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有关考古学的名词解释 期末来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35:07

求有关考古学的名词解释 期末来了
求有关考古学的名词解释 期末来了

求有关考古学的名词解释 期末来了
1.臿 :汉代耕垦农具.凹字形铁口臿是汉代臿的主要样式.中原也常见一字型铁口臿.尖首、弧刃臿少见.后来及发展成为锹.
2.连耞:汉代一种手工脱粒农具,由长的手柄及敲杆绞连构成.古代称为“拂”《释名.释用器》:“耞,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无实物出土
3. :汉代耕垦农具,破土用.长条形仍是主要形式,长20—26厘米.銎部作加固处理,背微曲.新出现凹字形宽刃铁口,象臿一样装在木叶上使用,为横斫式.也有双齿.
4.耒 :双齿木质工具,是挖窑穴开沟渠不可缺少的掘土器.原始的耒是有树杈做成,后发展为青铜耒,但存世不多,一般是尖齿,也有方齿.
5.耜 :曲柄起土的农器,宽刃,青铜耜出现于商代晚期,实际出土的都是耜头.形制为扁状尖头,后部有銎,用以装在厚实的长条木板上.木板肩部连接弯曲而前倾的长柄.柄与耜头连接处有一段短木末端安横木.
6. 铚:又称爪镰,不安柄,有孔可穿绳,只割谷穗.考古上发现的大量陶刀、石刀,上有1-2个穿孔,半月形、矩形最常见.
7.都江堰:公元前251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太守主持修建岷江上游的引水工程,即都江堰.是秦统一前为了增加战争的物资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它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已成功运行了2000多年.
8.灵渠:秦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边防,统一岭南,命史禄在广西兴安县境内湘江上游海洋河和珠江水系的漓江上游之间开凿了沟通两大水系的航道—灵渠.灵渠的人工渠道有南、北两渠分流,北渠与湘江相连,南渠经兴安县城与漓江支流上游的始安水相连.总长34公里 .它以铧堤分水,以大小天平泄水,设斗(陡)门以通舟楫.它沟通两大水系,加速了统一的进程.
9.坎儿井:新疆的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都江堰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近千条,全长约5000公里.
坎儿井的结构,大体上是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小型蓄水池)四部分组成,吐鲁番盆地北部的博格达山和西部的喀拉乌成山,春夏时节有大量融化的积雪和雨水流下山谷,潜入戈壁滩下.新疆人利用山的坡度,巧妙地创造了坎儿井,引地下潜流灌溉农田.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10.云梦秦简:睡虎地秦墓竹简,1975年冬,湖北云梦清理发掘12座战国末秦国至秦始皇时代的墓葬,M11棺内出土竹简1150余枚.这是我国第一次出土秦简. 这些竹简的内容包括《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等十部分内容,涵盖了秦朝时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等.
11.直道:秦始皇时修造,是咸阳通向北方边防最快捷的交通要道,全长900余公里,最宽164米,长城以内宽60~80米,支线宽20米,夯土路面,两侧有5尺高的墙,全封闭.现路面大部分湮没于林海、沙丘之中,残存路段有许多秦汉陶片、砖瓦、铁箭头、驿馆和烽火台的遗迹.为巩固中央集权国家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内长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相互防御,在边界地带修筑的长城,包括楚、魏、齐等国.
13.外长城:秦、赵、燕分别在北境筑城防御,被称为外长城.三国外长城成为秦汉长城的基础.
14.阿房宫:渭河南上林苑内.《史记•秦始皇本纪》:“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阿房宫未成,成欲更择令名名之.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前殿夯土台面积达54万多平方米.台面上为廊庑类建筑.在前殿台基之南发现一处铺瓦的屋顶遗迹,有筒瓦6行,板瓦5行.未发现火焚痕迹.该次勘探的重要收获之一是,确认阿房宫当时并未完工.
15.秦始皇陵: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南靠骊山,北临渭水,位于骊山北麓的黄土台原和山前洪积扇的交汇地带,陵区内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始皇陵有陵园,由内外两重夯土垣墙围成.始皇陵的整体布局可分为4个层次:核心部位的地下宫城(地宫)、内城、外城和外城以外某些部分,主次分明.设有陵邑,陵邑制度自此始.秦始皇陵进一步完善了战国时期的陵寝制度,为汉及以后陵寝发展定下了基调.
