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学生作文为什么无新意、无个性?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3:28:54 高中作文
学生作文为什么无新意、无个性?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学生作文为什么无新意、无个性?作文

学生作文为什么无新意、无个性?

 

1、作文命题总是“老生常谈”,学生怎会显露真个性?

 到现在为止,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是让学生来代证观点,这个观点是我出题者给你的,你得去证明它或用故事演绎它,如果说这是个关学生的笼子,这个笼子则有两层铁栅:一层是“被立意”——让你思考,但必须思考我给你的意旨;第二层是“被说教立意”——倘是“好意”则罢了,事实上这些“意”可从命题材料中“思辨”得出,而当写作时,它不过是一个浅显无需费舌的人生说教。

很多时候,我们的作文命题不是去激发、点燃学生一吐块垒的欲望,而是“老生常谈”。这样,学生何来表达的欲望,只能说那些不需要证明、只需贯彻和演绎的大道理,这样还谈何真性情和真个性?

这样的命题根本就不是在考察你的生活,调动你的体验,激发你的思考,而是让你来证明我的某种意思,尽管这些意思可能会有两种三种让你选择,但不管有多少种,出发点都是让你去证明,像证明一个定理或公理那样,你需要的本领是“操作”好这个证明过程。

不要以为这些命题只是让考试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长此以往,它影响了中学作文教学,以考代教是很难消除的现象,于是这样的命题必然入侵了平时教学,结果就是学生无表达欲望和激情,更无真观点真性情。

 

2、作文怎么才有新意、个性?

钱谷融在给许子东的《郁达夫新论》作序的时,替许子东的“新论”作解释时说:“‵日光之下无新事′。从这样的意义上来说,世间并没有什么全新之物。但从另一意义上来说,则任何事物,任何思想,只要你真正亲自考察过、体验过,就总会有一些不同于他人的自己特有的认识,自己特有的体会的。这就可以说是一种新的东西。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评论,也是如此。只要这作品,确已经你的心灵之眼观照过来,在你的感情之海里浸染过来,那么你的感受、你的意见,就都带上了你特有的个性色彩,就是独一无二的,不可重复的;它就是新的。”

这就指出了“新论”的方法、途径。其实,我以为作文也是如此。

许子东写《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他自己说他看过文革小说数千部(见《越界言论》),我以为由此才能写出来,他是真正的考察过、体验过。写《郁达夫新论》,他研究了郁达夫的小说、研究了他人的关于郁达夫的论文,他在读硕士期间写了十来篇有关郁达夫的论文,他是真正的观照过、浸染过。否则不会有今天的许子东,今天他的成绩。

这就难怪我们学生写不出东西来,而是东拼西凑了。

 

3、什么是应试作文?

给出题目,然后根据题目的要求来写文章,这本身就违背了写作的初衷。我写文章,当然是因为我有话要说,然后根据我所写内容拟一个标题,也就是说,先有内容,后有标题。

现在则是先有题目,再写内容,这就叫应试作文。

对此我们怎么办?

 

课标给出了药方:

(1)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

(2)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3)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4)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等等。

这些药方,绝对是政治上正确的。可是目前的情形、现实状况,我们能做到吗?能做到多少呢?我们的问题总是出在说与做的不协调上。

 

4、对于应试作文来说,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出什么样的题,二是学生怎么写。出学生熟悉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但学生熟悉什么生活呢?除了教材、习题册;两点一线。怎么接地气呢?难啊。学生呢,一是要有材料、多读书,材料产生思想,没有材料就没有思想。二是认识能力。不可能考察、体验许多事物,那么就只能增强触类旁通的能力。

 

5、模式、高考体,我以为不是太大的问题,美欧一样存在类似情形,一样有模式。八股文也不是一无是处。重要的是文章内容而不是形式的东西。可怕的是什么都往筐里装,筐没有什么罪,装什么最重要。学生不是形式上没有思路而是内容上没有思路,没有自己的见解、意见。谁写议论文或是杂文、议论性散文,不是提出问题一一分析问题一一解决问题,概莫能外,问题是写了些什么,大有不同了。没有思想光芒的文章,没有提升读者见识的文章,会受青睐吗?作文命题“老生常谈”,作文无新意无个性,也在“老生常谈”。

无新意无个性主要指内容。

 

6、思想自由才有思维活跃,进而才有新意、个性。僵化的思想不会有作文的新意、个性。僵化的教育必然培养僵化的人。呆头呆脑。面对一个命题,首先思考的不是自己如何看待它,而是别人怎样看待它:名言如何说的、背诵的事例有哪些。独立的思考、独立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没有的。培养现代公民、建设创新社会,不是也得从娃娃抓起吗!从作文这样的“小事”抓起吗!

