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唐太宗的政策唐太宗时的"存百姓"对唐初有什么影响?他的轻徭薄赋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0:40:05

有关唐太宗的政策唐太宗时的"存百姓"对唐初有什么影响?他的轻徭薄赋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有关唐太宗的政策
唐太宗时的"存百姓"对唐初有什么影响?他的轻徭薄赋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有关唐太宗的政策唐太宗时的"存百姓"对唐初有什么影响?他的轻徭薄赋与党中央的三农政策本质相同吗?为什么?
唐太宗登位以后,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以隋亡为鉴,密切地注视着民心、民情和民意,紧紧地团结周围的文武大臣,先后实行了一系列比较开明的政策:减少苛捐杂税,不过分奴役和压迫农民;严惩贪官污吏,奖励功臣良将;重视科举取士,选拔统治人才;革除弊政,励精图治;善于倾听不同意见,不断改进统治方法,等等.在短短的数年时间内,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得到较好的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所谓“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良好社会风气.史学家们把这一段历史时期誉之为“贞观之治”.
虚心纳谏,聆听忠告,乐于规劝,这是“贞观之治”在政治上的一个突出特征.唐太宗求谏时态度诚恳,方法多样.对的,则加以褒奖;错的,也不以委罪.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纷纭复杂的各种意见,他判明是非,分清曲直,择其善者而从之,令其不善者而改之.平时,魏征对唐太宗的谬误,常常能当面批驳,毫不示弱.有时激怒了唐太宗,弄得唐太宗面红耳赤,非常难堪.但魏征仍据理力争,继续规劝,直至皇帝口服心服,方才罢休.魏征逝世以后,唐太宗悲痛欲绝,说“我丧失一面镜子了!”
知人以心,信人以贤,用人以才,待人以礼,广罗天下各种人才,这就构成了“贞观之治”的又一个鲜明的特征,同时也是唐太宗被后人界定为贤明君主的重要标志.唐太宗坚决反对以人际关系和血缘亲情为标尺来选拔人才.他注意从新人、疏人,甚至敌对营垒中选用许多杰出的文官武将.著名的政治家,忠于职守的当朝重臣魏征,就是他从敌对的政治集团中选拔出来以后加以重用的.
“贞观之治”的第三个特征是唐太宗和他统治集团里的重要成员,一般都能节制开销,收敛私欲,精简机构,减少赋役,反对奢侈,杜绝贿赂,尽一切可能减轻人民负担.
正是因为拥有了这样的年代才有了玄奘的西行基础!
【统治者思想】
唐太宗从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吸取隋亡的教训,明白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政府要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要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要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统治者措施】
唐太宗重视发展生产,减轻人民的劳役赋税;同时注意“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他还下令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统治者故事】
唐太宗患有气喘病,在长安居住的宫殿潮湿,容易犯病,臣下奏请在宫中建个暖阁让他居住.唐太宗却说:“破土兴工,花费很多,当年汉文帝将起露台,因惜十家之产而作罢.我功德不及汉文帝,更不可浪费民力.”
【统治者人品】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他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人称“房谋杜断”.他还中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受到唐太宗的器重.贞观时期,名相、名将辈出.
【统治者与臣下故事】
有一次,魏征进谏,言辞激烈,伤了唐太宗的面子.唐太宗回到后宫,大为恼火,说:“总有一天我要杀了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为此却向唐太宗祝贺道:“今天魏征能直言不讳,正说明遇上了明主,我自当祝贺.”唐太宗不觉转怒为喜,厚待魏征如初.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十分痛心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