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4 12:15:51

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城市功能包括哪些
第一节城市功能
一、城市功能的含义和类型
1.城市功能也称城市职能,是由城市的各种结构性因素决定的城市的机能或能力,是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中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起的作用,是多功能的综合体.
2.城市功能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层次性;开放性;
3.城市功能的类型:
1)共同功能--普遍功能,是所有城市都具备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共性,区分的是城市与乡村的界限.
2)特殊功能,并不是每个城市都具有的功能,是为某一个城市或某类城市所特有的功能,表明的是城市的个性,区分的是城市之间的界限,决定着某一个或某一类城市的性质和在一定时期的发展方向,如:外贸进出功能、交通枢纽功能、旅游中心功能.
3)综合功能,是指一个城市同时具有多种并且有机结合的主导功能,每一种的主导功能的作用范围和影响都比较大,如:首都、省会、首府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都具有综合功能.
4)主导功能,指在城市诸功能中处于突出地位和起主导作用的功能,影响或左右城市的其他功能的运行,甚至决定着城市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如:生产功能.
4.影响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自然条件,是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城市的经济实力及其主导产业;行政区划.
二、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
1.城市功能的历史演进过程:--叠加性发展规律是城市功能发展一般规律
1)在前工业社会时期,城市功能出现了叠加性发展的趋势.
(1)城市的产生过程首先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和贸易功能叠加,而后手工业功能和文化功能的叠加进一步促进了城市的发展.
(2)城市的设置往往出于政治控制的目的.
(3)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对城市功能的形成和发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工业社会时期:
(1)经济功能开始成为城市的主导功能;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聚集和扩散;
(3)决定城市功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
3)在后工业社会时期:
(1)第三产业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
(2)城市功能的作用形式是渗透和辐射;
(3)决定城市功能的主要因素是科学技术.
2.城市功能的具体发展规律:
1)功能升级增量规律,城市功能的叠加不仅是量的叠加,而且是质的叠加.
2)城市功能叠加倍增效应规律,城市功能的多元化,会使城市诸功能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以整体的非加和性的特点极大地增强城市功能的能量,产生出倍增效应,即产生的叠加功能构成了城市发展的动力源.
3)主导功能变异进化规律,新的主导功能会代替城市已有的主导功能,而使整个城市的结构发生质的变化,城市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城市主导功能的变异具体表现在城市主导产业的变异,原因有:A自然资源优势的变异;B地理区位优势的变化;C产业结构的变化.
三、城市结构功能优化
1.城市功能优化根据城市功能的发展规律,建立合理的城市功能结构和高效的城市功能运行方式.
2.城市功能结构合理化的3条基本途径:
1)实现以市场中心功能为主的城市功能多元化发展:
(1)城市功能的物质载体是城市产业结构;
(2)城市功能优化的基础是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
(3)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城市功能优化的动力和源泉;
(4)市场中心功能是城市诸功能核心地位.
(5)城市功能多元化是城市活力的源泉.
2)因势利导地确定和发展城市的主导功能.
(1)突出和发展城市主导功能的基础是确定和发展城市的支柱性产业;
(2)产业群体的构造方式:"链条"的直线递进构造方式和"网络连接"式的循环构造方式.
3)增强城市外部功能,完善城市内部功能.
第二节城市结构
一、城市的经济结构
1.城市结构,是指城市各组成要素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形式和方式,主要包括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
2.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内在形式和方式,是城市生产力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投资结构、经济组织结构)和生产关系结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的统一体.
3.城市经济结构的内容:
1)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城市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演进呈现出的规律是:
(1)第一产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份额先增后减;第三产业份额不断增加;
(2)重工`业比重不断提高;轻工业比重不断下降;加工工业比重日趋增大;基础工业日趋下降.
(3)城市主导产业逐步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演进.
