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 阅读选自 美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19:09:46

倾听生命 阅读选自 美文
倾听生命 阅读
选自 美文

倾听生命 阅读选自 美文
听生命的呐喊
——从“教育激扬生命”说起
江苏省睢宁县古邳中学 刘西安 221200
【摘要】 旧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制约人性和教育发展的弊端,如何彻底的与旧的教育模式诀别,探寻适合学生天性张扬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我们所面临的巨大挑战.教育家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和《教育激扬生命》中对“生本教育”理论体系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阐释,它是遵循教育生命本质的教育,是旧的教学模式的革命者,它的诞生与实践昭示着人类生命教育的繁华与久远,侧耳倾听,我们仿佛听到了张扬了的生命的欢快的呐喊.
关键词:生本教育 新课程改革 生命的呐喊
“我想唱歌却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我这压抑的心情多悲伤,这样怎么能把大学考上……”这是一首从20世纪80年代就广为流传的校园歌曲,在本是孩子成长乐园的学校,学生却连“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高三了还有闲情唱,妈妈听了准会这么讲……”这是长期“师本教育”模式下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旧的教育体制下发自学生心灵深处的呐喊,它凸显了“师本教育”的“腐朽”与“禁锢”,制约了孩子的天性,学校成了“原材料——粗加工——深加工——成品”的加工厂,生产出来的是一个个分数化、程式化、整齐划一的“规格产品”,生命在这里被扭曲和钝化,疲惫而苍白.“师本教育”忽略甚至忘却了生命的存在,泯灭着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上“尽情挥洒自己的笑容”,学生只是“知识的闷罐”,学生偶尔露出的天真与笑容显得那么的呆板与无奈.
实践证明,“师本教育”模式严重偏离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束缚了生命的自然绽放,它脱离了教育健康成长的轨道,阻碍了教育的发展.
一、 人性的呼唤
“生命是十分重大的话题,对于我们自己,它悄然存在着,也许只有面临极其必要的情况,我们才会说起生命.”生命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现实,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他们具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存在,其起点不仅仅是自己,更多的是承载着百万年人类发展形成的本能,是鲜活的人性自然体,具有先天的学习天性、思维与符号、情感等,同时还有“学习创造的同时得到的愉悦和幸福感”,延续着人类百万年的发展史.“生本教育”的“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完全依靠学生”就是顺应人性的回归和学生天性的张扬.
传统的教育观念总是认为学生是幼稚的、被动的、愚笨的,儿童生来就是无知的,它否定了生命的本质教育,也就否定了生命的本质,任何脱离生命本质的教育注定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人的生命是极其顽强的,人性的发展呼唤着一种摒弃“师本”的、被动的、机械的、公式化、工厂化的教育模式,彰显生命之天性的教育机制,“生本教育”的应运而生,是人类与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遵循了生命与教育的发展规律,是实现人的完满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石,必将在人类教育史上谱写瑰丽的篇章.
二、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主体是人,任何脱离人的教育都是空洞而苍白无力的.生命作为人的社会与历史的体现,在教育活动中理所当然是弘扬的主题.“教育最终归结到学生生命自身的行动历程,所有的教育希冀和理想都可以依托生命而实现,而生本教育就是教育和人的生命自然和谐结合.”教育的本质拒绝冗繁,保护生态,其本质的核心是人的本质发展,它让所有的人享受生命气息所激动着的教育的美好.人类生命的基因中包含了人类亿万年利于繁衍和发展的种种信息,而纷繁复杂的人类社会是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机结合而成,它创造着自然之美、和谐之美.“人之初,性本善”,人天性就有着乐学、善学的种质,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默默地进行着生命的的演替.教育应立足种质特征,遵循生命内在的规律,为其进化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尊重了生命就是尊重了教育之本,就是尊重了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三、 倾听生命的呐喊
传统的“师本教育”压抑了了学生天性的释放.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不是弱小、无知、懒散、好动、缺乏自觉善恶判断的代名词,而是有着对知识、理解、哲学沉思、理论参照系统等的需要,具有先天的意动,是人之本性,它包含了学生自己生命最重要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生本教育”强调的“儿童”“起点非零”,就是对生命的认可,所倡导的理论就是立足“学生的天性”,依照学生自己的学习天性来学习,依靠学生内部自然发展学习的天性,它使教师、学生得以彻底的从“师本教育”中解放出来,使教育获得了重生和解放,还教育于正轨.
