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8 08:29:03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名人对《边城》的评价
1.汪曾祺:“《边城》的语言是沈从文盛年的语言,最好的语言.既不似初期那样的放笔横扫,不加节制;也不似后期那样过事雕琢,流于晦涩.这时期的语言,每一句都“鼓立”饱满,充满水分,酸甜合度,像一篮新摘的烟台玛瑙樱桃.”
2.著名作家汪曾祺对沈从文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
3.沈从文小说独具地方特色.他的题材、人物、自然景色、风土人情、语言,无不涂上“湘西”的标记.题材是湘西社会日常生活中摄取的;人物是湘西农村的“愚夫俗子”,一批土生土生的“乡下人”;景色更是湘西山山水水迷人的美景.沈从文更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小说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王嘉良、李标晶《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
4.边城》的诗意首先来自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作家通过翠翠和傩送、天保之间的爱情故事.将茶峒的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习错综有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那清澈见底的河流,那凭水依山的小城,那河街上的吊脚楼,那攀引缆索的渡船,那关系茶峒“风水”的白塔,那深翠逼人的竹篁中鸟雀的交递鸣叫,……这些富有地方色彩的景物,都自然而又清丽,优美而不加浓涂艳沫.
(潘旭澜《重读〈边城〉》)
5.“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出走”是个极富文化含义的意象,是非常“现代”的.因为受到西方现代性的冲击,“在家”的感觉(同质的状态)被打破了,传统的和谐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园成了废墟.于是要出走——寻找精神家园.那爷爷怎么办?“怎么办吗,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杀了她!”翠翠吓怕了,叫道:“爷爷,爷爷,你把船划回来呀!”“我要你!”翠翠需要爷爷,需要传统,她不能割断历史.翠翠“坐在悬崖上,很觉得悲伤”.“悬崖”这个意象,准确地揭示了翠翠濒临深渊、进退两难的困境:梦醒了无路可走——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对西方现代性冲击的共同命运.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么,翠翠走后怎样?——“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向刚《梦断边城——沈从文〈边城〉分析》)
6.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是一部杰作,它的艺术独创性主要在两个方面表现出来: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继鲁迅的《阿Q正传》之后重塑了中国形象.《边城》的牧歌属性与中国形象互为表里,为后发国家回应被动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进一步的分析还表明,《边城》作为近现代以降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提炼,为其文本存在深刻的破绽,并有移用异族文化资源等问题,这揭示了主体民族对自我的诗意想象的虚拟性和策略性,以及与西方文学中的异族想象之间的密切联系.
(刘洪涛《〈边城〉:牧歌与中国形象》)
7.沈从文的小说,究竟应该在文学史上占一个什么地位?余介甫在《沈从文传》的引言中说:“可以设想,非西方国家的评论家包括中国的在内,总有一天会对沈从文做出公正的评价:把沈从文、福楼拜、斯特恩、普罗斯特看成成就相等的作家.”
8.边城》是一首哀婉的抒情诗.刘西渭说《边城》是“一部idyllic(田园诗)杰作”.苏雪林认为“大自然雄伟美丽的风景和原始民族自由敖纵的生活,原带着无穷神秘的美,无穷抒情诗的风味”.沈从文自己也承认,从废名(冯文炳)那里受到启发,“用抒情诗的笔调写创作”,融化了唐诗的意境,形成了一种朦胧美.
9..《边城》的地方色彩是极鲜明的,时代投影却是不易捉摸的,仿佛作者只叙述了一个故事,只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所以沈从文先生感叹:“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视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视了.”朱先潜也指出《边城》“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可是,为了“极力避去文字表面的热情”,《边城》的时代投影又是极淡极浅的.
10..《边城》是老妪絮絮地讲的一个完美的童话.童话大多很美,但童话的毛病在于太过完美.苏雪林在《沈从文论》中批评得比较中肯,她指出沈从文的小说“过于随笔化”,“于结构更疏忽了”,“繁冗拖沓,有时累累敷百言还不能选出‘中心思想’”.不少学者也说沈从文“了解湘西人民的生活……他仅是晓得他们一些情形,并不曾和他们生活在一起,自然更没曾血肉相连”.所以“沈从文的作品反映的生活面很广阔但不深厚,思想意境不高”,“好像雾中的花,云中的月”,给人以“虚”的感觉.王瑶也指出沈从文“用散文温叙故事,有时很拖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