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尹到底是什么名字史记说伊尹名曰阿衡,那他的名字到底是阿衡还是伊尹,伊尹是怎么来的?阿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人都有好多个名字,比如黄帝轩辕,帝喾高辛,颛顼高阳之类的,这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05:13:43

伊尹到底是什么名字史记说伊尹名曰阿衡,那他的名字到底是阿衡还是伊尹,伊尹是怎么来的?阿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人都有好多个名字,比如黄帝轩辕,帝喾高辛,颛顼高阳之类的,这些
伊尹到底是什么名字
史记说伊尹名曰阿衡,那他的名字到底是阿衡还是伊尹,伊尹是怎么来的?
阿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人都有好多个名字,比如黄帝轩辕,帝喾高辛,颛顼高阳之类的,这些称呼是怎么来的

伊尹到底是什么名字史记说伊尹名曰阿衡,那他的名字到底是阿衡还是伊尹,伊尹是怎么来的?阿衡是怎么来的?为什么古人都有好多个名字,比如黄帝轩辕,帝喾高辛,颛顼高阳之类的,这些
黄帝、帝喾、颛顼是类似于帝号的名称,而轩辕、高辛、高阳是氏,类似于现在的姓氏,古时候姓和氏是不同的.简单来说姓是源流,氏是支流.
通常你知道有很名字的人,通常都是名人或伟人,肯定是经历一些事情才会不同的称号.例如人尽皆知的康熙,姓爱新觉罗、名玄烨、庙号清圣祖、年号康熙;又例如杜甫,姓杜、名甫、字子美,曾经当过校检工部员外郎、左拾遗,人称村工部、杜拾遗;自称少陵墅老,人们又叫他杜少陵;因为写诗很厉害,所以人称“诗圣”.

1,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2,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

全部展开

1,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
2,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阿衡 即阿訇。
阿衡 :
ā hénɡ
1.商代官名。师保之官。
2.一作“保衡”。古书常以“阿保”连文。如《史记·范睢传》:“居深宫之中,不离阿保之手。”阿保原为保护教养幼稚之官,后变为国君辅佐之官。《诗·商颂·长发》:“实维阿衡,实左右商王。”《书·奭》:“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史记·殷本纪》说:“伊尹名保衡。”《毛诗·郑笺》以阿衡为官名。俞樾《群经平议》以阿、保为官名,衡乃伊尹之字。崔述《商考信录》又以保衡为太甲复位后的辅佐,非即伊尹。

收起

伊尹 名挚,又名阿衡,商汤之贤相。他具备运筹策划的才能,在灭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嘿嘿
下边的资料你看看吧
MS长了点
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山东省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

