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简短一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2:29:31

哈尼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简短一点
哈尼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
简短一点

哈尼族的聚居地区、风土人情和民俗习惯.简短一点
哈尼族
  梯田文化的杰出创造者——哈尼族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墨江的紫胶,产量居全国之冠.西双版纳僾尼人居住的南糯山,是饮誉中外的普洱茶主产地之一.逶迤连绵的哀牢山,有茫茫的原始森林和许多受国家保护的珍禽异兽.红河自治州个旧市,是闻名我国的“锡都”.
  在起伏连亘的哀牢群山中,一座座几十级、上百级的梯田,从山脚顺着坡势蜿蜒向上伸展,层层叠叠,直通茫茫云海,蔚为壮观.
  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笕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哀牢山哈尼族有句俗话: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小伙子美不美,主要看他造田做得怎么样,若是他筑埂、铲堤、犁耙田样样来得,就会得到大家的称赞,并赢得姑娘的爱慕.姑娘美不美,关键要看她在梯田里做的活计好不好.
  梯田是哈尼族重要的衣食之源,因此,他们对水特别珍惜.为了不误农时,自古以来就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一股山泉所能灌溉的面积,人们友好协商,拟定每块田应得的水量,按水流流经田地的先后顺序,在水沟与田块的入水口处设一横木,并在横木上将那块田应得的水量刻定位置,让水自行流进田里.
  哈尼族家家户户还习惯在梯田里养鱼.阳春三月栽过稻秧后,人们投入鱼苗,任其自然生长.深秋时节,在收割稻谷的同时,一箩箩鲜鱼便成了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哈尼族的服饰,因支系不同而各地有异,一般喜欢用藏青色的哈尼土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妇女多穿右襟无领上衣,下身或穿长裤或穿长短不一的裙子,襟沿、袖子等处缀绣五彩花边,系绣花围腰,胸佩各色款式的银饰.
  红河县部分地区叶车妇女的服饰独具特色.妇女头戴白布缝制的尖顶软帽,后面一截燕尾边沿绣有精美的花纹;上着靛青色对襟短袖宽口土布衣,无领无扣,用10余厘米宽的五彩腰带围腰;下穿紧身超短裤,视短裤紧勒至现出臀部原形为美,短裤以下全部裸露.直至不久前,不管夏日寒冬,她们都凭此打扮下田耕作、上山砍柴.被称作“拉八”的短裤,深为少女喜爱.她们自裁自缝,穿时裤口紧贴大腿一层层向臀部上卷并向内别,最后短裤绉褶成了七道的倒“八”字形.
  这种古朴奇特的装束来源于它的历史传说.相传很早以前,叶车人由昆明附近南迁时,被强族围困,为求生存,他们将男子用锅灰抹黑面部,女子则改穿短衣裤,分多路出击,突围终于成功,最后迁入今滇南各地定居.为了纪念这次突围,叶车妇女便将那时的穿着沿袭下来了.
  蘑菇房
  蘑菇房经久耐用,冬暖夏凉,在我国民居文化中独树一帜.它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多姿的梯田,构成了一幅奇妙的哈尼山乡壮景.
  舞蹈迎亲与“捶新郎”
  据说,“捶新郎”的本意是考验新郎对爱情的忠诚.
  吃新谷与长龙宴
  每年的农历腊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节.清早,老人梳洗后穿上新衣服准备欢度自己的节日.成年人在家杀鸡宰鸭,备办美餐,小伙子将一棵小松树载在过节的坪场旁,姑娘们挑来清水给它浇下定根水,象征青年们祝愿老人像青松一样健康长寿,永葆青春.
  节日
  哈尼族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吃新米饭节、端午节和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