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翻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6:20:08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英语翻译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全部展开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收起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

全部展开

三峡郦道元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分,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鹿(今河北诼州市)人,生年不详,北魏孝昌三年(527年)卒于关中(今陕西临漳)。郦道元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祖父、父亲曾多年为官。郦道元成年之后,也多次出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到过很多地方。郦道元做官期间,执法严格,办事果断,对各种违法行为予以严加惩处,因此触犯了一些地方豪强和皇亲国戚,后遭皇室暗算而死。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有志于地理学的研究。他喜欢游览祖国的河流、山川,尤其喜欢研究各地的水文地理、自然风貌。他充分利用在各地做官的机会进行实地考察,足迹遍及今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安徽、江苏、内蒙等广大地区,调查当地的地理、历史和风土人情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游览名胜古迹、山川河流,悉心勘察水流地势,并访问当地长者,了解古今水道的变迁情况及河流的渊源所在、流经地区等。同时,他还利用业余时间阅读了大量古代地理学著作,如《山海经》、《禹贡》、《禹本纪》、《周礼职方》、《汉书·地理志》、《水经》等,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为他的地理学研究和著述打下了基础。
通过把自己看到的地理现象同古代地理著作进行对照、比较,发现其中很多地理情况随着时间的流逝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把这些地理现象的变迁记录下来,后人就更难以弄明白历史上的地理变化。因此,应该对此时的地理情况进行详细的考察,同时查阅古代文献,与古代的地理学著作相印证,将地理面貌的历史变迁尽可能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为此,郦道元决定以《水经》为蓝本,以作注的形式写一本完整的地理学著作。
《水经》是三国时代桑钦所著的一部地理学著作,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的水道情况。原文仅1万多字,记载相当简略,缺乏系统性,对水道的来龙去脉及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记载不够详细、具体。为此郦道元利用自己掌握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在《水经》的基础上,郦道元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地理学名著

收起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

全部展开

译文:
从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到了于夏天江水漫上丘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可是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呀!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没有这样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异常凄凉,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注释:
自:从,此处有“在”之意。三峡:指长江上游重庆、湖北两省间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峡全长实际只有四百多里。
略无:毫无。阙:空缺。
嶂(zhàng):屏障似的高峻山峰。
停午:一作“亭午”,中午。夜分:半夜。
曦(xī):日光。
夏水襄陵:夏天大水涨上了高陵之上。襄,上。陵,大的土山。
沿:顺流而下。溯(sù):同“溯”,逆流而上。
或:有时。王命:朝廷的文告。宣:宣布,传达。
朝发白帝:早上从白帝城出发。白帝:城名,在重庆市奉节县。
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
奔:奔驰的快马。御风:驾风。
以:认为。此句谓和行船比起来,即使是乘奔御风也不被认为是快。或认为“以”当是“似”之误。(见清赵一清《水经注刊误》)
素湍:浪花翻滚的急流。绿潭:绿色的潭水。
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岸上景物的影子。
绝巘(yǎn):险峻的山峰。巘,凹陷的山顶。
悬泉:从山顶飞流而下的泉水。飞漱:飞流冲荡。漱,喷射。
清荣峻茂:清清的江水,欣欣向荣的树木,高峻的山峰,茂盛的野草。
晴初:初晴的日子。霜旦:打霜的早晨。
属(zhǔ):连续。引:延长。凄异:凄凉异常。
哀转久绝:悲哀婉转,很久才能消失。
巴东:汉郡名,在现在重庆云阳、奉节一带。
沾:打湿。
裳:(cháng)
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收起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

全部展开

郦道元的《三峡》(首段)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以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高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极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三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茂”写柏树。“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本文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引用渔歌作用: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一切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不能看见太阳和月亮。
在夏天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绝了,不能通行。有时遇到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这个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的时候,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高山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泉和瀑布在那里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真是妙趣横生。
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凉和寂静,常有在高处的猿猴放声长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歌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收起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