活跃的自由的思想从哪里来?就学生而言,只有读书、只有关注社会的热点,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7、应试作文就涉及一个批改、评分的问题。学生作文为的是得一个理想的分数。作文批改的方式决定了作文命题的方式,而作文命题的方式又决定了作文教学的方式。你怎么考,我就怎么学;你怎么批改,我就怎么训练。老师怕、学生怕,我写出新意、我有了自己的不同于传统的看法,你给我多少分,万一判我个离题,惨了,分分小命根啊!

我是想说,改变目前的学生作文人云亦云,无新意无个性的状态,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出题的问题,有学生写的问题,有用什么标准去批改评分的问题。有顶层设计问题,有基层实际操作问题,只有上下联动、互动,这个积重难返的大问题,才有希望得到理想的解决。

 

8、要解决需要时间,需要体制、制度的变革。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人的问题。我们其实不必盲目地羡慕美欧的东西,法国高考也有人总结高考热点话题、高频词。美国孩子的书包不比我们的轻,甚至还重,他们需要读的书比我们还多。他们想要考上一流大学比我们还难,除了文化课成绩,还需许多其他成绩。英国不也派代表团来学习了吗?自大不好,自卑更不好。作文问题说了这多年,基本没有变革,还在于我们自己没有认清问题,没有拿出实际有效的动作。就算新出了个“任务型作文”也还是为了不离题不宿构不套作,小动作,不足欣喜。如果拿出整GDP的干劲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篇一:浅谈中学生作文个性的缺失及对策

浅谈中学生作文个性的缺失及对策

福建宁化城东中学

谢水庭

知识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和21世纪的基本特征,给基础教育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体现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创新人才。

作文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个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优秀的作文应该是有个性的,有独特的自我感受,自由真实地表达内心的世界,并且文质兼美。然而,目前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却相当突出,写出来的东西大多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套子,无论什么文体,几十个人都差不多,有时连语调都一致,完全没有个性,形成一种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现状。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太多的寻章摘句的铺陈和矫揉造作的匠气,缺乏的是发诸真情的心声,自然为文的朴素。

那么,学生作文个性缺失的原因何在呢?笔者在实践中归结为学生的主体原因和教师的主导原因两个方面。

学生的主体原因有三:(1)远离生活。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就在于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远离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就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缺少了自己的感悟,作文时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而是以资料取代生活材料,以现成理论取代独立思考,或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谈失败,言必爱迪生、居里夫人的发明、发现;论勤奋,不外乎头悬梁,锥刺骨;写好人好事,无非是为老人推车,扶盲人过马路。远离了真实生活和社会的文章,只能瞎编了。(2)缺乏自我。“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由于学生对生活没有感悟,社会的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没有,这样的文章必然没有真情实感,又何谈作文的个性呢?(3)读写分离。学生文章言之无文的主要原因在于日常教学过于偏重作文技巧的训练,忽视了课外书刊的阅读和理解,忽视了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读写分离,

技巧至上,读不得法,写无蓝本。实际学习生活中学生也因学业负担过重无时间阅读或没有阅读兴趣。

学生作文个性化缺失的主导原因:在写作中,尽管学生是主体,但教师同样是个关键因素。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对写作的内容和方法限制得过于死板。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依自己的方式训练学生作文,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而学生也只能奉命而作,依葫芦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以往,学生思维受定势束缚,个性受限制,作文了无生气。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个性化作文的写作对策。

