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赐一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高手啊,原创加加分!急求.望各位大婶大神速度来急救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14:11:09

求高手赐一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高手啊,原创加加分!急求.望各位大婶大神速度来急救我.
求高手赐一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高手啊,原创加加分!急求.
望各位大婶大神速度来急救我.

求高手赐一篇资本论的读书笔记!高手啊,原创加加分!急求.望各位大婶大神速度来急救我.
导论是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此部分段落较多,有必要从总体结构上进行宏观把握.
《导言》结构:
1、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和交换、分配、消费的辨证关系.
2、说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从实在和具体开始,从现实的前提开始”达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此来分析经济现象,即具体→抽象→具体.
3、提出关于社会整体结构的思想.
(说实话《资本论》语言晦涩,且有太多的历史知识和典故,这些都造成了我阅读上的障碍,有的实在是难以理解,例如“生产”这一小节.为此我查阅了有关的参考书,但最终也不太明白.
但从资料中,我了解到《导言》是马克思留下的一部没有完成的手稿.马克思认为,把要论述的问题预先说出来不太合适,所以手稿写了一半就没再写下去.[12]
最后“生产”一节就没有写完,但是此节的标题却勾画了他对社会总体的深刻思考.即“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关系.”这个社会整体关系是以生产力为起点的,从生产到生产力的发展,到生产关系到上层建筑,包括文化观念等等.但是让人难以理解的是马克思为什么认为社会整体关系的最高点是家庭和家庭关系?他所理解的社会整体结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
有人说导言是所有研究马克思思想的人必读的文章,是我们理解“中年马克思”的重要文献,也是马克思留下的一篇比较难懂得论文.可能是因为我水平有限,对此深有体会,认为至少是从导论到第一卷中的难点之一.以后得加强阅读才行!)

《序言》结构:
1、说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研究的顺序和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
2、指出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及经过.
3、概括了马克思总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思考: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生产起着主导的决定作用,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也具有反作用.
结合现实,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过程中,社会生产四个环节中生产的决定性主导作用要求我们重视生产,把生产放在第一位.发展是硬道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发展过程中要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树立新发展观.
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原理使我们在加强经济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协调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关系.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协调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还要逐步完善市场交换竞争机制,规范市场交换秩序,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

《资本论》第一卷序、跋
1867年第一版序言
结构:
1、指出《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2、说明《资本论》研究对象、目的和方法.
3、阐述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及其《资本论》的结构.

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这句话是指以社会生产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政治经济学,由于其对象上的特殊性,不能像物理学或化学那样使用一些比较直观的工具如显微镜和化学试剂就可以得到事物的真相,而必须依靠抽象力,即人们从事物的各种表面现象中抽取和概括其最本质特征的能力.我们对社会经济现象的分析,只有通过科学的抽象思维能力,才能发现和掌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如在《资本论》分析中,马克思首先从纷繁复杂的资本主义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了商品这个细胞形式,从而提出了价值、劳动、货币等范畴;进而对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作了深入分析,最后逐步上升到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整体认识.

但是,如果德国读者看到英国工农业工人所处的境况而伪善地耸耸肩膀,或者以德国的情况远不是那样坏而乐观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声地对他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
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
这几段话具有极强的逻辑性,都表明了尽管当时经济落后的德国与经济发达的英国情况有很大的差别,但《资本论》以英国为例所揭示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普遍适用.各国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程度有所不同,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其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而无产阶级革命是用流血的形式还是和平的方式,要随该国的实际情况而定.

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这里所说的“死人”,是指封建残余,“活人”是指资本主义.当时德国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陈旧的封建残余还比较严重.所以,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工人受到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并且封建残余还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

柏修斯需要一顶隐身帽来追捕妖怪.我们却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
(这里的典故不太明白,查阅了下参考书)[13] 马克思在这里是借用“柏修斯的隐身帽”,来讽刺当时的德国统治者.他们与柏修斯相反,柏修斯戴隐身帽是为了不被妖魔看见,而他们利用隐身帽却把耳目遮住,去否认德国劳动人民所遭受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

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现代社会”指资本主义社会,所以《资本论》的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它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发展过程是不能跳跃的,但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了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
那么这句话不禁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不是每个国家一定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中国也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吗?
自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属于资本主义范畴的[14] .但是,资本主义不是很发达,封建关系仍大量存在.因此,中国并没有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没有跳过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在资本主义还没有充分发展的基础上搞社会主义革命,一方面确实是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另一方面,在革命后也不可避免地要经历曲折.

