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8 22:13:21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黄金时期,它给后世留下的印象至深,除了国力强大、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天下太平外,更突出的亮点就是辉煌灿烂的文化.解密唐朝文化繁荣基因,我们不难发现,其间政府的引导功不可没.
  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
  佛教、道教与儒学,并称“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魏晋南北朝时期,释、道、儒三教为了维护各自的地位,既相互争斗,又相互渗透.到了唐朝,在统一、开放的背景下,统治者不断调整政策对宗教加以扶植,使这种局面得到较大改观.
  唐朝开国之初,李渊为了抬高门第,神化统治,认李耳为先祖,将道教地位排在佛教之前,令王公以下皆习《老子》,使道教得以大力发展.武则天想当女皇,实行武周革命,僧人怀义、法明则造《大云经》宣传武则天是弥勒佛下凡,为其大造舆论.武则天上台后大肆佞佛,广建寺院,普度僧尼,下令天下寺院收藏《大云经》,将佛教地位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唐玄宗在位,欲振兴李唐王朝,革除武周后期的不良影响,复将道教放到佛教之前.尽管前后的统治者出于各自的政治需要,使得佛、道的地位有所变化,但从总体上看,三者在唐朝前期都受到积极的扶植,获得了充分发展.
  正是在贞观年间,玄奘法师赴印度求法17年,载誉归国后受到至高礼遇,唐太宗令大臣、僧众出城高接远迎,又多次在宫中接见玄奘,与之谈经论道,倍加褒奖,颇有相逢恨晚之叹.朝廷还修建大慈恩寺及翻经院,让玄奘在那里著书立说,传经布道.武则天虽说佞佛,却也提倡三教并重,既不准僧人排斥老君,也不准道士毁谤佛法,命大臣汇集三教典籍,撰成1300卷的大书《三教珠英》,传播天下.玄宗皇帝勤奋好学,精通诸家典籍,深知宗教能在治理国家,调和各类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中发挥重要作用,所以他的基本做法是,既尊儒,又崇道,不抑佛,三教兼容,充分利用.他曾在开元十年、天宝二年先后两次给《孝经》作注,颁行全国,以示教化;又于开元二十三年亲注《道德经》,下令每家必备一部;接着在次年还将其《御注金刚般若经》颁示天下,对佛教给予支持和弘扬.
  唐王朝对释、道、儒三教并尊的做法不仅形成了以儒家政治伦理观为基准、佛道学说兼收并蓄的盛唐独具的统治思想体系,大大巩固了帝国基业,而且也促进了三者间的相互吸收,不断完善.佛教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走向成熟,进而成为中国式宗教的.
  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
  贞观初期,天下初安,太宗励精图治.他深知“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而人才又必须以德行、学识为准.他采纳魏征“偃武修文”的建议,锐意经籍,大兴文治,“解戎衣而开学校,饰贲帛而礼儒生”,努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太宗重视文治由来已久,早在秦王府时期,唐太宗就留意文士,建文学馆收罗人才,号称“十八学士”,参谋左右.正式即位后,他又于弘文殿左边建弘文馆,精选天下贤良文学之士,给以优厚待遇,让他们校理典籍,考注《五经》,参议礼、律,厘定制度,或引入内殿,商讨政事.同时选三品以上官员子孙入弘文馆学习.在唐太宗的关注下,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完善的官学制,在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在州县则有州学、县学.唐太宗尤其关心最高学府国子学的建设,贞观二年以后,下令立孔子庙于国子学,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每年定时“释奠”(即举行祭奠孔子的开学典礼仪式);又扩充学校规模,增置房舍1200间;广收天下儒生,且资助盘缠,派车护送进京;规定在校学生能精通一大经(如御注《老子》、《孝经》,须三年学成)以上者即授以官职.唐太宗还多次到国子学视察,给学校调派硕学名儒充任老师,命学校的负责及主讲当场讲经授课,并给他们颁赐奖赏.
  唐太宗重视文教、修文兴学的事迹给后世开了个好头,以后的高宗、武后、玄宗也都代代相传,使学校教育制度不断发展完善,这不仅给帝国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才,成为唐王朝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同时也惠及友邦,给周边国家及部族培育了许多英才,促进了那里社会的发展.