一、探求生活中的独特感受,做好积累工作。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作文的思想,观点、感情及一切材料都源于生活。生活是本无字的书,它博大精深。因此我们提倡学生作文首先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更重要的是心入生活,即善于在生活中探求、挖掘自己的独特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记录下来。张洁的《挖荠菜》,开门见山就是:“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种特殊的感情,就是一种独特的感悟,不是一般化的感情。因而挖荠菜就比吃荠菜更加精彩了,这就有了个性了。学生在写父爱母爱时往往举自己生病时父母如何照顾,显得单调平庸,朱自清的《背影》就

不同,它写了不一般的充满独特感悟的感情。起先不满意,不理解父亲的爱,以父亲的爱为羞,然后才为父亲并不浪漫,并不美妙的动作而感动。个性就是特殊性,父亲那么煞风景的笨拙动作并没有束缚朱先生的情感。有了独特的感悟,才能有真正的个性化作文。那么,如何从自己的经历中撷取写作的材料,让生活成为写作的源头活水呢?

上医院”之类的老调了。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学生作文-共性与个性

共性与个性

厦门市海沧中学刘文胜(361026)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动物园里,有位饲养员特别爱干净,对动物也很有爱心,每天都把小动物们住的小屋打扫得干干净净。但是,动物们并不领情。在干净舒适的环境里,动物们慢慢变得萎靡不振,有的厌食消瘦,有的生病拒食,有的甚至死亡,原因是什么呢?后来通过细心的观察才发现,那些动物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性,有的喜欢闻到混浊的气味,有的看到自己的粪便反而感到安全等等。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效的管理必须针对组织内的每一位个体的需求,包容个体的差异性,并在此基础上灵活应对、进行多元管理。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特征是:包容学生的差异性,并将其整合成一种凝聚力与向心力。假如班主任或任课教师也像故事中的饲养员那样,无视个体的差异,一味追求教育教学形式上的完美统一,这样的班级与教学最终会因为抹杀了个体的独特性而导致班级集体的僵化,及扼杀学生的个性与灵性。

从自然规律来看,不同的音符,形成了乐章的美妙;不同的落差,造就了起伏的壮观;不同的性格,才有生动的和谐;不同的所有,才有无尽的追求。

教育是一门化腐朽为神奇的综合艺术。其实,后进生也有被尊重的需要,他们也有发挥自己潜能的意识。问题在于,如何找到发现他们、改变他们的发展通道。有的时候,老师仅仅是偶然的一句关心话,一个微笑,或者老师给予一次恰当的赞赏,都有可能会把他们个人内在的可贵之处释放出来,变成他们发展的驱动因素,让他们受益一辈子。

假如把一个健康向上的班集体比作一条河流的话,班主任的职责不在于花太多的精力去清除造成河水混浊的不良因素,而是任其适当合理地存在,重心应放在培育班集体的自我净化能力或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上,让班级形成一种自动自发的机制,能够运用自身的能力排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也许这样,将来他们走向社会后,将更加容易适应社会。

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让每一位学生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我。他认为,“如果学生没有个性,那就不会有集体。”

学生是现实的人,发展的人,动态的人,社会的人,可塑造的人,也是有主体意识与个性的人,他们的心理可塑性强,容易随外界变化而产生波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从根本上端正对自己的教育对象的认识,摆正自己新的位置,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各种智能和个性品格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已实施了多年,教育应该更个性化。不讲个性,强求一律,对学生健康发展只能起到抑制作用,说得夸大些,也就是一种摧残!想想我们以往的教育,不无感慨。多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强调的就是“传统美德”,“群体共性”,把千差万别的学生都套在一个框子里了。这种教育上的“公有制”,不知制约了多少孩子的个性发展,把先辈倡导的

“因材施教”的原则当成一个口头禅说说而已。

总之,一切成功的教育应该是爱护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真正为二十一世纪中国的发展输送合格的人才。

篇三:如何教学生写出有新意作文

如何教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的个性能融入习作中,且得以全面发展,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习作中,许多学生常为作文选不到新颖的材料而苦恼,只好选一些老掉牙的素材来写。我认为,只有充分重视学生在作文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变“要我写”为“我要写”,变“我会写”为“我爱写”,且会写出有新意的好文章。