16.黄肠题凑:黄肠指的是木椁墓外摆放的柏木或者楠木,题凑是指柏木或者楠木横向排列包围墓室.题凑是一种葬式,多见于汉代,汉之后很少用.它和梓宫、便房等构成了汉代帝王的专用葬制,其它的皇亲国戚及高管大臣只有经过天子特赐才可以使用.
17.滇文化:战国中后期至西汉末,以滇池为中心分布着的一篇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战国末至西汉为滇国全盛时期,进入青铜文化的发达时期,到公元一世纪后逐渐进入铁器时代.西汉后期滇国走向衰落,东汉初年为中原王朝的郡县制所取代.滇池地区是滇族活动的范围和滇国统治辖区.晋宁县为汉代时滇王国故地.
18.悬棺葬:悬棺葬主要分布于四川宜宾地区、重庆三峡地区和江西、福建武夷山区.四川保存悬棺最多.
迄今所发现的时代最早者为福建崇武县武夷山的崖葬,距今3800±90年.悬棺距地面几十米至100多米,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在岩壁上凿2~3个小方洞插木桩,架棺其上,此法较为多见.二是人工凿穴(洞),把棺嵌进穴内,一头在外,即洞穴式.三是利用天然洞穴或岩缝放置棺木.
19.里耶古城:位于湖南湘西.里耶古城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楚人为加强湘西边陲的防御所建,楚和秦都相继使用.秦末的战乱中被毁弃,汉初重建,北城墙在汉代曾经过增修.城址长方形,夯土城垣,南、西、北三面有护城壕环绕.城内中心部位有一条东西向大道,自西城门向东与通往南城门的南北向大道直交.城墙外有环城道路.城内有作坊遗址、房屋遗址、水井遗址等.
20.龙首渠:建于西汉武帝时期,前后修建两次,由于施工时挖出了龙骨(化石),渠道遂 命名为龙首渠.渠道要经过商颜山,这里土质疏松,渠岸易于崩毁,不能采用一般的施工方法.劳动人民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七里宽的商颜山.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在开发洛河水利的历史上是首创工程
21.耧铧:汉代播种农具,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呈三角形等.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是中国早期的播种机.
22.族坟墓:自西汉晚期开始,庄园经济发展,它维系着的豪强地主的家族关系变得十分密切,在丧葬制度上,表现为家族墓地兴起,一个大家族绵延数百年、持续几代人葬在同一个墓地,死在异乡的人也要归葬故乡家族墓地,称为归旧茔.有时一个墓埋几代数人,几世同堂.适应一墓多人的多室墓,有斜坡或阶梯形墓道,便于多次埋葬.
23.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山洞宫殿.
24.长沙马王堆汉墓: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位于湖南省长沙市东郊.三座汉墓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三座墓中以一号墓规模最大并出土了世界上第一具古"湿"尸.此外还出土了帛书、漆器、丝织品等大量文物.
25.遣策:是战国简牍的一类,是丧礼时的吊唁者的礼单或者随葬品的清单,用来随葬.
26.广州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出土大量的文物,其中的“文帝行玺”金印是国内首次出土的汉代帝王金印.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27.买地券:东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激烈,土地所有权时有变更,于是墓内常随葬一种购买墓地的契约—买地券,又称墓别或地券.是一种象征性的证券,目的是使死者墓地所有权合法而不被侵犯.买地券多数仿简策形式,刻(写)在长条形木、铅、铁或玉石版上.买地券后发展为迷信压胜之物,内容荒诞不经,如证人有东王公、西王母.买地券是研究东汉土地制度的重要材料,但数字、价值也未必真实
28.镇墓兽:春秋战国楚墓已用镇墓兽.西汉陶镇墓兽出土不多.东汉墓镇墓兽较为普遍,而且形式也较为一致,主要特征是吐长舌.
29.居延汉简: 1930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居延地区发掘汉简10 000余枚,称为“居延汉简”.在一九三0年和一九七二年两次发掘中,获简牍三万余枚.古居延地区是驻军屯田之地,故简牍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因是日常实用文书,书写时随意自如,其书法便呈现出轻松直率之意.
30.云梦睡虎地:位于湖北省的云梦县,1975年底发掘云梦睡虎地墓,即秦代官吏“喜”墓葬,墓葬中出土了1100余枚秦代竹简(即云梦秦简)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记载了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