养儿童的语文素养, 以及使儿童对更美好的未来充满期待,

自由的声音对生命的存在是极其重要的,这种重要有时候比“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生命自由更重要。这种声音的自由,就是一种超越一切束缚的真实语言。

中国传统的教育,直至文学,自然不乏精华,然而却繁衍了一代代亦步亦趋、人言亦言的文化奴、应声虫,他们以社会的主流声音为声音,以强权统一的脚步为脚步,没有个性、没有创新、没有想象力,最好的也无非一味地抱着祖宗们的几本典籍,翻来覆去,死气沉沉。

新课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学已经渐渐地从假话、空话、套话中挣扎出来了,大多数老师已经隐约看见了新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即力求“真实”,使学生达到“我口抒我心,我手书我口”。然而,对于“真实”与“我心”的概念却依然多少存在争议,争议的源头,无非是因为老师们用各自的立场来诠释作文教学。这样一种争议虽也有创新的端倪,却大多是片面的,是还保留“以师心度生腹”的嫌疑的。教育家赞科夫对作文教学提出引导学生“言之有情,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的观点,我认为是不完整的,只有当这个“情”的确是学生心中的情;这个“物”的确是学生眼里的物;这个“理”的确是学生理解的理的时候,作文教学才能做到真正的“真实”,学生才拥有真正自由的声音。

我们有权力渴望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中,那么,我们也应该有责任让孩子们活在真实里。这个真实是要以学生的真实感受为出发点和依归的,而不是以教育者的判断评价为标准的。窦桂梅老师提出要让“真实”的作文在孩子的心灵里安营扎寨,窦老师曾以“热爱家乡”为例,质问如果孩子表达自己“讨厌家乡”有何不可?而事实是,大多数少年都有过对家乡厌倦的情绪,都曾有去远方闯荡的情怀。这就是真实。学生有权力发出“厌恶家乡”这样自由的声音,尽管这样的声音总不为传统教育所接受。教育者用种种所谓的道德、价值观、政治立场等来束缚、约制、甚至善意地欺骗学生的心灵、误导学生的表达,直到今天,仍然

是大部分作文教学活动中存在的弊端。张文质老师说,教育行为始终指向具体的每一个人,始终不渝地把学生摆在最重要的位置,这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这才能做到真正以人为本。我想,始终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心灵真实体验,给儿童营造自由表达的空间,是当下作文教学的关键,也是“心灵作文”坚持不懈的追求。 自由的声音意味着充满独特个性的想象力的释放。好的作文体现在想象力在语言文字上的爆破。中国的教育使中国人严重缺乏想象力,已是不争的事实。我常玩笑说,欧美的电影何以就有《侏罗纪公园》,有《哈利.波特》,有《金刚》,有《彗星撞地球》,而中国本土的电影却始终只能在宫廷与警匪间打转,没有新鲜养眼的构思,没有瑰丽摄人的想象,这就是中国文艺创作中想象力贫乏的铁证。

从某种意义上说,童心本身就是想象力的代名词,儿童与身俱来的好奇心和创造力是造化的恩赐。我们的作文教学像教育家赞科夫说的,“与其说是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不如说是呵护儿童的想象力”。儿童诗歌一样的想象空间需要教育者像珍爱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心呵护,让否定、质疑、打击远离,让欣赏、赞美、宽容环绕。爱因斯坦童年时是个“很不聪明”的孩子,已是世所周知的事,由于他受教育的经历充满了宽容甚至被赞赏的营养,使他一生永远保留着对世间万物的好奇心,使他这样一个几乎被人误以为弱智的孩子成为伟大的科学家。这是教育呵护滋养儿童想象力和好奇心,使儿童发出自由的声音、拥有自己的思想所结出来的耀眼硕果。

曹丕有“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也”的高论,文章如此重要,学好写作,自然非同小可。如今看来,对文学的这种态度大可不以为然。然而,很多教育者依然把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当作作文教学活动的唯一目的。这和新作文改革是相背离的。我甚至听过一个老师干脆直接理解为,作文改革就是让学生把作文练好,好在考试时得高分。我想,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作文得高分,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应该是像一些老师那样,在教室里摆上满清十大酷刑,然后逼迫学生一篇又一篇地背诵范文,如此何愁高分不得、名次不首?这使我想起电影《精武英雄》中那个“船越”对“陈真”说,修炼武术不是用来击倒对方的,击倒对方最直接的办法就是用枪。暴力与强迫无疑比苦心修炼更有利于得到眼前利益,然而,这样的手段,带来的也无疑是对人性、对世间一切美好无情的践踏与摧残。老师的这种想法,昭示着其内心深处应试教育的遗毒之深。其实作文教学的目的决不是仅仅是作文本身,更多更大的还在于作文之外的事物。广州一位著名学者许锡良先生说得好,“人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或诗人的,而是培养人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素养之一”。语文素养的培养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教育需要我们用整幅身心来信任与等待,一点都急不得,急功近利,急于求成,都是教育的大忌。就像张文质老师说,“教育是慢的艺术,立竿见影的教育往往是反教育的”。

