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 形成原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8 18:19:07

成都平原 形成原因
成都平原 形成原因

成都平原 形成原因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

全部展开

成都平原的形成
中国西南地区最大平原和河网稠密地区之一,中国最大芒硝产地。又称盆西平原或川西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总面积2.3万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6地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面积8000平方公里,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 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整个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范围比50年代初期大为扩大,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耕地集中连片,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土地利用率高达60%以上,农作物主要有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向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收起

成都平原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

成都平原
开放分类: 地理、地域、成都、平原、地形地貌
目录
• [1] 范围
• [2]成因
• [3]土壤
• [4] 气候
• [5]水利
• [6]农产
• [7]考古
• [8]文化
...

全部展开

成都平原
开放分类: 地理、地域、成都、平原、地形地貌
目录
• [1] 范围
• [2]成因
• [3]土壤
• [4] 气候
• [5]水利
• [6]农产
• [7]考古
• [8]文化

成都平原(chéng dū píng yuán ),又名川西平原,四川话称为“川西坝”。
[1] 范围
成都平原位于四川盆地西部,东南侧为龙泉山,西北侧为龙门山。广义的成都平原,介于龙泉山和龙门山、邛崃山之间,北起江油,南到乐山五通桥,包括北部的绵阳、江油、安县间的涪江冲积平原,中部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南部的青衣江、大渡河冲积平原等。三平原之间有丘陵台地分布,行政上包括成都市除金堂、蒲江、龙泉驿的16个县(市、区);德阳市旌阳区、广汉、什邡、绵竹;绵阳市游仙区、涪城区、江油、安县;乐山市市中区、夹江;眉山市眉山、彭山等共29个县(市、区),总面积22,900平方公里。狭义的成都平原,仅指灌县、绵竹、罗江、金堂、新津、邛崃为边界的岷江、沱江冲积平原,长约200千米,宽40~70千米,面积约7340平方千米,是构成盆西平原的主体部分。因成都市位于平原中央故称成都平原。
[2]成因
成都平原发育在东北-西南向的向斜构造基础上,由发源于川西北高原的岷江、沱江(绵远河、石亭江、湔江)及其支流等8个冲积扇重叠联缀而成复合的冲积扇平原。
[3]土壤
成都平原地表松散,沉积物巨厚,平原中心地带沉积物厚度达300m,第四纪沉积物之上覆有粉砂和粘土,结构良好,宜于耕作,为四川省境最肥沃土壤,海拔450~750米,地势平坦,由西北向东南微倾,平均坡度仅3‰~10‰,地表相对高差都在20米以下,有利于发展自流灌溉。
[4] 气候
成都平原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8℃左右。年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雨天平均约300天,多雾,是中国阴雨天气最多的地区之一 。但因平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深受山地下沉的冷空气的影响,加之平原河水大多来自西部高原山地的冰雪融水,同时,平原上地势低洼的古河道地区,地下水位高,土壤冷湿。故成都平原无论气温、水温和土温均较低,热量条件较之四川盆地其他地区稍为逊色。
[5]水利
成都平原农田水利十分发达,远在公元前250年的秦代就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引岷江水灌溉平原上广大农田,成为四川省种植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之一。近50年,经过不断的治理改造和扩建,都江堰灌溉面积增加了3倍,灌溉面积达53~67万公顷。
[6]农产
成都平原耕地集中连片,土壤肥沃,河渠纵横密布,属典型的水田农业区,农作物一年两熟或三熟。是中国重要的水稻、棉花、油菜籽、小麦、柑橘、柚子、油桐、茶叶、药材、蚕丝、香樟产区,向有天府之国美称。其中水稻、小麦和油菜,产量高而稳定,常年提供的商品粮、油分别约占四川全省的1/5和2/5,是四川和全国著名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养猪水平居全省前列,是四川生猪基地。
[7]考古

近年的考古发现表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广汉三星堆遗址一、二号祭祀坑和成都市金沙村遗址的发现表明,殷商时期成都平原的古蜀国有着高度灿烂的古代文明,三星堆遗址是古蜀王国的都城所在,金沙村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后古蜀国的又一文明中心。新津宝墩等六个史前古城遗址的考古调查、发掘,证明了古蜀文明是源于川西地区,带有明显地方特征的长江上游古代文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
[8]文化
成都平原孕育了诸多文人名士,汉有司马相如、卓文君宋有三苏:苏轼、苏辙、苏洵,薛涛、近代有郭沫若、巴金等,杜甫、陆游都曾在平原游历多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