  日本、新罗等国的学子一批又一批到唐朝留学,学成回国后,把唐朝的先进制度,如田制、法律、科举制等在本国推广,成功地实施社会变革;或借助汉字拼读本国语,创制为新文字;或学习唐朝的医学、天文、历法,在本国加以传播,佛教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传到了日本、新罗等国,对那里的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还有一些留学生长年居住中国,读书做官,著书立说.如新罗国崔致远18岁考中进士,任过县尉、侍御使、内供奉等官,写下了至今尚存的《桂苑笔耕录》.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即晁衡,善著诗文,与诗人李白、王维等交情至深,常常一起诗酒唱和,在唐朝做过御史中丞、秘书监等官,至73岁客死中国.远在雪域高原的吐蕃贵族子弟通过在唐朝读书,学习中央王朝的典制礼俗,儒家及佛教经籍,大大加强了与汉地的联系.直到安史之乱发生后,吐蕃占领了河陇地区,从敦煌发现的材料看,吐蕃在这一地区仍然保存着唐朝的不少礼仪习俗,敬佛礼儒,如官方派人抄写佛经、《孝经》,学校里仍旧按时举行祭祀孔子的“释典”之礼.
  所有这些,加强了与周边国家民族的文化交流及友好来往,形成了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
  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
  唐代文学,诗赋散文,传奇小说,千姿百态,盛极一时.尤其唐朝的诗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名家辈出,气势恢宏,流传千古,深受珍爱.是唐文化中芬芳的奇葩,璀灿的明珠,是冠绝古今的诗歌高峰,也是唐朝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唐朝文学繁荣的原因,首先在于它植根于盛唐这片沃土之中.国家的统一与强大,社会的安定与宽松,新兴中小地主势力的崛起与经济的全面发展,使文人、学子充满自信、理想与追求,给他们抒发情怀,表达思想创造了条件,提供了空间.其次,与唐朝皇帝的爱好与提倡有很大关系.唐太宗不仅擅长政治,而且喜好文学.处理国事之暇,常与大臣赋诗唱和,清人编辑的《全唐诗》、《全唐文》里收有他的许多诗赋.继太宗之后,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也都大力倡导文学.特别到后来,规定在科举考试中加试诗赋,更加推动了文化的普及,刺激并影响了文学创作.然而科场里那种规定过死的考试方式,往往使举子们的才智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作为补充,当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行卷”风气,举子们为了让主考官了解自己的文学才能,纷纷事先精心创作一些诗赋传奇之类的东西,或文辞华美,或故事动人,在科举开考前送到考官及权贵手中,搏得人家赏识,以便加以举荐.唐朝知识分子参政热情极高,科举制给他们开通了入仕之门,所以精研文墨,求取功名,报效国家,便成为最大追求.
  此外,科举制还促成士子们在江湖闯荡的风气.进士放榜后,有的高中,有的落第;落第者自然返乡,高中者则进入“守选”(即等待任用),这个时间一般都在3年以上,长者甚至可达十几年.年复一年,造成大量无官可做的士人在社会上奔波,或投亲访友,或供职军镇,或漫游江湖,或隐居田园.丰富多彩而又充满曲折的生活经历使得文人志士不胜感慨,于是舞文弄墨,斐然成章,创造出大量的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从军诗,以及传奇小说,绝妙文赋,为唐代文学的繁荣增添了内容,蔚为绚丽多姿的盛唐气象.