全部展开

伊尹 名挚,又名阿衡,商汤之贤相。他具备运筹策划的才能,在灭夏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嘿嘿
下边的资料你看看吧
MS长了点
尹(?~前1713)。商初大臣。名伊(另说名挚),尹为官名。一说名挚。今山东省莘县人。出仕前,曾在“有莘之野”躬耕务农。传说他为了见到商汤,遂使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为成汤重用,任阿衡,委以国政,助汤灭夏。汤死后,历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后,即太甲即位,汤孙太甲为帝时,因不遵汤规,横行无道,被伊尹放之于桐宫(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说今河南省-虞城东北),令其悔过和重新学习汤的法令。3年后,迎回太甲复位。死于沃丁时。他为商朝理政安民60余载,治国有方,权倾一时,世称贤相,3代元老。伊尹于公元前1713年卒于亳(今山东省-曹县南),享年百岁(另说伊尹放逐太甲后,篡位自立,太甲潜回,将其杀死)。据莘县旧志记载:“莘之北门外曰伊尹田,伊尹田北八里,古有莘亭。世传伊尹躬耕处也。”又载: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东昌府知府程光珠访求古迹,亲书“莘亭伊尹耕处”6个大字,题曰:“尧舜之道,畎亩之中,圣作物睹,龙虎云风。”令知县刘萧勒石立碑,以永志之。其碑今在莘县城北单庙乡大里王村西,碑文大部清晰可辨。另在莘县古有伊尹庙,“伊庙清风”为旧时“莘县八景”之一,历代地方志乘多有记载和题咏。
伊尹以鼎烹说汤
伊尹是商初重臣之一,原名伊挚,尹为官名,甲骨卜辞中称他为伊,金文则称为伊小臣。相传伊尹生于伊水边,成年后流落到有莘氏,以耕地为生,地位虽卑,而心忧天下。他见有莘氏国君有贤德,想劝说他起兵灭夏。为接近莘国君,他自愿沦为奴隶,充任有莘国君贴身厨师。国君发现其才干,提拔为管理膳食之官。经长期观察,伊尹终于发现,有莘氏与夏同姓,均为夏禹之后,血缘联系难以割断,况且有莘国小力弱,不足以担当灭夏重任。只有汤才是理想人选,决定投奔汤。其时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妃,伊尹自愿作陪嫁缕臣,随同到商。他背负鼎俎为汤烹炊,以烹调、五味为引子,分析天下大势与为政之道,劝汤承担灭夏大任。汤由此方知伊妖有经天纬地之才,便免其奴隶身份,命为右相,成为最高执政大臣。伊尹不仅是辅佐汤夺取天下的开国元勋,还是后来三任商王的功臣,因此,伊尹在甲骨卜辞中被列为“旧老臣”之首,受到隆重祭祀,不仅与汤同祭,还单独享祀。
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可以说伊尹是我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生于伊洛流域古有莘国的空桑涧(今洛阳市栾川县墁子头),奴隶出身。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故以伊尹之名传世。传说,他的父亲是个既能屠宰又善烹调的家用奴隶厨师,他的母亲是居于伊水之上采桑养蚕的奴隶。他母亲生他之前梦感神人告知:“臼出水而东走,毋顾”。第二天,她果然发现臼内水如泉涌。这个善良的采桑女赶紧通知四邻向东逃奔20里,回头看时,那里的村落成为一片汪洋。因为她违背了神人的告诫,所以身子化为空桑。巧遇有莘氏采桑女发现空桑中有一婴儿,便带回献给有莘王,有莘王便命家用奴隶厨师抚养他。这一神话传说曲折地反映了伊尹是依水而生的,故命名为伊,而他的母亲就是那个采桑的女奴。
伊尹自幼聪明颖慧,勤学上进,虽耕于有莘国之野,但却乐尧舜之道;既掌握了烹调技术,又深懂治国之道;既作奴隶主贵族的厨师,又作贵族子弟的“师仆”。由于他研究三皇五帝和大禹王等英明君王的施政之道而远近闻名,以致于使求贤若渴的商汤王三番五次以玉、帛、马、皮为礼前往有莘国去聘请他。在今嵩县空桑涧西南,有个平兀如几的小山,就是世传商汤聘请伊尹的三聘台,而在城南沙沟龙头村的“元圣祠”右厢房则专修有三聘台以供后人凭吊。由于有莘王并不答应商汤聘任伊尹,商汤只好娶有莘王的女儿为妃。于是,伊挚便以陪嫁奴隶的身份来到汤王身边。
《孟子》说:“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可见伊尹又是我国第一个帝王之师。伊尹教给商汤一些什么知识呢?《孟子•万章》篇说伊尹“以尧舜之道要汤”,“而说之以伐夏救民”。其实就是教给商汤谋划灭夏的方略和治国驭民之道。
伊尹首先返回伊洛流域和夏桀王遗弃于洛河流域的元妃妹喜相交,通过妹喜了解到夏桀王内部的许多重要情报。为了测试九夷之师对夏桀王的态度,伊尹劝说商汤,决定停止对夏桀王的贡纳。结果夏桀大怒,“起九夷之师”攻汤。伊尹看到九夷之师还听夏桀的指挥,就献计商汤暂时恢复对夏王朝的贡纳,同时积极准备攻夏。