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方法论中的唯物主义基础,认为社会发展是个自然历史过程,社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它的发展规律同自然规律一样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唯物主义正是这一自然历史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再现,照应了此文前半部分的“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1872年第二版跋
此部分大致讲了三层含义:1、指出第二版中所作的修改;2、介绍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在德国的发展,主要指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3、方法论——辩证法.
可见,政治经济学在我国缺乏生存的基础.它作为成品从英国和法国输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
政治经济学是以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进行理论分析的,而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局面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实际上,当前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如此.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国情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等,我们对于西方理论是不能完全照搬的.在借鉴、运用这些理论或方法时,要结合我们的具体情况.

当然,在形式上,叙述方法必须与研究方法不同.
我的理解是叙述方法是指把研究中揭示出来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再现出来.即抽象→具体.研究方法则是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即具体→抽象.因此两者间的思维过程是相反的.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
我们知道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这句话表明马克思是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使辩证法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外壳,最终创立了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并将其应用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

《资本论》第一卷 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的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
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财富的“元素形式”或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形式”,马克思从商品入手解剖资本主义经济.我认为在这里,事物的“元素形式”或“细胞形式”,它们不是简单地从事物的普遍联系中任意抽取出来的部分、因素,而是包含着“一切矛盾胚芽”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从商品出发,看到了在商品中,就如同在胚胎中一样,隐藏着那些在一定条件和一定发展阶段上将变为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的矛盾,看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不断的生长、运动、发展.
(胚胎形式→幼稚形式→成长形式→发展形式→完成形式)

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了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由马克思首先揭示并进行论证的,他批判的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为进一步建立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
1、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但不能区分劳动二重性,不知是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2、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平均劳动时间,而是由最差的生产条件下的劳动时间决定.
3、古典政治经济学区分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区别,但不了解这两者的内在联系.
4、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而不是社会属性.
5、古典政治经济学把商品、价值和价值形式认为是永恒范畴,因此资本主义也是永恒制度.

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
我认为这句话中有两点应值得注意(实际上课时也讲过):
(1)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劳动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这两个概念时,有些地方是严格的,有些地方是不严格的(上面这句话中两者是可以等同的).但这两个词我认为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劳动生产力侧重于“力”是指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的能力,劳动生产率侧重于“率”是指具体劳动实际生产使用价值的效率.
能力与效率是不同的,能力是潜在的力量,效率是能力发挥作用的结果.一般来说,能力与效率是成正比的,但也有例外的.有的能力很强,但效率不高;有的能力不大,但效率很高.
(2)实际上提出“自然生产力”的概念(我原来是不了解的)
这句话中马克思把自然条件也列入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自然条件”,并且强调自然力作为一种生产力的特殊作用.
我的理解是自然生产力是指在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上对某种自然力的有效利用而产生的生产力,实则是“自然力”与“生产力”两词复合而成的.自然力是产生这种生产力的基础和前提,科学技术以及人们对这种自然力的有效利用则是产生这种自然生产力的条件.破坏了某种自然条件或不能有效地利用某种自然条件,就会使这种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而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
但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生产力的无限发展有可能降低自然生产力.[15] 因此,马克思的自然生产力理论结合现实可以是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实现良性循环.由此看出,今天我们提出的这种全新的发展观,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预见,在某种程度上看多年来由于我们只看到马克思理论对建立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而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16]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微观和宏观两层含义.以上是微观含义,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上的劳动耗费.另一种是宏观含义,是指在生产不同的商品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主要是在《资本论》的第三卷中论述了这一含义.但是我认为在第一卷中也有谈到:[17] 流通手段中“……最后,假定市场上的每一块麻布都只包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使这样,这些麻布的总数仍然可能包含耗费过多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W—G这是一惊险性的跳跃,结合当今社会对企业或商品生产者而言也尤为重要.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那么企业要想追求无限的剩余价值,必须不断的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不断提升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提高生产效率使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只有这样产品才能被社会所承认,实现惊险的跳跃,使企业所耗费的预付资本能够在价值上得到相应的补偿.并且,消费是生产的最终环节,企业也必须十分重视营销工作.

