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歌的意境(200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1:25:20

论王维诗歌的意境(2000字)
论王维诗歌的意境(2000字)

论王维诗歌的意境(2000字)
诗歌意境中看王维―――超然隐逸的写意大师
王维,字摩诘,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他睿智早慧,十五岁离家游学长安、洛阳,十七岁即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那样名烁千古的篇章.
王维曾一度刻意功名,追求进取,其边塞类诗作大多洋溢着青春活力和壮志雄心.然而,宦途的坎坷波折又使他深感现实残酷,世态炎凉,一生几度隐居,诗作笔峰更多地转向现实.加之王维崇尚佛学,广交僧侣,“隐逸”便经常成为其诗作的主旋律.
钱钟书先生曾这样评述王维:“在他身上,禅、诗、画三者可以算是一脉相贯,‘诗画是孪生姊妹’那句话用得恰当了.” 凭借着对自然、情感的敏锐捕捉以及超强的表现力,王维以清新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创造出一种“诗中有情”、“诗中有画”、“诗中有禅”的意境,在诗坛树起一面不倒的旗帜.
诗中有情
王维是个重情谊且善写情的人.在其诗作中,生活小品和赠别之作甚多,内容多述及相思别离和朋友间关怀、慰勉之情,在数量上几乎与其山水田园诗平分秋色.而他写景之时,也往往是为了寓情.
在《淇上送赵仙舟》一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才逢又别,倍感黯然神伤.“相逢”二句,虽轻描淡写,却觉浓郁深情,扑面而至.接着诗人借“天寒”二句写景,铺开抒情之路,与结句遥相呼应,令送别后的怅惘往来于心而不释.
王维诗歌中借景寓情、以景衬情的手法,使他写景饶有余味,抒情含蓄不露.如《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写离情却无一语言情而只摹景物.《送杨长史赴果州》:“鸟道一千里,猿啼十二时.”既是景语,也是情句,将道路的荒凉之景与行者的凄楚之情融为一体,自然、含蓄而又回味深长.
在王维的诗歌中,有不少采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而且往往显得自然流畅,蕴藉含蓄.如《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曾被后人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劝君”二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和对友人的关怀体贴之意溢于言表,却又绵长含蓄.胡应麟评这两句诗说:“自是口语而千载如新”.又如《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此诗用口语化问答,却也言浅意深,余味不绝.朋友言称不得意,诗人坚决支持其归隐——“但去莫复问”,又借白云抚慰友人,表抒心声.所以钟惜评论此诗的末二句说:“感慨寄托,尽此十字,蕴藉不觉.深味之,知右丞非一意清寂,无心用世之人”.
王维写情之妙处,还在于对现实情景平易、通俗的描写中,蕴藉深沉婉约的绵绵情思.其《相思》一篇: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托小小红豆,咏相思情愫,堪称陶醉千古相思心的经典之作.在其《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诗人先是用平直的话语写出了节日思亲的大众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让人顿觉“与我心有戚戚焉”,而后诗人笔峰一转,将思绪拉向故乡的亲人——“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时空转换犹如“蒙太奇”手法,“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王维写情,又多见隐喻比兴.上述数诗,已可略见其风.又如《杂诗三首》:
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已见寒梅发,复闻啼鸟声.心心视春草,畏向玉阶生!
全篇不著“相思”二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句句意深.藉“寒梅”、“ 春草”喻意,相思之情跃然纸上.第一首写出了妻子对远在江南的丈夫的牵挂,第二首则从丈夫的角度着笔,却不直诉思念,而是向来自故乡的捎话人打听故乡的梅花是否已经开放,写法别致有趣,委婉含蓄.整篇尤以第三首中“心心”二句最见功力,借“春草阶生”将女子的愁心难展、情意缠绵刻画入骨,令人感慨叫绝.再如《西施咏》中“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等句,分明是借西施的“殊众”、“贵、贱”,隐喻怀才不遇的下层人士的不平与愤懑.故沈德潜评此诗说:“别寓兴意”.
王维歌咏从军、边塞等内容的诗篇,也同样善于写情.在这类诗作中,刻划出诸如将军、战士、豪侠等一批有血有肉的人物,并通过写人,抒发了诗人自己的豪情壮志.如《观猎》通过日常的狩猎活动来刻划将军的精神面貌: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其中“回看”二句所显露的“毫端有风雨声” ,不啻是诗人凌云壮志的化身.
诗中有画
古语有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王维多才多艺,他把绘画的精髓带进诗歌的天地,以灵性的语言、生花的妙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或浪漫、或空灵、或淡远的传神之作.苏轼曾有一著名论断:“味摩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