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2:24:49

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
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

如何创设语文教学的有效情境
一、问题的提出 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也开宗明义地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包罗万象,古今中外,无所不有.如果按传统教学,仅仅依赖于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依赖于教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只是一台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我们不难在课堂上遇到那些茫然困惑的眼神,那些生涩僵硬的朗读,那些一问三不知的尴尬.究其原因,无怪乎语文教学的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的确,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思维不活跃,很大程度来源于学生的厌学心理.学生缺乏兴趣,学习的主动性就差,学生思维也就难以调动,因而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要使学生学得有味.关键在于教师教得有味,老师上课,其实正如说书人那样对原有作品进行再创造,把平面、静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活生生的形象,赋于教材以生命力,让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研究的意义 何为情境,情境如何产生,其实情境教学法由来已久.这就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中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会产生两条视线,一条是生理视线,负责吸收语言符号,以供大脑识别,另一条是心理视线,能透过文字符号,看到一个个表象和逻辑意义单位.这样,学生就可以“一边读一边想”,沿着“循文——明象——体情——悟理”的路线,顺利进入“读书内化”的自由王国.但是当课文的语言符合所指的事物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隔离时,两条视线就无法“合影”,从而造成阅读障碍,也就是学生读不懂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意思,此时,创设相应的情境,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不足,是帮助学生顺利阅读的重要途径,情境教学法的优点就在于能凭借创造的情境渲染气氛,变课文的情境为“我情我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兴趣,调动学生所有的感官参与其中,使其可以眼看、耳听、口读、脑想,并体味到成功的喜悦,简单一句话,就是足可以变苦学为乐学. 三、途径和方法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具体,生动的情境,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呢? 运用情境教学首先需要“着眼发展”的观点,全面提出教学任务,而后优选教学方案,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及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创设情境的途径可以初步归纳为: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六种.运用情境教学法一般要经历四个阶段: 1、创设情境,或再现课文描绘的情境,使其身临其境 在阅读课开始,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如审美感、理智感、道德感),产生强烈的愿望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初步感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后果.如在教学《未来的桥》一文时,老师创设情境,谈话引入充分起到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教师导入:老师知道大家学习了《兰兰过桥》一课后对桥非常感兴趣,在课余时间收集了不少关于桥的图片,老师也收集了不少,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有关桥的课件,演示桥的发展:木桥——石桥——公路桥——公路、铁路两用桥——立交桥等. 再请学生自己搜集的图片与同桌交流,引导学生说自己最喜欢什么桥,那么未来的桥是什么样的呢?把自己设计的“未来的桥”的图纸举起来.学生智慧的火花要此刻已被点燃,小小的脑瓜中充满了想象力,为学习下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凭借情境,理解词语和课文内容 凭借情境,抓住学生对文章感兴趣的地方,引导学生体验文中的情景与作者的情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自主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就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统一.《丰碑》一文,如能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能凭借具体形象去感受抽象的事物,能有效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果.文章中“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这一节是全文的中心段,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制作了三幅连续的动感画面,第一幅即书中插图,第二段叠加风雪的声间,同时放大军需处长的形象,第三幅则渐渐淡化军需处长的形象,留下一座刻有军需处长名字的丰碑.学生看着一幅幅生动直观的画面,听着教师动情的朗读,深刻领悟了教学内容,突破了难点. 3、运用情境,训练语言 小学生由于年龄的限制,谈话过程中要依赖形象思维来组织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说的情感,让学生在情境中感悟、体验,产生说的欲望,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能点燃他们创新的火花.课堂上就一定会有许多丰富多彩的回答,一定会出现许多不曾被约的精彩,起到训练语言的实效性.《田忌赛马》一文,有位教师设计了给比赛配上解说词的一个环节,并制作课件:田忌赛马现场解说提示.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落实教学重点,在说演练中得到个性的张扬. 4、结合情境,指导朗读 读,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传统方法,读可以用文字图像去刺激学生视觉,激发思维活动,强化识记效果,在阅读课文中学生结合情境,有感而发,进而有感情地朗读,会自然地把学生的思维带到内容所设置的环境中,使学生的感情产生相应的变化,所爱所恨,所喜所优,产生自己的审美观点,便会不由自主地深入到文章所揭示的思想意义中去. 四、具体实施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体现新型的学习方式而创设各种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东方之珠》一文的教学中作了具体的尝试. 《东方之珠》一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翩然回归祖国,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学习本课就是为了让学生纪念这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课文从多个方面介绍了香港的美与繁华,整篇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对于学习这种文质兼美的文章,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学习活动中感悟文章表达的情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作了如下设计: 1、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教师出示醒目的紫荆花图案导入,让学生畅谈对香港的了解,激起学生强烈的情感.紧接着,为学生创设了另一个新颖有趣的情境一一教师以导游的身份进入课堂,学生热情高涨,特别是教师还邀请小导游帮忙,更能激发学生们探究的热情. 2、进入情境,主动探究 教师播放优美的《东方之珠》乐曲,和着声情并茂的介绍,开始了“导游”工作.这一情境的设计,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课文,教师入情入境的介绍能唤起学生与课文内容的情感共鸣.再请学生说说听懂了什么?用什么语气来介绍?让学生体验到做导游应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说话,给学生自我尝试,自我感悟的机会. 3、充分游览,自由朗读 教师边说,边点击课件,出示旅游的目的地,让学生导游的感觉更真实,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最想去的地方读一读,再把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说给大家听,并写一写导游词.这一设计,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使学生在探究的乐趣中持续不断地激发学习动机. 4、集中汇报,合作练习说 在丰富多彩的课件画面中,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活,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因此,这个环节中,我们设计了都来当当小导游,我是小小评论家,让学生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表现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 5、升华情感,自由练说 这一环节,我们主要采用换位体验的方式,使学生在练习说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升华.我们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香港的游客,带着激动、自豪的心情来把香港夸一夸.使学生在创造美的同时,也内化文本语言,丰富语言积累.最后,在雄壮的国歌声中,让学生再一次回顾香港交接仪式那激动人心的一刻,使学生们情感再一次升华,产生强烈的爱国情怀. 五、值得注意的地方 有些教学内容,很难在实际中找到这样的原型,没有具体的情景,那么在教学中就不应该为情境而情境,应该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感悟语言内涵而适时创设,创设情境不宜过多过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