思考:
1、结合以前所学的知识,主要有以下四种不同的价值决定理论:
①劳动价值论:价值实体是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以英国古典学派和马克思为代表的.
②供求价值论:价值实体是供求,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价值.以马歇尔为代表.
③要素价值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土地、资本三要素共同决定的.主要代表人是萨伊.
④效用价值论:价值的实体是效用,或边际效用,效用和边际效用决定商品的价值.以门格尔、庞巴维克等为代表.

2、一般而言,经济学对某个经济体的分析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本质层次的分析,即对生产关系层次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偏重于这种;二是表层层次的分析,即对经济运行层次的分析,西方经济学一般属于此.但如果认为只有西方经济学有经济体制理论,而马克思没有这方面的论述,则是片面的.[18]
我认为在《资本论》的第一卷中,虽然没有用“经济体制”等词,但是在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时必定会从客观上通过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机制来揭示它的经济关系.如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价值规律是劳动价值中极其重要的部分,但选读中好像没有这部分),讲竞争、供求、价值运动等,实际上就是竞争机制、供求机制、价格运动的机制问题[19] .所以说,马克思在论述许多经济问题时,都已经涉及到了经济运行机制.

3、关于商品拜物教的理解
商品拜物教是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颠倒地看成是物与物的关系.于是对商品产生了一种神秘的观点,就好像在宗教世界中人们崇拜上帝、真主等一样,在商品世界里,人们崇拜手中的产物——商品.因此马克思研究经济学,表面是研究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归根到底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为,商品的背后是人,经济关系则是在物的掩盖下的人与人的关系 .相比而言,西方经济学是不研究人与人的关系,只讲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即物与物的关系.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因此,资本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从流通中产生.它必须既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产生.
(只有哲人式的经济学家才能写出这样的话!此话的意思一般政治经济学课堂都对它分析过)马克思对资本总公式矛盾分析说明:流通是不产生剩余价值的.任何企业试图通过转手买卖商品,任意加价,都不是资本增殖的源泉,它只能改变财富的分配状况,而不能使财富有任何现实增加.
在商品市场上,单个的企业主间是互相对立,他们所拥有的权利,只是他们的商品的所有权,等价交换是基本原则.在商品市场上,任何欺诈、暴力、垄断行为,都是不正当行为,都是违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原则的.
所以,社会主义企业要追求资本的增殖也是绝不能靠流通中的不正当行为获得,而是靠正确和有效运营资金取得.

劳动力的买和卖是在流通领域或商品交换领域的界限以内进行的,这个领域确实是天赋人权的真正乐园.那里占统治地位的只是自由、平等、所有权和边沁.
这句话实是马克思通过对劳动力买卖的分析,来深刻揭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虚伪性.[110] 流通过程的等价交换关系掩盖了生产过程的剥削关系.其中边沁我认为实际是现代西方庸俗经济学所谓的“理性”,它是把露骨的利己主义看成是人类道德行为的主要动机,是人类生活的指导原则.当时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都利用边沁的理论为资产主义辩护,论述资本主义流通领域是自由、平等的,而交换双方都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因而对双方均有利.实际上,在流通领域的一些平等互利的假象恰恰掩盖了生产领域的残酷剥削,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完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对立关系.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这句话的主要含义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主要标志.研究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要注意当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因为生产工具对生产力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生产力是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即各个经济时代的区别在于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不同社会方式,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资本家的社会.”
并且在《资本论》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从对生产工具分析中,不仅看到了劳动工具对资本主义生产顺利进行的必要性,更透过经济现象分析出生产工具对社会生产力的巨大作用,认为生产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主要标志.这在当今社会的市场经济依然使用,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下,各个部门、各个企业都竞相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技术水平,以增强产品的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率.

思考:
回顾以前所学的经济学说史,近代政治经济学史上对于剩余价值的研究,开始于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重农学派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了“第一个系统的理解”,提出了“纯产品”理论,这实质上就是他们的剩余价值学说.认为“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出来”,而是在农业中创造出来的,是纯粹自然的赐予;他们只是在地租的形式上认识到剩余价值的存在,而不知道利润这个范畴,更没有研究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所以,他们没有看出剩余价值的秘密.但是,他们把关于剩余价值起源的研究从流通领域转到生产领域,为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了基础.而斯密对剩余价值的认识,比重农学派前进了一大步,他所研究的利润和地租,也都是剩余价值.他认为剩余价值不仅存在于农业生产领域,而且也存在于工业生产领域;不仅提出了利润范畴,而且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指出了一般剩余劳动是包括利润和地租在内的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斯密认识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起源.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这句话中马克思强调了企业管理的必要性.他认为由许多人在一起劳动的社会化大生产过程中,为了协调个人之间的劳动,使它们能够密切配合,以达到共同完成某一生产任务的目的,就必须有指挥和监督,并进行企业管理.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主义化大生产,需要管理.社会主义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也是大规模的社会化生产,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协作氛围更广,更需要企业内部的管理.如果没有统一的指挥,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就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化生产.