大约在公元前1711年,伊尹决定再次停止对夏王的贡纳,夏桀王虽再次起兵,但“九夷之师不起”,在政治和军事上完全陷人孤立无援的困境。伊尹看到灭夏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协助商汤立即下令伐夏。夏桀战败南逃,汤在灭掉夏王朝的三个属国后,挥师西进,很快攻占了夏王朝的心腹地区——伊洛流域的斟寻阝,并进而定都西亳,夏朝灭亡。斟寻阝在洛阳附近的伊洛平原,今偃师二里头村与四角楼村、圪挡头村之间。西亳在今洛阳市偃师尸乡沟。此战是伊尹教给商汤伐夏战略的胜利,也是伊尹助汤建立商王朝所建立的首功。
商朝建立后,商汤便封伊挚为尹。《史记•殷本纪》皇甫谧注云:“尹,正也,谓汤使之正天下。“正天下”就是要以身作则,作天下楷模,师范天下。《尚书•君爽》引周公语说“伊尹格于皇天”,是代天言事的。他的话就等于天意,所以,可以说伊尹是太上教师。他曾说: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并自称:“予天民之先觉者也,予将以斯道觉斯民也,非子觉之而谁也?”(《孟子•万章》)。伊尹以先知先觉自居,把自己的话视为最高教义用以教育人民,大有舍我岂谁的派头。可见伊尹是全国拥有最高师权的人物。
商汤死后,伊尹历经外丙、仲壬,又做了汤王长孙太甲的师保。传说,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太甲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并著《伊训》、《肆命》、《徂后》等训词,讲述如何为政,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可以做,以及如何继承成汤的法度等问题。在伊尹创设的特定教育环境中,太甲守桐宫三年,追思成汤的功业自怨自艾,深刻反省,“处仁迁义”,学习伊尹的训词,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反善。当太甲有了改恶从善的表现后,伊尹便适时亲自到桐宫迎接他,并将王权交给他,自己仍继续当太甲的辅佐。在伊尹的耐心教育下,太甲复位后“勤政修德”,继承成汤之政,果然有了良好的表现。商朝的政治又出现了清明的局面。《史记》称“诸侯咸归殷,百姓以宁”。于是伊尹又作《太甲》三篇,《咸有一德》一篇褒扬太甲。太甲终成有为之君,被其后代尊称为“大宗”。
《竹书纪年》说伊尹放太甲是自立为天子,以后太甲潜出桐宫,杀了伊尹。这个说法是不可信的。因为在商代的卜辞中屡见致祭伊尹的记载,其地位之尊介于殷先王与先公之间,而且还有大乙(成汤)、伊尹并祀的卜辞。直到春秋时叔夷还说:“伊少(小)臣佳辅,咸有九州,处(土禹)(禹)之堵(土)”(《叔夷钟》铭),赞扬伊小臣(即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这同《尚书》、《诗经》称颂伊尹“左右商王”的功业是一致的。可见,伊尹不仅授成汤以帝王之术,辅佐成汤建立商朝,取得天下,而且对“颠复汤之刑”(《孟子•万章》)、不守成汤法度,胡作非为的太甲的教育,也是卓见成效的。在帝王教育方面,伊尹堪称典范。
据说伊尹活了一百多岁,到了太甲之子沃丁在位时,他才死去。死后葬在西亳。今偃师市西10里,汉田横墓东,离汤冢7里有商阿衡伊尹墓。1983年春,我国考古工作者在今洛阳市偃师市西洛河北岸尸乡沟一带发掘的商城宫殿遗址证明此处为商都西亳。而伊尹死后葬于西亳亦无可疑。在今嵩县城南沙沟龙头村,明代曾重修过的“元圣祠”,是作为纪念伊尹生地而立的。祠堂有副对联说:“志耕莘野三春雨,乐读尼山一卷书”。上联说的是伊尹事耕桑于莘野(今嵩县莘乐沟),下联是说孔丘著书于尼山。可见古人是把伊尹和孔丘等量齐观的,一个是元圣,一个是至圣。伊尹当了商朝几个国王的相,为商王朝延续600多年奠定了坚定的政治基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后人所以尊他为圣人,就是因为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由于商代有关伊尹的文献极缺,所以伊尹在做“师仆”时如何对奴隶主贵族子弟施教,在被封为尹后,又是怎样中宫廷施教,很难勾画出一个象样的轮廊。但他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还可以从《尚书》、《孟子》、《吕氏春秋》、《史记》等书中找出一些零星的记载。
“殷人尊神”既是商代思想的主要特点也是商代教育的主要特点。伊尹就是被称为“格于皇天”的天的代言人。“格”,也称“格人”,是人和天之间的媒介。商代 “率民以事神”在教育上的体现就是巫教。说伊尹是太上老师,就是因为他是“格于皇天”的“格人”,亦即巫师。他可以刺探天意,他可以代传天意,在《伊训》中,伊尹告诫太甲说:“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就是代天传意,说明老天爷要用降百祥奖励作善者,降百殃惩罚作不善者。就是伊尹用天命、人事、祸福对太甲的申戒,也是神道设教思想的体现。