全部展开

《三峡》选自《水经注·江水》,全文通篇只有一百五十五个字,但却已把三峡的形势和一年四季的景色,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其中写到:急流奔泻、飞舟御风、碧潭白浪、瀑布悬泉、峡谷深涧、悬崖怪柏、水清山峻、草茂木荣、猿啸寒林、音回空谷、巴蜀渔歌、凄清谣谚……三峡七百里山川风物,万千气象,春夏秋冬、景色变幻,无不一一生动呈现。可以看出,这篇文字是极为省俭、精悍的,但内涵却是极为丰富、充实的。郦道元被称为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创始人,他的《水经注》中的写景文字以峻洁著称,所谓“片语只字,妙绝古今”,这一点在《三峡》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文章开头,先总述三峡形势:“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日蔽天,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相连,没有中断的地方。山岩重重,陡障叠起,遮蔽了夭空和日光,不是在正午和子夜时分,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通过这些生动具体的描绘,三峡山高峡窄的形势,便令人如身临其境了。
文章第二段写三峡之夏:“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干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到了夏天江水暴涨,大水溢上山陵,来往于江上的船只都被阻断。有时朝廷有紧急宣诏急需传达,使者早晨坐船从白帝出发,傍晚就能到达江陵,这段路程有一干二百里,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能比这更快了。写夏天水大流急,只用了“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八个字,而为了说明水大流急的实际情景,下面用“或王命急宣”这样一件事例,就十分具体、形象、有力地给予说明了。其中“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是叙述,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则是作者用比较的方法发议论,这种议论更加深了读者的感受和印象。
按着时序,本该先写春,但文章却光写了夏,因为三峡山高峡窄,夏季水大流急,峡中江水最有气势,最有特点。而写了夏,本该跟着写秋、写冬,但接下来第二段文字却又先写春冬:“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春冬两季,峡中江水白浪翻腾,湍急而流,至宽阔处,则深潭碧绿,清波回旋,婆娑的倒影中,只见断崖绝壁处,千年古柏,怪状奇形;瀑布涌泉,自天而落,玑珠银柱,飞溅喷射在山林之间;水流清澈、林木繁荣,山势峻险,茅草茂密,这江峡景色,真给人以无限的乐趣。前面先写夏,着重写夏水暴涨,此时三峡最大特点是水大流急,写此则无暇顾及其它。而相对于夏水暴涨来说,春冬则水势最为平稳,也最有对比的特点,写这两季的三峡,有暇赏玩峡中丽影,两岸风光,以补前节之未及,所以文中以“清荣峻茂”四字,极写此时三峡之秀美,并情不自禁地赞叹其“良多趣味”。
最后,文章才写到三峡秋色:“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此节文字中并未点出秋字,但所写景色,皆秋色也。每逢初晴之日或霜晨之时,秋林清冷,深涧寂静,时有高山上的猿猴长声吼叫,接连不断,显得异常凄凉,荡漾在这空旷的山谷间,悲凉婉转,声音久久不绝。所以当地的渔人在歌谣中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这一节写秋,重点不在写秋景,而在写秋情,写秋天的凄凉肃杀之情,这一段落中的“寒”、“肃”、“凄”、“哀”、等字,都在于表现这种秋情,而这秋情也需具体化、形象化,单用上列的几个抽象的字眼是难以表现得真切感人的,这里就主要是通过写猿鸣来具体、形象地表现这种凄凉、肃杀的秋情的,而最后又以渔歌谣谚作结,其词不离“三峡”,其声不离“猿鸣”,其情不离“凄凉”——“泪裳”。这就更印证了三峡秋情之凄哀。
总括起来,全文四段,第一段主要写山,写三峡的山之多而高,第二段主要写水,写三峡夏季的水大流急;第三段主要写景,写三峡的江流泉瀑、水山木草;第四段主要写情,写三峡之秋的凄哀之情。由此可以看出,作者落笔看似随意自然,不拘成法,但其匠心结构,精思布局,实在是让人称妙叫绝的。有选材加工而天衣无缝,有刀砍斧削而不留痕迹,写山、写水、写景、写情,非无心也,是有意也,不然,仅一百五十五字而将三峡的山、水、景、情的神髓精气尽皆写出,他人如何能够做到?还有段落的安排,季节顺序的错置,也都是有意为之的。在文章中,把有意表现为无意,把章法秩序表现为舒卷自如,这或者是文章作法中的“大巧若拙”吧!

