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艺术类论文 > 教育资讯

艺术论文 :花海歌潮 空谷回响[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08:39:00 艺术类论文
艺术论文 :花海歌潮 空谷回响[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内容摘要 :“花儿”是流行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古老的民歌,“花儿会”则是当地一年一度举行的群众性的花儿竞唱会。岷县二郎山花儿会源于当地古老的祭神赛会,在二郎山花儿会上演唱的曲调是“啊呕令”。文章是作者对二郎山花儿会有关问题所做的初步调查。

  关 键 词 :花儿会 湫神 祭神赛会 啊呕令
  
  “花儿”是一种古老的民歌,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的部分地区。按其流行地域、音调和格律等的不同分为“河州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类。其中“洮岷花儿”以洮水、岷山而得名,其曲调又以洮水为界,洮河北和下游的“两怜儿”以莲花山为中心,流传于临潭(旧洮州)、卓尼、渭源、临洮、康乐等地,称为“北路派”;洮河南的“啊呕令”以二郎山为中心,流传于岷县、宕昌等地,称为“南路派”。
  按当地传统,花儿的传唱只能在山间野外进行,不允许在家里、村庄内演唱,遇到有不同辈分的人在场时也不能唱。在洮岷花儿流行区内,每年春夏之际有大小不同、形式多样的花儿会近百场。其中以南路派农历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和北路派农历六月六莲花山花儿会最为著名。本文即是对二郎山花儿会所做的实录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地理人文环境
  
  二郎山位于甘肃岷县城南。岷县古称临洮,地处陇中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西秦岭交汇地带,山大沟深、高寒阴湿。全县境内有22条长年流水河,其中黄河上游最大的支流——洮河穿境而过。洮河岷县段沿岸有大量的“仰韶文化”马家窑类型遗址。岷县是古羌族的住地,是传说中“龙的故乡”。
  岷县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军事重地,自古就有“西控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之说。商贸活跃,是通向大西南的“旱码头”。如今,岷县境内有汉、藏、东乡、裕固、撒拉、土族等9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人口总数的95%。
  
  二、二郎山花儿会与湫神祭祀
  
  二郎山花儿会是当地传统的祭神赛会上的一种风俗,源于古代羌族、藏族的“祭山会”。岷地气候变化很大,多冰雹、干旱。人们往往把农业生产收成的丰欠、人丁的兴旺与祸福、牲畜的增减都看成是“神灵”在主宰。他们把美好的愿望寄托给“神灵”,从而求得神灵的佑护。
  在岷县祭神赛会上参加祭祀的是18位“福神”,民间称其为“湫神”,湫者水池也,实为“水神”。相传这些神司雨(祈雨、驱雹)、水(镇水)。湫神有男有女,男神多是历代的忠臣良将、爱国英雄,乡民敬称为“佛爷”,还冠有“XX大爷”“XX大王”的称号。女神多是神话传说与本地成神之人物,乡民敬称他们为“娘娘”或“阿婆”。农历五月,十八湫神全驾出巡、全程巡域,自月初相继开始,中旬形成高潮、下旬先后结束。五月十五日,出巡湫神分头向县城集中,十七日午后18位湫神依次登上城南二郎山接受官祭。入夜,部分湫神在城区走马路,部分返回农村继续巡域活动,也有部分回本庙司雨看田。这便是有名的岷县“五月十七湫神赛会”。①
  赛会期间,会众各抬湫神吆喝跳跃,呼号前行,遇泥水亦不畏惧,俗称“扭佛爷”,气氛非常热烈。在“五月十七”赛会上,有湫神落轿听“花儿”的风俗,每至赏心处,便起轿狂跳。因此,当地群众中有在“五月十七”唱“神花儿”(专门唱给佛爷们听的花儿)和“苦心曲儿”(对佛爷倾诉自己的苦难)来诉愿的习俗。
  岷县二郎山花儿会为期3天左右,正会为农历五月十七。(岷州志·竹枝词)中:“社教逢逢禳赛时,青旗白马二郎词,踏歌游女知多少,齐唱迎神舞柘枝。”正是对五月十七二郎山花儿会热烈场面的写照。当地人把参加花儿会称作“赶会”或“浪山”。花儿会的参加者大多为农村青年,也有一部分中老年人。 “一年一回二郎山,心比杨家教场宽,高高兴兴地浪几天”这首花儿小段,道出了人们对花儿的喜爱之情。
三、”啊呕令”的起源
  
  二郎山花儿会上歌手们演唱的曲调主要是“啊呕令”。其曲调古朴、单一,歌词用岷县方言演唱,具有传言、问事等实用性特点。由于此调在每句之前都有“啊呕”的呼唤性开头,故而用此名。相传啊呕令源于古代羌族的山歌。岷县民间流传有“山叫鬼”随人口音说话的传说,这种“山叫鬼”,就是“山魈”,俗称“迷混子”,即《山海经》中所说“夔”,也就是音乐之神的化身。人们在林中遇见时不敢相互呼唤姓名,一呼则“山叫鬼”就来追魂。岷县在历史上是古羌族人生息繁衍之地,古羌族人在林中伐木,为了避免“山叫鬼”的侵害,就“啊呜”“啊呜”地叫,呼唤山神来保佑自己,这就是羌歌的开始。②
  啊呕令是现在对洮岷花儿南路派代表性曲调通用的叫法,也有人将它叫做“扎刀令”,这是由于此调开口声猛而尖利如同扎刀一般,且演唱颇为费力被一些人冠以带有贬低性的“扎刀”一词。事实上,“啊呕令”和“扎刀令”的叫法都艺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