这种语文素养有赖于长期有效的阅读做为人的智力背景。生命化教育的领路者黄克剑教授说过,“人文教育的契机不在于逻辑思辨或道理上的条分缕析,而在于通过范本的直观达到心智的觉悟,”一个人想学写小说,他是不能从学写小说的道理入手的,鲁迅先生就一直强调千万不要去看《小说法程》那一类的书。我想,从道理入手的学习和那些捧着《情书入门》,想从中学会把情书写好的少

对生命的诠释作文

男少女们一样滑稽,和马谡学兵法一样可笑。再如诗歌,我个人认为,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论应该毫不犹豫地完全分开。黄克剑教授还说,“一个真正懂得写作的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写作,不是教给学生写文章的套路,而是诱使学生直面生活,直面经典。这样直面生活,直面经典的教育,是受教育者生命在场的教育,这就是生命化的教育”。范本教育是生命的翻译和心灵的引渡,也是“心灵作文”始终追求的作文教学途径。这种途径是一个人语文素养得以形成的不二法门。 语文素养使一个人拥有鉴赏力,对语言文字,对人事,对艺术,对交流与发展,对善恶美丑的鉴赏力。这种鉴赏力,使人对生命充满了珍爱,对世间的美好充满渴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充满期待。

张文质老师说,“教育要着眼于学生生命的长远发展”,“在儿童时代,对儿童的一生产生巨大影响的通常都不是知识,而是人的尊严”。我想,构建一个人生命尊严的堡垒,持续不断的肯定与赞赏是其不可替换的砖石。“心灵作文”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写作,更重要的还要关注一次次写作以外的事物。上苍予每个人的禀赋各不相同,有些人一生都哼不出一首着调的歌曲,更有些人一生都无法完成一篇有质量的文章,这世上的很多事真的是勤未必就能补拙,教育也并非无所不能。那么,这样的生命就应该被否认吗?他们在音乐或文学的活动中就应该理所当然地失去尊严吗?其显而易见的答案人人知晓,而在教学活动的实践操作中,却大多无法避免伤害,无法做到时时刻刻关注所有生命的意义,肯定所有生命的价值。在很多时候,对一个人一生的成功与发展造成巨大伤害的,往往不是知识本身,更在于一次又一次反面细节的隐痛。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尊严如果常常遭到否定与打击,他就不可能对成功有期待,对自己更加美好的未来有期待。“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明天感到暗淡甚至麻木,那是最可怕的隐患。

对于因保护儿童的尊严所坚持的更多的赞扬和鼓励,许多老师提出质疑,担心太多的表扬对儿童造成溺爱和纵容,而有这种顾虑的人,通常就是平时很少或从未真诚地、以后也不打算努力真诚地鼓励孩子的老师,他们以“不足”的尝试抱怨“太多”,这会是教育长久的悲哀。

鼓励与信任儿童,呵护与成全生命,是“心灵作文”永远的心灵家园。

篇三:向生命致敬作文

向生命致敬作文

向生命致敬作文

一向爱看书的我,每天在忙也要抽出至少半个小时读一会书。我看书大多只看个热闹,往往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了事,但今天我看得这个>故事,却让我肃然起敬,不得不严肃起来。

这个故事主要讲了一对父子在初冬时节去登山,捉到了一只蚂蚱。父亲怕它跑了,就拿草茎把蚂蚱串了起来,让儿子拿着那颗草茎玩。不一会儿,蚂蚱就逃跑了,但被父亲不菲吹灰之力又捉了回来。父亲很好奇,就认真观察那只逃跑的蚂蚱。接着,他目睹了那只蚂蚱为了求得生存,获得自由,是怎样在忍受着五脏六腑都被穿透流血的剧痛情况下,一点一点努力着,挣扎着,精疲力尽的才逃脱的。

一只蚂蚱,一个近于低等生物的一条生命,对自由、对生命的追求却如此执着!我的心被这种悲壮的逃生的蚂蚱强烈的震撼着!生命所赋予它的最后一点儿力量,就是让它挣脱束缚,重获生命。

有些学生,学习压力大了,要跳楼;有些青年人,爱情受挫了,要轻生。难道这些自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对生命的诠释还不如一只蚂蚱?如果说蚂蚱没有压力,那就看一看《红岩 》中的烈士们吧,他们的压力可比现在的人多多了。敌人的酷刑、传出的谣言、死亡的威胁,难道这些还不够吗?他们面对如此大的精神压力都勇敢地去面对,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们现在年纪轻轻的,就是面对再多的困难,有理由选择自杀吗?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难道那些藐视生命的人不轻于鸿毛吗?