一、确定题目,讲求“新颖”。

作文命题要唤起学生脑中积蓄,才能使学生在兴奋状态中,步入作文的“智力开发区”。鲜明,醒目的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展开联想,思如泉涌,欲罢而不能。如每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活动,回来后进行习作,许多学生跳不出《春游》、《秋游》这些老框框,试想,年年写这些老掉牙的题目,怎么能引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必然导致“次次习作都一样”学生的思维处于疲乏状态。其结果,学生必然是硬着头皮做文章,言不由衷,索然无味。作文是把认识世界的过程和结果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活动。在这个进程中,情感兴趣起了积极的粘合作用。教着如能在命题时,敢于创新,便会触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如《我经受住了一次考验》、《看我露一手》??这样的题目,既耐人寻味,又耳目一新,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想写爱看,其效果自然更好。

二、选取角度,力求“多变”。

有些同学写文章喜欢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写,什么都写不好。原

因是不会选取表达角度。解决的办法是:(1)以情练文,激励创新。作文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思想实际,心里特点出发,在拓宽写作视野,丰富感知的基础上,练习文字表达。如《生日》,可变“妈妈为我操办”为“我”对生日进行一番改革——自主,自理,过一个简朴,快乐,有意义的生日。且在生日中,为妈妈献上一份爱,一张祝福卡,一首歌,一件礼物,“反客为主”.这样变角度立意,形式活,意义大,收效好,达到作文育人的功效。(2)变宽为窄,以小见大。即写“一山一水”展巨幅壮美,“一兵一卒”现千军万马雄姿;以一斑见全豹,以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值得一提的是,角度小,并不是指生活中那些毫无意义的零碎事,而是从小中见大,从一件事中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从平凡中见精神。如《难忘的小学生活》这个题目,时空跨度大,内容纷繁复杂,难以下手,这就要选择一个较小的角度,来反映小学生活的多姿多彩。可把题目具体化,以大化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进行导学导练,在启发诱导中,让学生讨论定题:《一堂有趣的语文课》、《快乐的“六一”》等等。在这些小题目中,再选择最能反映学校生活的某个方面,就可避免空洞抽象。

此外,变“封闭传递”为“横向交流”,变“优劣褒贬一人定”为“篇篇作者有知音”,变“单一文字的传介”为“声情并茂的多形式交流”。教者在学生互相传阅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立意谋篇。

三、通过回溯,再现“真实”。

作文贵在求真,而生活的真实要通过艺术的真实的再现,才能揭示其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踏着记忆的足迹,让经历的,体验过的,再体验一遍。让学生记下这“历史的特写镜头”之后,再出示作文题,进行指导。以记述,图画,电视等形式,重现过去的情景,获取与作文有关的信息。如指导写作《可爱的校园》,教师可向学生提供思考题和作文信息线索:(1)写校园的可爱要从哪几方面入手?(2)怎样才能体现校园的特色?引导学生抓住三个描述点:花园,环境优美,如诗如画;乐园,师生同乐谱新曲,新颖有趣搞活动;学园,园丁育花景,学子爱学习。多角度联想,以发散思维,快速接近“智力开发区”,就能写出有声有色的作文来。

四、抓住灵感,积极创作。

灵感就是思维的触发。有位教授有一段生动的解释:“长时间思考一个问题,大脑中便会建立起许多暂时的联系,架起许多临时的‘电线’,把所有有关信息保存着、联系着;同时大脑还把过去有关的全部知识紧急动员起来,使思维处于一触即发的关头。一旦得到启发,就像打开电钮一样全部线路突然贯通,立即大放光明,问题马上解决。”由此可见,灵感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没有原来的许多“信息”,没有原来架起的许多临时“电线”,是不可能产生灵感的。因此,我常常教育学生一旦产生了灵感就要抓紧时间捕捉住它,把它写下来,从而使得灵感的生命得以延续。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坚信长期的持之以恒,一定能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爱上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写出好的作文来。

篇四:怎样让学生写出有新意作文

怎样让学生写出有新意的作文

每次语文考试,作文分数占语文试卷总分数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可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尤其重要。我认为同学们作文时学生打开全新的作文视野,能够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和多向思维进行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炼就全新的作文技法,写出立意“深、新、活”的体现“关爱个性,关爱生命健康发展”的好作文。

