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哲学原理用于实践要求800字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4 06:08:51

如何将哲学原理用于实践要求800字呢.
如何将哲学原理用于实践
要求800字呢.

如何将哲学原理用于实践要求800字呢.
就说一下当前的科学发展观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学发展观的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必然联系,阐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最新理论经典等观点.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创立150多年以来,特别是20世纪以来,它的发展过程,从总体上看,是一个世界化与民族化相统一的进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却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科学发展观是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从根本上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永续发展的科学思想体系.
在古代社会,由于物质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无力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得不依赖自然性的关系靠天去生存.这决定了人们的思维能力也是低下的,人们认为,外在的神秘的客观力量掌握着自己的命运.这便产生了以追求绝对真理、永恒本质为目标的前定论的思维方式,即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未能正确处理主体(现实的人)与客体(自然环境与社会关系环境)的辩证关系.客体成为主客体的关系的绝对重心,主体则是客体的奴仆.近代以来,人们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人的主体力量不断发展壮大,人的个性得到极大发展,人文精神的兴起和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人类认识到自身的巨大力量,人类不断扩展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深度与广度.马克思恩格斯则既继承了前人的积极因素,又克服其局限性,立足于时代特征,开创了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了发展哲学的科学变革.
全面发展,推进经济发展,实现社会进步,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首要任务.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规律,是党的指导思想重要的哲学基础.科学发展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理论根据,既讲历史决定论,又讲历史辩证法,着眼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发和运用.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是对唯物史观关于历史主体思想的运用和阐发.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系统理论的运用和阐发.科学发展观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对唯物史观关于人、社会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和社会历史连续性理论的运用和阐发.可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前提,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具体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对发展问题的科学认识,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协调发展,统筹经济,和谐自然,共建和谐社会.
马克思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系统而深刻地提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重要理论观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指人与自然之间一种协同、协调、适应的状态.由于人不是单纯的自然物,还具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因而,广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应该从社会、经济、自然三维角度考量,达到社会、经济、自然三维协同、协调、适应的状态.
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的理论主要是从与人相关的四个方面的关系来论述的.马克思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及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现实指导意义.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大历史作用.首先马克 思主义哲学是活的灵魂,能指导我们的理想和信念;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国家、政党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第三,马克思主义哲学解决的是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论和方法论问题,所以,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指导 构建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墓础.
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永走文明发展道路.
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过程,是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这一过程内含有机统一的两个方面:一是客体的主体化过程.人来自自然存在,受到客观世界的制约,需要不断地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变自身,这即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过程.二是主体的客体化过程.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突破自然与社会的限制,改变周围的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目的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可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我们只有立足于实践思维方式的高度,才能从根本上将可持续发展思想同以往的发展思想区别开来. 在当代,我们制定和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哲学为指导,视社会为生态、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发展的系统,注重生态文明、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我们要强调生态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前提作用,制定、实施各方面的环境和资源保护与支持计划,运用新的科学技术方法创造更多的人造资源,保护非再生资源,并健全立法监督工作.经济的基础地位决定我们要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最新理论经典.
在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思想史发展史上,科学发展观,作为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丰富、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发展史上不同阶段的思想形态和理论创新成果,它蕴涵着对人类历史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美好未来的大政方略,并始终为经典中国走在时代科学发展潮流的前列、阔步走向繁荣昌盛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极为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和科学实践基础.
我们讲继承的关系,在科学发展方面,就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它同马克思主义是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过程、生产发展过程必须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社会发展要逐步消灭阶级之间、城乡之间、体力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对立和差别,使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极大提高,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产生的理论创新成果,虽然形成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依据我们党和人民的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这些理论创新成果中,既包含着实践上的历史联系,又包含着思想脉络上的内在逻辑联系,是体现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前进趋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
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迫切需要我们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不断开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又是一个开放的思想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在多维视角下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内涵的当代阐释,是超越后发展国家的发展困境并体现时代特征的新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但是他的产生却离不开最经典的理论的支撑,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最新理论经典.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的系统性.
结 束 语:马克思主义是在广泛吸纳人类文明成果中实现飞跃的, 是人类文明成果之集大成者.科学发展观在追踪世界发展理论前沿,注重吸取国际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同时,扬弃西方包括人本主义理论等在内的各种文明成果,借鉴其体现历史发展规律与社会进步成果的积极因素,并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思想创造,使人类文明的进步成果在中国语境下得以提炼与升华.科学发展观是在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宽广视野积极借鉴当今世界有关发展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创立和形成的,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和理论视野,是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向世界贡献富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发展、开放发展、合作发展的发展理论,顺应了世界各国人民求和平、求发展、求合作的历史潮流,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所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