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艺术类论文 > 教育资讯

艺术论文 :关于“哼鸣”的思考[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16 04:24:19 艺术类论文
艺术论文 :关于“哼鸣”的思考[1]艺术类论文
【找论文网 - 艺术类论文】
内容摘要 :哼鸣是声乐发声训练方法之一,因之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色彩,所以声乐界对它的合理性、有效性褒贬不一。客观地看,哼鸣的训练效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能帮助歌唱者找到正确平衡的声音焦点并获得鼻咽腔共鸣;可以增加声音的灵活性和柔韧性;帮助错误发声者纠正不良发声习惯,使病变的声带恢复机能。但哼鸣作为练习手段不是万能钥匙,只有多种方法灵活运用才是最终正确的声乐训练方法。

  关 键 词 :哼鸣 思考 声音焦点 声带机能
  
  由于人声乐器构造的特殊性,歌唱者根据自身在歌唱实践过程中的体会,总结出各成体系的发声方法。因之仅仅是停留在个人主观意识层面上的感性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声乐界人士对于声乐训练方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于这个缘故,对于“哼鸣”的合理性、有效性,有着很多不同的,甚至是相悖的见解。
  反对者如弗·兰佩尔蒂,他说:“如果你不能开口唱,你就不能闭口哼”,他警告学生:“不要哼!由于缺乏胸部支持,没有比它更会使喉咙疲劳或更唱不准音的了。”①玛·马尔开西也认为“闭口哼唱”不利于奠定学生声音的基本功,她认为哼鸣的结果就是浓重的鼻音。布朗恩说:“除非你能哼唱正确,否则你就不能歌唱正确。”克因也认为:哼唱对改善音质并没有什么作用,不要用于声音练习。
  而持赞成态度的也大有人在,斯科特说:“哼唱以产生最丰富的声音共鸣,它是所有发声的基础。”阿克登说:“哼唱是初步练习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卡鲁索、梅尔芭、马加利迪·阿尔佛雷每日都用哼声练习, 他们称哼鸣为声音之日光。美国大都会歌剧院上世纪40年代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津卡·米兰诺夫、六七十年代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库尔特·鲍姆、女高音歌唱家丽塔·沙恩、男低音歌唱家保罗·普利希卡以及瑞典男高音歌唱家于塞·比约林等,在谈及歌唱的技术问题时,都强调了哼鸣在训练发声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他们日常的发声练习中,哼鸣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极为重视哼鸣练唱:“哼着唱好处很多,在练唱时多练哼鸣不仅能够找到‘吸着唱‘的感觉,还能得到腔体打开之后声儿在腔里震动的感觉。”②王秉锐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哼鸣的应用有着独到的体验。他认为哼鸣训练是塑造美好声音的重要辅助手段,是获得头腔共鸣有效、快捷的方法之一。
  分析这两种对立的观点我们看到,否定者的理由如下:哼鸣时缺少胸部的支持,使气息上提;练习哼鸣容易出现喉头发紧,使喉部疲劳,使音准出现问题;练习哼鸣会形成鼻音,使声音堵塞、音色含混;不能改善音质。
  但是哼鸣的受益者认为:哼鸣可以使音色优美、喉头放松、声音通畅,可以帮助他们很快建立良好的歌唱状态。哼鸣是开发鼻腔共鸣的有效手段,而良好的鼻腔共鸣能力是声音获得高位置共鸣的直接保证。他们认为通过哼鸣练习,可以较快地建立歌唱者的内在协调能力,使鼻腔和其他发声腔体有效地相互配合,使声音更具共鸣效果。
  笔者认为,发声训练方法殊途同归,只要能让嗓音得到开发,让歌者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唱出美妙动听的声音,就达到了这种方法所要达到的目的,至于谁是谁非、孰优孰劣,并无太多的争论价值。总的来看,“哼鸣”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还是具有明显的训练效果的。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找到正确平衡的声音焦点——获得鼻咽腔共鸣
  
  美国的医学博士莫顿·库柏,是治疗发声和语言问题的专家,他认为正确的声音焦点包括相互平衡的口腔和鼻腔共鸣。哼鸣训练的第一大功能就是帮助歌唱者找到“声音焦点”。
  声音从声带发出,通过喉腔、喉口、咽腔,再穿过“口咽腔”之间与“鼻咽腔”部分达到鼻腔。此时如果声音是冲在软腭的背后而顺着软腭的背后冲上鼻腔,即声音必在鼻腔的后部回旋,得到这一部分的共鸣。声音由口透出,也就会得到带有鼻腔共鸣的音色,此谓“焦点”。这是美化音色的第一步,如果声音不能集中在焦点上,就不能获得鼻腔后部的共鸣,声音就会空、散,不集中,共鸣薄弱。
  哼鸣,着重于鼻腔共鸣器官的应用,以鼻腔为主要“发声出口”,很好地引导了声音从声带发出后进入鼻后部的通道里,让声音获得充分的泛音,从而显得明亮辉煌。阿克登说:哼唱是初步练习的一种最好方法;斯托克和郝克都认为,哼唱练习有助于发展所谓声音靠前的位置,得到最好的声音位置感。
  伊丽莎白·舒曼让学生用“M”音哼唱,然后跟入一句乐段使其进入共鸣腔内。它必须直接从鼻后壁由气息支持着平稳地发出来,并且不让声音接近喉咙和口。这撞上的一小点部位就是随后要发音的核心位置。在歌唱时必须随时保持住它,如果万一在某一个音上失去了这个感觉,就会离开声音向上传送的“梯子”,失去共鸣的感觉,因而可能会强行使劲。
  哼鸣练习还可以增强咽部、喉部肌艺术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