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21:44:51

的赏析
的赏析

的赏析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从高宗时金人两次南侵,古都扬州只剩下荒废的池台和高大的古树,而劫后幸存的人们不愿再提起那几次可怕残忍的战争.可见战争给人的创痛太巨大了,伤痕还刻在他们的心上.“犹厌言兵”表示人们对战争的极度憎恨,也刻画了曾经创伤的人们的复杂的心理状态.陈廷焯在《白雨斋词话》中说:“‘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词继续描写空城荒凉的景象.到了黄昏时分,戍楼上又吹起了凄凉清苦的号角,使人感想到阵阵的寒意,号角声在空城上回荡.号角的声音,更反衬出这座空城的可怕的寂静.有时是无声胜有声,这里是以有声反衬无声,更觉凄凉静寂.
  词的上片写景,着重写词人初到扬州的所见所闻,一片萧条、空阔、冷落、荒凉的景象.下片写情,用杜牧重新来到扬州的假想,伤今怀古,抒发感慨.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是一个有卓越赏鉴的诗人,假如杜牧重到扬州,看到古都的今昔沧桑之变,一定会十分吃惊的.这几句写杜牧,实际上也是写词人自己,扬州的变化出乎他的意料,使他心灵受到很大的震动.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春.”以初春枝头的豆蔻比喻十三四岁少女的美好姿态.杜牧的《遣怀》诗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诗句,回忆自己当年在扬州时的放浪生活.这里的“豆蔻词工,青楼梦好”,是指杜牧的才华.纵然有写“豆蔻”、“青楼梦”那样的春风词笔,也难以表达此时悲怆的深情.前面“重到须惊”为一层,这里“难赋深情”又进一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旧址在今扬州西郊,相传古有二十四个美人在此吹箫.夜晚,作者还在月下徘徊,看到的是二十四桥仍然存在,可如今再也听不到美人吹箫的声音了,冰冷的月光沉浸在水中,水波空自荡漾,显得十分清冷、空寂.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可见已经无人来欣赏它们了.经过战乱,这里的人有的死去,有的逃亡,即便留下来的,也没有赏花的心情了.芍药花的情怀是多么的寂寞啊,物尚如此,何况是人?结处含不尽之意于言外.
  姜夔终身布衣,不曾仕宦,当然更不可能带兵杀敌,因此,他不能象岳飞、辛弃疾那样发为壮词.他对国事的关怀,是用比兴寄托的手法写入词中,委婉蕴藉.张炎《词源》说他的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骚雅”便有格调,“清空”就有神韵.这首《扬州慢》词,写扬州战乱后的萧条景象,感怀家国,哀时伤乱,抒写了深沉的“黍离之悲”.词中还融化了杜牧的诗句,使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又以昔日的繁华,反衬了今日的荒凉,反而使词更沉郁,内容更丰厚.词中“过”、“尽”、“自”、“废”、“渐”、“杜”、“算”、“纵”、“二”、“念”等字都作去声,用于领头处,增加了句子的跌宕飞动之美,而将去声字用于句子中间,则增加句子的传神之韵,如“波心荡,冷月无声”中的“荡”字,以响亮的声音来体现水波荡漾,冷月无声的境界,既具神韵又添音韵之谐婉.这首词正体现了姜夔作词追求“骚雅”和“清空”的特点.
  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 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善于化用前人的诗境入词,用虚拟的手法,使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余音缭绕,余味不尽,也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扬州慢》大量化用杜牧的诗句与诗境(有四处之多),又点出杜郎的风流俊赏,把杜牧的诗境,融入自己的词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