学生作为具体的生命的载体,他们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千百年来,我们不停地呼唤着人性的回归,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的制约下,只能是“望洋兴叹”.而“生本教育”的实践恰恰有效地狙击了传统“师本”的压制和禁锢,坚决而彻底地还学生天性的张扬,身居其间,我们分明可以倾听到学生在充分享受“生本教育”带来的愉悦和幸福的感动时,前所未有的发出欢快的呐喊声.
四、 教育激扬生命
教育是一种动态的、运动的过程,是操作着民族和人类命运的活动,是学生实现快乐感受和生命绽放的外在体验.正确的教育应正视生命的本质教育,从激扬生命开始,我们要勇敢地从传统的“师本教育” 模式中走出来,全身心的投入到“生本教育”中去,实现教育的超越,生命的超越.
1、 从“教书匠”到“教师爷”.
旧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拉动学生的纤夫”,每天所做的就是无休止的让学生亦步亦趋,教不厌细的重复着着枯燥乏味的符号,“师道尊严”的高尚和“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讴歌成就了“教书匠”的梦想,机械的支撑着疲惫的“师本教育”的岌岌“大厦”,无数的青春年华随着岁月的苍老而光华尽失,留下的是人类历史的沧桑与斑驳.
“生本教育”理念全新的提出教师是“规划学生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帮助学生顺利地进行自主学习,组织学生生活”,是一支点燃的火把,照耀着学生天性张扬的阳光大道.教师要用“生本教育”的理念武装自己,与“师本教育”做彻底而革命性的分手,为学生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让他们真正享受放飞心灵的酣畅与生命能量释放的无比欢乐,而教师也一定会在学生的成长历程中实现自我升华与提高,在学生的成长中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教师爷”,“生命之牧者”.
2、 从“无所不为”到“无所作为”.
陶行知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生本教育”认为,教学的本质是学,即教皈依学.教育只有转化为生命的自主的活动才具有生命力,这是生本教育全部方法论的根本,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呢?
人的生命蕴藏着丰富的学习本能.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天生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他们的潜能是无限的,学习既是他的本能,也是他的需要.我们要充分肯定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大胆放手,把“教师设计教学”转变为生本的“自调节教育”,实行“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学”,组织和设计学生学习,不做学生学习“无所不为”的包办人,用教师的“无所作为”成就学生的“无所不为”,让学生先天带来的发展和融合真善美的种子生根、发芽、开花.这也是“生本”所寻求的根本——教皈依学,即前置性学习.小组学习是实现“教皈依学”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形式.教师要在教学之前告诉学生将要面临的问题,让小组先交流一下自己先学的初步想法,然后学生通过收集各种数据去理解、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交流,小组成员的组成要合理搭配,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品质和发展需求,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主动性,让他们都参与小组活动,通过互相帮助和有效监督,共同达到成功的彼岸.
3、 从“符号研究”到“符号实践”.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以“符号研究”为本体的,是在“教本能”的指导下的“人为地制造框架”,它否定了作为学习主体的人的思维和学习的高级本能及学习框架,是脱离生命的教育资源配置,忘却了学习者的真切需要,严重阻碍了教育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就是基于对以上的错误的纠正,鲜明地提出了以满足学生学习天性,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与完满发展需要的“符号实践”的课程观.而“生本教育”就是要克服“教本能”,密切学生生活世界,变“组织教学”为“动机激发”,变“知识讲授”为“主动求知”,变“巩固知识”为“自我评研”,变“知识运用”为“实践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它与新课程改革不谋而合,是一对并开的莲花,在生命的教育中绽放异彩,相得益彰.
生命的美好源于博大精深的底蕴,拥有着教育最宝贵和巨大的资源.它是教育永恒的主战场,人类社会发展的的永久主题,“生命中发出了教育的最终动力”.生命的蓬勃在于我们对生命本质的尊重,我们只有直面“师本教育”的症结,彻底拥抱“生本教育”,做“生本教育”的忠诚实践者,以生为本,充分重视和发掘学生的生命潜能,回归学生的生命机制,并“乐此不疲”,使教育的全部措施服务于学生,使他们“积极向上,热烈、欢乐、高质的学习”,成效喜人,促进教育激扬生命全新场面的实现,用生命发出来自心灵深处的欢快呐喊去迎接教育改革百花争艳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