资本家也就企图尽量延长工作日来彻底利用这个“初恋时期”.
这句话用来形容资本家对超额利润的狂热追逐.马克思分析说,当某个部门的资本家最先使用机器生产时,他可以得到高于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但如果该部门都普遍使用机器生产时,这种超额利润就消失了,因而最先使用机器生产的个别资本家总是力图延长工作日,以便在这个“初恋时期”(最先采用机器生产的时期)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得比别人更多的利润.

思考: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分析了两种基本的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即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资本主义在剥削形式上有了许多新变化,特别是战后各国更多地依靠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剥削手段.但资产阶级提高生产力从而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决不是为了劳动者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资本主义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对抗性.因此,马克思关于相对剩余价值的原理批判了西尼耳的“工人应当感谢资本发展了生产力”.
但在当代资本主义剥削形式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如雇员持股计划.在职工中发行股票,让工人可以拥有股权而参与企业剩余价值的分配,从而刺激工人为更多地分红而工作,把工人看成与资本家相似的股东.从本质上说,资本主义企业在工人中发行股票,一是想以此把企业利益和工人利益拴在一起,模糊劳资界限;二是想从工人身上搜括货币来扩大资本积累.[111]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劳动对资本的这种形式上的隶属,又让位与劳动对资本的实际上的隶属.
(这句话难以理解,查阅了下参考书)劳动对资本的形式上的隶属,是指劳动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上隶属于资本.在机器生产以前的资本主义初期,劳动的技术基础还是手工生产,但生产关系发生了变化.这时资本家主要采用延长工作日来生产绝对剩余价值.
劳动对资本的实际隶属,是指劳动不仅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上隶属资本,而且由于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变革,使劳动更进一步地隶属于资本.在机器生产中,原来手工劳动的技术不起作用了.工人离开了机器,就不能参加资本的生产过程,工人原先可以凭借手艺而对资本作点反抗的技术基础消失了,所以,这种完全依赖于机器的劳动更加隶属于资本.这时,资本家主要通过机器的使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以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因此,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深化,是伴随着技术基础和劳动组织的改变(从手工生产到机器生产)和剥削方法侧重点的改变的(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到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思考:
1、马克思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原理,与我国企业资本增殖机制和经济增长方式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外延型资本增殖机制→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
在分析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时强调这种资本积累的特点是劳动外延量的增加.类似于企业外延型资本增殖机制,单纯以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的增长为中心,单纯数量扩张型的增长为前提.它等同于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等为特点.
而与相对剩余价值对应的是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和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因为内涵型资金增殖机制以生产要素的质量、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为前提,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质量效益型的集约式经济增长方式.

2、(在老师发的教学大纲中关于《资本论》的方法论中第四点是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我认为这在第一卷中有多处体现,逻辑性与历史性的统一,就是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分析也就是从那里开始.如由简单价值形态到货币形态的历史发展;由商品流通到货币流通的历史发展;此篇中的由绝对剩余价值到相对剩余价值的发展等等.

第六篇 工资
工人和资本家的一切法的观念,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神秘性,这一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一切自由幻觉,庸俗经济学的一切辩护遁词,都是以这个表现形式为依据的.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资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却被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种歪曲的现象从法的观念出发来看是无法察觉的.因为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和普通商品之间的交换一样,都是一方付出货币,另一方付出商品,买卖双方是平等的,所能感受到的只是两者间买卖的商品不同而已.所以,在工资形式下,工人的全部劳动都表现为有酬劳动,正如在此句话的前面所提到雇佣劳动制度较之奴隶制和农奴制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它的表现形式掩盖了现实的剥削关系.而这种形式的存在却为庸俗经济学提供了牢固的基础.许多资产阶级的辩护士,就是以此为理论根据来替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进行诡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