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边的小豆豆》推荐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19 22:23:12

《窗边的小豆豆》推荐词
《窗边的小豆豆》推荐词

《窗边的小豆豆》推荐词
我要像小豆豆一样长大 看到南海出版社重新推出的《窗边的小豆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喜,差不多十年前许多人只是偶然读到一个潦草的译本就被小豆豆所唤起的真纯感动.其实,《窗边的小豆豆》出版20年,是日本历史上销量最大的一本书.美国《纽约时报》也创纪录地发表了两个整版的书评文章.迄今为止“小豆豆”被译成了33种文字.这本书的作者黑柳彻子也被任命为继奥黛丽·赫本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第7任亲善大使.联合国的官员说“这个人这么了解孩子的心理,再也没有比她更合适的人选了”.“小豆豆”的魅力看来当真不容小觑. 《窗边的小豆豆》主要讲述的是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故事.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来的学校退了学,来到巴学园.在这座叫“巴学园”的奇怪学校里,孩子们在用废弃的电车车厢做的教室里上课,按自己喜欢的顺序自由学习各个科目.他们都没有固定的座位,不同年级的也可以坐在一起.校长会要求大家自带有“山的味道”(蔬菜、肉类)和“海的味道”(鱼、海味)的午饭,也会自己策划稀奇古怪的项目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的运动会.上午,如果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大家就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俯拾即是的都是新鲜动人的场景,小豆豆也就在这所崇尚自然教育、顺应孩子们自由天性的小学里健康成长,直到1945年学校毁于战火. 读着这本书,重新体验着童年时代成长的历程,而这个历程其实是创造力和社会相适应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第一次试探着相互理解和尊重. 几乎每个孩子都有异想天开童年时光,但顽皮和淘气一直是我们的教育想要“纠正”的问题.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我们就被动地接受了许多个版本的“成长故事”,而这样的成长故事最大共性也就是:它们统统都是大人们凭着自己的理解和设计而借着故事外壳力图灌输给孩子们的成熟理念.成长真正的循序渐进的微妙过程是被忽略的,孩童在成长过程中所有可贵的天真特质也都是被漫不经心地遗失和随意处置的.没有多少人能像小豆豆一样长大,“小豆豆”在成长的话题上便显示出了她独有的意义. “小豆豆”在整本书里都保持着第一人称的自述,字里行间净是孩童的逻辑、孩童般单纯直白的言语.来看看其中“找钱包”的故事吧.小豆豆的宝贝钱包掉进了厕所,于是,她找来一把长把舀子开始淘粪池.上课铃响了,小豆豆没有停下手中的活;尽管污物已堆积如山,钱包还是没有出现.校长走过来问豆豆在干什么,豆豆说在找钱包,校长凑近来像朋友一样说道:“弄完了,要把这些全部放回去呀.”小豆豆终于还是没有找到她的钱包,但她想起校长说过弄完了要把淘出来的全部放回去的话.虽然把“小山”放回粪池里并不难,但水已经渗到了地里.小豆豆只好把渗进水分的泥土一起铲进了粪池.尽管小豆豆丢了钱包,但她这一天相当快乐,因为她从来没有一个人做过这么浩大的工程.如果这事不是发生在巴学园,为了这样荒诞不经的事而逃课,小豆豆大概又会被罚站了吧. 如果说所谓的成长就是要逐渐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强大判断,那么,小豆豆的行为判断第一次超越了所有成人式的利害权衡,她让我们惊觉道:原来孩子内心的“成长”和满足的并不仅仅意味着单向度的、和世俗同一的“成熟”;原来我们还是可以如常地生活、成长却还一直护持着最轻盈美妙的童心.正是在这样不扭曲、不压抑,也不向“成熟”原则无条件妥协,才使“成长”第一次远离了得不偿失,重新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美好的事. “我要像小豆豆一样长大”———你的梦想不知能否在你的孩子身上变成现实?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捕风 专家说法 杭师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朱晓斌:对个性化教育的无限向往 在杭州师范学院教科院心理学系副主任朱晓斌眼里,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要完全施行像“巴学园”这样的个性化教育方式是不太现实的.“别的不说,如果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就会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但是,巴学园一些本质的东西,比如对孩子个性的尊重、让孩子快乐地学习成长,对孩子的关爱,无疑是值得我们的老师和家长们学习和借鉴的,这,其实也就是个性化教育的核心所在. 朱晓斌认为,现在的孩子面临的压力其实并不比成人小.社会竞争的加剧,高考、升学率的压力,导致中国的应试教育已经延伸到了小学阶段.围绕着高考这条轴心打转是现在教育的普遍现象,考上重点大学、找个好工作,这似乎成了眼下教育的目标,成了全社会统一的认识,目标的一致带来的后果往往就是教学手段的单一,这就是教育的现状.在这样的现状下,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培养与现阶段“唯成绩论”难免会产生矛盾,问题的关键是要把握一个度,找到两者的结合点. 朱晓斌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应是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个过程,尽管艰难而痛苦,如果能做到对孩子个性的尊重,慢慢地总可以达到这一步.个性化教育,最重要的是老师的作用,单一的教育方式、教学思想的呆板肯定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挥,有些时候,老师应该将思想放开些,孩子想象就会得到更多驰骋的空间. 朱教授认为在个性化教育中,父母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小豆豆之所以能在巴学园里快乐成长,和她的父母那种有原则的宽容的爱也是分不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他们的配合与信任,小林先生的教育方式才能得以完整实施.“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眼下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名言,其实,个性化教育的本质在于对孩子兴趣爱好的尊重.“如果孩子喜欢运动,家长可以陪他打打球,而不是逼他学钢琴.”因为有些家长的误区,有时个性化的教育反而越走越远了.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陈欣 李玲玲 楼顺忠

一本令我孩子看得乐开怀的好书-----《窗边的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