2)城市的企业结构,包括:
(1)企业的技术结构,城市结构的技术结构状况如何,可以根据四个指标进行分析: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消耗的资源量占总资源消耗量的比例;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生产出的产品价值占产品总价值的比重;在不同层级的技术上所使用的劳动数量占劳动总数的比例.
(2)企业的规模结构,是指大中小企业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规模的划分一般根据职工人数、固定资产原值、生产能力、销售额、利润等进行.
3)企业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城市经济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4)城市流通结构、分配结构和消费结构.
(1)城市流通是城市交换的总体,是联接城市产生、分配、消费三个环节的纽带.
(2)城市消费结构是城市居民消费的各类消费资料(包括劳物)的组成和相互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城市消费结构可以理解为:
二、城市的社会结构
1.从广义上说城市的社会结构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从狭义上看,城市的社会结构是指城市上层建筑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主要内容包括:
1)城市的政治结构,基本内容:
(1)各种城市政治组织的构成、相互关系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中国城市的政治组织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组织、城市国家政权组织、各民主党派组织、统一战线组织、各群众团体组织等.
(2)城市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政治关系,主要有城市政治组织之间的分析以及它们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关系、民主关系以及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
2)城市文化结构,包括:
(1)精神产品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衔接关系.
(2)文化事业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
(3)城市各类文化设施的规模.
(4)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
3)城市人口的自然结构,包括:
(1)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发展规律是:城市出生的男婴和女婴基本平衡,男劳动力数高于女劳动力数;到老阶段,女性人数要多于男性.
(2)城市人口的年龄构成:
城市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劳动力组(15~59或64)、老年组(60或65岁以上).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数比例的4%以下是年轻型城市人口、占4%~7%的为成年型城市人口;比例在7%以上的为老年型城市人口.
4)城市人口的社会结构:是由经济水平、经济制度、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道德观念等社会因素决定的人口构成,具体内容包括:
(1)城市人口的户籍结构,是指城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的比例及各自内部的具体构成,其人口的增长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从居留时间的长短可以分为:常住流动人口--3个月以上的外来人口.暂住人口--3个月以内、3天以上的外来人口.过往人口--3天以内的外来人口.
(2)城市人口就业结构.
(3)城市人口的社会社会结构还包括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家庭结构、宗教结构、民族结构.
三、城市的空间结构:
1.含义:
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
2.空间结构具体表现为:
1)城市密度,是城市各构成要素密度的一种综合.--优点P67
2)城市布局,指城市各类要素按一定的形式、一定的方向具体地分布在城市空间的某一位置上.
3)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构成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内部密度和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是城市三维形状和外瞻的表现,包括
(1)城市内部形态:市区空间范围内各类设施和建筑物等的布局.
(2)总体形态:中心城市与相邻城镇的布局,一般可以归结为集中与组合两种形式.
(3)城市形态具体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用地、城市发展轴等要素组成.
3.发展健康的城市空间结构意义:
1)有利于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2)有利于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
3)有利于提高市政水平.
4.影响城市空间结构的要素:经济发展,是城市空间结构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行为;居民行为.
5.选择和建立合理的城市空间结构必须原则:
1)依据城市性质选择合理的城市总体形态.
2)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
3)综合运用法律的、经济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调整城市的空间结构.
四、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
1.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四各基本环节的平衡,必须把城市同周围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城市的内部结构与外部联系正确地联系起来.
2.实现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平衡,要通过增强城市自然资源和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来实现,还要通过与其他城市和乡村建立全面、稳定、牢固的经济联系来实现.
3.实现社会生产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必须对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
4.实现社会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关系到城市的兴衰成败,因此任何城市在建立和调节城市结构时,既要把城市生产搞得更好,又要切实把精神生产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5.实现城市经济机构、社会结构、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在各类城市结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经济结构,城市总体结构的优化,必须实现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协调发展.
6.充分发挥城市的主要功能和多种功能,既要能体现城市的性质,突出并充分发挥传送带主要功能,又要能够围绕城市的主要功能,和谐发展和协调发挥城市的多种功能.