生命,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可贵的。所以,让我们珍惜生命,向生命致敬!

篇四:生命的本真作文800字

生命的本真作文800字

生命的本真作文800字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愿作一棵树,站成永恒!”是啊,要站成永恒,绝不会被抽掉血扒光皮摆在展览室,而要在风中飘荡,要沐浴阳光,要洒下阴凉,是永恒的树,拥有古老的根,但生命依然鲜活,生命本真当如此,在该在的地方鲜活地永恒!

海子说:“要拥有最朴素的理想和最遥远的梦,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这就是海子对生命的诠释。他爱诗爱文,爱法爱人,他的生命当属于他爱的那个美的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然而现实总不尽人意,尤其在诗人的眼里,任何现实的不堪都会将他那颗敏感的心惹哭。或许在他那个自己构想的世界里,他依旧存在。于是,在火车的轰鸣中,他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想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生命的本真,不愿再格格不入的现实中被“展览”。

林清玄说:“要永远想到预期的美好,就像春天想到百合,秋天想到芒花”这就是他生命的本真,一代文豪,学者,奔走讲学,著书立说,现实世界的名与利太多太多,他不要做展览室的树根,除却一切忧愁烦恼,遁入佛门,由绚烂归至平淡。春天赏百合,秋天品芒花,生命的本真,本应如此,在自己该在的地方,站成永恒,跨越时光,悠久而美好!

三毛的一生褒贬不一,但我认为,她来过,活出了自己生活的本真,足矣。她的灵魂只属于她心爱的荷西和那无边的撒哈拉沙漠。当荷西离去,她肉体虽存,灵魂早已覆灭,他无所眷恋地随荷西而去了,这是她的选择,与其在世间心被“役使”,作“展览”着没有生命的根,不如随荷西而去,在另一个世界,活出自己鲜活生命的永恒。所以三毛无悔,因为生命当如此。

“每人心中一亩田,种桃种李种春风,春花落去春又来”三毛在自己心中种下的是鲜活生命的种子。要实现自己一生的生命本真,当顺从生命本身,就像依恋黄土,依恋村庄的根,任岁月悠悠然然,我依旧生命鲜活,任世界纷纷扰扰,我依旧永恒本真!

篇五:《用生命诠释母爱》读后感

《用生命诠释母爱》的读后感

烟庄街道办事处赵辛庄小学 六年级一班 梁晓倩

母爱如水,总为我们注入清澈温暖的生命的汁液;母爱如形,总为我们铺设更广更阔的希望的高空。

她,是一缕风,温和轻柔;是一团火,热烈无惧;更是不变的港湾时时让我们停靠。她有世界上最温暖的怀抱,在我们饥寒困顿的时候基于最及时的安慰,她有一个美丽的称呼——母亲。是她赐予我们生命;是她用生命实现对我们的守护;是她完美的诠释了爱的伟大。

读的这篇文章让我甚是感动,文中的姥姥真的很伟大。文中的大舅和二舅因为姥姥有一万多钱的存折,都愿让姥姥上自己家住,但姥姥却选择了孩子最多、生活最困难的大舅家。大舅对姥姥很不好,让姥姥吃了很多苦,即便他这样的不孝但当牛冲向大舅时,姥姥仍毫不犹豫地冲向大舅面前,替大舅挡了一击,而姥姥却被甩出五米多远。众人都说姥姥死了,奇迹却发生了,姥姥在临走时睁开眼和大舅谈了最后的一次话。在以后的每个祭祀日,大舅都会在姥姥的坟头泪流满面,可悔过已晚矣。

一开始为了钱财接受母亲,当母亲用生命诠释再后悔,已经晚了。我们趁现在这种悲剧还未降临,就让这悲情来清洗我们的灵魂,珍惜、珍爱我们的母亲吧。

母亲啊,那一滴乳汁,一口饭,一件衣的供给,都是您爱的写真。母爱是伟大的,更是无私的! 指导老师:蒋会

学生:梁晓倩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