收起

您好!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全部展开

您好!
翻译
在三峡七百里当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一点没有中断的地方。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的时候,是看不见太阳和月亮的。
到了夏天水涨,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都被阻绝了。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这时白天从白帝城出发,晚上到了江陵。中间间隔了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速度快。
到了春、冬两季时,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又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在山峰间。水清,树荣,山高,草盛,确实是趣味无穷。
每到天刚晴或刚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经常有高处的猿猴拉长声音长叫,甚是凄凉。空荡的山谷里回声阵阵,悲哀的啸声久久不消。所以渔夫和船夫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zì sān xiá qī bǎi lǐ zhōng , liǎng àn lián shān , lüè wú quē chù 。 chóng yán dié zhàng , yǐn tiān bì rì 。 zì fēi tínɡ wǔ yè fēn , bú jiàn xī yuè 。
自 三 峡 七 百 里 中 , 两 岸 连 山 , 略 无 阙 处 。 重 岩 叠 嶂 , 隐 天 蔽 日 。 自 非 亭 午 夜 分 , 不 见 曦 月 。
zhì yú xià shuǐ xiāng líng , yán sù zǔ jué 。 huò wáng mìng jí xuān , yǒu shí zháo fā bái dì , mù zhì jiāng líng , qí jiān qiān èr bǎi lǐ , suī chéng bēn yù fēng , bù yǐ jí yě 。
至 于 夏 水 襄 陵 , 沿 溯 阻 绝 。 或 王 命 急 宣 , 有 时 朝 发 白 帝 , 暮 至 江 陵 , 其 间 千 二 百 里 , 虽 乘 奔 御 风 , 不 以 疾 也 。
chūn dōng zhī shí , zé sù tuān lǜ tán , huí qīng dào yǐng 。 jué yǎn duō shēng guài bǎi , xuán quán pù bù , fēi shù qí jiān 。 qīng róng jùn mào , liáng duō qù wèi 。
春 冬 之 时 , 则 素 湍 绿 潭 , 回 清 倒 影 。 绝 巘 多 生 怪 柏 , 悬 泉 瀑 布 , 飞 漱 其 间 。 清 荣 峻 茂 , 良 多 趣 味 。
měi zhì qíngchū shuāng dàn , lín hán jiàn sù , cháng yǒu gɡāo yuán cháng xiào , zhǔ yǐn qī yì , kōng gǔ chuán xiǎng , āi zhuǎn jiǔ jué 。 gù yú zhě gē yuē : “ bā dōng sān xiá wū xiá cháng , yuán míng sān shēng lèi zhān shāng 。 ”
每 至 晴 初 霜 旦 , 林 寒 涧 肃 , 常 有 高 猿 长 啸 , 属 引 凄 异 , 空 谷 传 响 , 哀 转 久 绝 。 故 渔 者 歌 曰 : “ 巴 东 三 峡 巫 峡 长 , 猿 鸣 三 声 泪 沾 裳 。 ”
编辑本段注释
选自《水经注疏》
三峡: 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总称
郦道元 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撰《水经注》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略无,毫无。阙,通“缺”。
【亭午】正午。
【夜分】半夜。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襄】上。
【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疾】快。
【素湍】白色的急流。
【回清】回旋的清波。
【绝巘】极高的山峰。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
【晴初】天刚晴。
【霜旦】下霜的早晨。
【属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摘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编辑本段作者介绍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今河北省涿县)人。出生于官宦世家,父亲郦范曾经做过平东将军和青州刺史。郦道元也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今山西省大同市)和洛阳(公元495年北魏首都南迁到这里)担任过御史中尉等中央官史,并且多次出任地方官,做过冀州(今河北省冀县)镇东文化教育长史、鲁阳郡(今河南省鲁山县)太守、东荆州(今河南省唐河县)刺史以及河南(今洛阳)尹等职。
郦道元在做官期间,“执法清刻”,“素有严猛之称”。颇遭豪强和皇族忌恨。北魏孝昌三年(公元527年),郦道元在奉命赴任关右大使的路上,雍州刺史萧宝夤受汝南王元悦怂恿派人把郦道一行围困在阴盘驿亭(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亭在冈上,没有水吃,凿井十几丈,仍不得水,最后力尽,和他的弟弟道峻以及两个儿子一同被杀害。