第三节城市体系
一、城市体系的形成和类型
1.城市体系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各种不同性质、规模和类型的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城市群体组织,是经济区的基本骨骼系统,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带动区域最有效的组织形式.
2.城市体系的特点: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层次性;重叠性,一个城市可以成为不同层级城市体系的成员并充当不同的角色.
3.城市空间的相互作用取决于互补性;中介性;可输性;
4.1933年克里斯泰勒的在《德国南部的中心地》一书中提出中心地理论,要遵循的基本原则:
1)市场原则,适合于经济发达的开放地区,又称k=3原则.
2)交通原则,适合于新开发的地区,又称k=4原则.
3)行政原则,适合于偏僻、封闭地区,又称k=7原则.
5.根据中心城市的数量多寡和组合形式,城市体系的类型有:
1)金字塔型,以一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周围的中小城市呈环状集中分布,首要的问题是控制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市区的规模,发展副中心.
2)多核型,特点:核心城市有多个,区域内城市的空间分布相对比较分散;发展的重点是区域经济中心和行政中心的建设,还要改善区域内城市的交通条件.
3)网络型,指区域内核心城市的性质和规模相近,核心城市之间以及核心城市与其他城市之间的联系密切;发展重点是统一规模核心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深化专业化分工,加强经济协作,防止重复建设.
4)带状型,是指交通干线、江河流域的沿线地区,形成的在空间上一字排列的带状结构城市体系.
二、城市与区域
1.区域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区域空间,特点是具有同质性、内聚性、层次性和动态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
1)城市与区域是点与面、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焦点,对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3)区域是城市发展的腹地和基础,制约着城市发展的方向和规模.
4)城市与其所在区域之间的关系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
(1)城市与农村的关系:
(A)农村的发展能为城市发展提供大量的市场;
(B)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上对农村的领导作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
(2)城市之间的关系
2.城市与区域密切联系的作用(意义):
1)是城市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
2)能促进产生内部的新陈代谢.
3)是发挥产生中心作用的前提.
4)是形成地区市场和全国市场的先决条件.
5)是建立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基础.
3.经济区是指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由于经济原因,自然形成的网状式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1)经济区的基本结构包括:经济中心;交通条件和畅通的流通渠道;地域范围;经济网络.
2)经济区的特点:
(1)经济区是建立在较为发达的地域分工和专业划协作的基础上的.
(2)经济区是建立在平等协作的基础之上.
(3)经济区没有明确的地域界限,重叠复合.
(4)经济区在组织形式上以网络的形式存在和维持.
3)经济区的原则:(1)经济开放、横向联合的原则.(2)平等竞争、利益共享原则.(3)依托中心,统一规划的原则.(4)生态独立、突出特色的原则.(5)区域协调,优势互补的原则.
4)经济区的分类:
(1)依据经济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可将中国划分为三个带状的经济区,即东部沿海经济带、中部经济带、西部经济带.
(2)按经济区的规模,划分为省际的大经济区,省(区)内经济区;
(3)按经济区的经济特点,可分为单一性经济区和综合性经济区.
三、中心城市
1.中心城市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和全国社会经济活动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2.特点:
3.经济中心和中心城市的区别:
1)经济中心可以是大城市,也可以是一个镇;中心城市必须是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2)经济中心未必都是中心城市,而中心城市一定是经济中心.
4.中心城市的分类:
1)全国性的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的超级城市,如上海、北京.
2)地区性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如广州、天津、重庆、武汉等城市.
3)省区中心城市,一般是市区人口在50万以上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
5.为什么城市中心形成和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作用的结果?
6.中心城市的作用是组织和发展专业化的枢纽又是发展现代化市场经济的先导.
7.中心城市作用的强度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1)中心城市规模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的发达程度.
2)城市生产的专业化.
3)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
参考资料:为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