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艺术类论文 > 教育资讯

艺术论文 :谈声音训练中的“四个统一”[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07:01:53 艺术类论文
艺术论文 :谈声音训练中的“四个统一”[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内容摘要:歌唱是一门通过声音来表达情感的音乐艺术。求得美好的声音必须通过训练,有明确的声音观念,才能达到目的。文章阐述了声音训练中必须遵循“四个统一”的原则。
  关 键 词:声乐 声音训练 “四个统一”
  
  学习声乐,首先应该了解歌唱的发声器官与发声原理,应对声乐的特点、规律有一定的认识,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有效地进行声乐学习。
  所谓正确的声音观念,那就是通畅、松弛、明亮、集中而又结实的声音。有了正确的声音观,才能辨别声音的好坏。那么如何形成美好的歌唱声音,笔者从事声乐教学多年,从中体会到应做到以下“四个统一”。
  
  一、气息的统一
  
  众所周知,呼吸是歌唱的动力、歌唱发声的源泉,所以一开始学习声乐就必须重视气息的掌握。我们平常要求声音连贯流畅,首先,气息就要连贯流畅,气息对了,声音至少对了一半。那么怎样才能使气息做到统一呢?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口鼻同时吸气,喉咙自然松开,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将气深呼吸到腰腹一带。
  2.吸气时全身放松,胸腔、两肋自然地扩张。
  3.吸气后,吸气肌肉群还需继续工作,不能放松,保持吸气状态,使呼与吸形成对抗,这个对抗就是我们常说的“呼吸的支持”。
  以上三个步骤的呼吸过程是全身性的、是统一协调的。可做有声的练习,也可做无声的纯呼吸练习。在声乐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重视学生的气息统一的学习与掌握,才能使学生越过声乐学习中的一道道障碍,使学习的道路通畅、顺利。
  
  二、共鸣的统一
  
  共鸣是一种物理现象。当一物体发生振动时,影响到其他物体或其他物体的空间,引起同时振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就叫“共鸣”。这里讲到的“共鸣”是人体声音的共鸣,人的声音是靠声带在气息的作用下产生的,这只是一种基音,这种基音单薄、乏力、缺乏亮度。要使它能获得饱满洪亮、宽广、高亢的声音,就必须经过共鸣腔体的扩大和变化。歌唱声音的好坏,与其共鸣腔体的运用有着重要的关系。
  人体的共鸣很多。那么人体中哪些共鸣腔是歌唱的共鸣呢?根据共鸣腔的声音特点与声区的关系,分头腔、口腔和胸腔共鸣三种。在实际歌唱运用中,三个共鸣腔体不可独立使用,共鸣腔体的使用有个原则,那就是混合共鸣的使用。应使所有的共鸣腔体连成一个整体,并根据共鸣腔体在三个声区的不同比例,使主次有所侧重。如唱高音时,头腔共鸣多一些,鼻腔、胸腔共鸣为辅;唱中音时,以口腔共鸣为主,头腔、胸腔共鸣为辅;唱低音时,胸腔共鸣为主,口腔、头腔共鸣为辅;发出的声音要同时分布于三个主要共鸣器官,形成一个统一。这样,才能在三个声区内都能做到华丽丰满、结实的声音。
  
  三、声音位置的统一
  
  所谓“位置”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声音的流动、走向,就是声音的位置。歌唱中声音位置是要求统一的。艺评中有一句名言“掌握头声,喜唱一生”。通过几百年的艺术实践和大歌唱家们的悉心感受,他们发现所有的音——无论是高声区、中声区和低声区或是低音、最高音的声束焦点安置在鼻头腔这一最传统的高位置上,就能产生金属质的共鸣泛音在鼻额颅腔里来回振荡。那么要怎样获得高位置及位置的统一呢?
  1.首先应为高位置声音的产生创造出良好的共鸣环境。做出一个深的气息,稳的喉头,高的位置的状态。
  2.元音,比着力于低位置的辅音的发声位置要高,它着力于四呼,便于歌唱高位置的安放,加强元音的练声曲训练是寻求发声高位置的又一诀窍。
  3.用开口哼鸣的办法,找到高位置的晕振感觉,加以延伸、扩大和开发,并养成习惯就能获为己有。开口哼唱时,用微笑的明亮而轻松的感觉唱en-i时,随音高点的移动,尽量将声音抛物弧射的焦点集中安置在鼻——眉心——头顶——脑后上。在这里产生微妙的振动,传送到高远之巅。
 总之,要想使声音在高位置的指引下达到统一、均匀、柔美,富有特色,关键是把胸声摆到头声上去,将低音安置在高音的高位置上。音越往下行,发声的位置就越发感觉升高,使低音不落位,高音不走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使歌唱声音的位置完美统一。
  
  四、声音音色的统一
  
  所谓音色,是指人声发出声音的色彩,决定声音色彩的先决条件是人体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大小等起决定性作用。每个人的生理结构不同,致使每个人的声音音色也各不相同。这里讲的声音训练中的音色统一,是指每个人的个体基础条件上而言。在自身音色条件的基础上发出的各种声音,求得音色的统一,它应是有气息的支托、有良好的共鸣和声音位置。要能求得声音音色的统一,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艺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