郦道元从少年时代起就爱好游览。他跟随父亲在青州时候,曾经和友人游遍山东。做官以后,到过许多地方,每到一个地方,都要游览当地名胜古迹,留心勘察水流地势,探溯源头,并且在余暇时间阅读了大量地理方面的著作,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地理学知识。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作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者——《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共记述全国主要河流一百三十七条。原文一万多字,文字相当简略,没有把水道的来龙去脉和详细情况说清楚。郦道元认为,应该在对现有地理情况的考察的基础上,印证古籍,然后把经常变化的地理面貌尽量详细、准确地记载下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郦道元决心为《水经》作注。
郦道元在给《水经》作注过程中,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查研究,同时 还博览了大量前人著作,查看了不少精详细的地图。据统计,郦道元写《水经注》一共参阅了四百三十七种书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郦道元终于完成了他的《水经注》这一名著。《水经注》共四十卷(原书宋朝已佚五卷,今本仍作四十卷,是经后人改编而成的),三十多万字,是当时一部空前的地理学巨著。它名义上是注释《水经》,实际上是在《水经》基础上的再创作。全书记述了一千二百五十二条河流,比原著增加了近千条,文字增加了二十多倍,内容比《水经》原著要丰富得多。
《水经注》在写作体例上,不同于《禹贡》和《汉书·地理志》。它以水道为纲,详细记述各地的地理概况,开创了古代综合地理著作的一种新形式。《水经注》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地域上讲,郦道元虽然生活在南北朝对峙时期,但是他并没有把眼光仅限于北魏所统治的一隅,而是抓住河流水道这一自然现象,对全国地理情况作了详细记载。不仅是这样,书中还谈到了一些外国河流,说明作者对于国外地理也是注意的。从内容上讲,书中不仅详述了每条河流的水文情况,而且把每条河流流域内的其他自然现象如地质、地貌、地壤、气候、物产民俗、城邑兴衰、历史古迹以及神话传说等综合起来,做了全面描述。因此《水经注》是六世纪前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述。对于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地理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水经注疏》不仅是一部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地理巨著,而且也是一部颇具特色的山水游记。郦道元以饱满的热情,浑厚的文笔,精美的语言,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祖国的壮丽山川,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赞美。郦道元一生著述很多,除《水经注》外,还有《本志》十三篇以及《七聘》等著作,但是,流传下来只有《水经注》一种。
郦道元(466或472—527),生活于南北朝北魏时期,出生在河北省涿县一个官宦世家,少年时代就喜爱游览。后来他做了官,就到各地游历,每到一地除参观名胜古迹外,还用心勘察水流地势,了解沿岸地理、地貌、土壤、气候,人民的生产生活,地域的变迁等。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缺乏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
为了写《水经注》,他阅读有关书籍达400多种,查阅了所有地图,研究了大量文物资料,还亲自到实地考察,核实书上的记载。《水经》原来记载的大小河流有137条,1万多字,经过郦道元注释以后,大小河流增加到1252条,共30多万字,比原著增加20倍。书中记述了各条河流的发源与流向,各流域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状况,以及火山、温泉、水利工程等。这部书文字优美生动,也可以说是一部文学著作。由于《水经注》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史上的巨大价值,历代许多学者专门对它进行研究,形成一门“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我国古代的地理学家,散文家,初袭爵永宁侯,例降为伯。御史中尉李彪以道元执法清刻,自太傅掾引为书侍御史。彪为仆射李冲所奏,道元以属官坐免。景明中,为冀州镇东府长史。刺史于劲,顺皇后父也。西讨关中,亦不至州,道元行事三年。为政严酷,吏人畏之,奸盗逃于他境。后试守鲁阳郡,道元表立黉序,崇劝学教。诏曰:“鲁阳本以蛮人,不立大学。今可听之,以成良守文翁之化。”道元在郡,山蛮伏其威名,不敢为寇。延昌中,为东荆州刺史,威猛为政,如在冀州。蛮人指阙讼其刻峻,请前刺史寇祖礼。及以遣戍兵七十人送道元还京,二人并坐免官。
后为河南尹。明帝以沃野、怀朔、薄骨律、武川、抚冥、柔玄、怀荒、御夷诸镇并改为州,其郡、县、戍名,令准古城邑。诏道元持节兼黄门侍郎,驰驿与大都督李崇筹宜置立,裁减去留。会诸镇叛,不果而还。
孝昌初,梁遣将攻扬州,刺史元法僧又于彭城反叛。诏道元持节,兼侍中、摄行台尚书,节度诸军,依仆射李平故事。梁军至涡阳,败退。道元追讨,多有斩获。
后除御史中尉。道元素有严猛之称,权豪始颇惮之。而不能有所纠正,声望更损。司州牧、汝南王悦嬖近左右丘念,常与卧起。及选州官,多由于念。念常匿悦第,时还其家,道元密访知,收念付狱。悦启灵太后,请全念身,有敕赦之。道元遂尽其命,因以劾悦。
时雍州刺史萧宝反状稍露,侍中、城阳王徽素忌道元,因讽朝廷,遣为关右大使。宝虑道元图己,遣其行台郎中郭子帙围道元于阴盘驿亭。亭在冈上,常食冈下之井。既被围,穿井十余丈不得水。水尽力屈,贼遂逾墙而入。道元与其弟道(阙)二子俱被害。道元目叱贼,厉声而死。宝犹遣敛其父子,殡于长安城东。事平,丧还,赠吏部尚书、冀州刺史、安定县男。
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又为《七聘》及诸文皆行于世。然兄弟不能笃睦,又多嫌忌,时论薄之。
编辑本段整体把握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