  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
  唐朝对外奉行开放政策,与世界上70多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对内则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在归附的民族聚居地区,采取怀柔做法,设立856个自治性较强的羁縻州、县.唐太宗抱着一视同仁的态度对待各族人民,他曾讲过:“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为此,他通过和亲与吐蕃、吐谷浑等民族发展关系,加强团结;通过任用少数民族首领在朝廷做官,在军队带兵,表示对他们的信任与重用.太宗以后的继位者也都沿袭这些做法,这对中外文化交流,胡汉民族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盛唐时代的到来,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许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与留学生,大量涌入唐朝境内,在丝绸之路沿线,在长安、洛阳、广州、扬州等地都有大量的外国人、外族人居住.唐都长安俨然是国际大都会,仅接待外国使者、宾客的机构鸿胪寺就拥有外国人四千多.在长安西市有来自中亚、西亚的许多胡商摆摊设点,酒店里有美貌如花的胡姬招徕生意,诗人李白常来此光顾,咏叹“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此外,还有移居长安的周边少数民族,如突厥人进入长安的就有上万家.大量外国人、外族人长期在唐朝生活,与汉族杂居,或娶妻生子,入籍唐朝,带来了外国文化,边地风俗;从衣食娱乐,到宗教信仰,都对唐朝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唐朝经商的外国人首推中亚河中(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地区俗称粟特地区的粟特人,因这一地方有众多小国,国人皆以国为姓,故汉籍又称他们为九姓胡人.九姓胡人尤善歌舞,如曹姓的曹保、曹善才、曹纲是琵琶世家,安姓的安万善是筚篥高手,米姓的米禾稼、米万磓是婆罗门舞专家.康国的胡旋舞,石国的胡腾舞、柘枝舞传进唐朝,深受喜爱,赢得几多诗人作诗称叹,上下百姓争相效仿,正所谓“伎进胡音务胡曲”,“洛阳家家学胡乐”.对这些外来音乐,唐朝廷一方面大胆引进,如把康国乐、安国乐以及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天竺乐、高丽乐列入国家大典运用的十部乐之中;但对不符合国情的玩意儿则加以禁止.如在入冬时节表演的泼胡乞寒戏,以其衣着不洁,露体不雅而下令禁断.
  波斯与阿拉伯商人也在这一时期或从陆路,或从海上进入唐朝,他们以经营珠宝著称,动辄获利巨万.通过他们,菠菜、蜜枣、胡饼、三勒浆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类的杂技进入唐朝社会;而造纸、织锦等手工业技术也辗转传至西方世界,使那里的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
  随着西域胡人的到来,其信仰的伊斯兰教以及祆教、景教、摩尼教等也在唐朝内地传播.这些外来宗教,特别是早已在中国流传的印度佛教,渗透到唐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对哲学、文学、语言学、建筑、艺术等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外国人及外族人影响于唐朝社会的,还有衣食化装,流行时尚.唐朝初期,社会风气还比较保守,妇女出行时头戴幂篱,长可过膝,遮蔽全身.其后学胡人,戴胡帽,穿翻领开襟胡服,至盛唐或衣半袖裙襦,袒胸露面,无复遮蔽.仕女化装追求时兴,如发型仿效少数民族,有乌蛮髻、椎髻;面饰则有吐蕃妆、回鹘妆等.至于餐桌上的饭菜,也在变换花样,开元年间,宫廷御馔“尽供胡食”.
  开元、天宝时期,大量外国人及周边少数民族充斥长安,长期与汉人杂居,相互习染,社会风气一度甚至出现了“胡化”苗头,引起世人的担忧.但唐王朝不但没有禁止,反而积极吸纳外来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自身营养,将胡风夷俗,融聚为中华文明,创造出更加绚丽多彩的盛唐文化.~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反映唐朝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哪两种态度 玄奘西天取经,鉴真东渡弘扬佛法,是唐朝对外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这一取一送反映了唐朝文化具有什么特点? 鉴真东渡和玄奘取经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和唐朝文化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鉴真东渡和玄奘取经体现了唐朝的对外关系和唐朝文化分别具有哪些特征? 鉴真东渡时是唐朝哪位皇帝?唐朝对日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鉴真东渡和玄奘西游是唐朝的哪个皇帝在位期间 玄奘取经 和鉴真东渡都是唐代的,谁先谁后呢 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史称“开元盛世”.如果你生活在当时,可以看到或听说的是 ①各种肤色的外国人在长安城内经商 ②农民用曲辕犁在农田里耕地 ③鉴真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④筒 玄奘去天竺取经算是引进文化吗?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算是引出文化吗? 下列事实中促进了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是?①玄奘西游天竺取经 ②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③鉴真东渡日本 ④马可波罗 从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取经的史实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呢? 西天取经的玄奘故事简介 我国唐朝玄奘和尚(《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西天取经的目的地是( )A.古代埃及 B.古代希腊 C.古代巴比伦 D.古代印度 对于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结合唐朝的历史,有什么感想 唐朝时期,()东渡日本船舶唐朝文化如题 是 遣唐使 还是 鉴真 唐僧西天取经的西天是印度? “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客观史实,反映出唐朝的时代特征是() A.对外开放B.经济繁荣C.政治清明D.交通发达 把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取经、鉴真东渡传教、郑和七下西洋按时间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