虽然伊尹抬出皇天以先知先觉的天意代言人教育太甲,但那只是借天之威,给君权涂上神授的色彩,以统治百姓。伊尹一方面用君主若不从天意,天必警以祸殃的思想教育太甲,另方面他更重人,特别是帝王的道德修养。在《太甲》篇中,伊尹通过太甲反省的认识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逃)”。这句话强调的是自我修养的重要作用。伊尹还申诰太甲说:“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思是说,只有自己克敬、克明、克诚,才能取得臣民的忠和亲。他还说:“天难堪,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漫神虐民,皇天弗保。”意思是说老天爷是难以相信的,命运也是靠不住的。只有常于有德;才能保住王位。否则统治九州的权利就要失去。如果轻漫祖先和神灵,虐杀老百姓,皇天也保不了你的王位,唯一有效的办法就是“眷求一德”。“一德”就是纯一之德。虽然伊尹的整个思想体系是为神权政治服务的唯心主义,但其更重视个人道德修养,以“眷求一德”,以求天佑,以求民归于一德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在政治上,伊尹主张“居上克明,为下克忠”。做国王的要“惟亲厥德,终始维一,时乃日新”。就是说要始终如一的注意自身道德修养,不断更新自己的道德意识,使自己“时乃日新”,处于时时追求新的的状态中。他还强调“任官惟贤材,左右惟其人”。主张尊贤、用贤,用人适当。他强调“臣为上为德。为下为民”。就是做大臣的要上对天子负责,下保庶民安定。并视此为大臣之职。
在教育上,伊尹认为“习于性成”。就是说人的性格、品质是在日常生活行为的习惯培养中形成的。他还说过“慎终于始”的话,可以推知他在做“师仆”时一定是十分重视幼儿的起始教育的。从他放太甲于桐宫,并著训词以促太甲觉醒的教育实践看,他已经懂得并自觉地创设特殊环境教育太甲。这说明,他已看到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太甲改恶从善,伊尹立即亲自到桐宫迎太甲还朝当政,并著书加以褒扬,这一教育实践,至少说明伊尹对太甲的激励是适时的。这叫惩恶于前,奖善于后。正确运用奖惩实施教育,这一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不失为教育方法之一。
伊尹对于道德教育是尤为重视的。这从太甲改恶从善后向伊尹作反省检讨的话中可以看到。太甲向伊尹拜手稽首检讨说:“我小子不明于德,自己的根底很不象我爷爷成汤。结构是欲败度,纵败礼,败坏了爷爷的法典,很快使灾难降于我身。老天爷作孽还可以补救,自己作孽可就没有了逃路。我过去违背师保您的教训,……只是由于你的教育、挽救,才使我知道做人、称王要善始善终。”伊尹向太甲回拜时继续教育太甲要“修厥身,允德协天下”。在《咸有一德》中,伊尹用夏朝所以灭亡是因为“夏王弗克庸德”,商汤所以能代夏而立是曲于汤王“眷求一德”的历史事实教育太甲。告诉太甲,商朝所以称王天下,不是苍天偏爱商王,而是老天爷保佑有德的人,不是商王哀求于老百姓,而是老百姓愿意归顺有德之王。在伊尹看来,失德则失天下,求于一德,则能得到天的佑助而得天下。他把帝王的道德教育亦即修德、修身看成是关乎国家存亡兴衰的大事,所以处处强调“惟新厥德,终始如一。”在道德教育中,他强调“居上克明,居下克忠,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就是说要求居上的商王要克诚克明,明断是非;居下的臣民对君上要克诚尽忠。修身的原则是不求全责备他人,对自己则要经常检点不及他人处,做到自我完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这种道德修养的方法在今天仍不失其教育意义。运用历史的经验教训,教育当代的人,这是伊尹在进行道德教育中的一个有效方法。
在道德上,伊尹主张“德无常师,主善为师”。就是说谁能积众善之德,谁就可以为师。对于德和政的关系,伊尹说:“七世之庙可以观德,万夫之长可以观政”。意思是说德、政是否修到以德兼众善以一贯之的程度,这要从万民是否悦服今王和后世是尊祀七庙上得到验证。可见伊尹是主张德政的。
伊尹的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汉书•刑律志》伊、吕并书,称赞其治国和军事才能。杜甫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也是从这个角度评价伊尹的;苏东坡著《伊尹论》则更从政治角度称赞他是“辨天下之事者,有天下之节者”。夸赞他不以私利动心,“故其才全,以其全才而制天下,是故临大事而不乱”。当代的教育史家毛礼锐、沈灌群等称他“在帝王教育方面堪称典范,在殷代政治舞台上,也是一名重要角色”。在今嵩县元圣祠题诗云:“五谷丰登时不碱,亿万斯年存古迹”。伊尹的名字和他对历史的贡献将继续留传千古

收起

建议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