一、反弹琵琶,引发逆向思维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为一李姓男寿星写了一首祝寿诗,适逢滂沱大雨,寿典难以继续,众人皆叹奈何,郑板桥提笔便写:“奈何奈何可奈何,奈何今日雨滂沱。”此时,旁观者嘘声四起,郑板桥不以为意,接着写道:“滂沱雨为李公寿,李公寿比雨更多。”郑板桥停笔,立刻掌声四起。郑板桥能赢得一片掌声,是因为他能出其不意,出奇制胜,做出了令人羡慕不已的突破性发明创造,是郑板桥的逆向思维助他赢得掌声。

那么什么是逆向思维呢?它是指采用通常情况下的普遍习惯的单向思维完全相反的思路,从对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思维。这种思维方法,看似荒唐,实际上是一种打破常规的、非常奇特而又绝妙的创新思维方法。同学们长期以来形成了思维定势,作文常依赖《作文宝典》等拐杖,根据范文割割补补,拾人牙慧,步人后尘,提不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吃别人咀嚼过的东西,毫无新意。如果同学们能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的来作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就有独创性。

在指导学生写《爱》一文,我就启发学生: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爱,有爱才有温暖,才有幸福的生活,才有美好的未来??有的学生说,我多么希望得到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缺少爱——无论是父母的,还是教师的,或者是人与人的;也有学生说,我得到了爱,因为生活中已经有人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它带来了信心、力量和勇气。而最令人赞美的是,一位学生用了逆向思维:我不需要父母或教师过分的爱,因为过分的爱限制了我的发展,过分的爱使我与同学朋友之间产生隔阂,希望父母不溺爱,教师能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这样的立意避免了单一与狭窄,显得新颖、独特,高人一筹。

二、旁敲侧击,引发侧向思维

宋徽宗时的一次科举考试,主考官出了一个画题《深山藏古寺》,画师们经过构思,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寺,有的把古寺画在丛林深处。寺呢?有的画得完整,有的画出寺的一角或寺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连看几幅均不满意,原因是这些画均体现了半藏而不是全藏,与画题无法吻合,正当主考官失望之余,却有一幅画深深吸引了他:在崇山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正一瓢一瓢地舀着水倒进桶里。仅这么一个挑水的老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表现得含蓄深邃淋离尽致:和尚挑水,不是浇菜煮饭,就是洗衣浆衫,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寺;和尚年纪老迈,还得自己挑水,可见寺之破败,可见寺一定藏在深山之中,画面尽管看不到寺,观者却深知寺是全藏在深山之中。主考官

连连点头,称:“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这位画师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运用了“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侧向思维,选择了和尚挑水的新颖角度来表现主题。

那么什么是侧向思维呢?它是指在特定条件下,通过“旁敲侧画”、曲径通幽的方式另辟蹊径,将思维流向由此及彼,从侧面扩展和扩广,从新的角度探索被人们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与逆向思维的区别在于,侧向思维是平行同向的,而逆向思维是逆向的。其特点是不受消极定势的影响,对一个问题从侧面进行思考,随机应变地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去,以求突破现有的论证和观点,提出不同凡俗的新观念,获得新的结果,产生新的创造。

著名美术家齐白石老人有句名言:“画人所不画,不画人所画。”道出了他作画出新的秘诀。画画如此,写作亦然。立意构思上妙用侧向思维法,可以使文章翻出新意,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

美国著名科学家,电话的发明人贝尔说过:“有时需要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你就肯定会发现前所未见的东西”,作文中运用侧向思维,可以使学生“离开常走的大道,潜入森林”,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收到独辟蹊径的效果,达到文章出新意的目的。

有次学生作文,是学生司空见惯的文题《可爱的家乡》,很多学生思维呆板僵化,有很多套作,都写家乡的山美、水美、人美,写家乡的土特产,写家乡的??当然写这些东西未尝不可,但写多了,会觉得腻味,毫无新颖感。惟有一位学生妙用侧向思维,摒弃从众

心理,避开大道走小径,写家乡人民毁掉神庙建文化楼,反映家乡在精神文明方面的变化,体现了时代风貌,创意新奇,别开生面。

三、纵横驰骋,引发多向思维

多向思维实际上就是上述两种思维的形式和其他发散形式的综合,它要求发挥思维的活力,从正反、上下、内外、前后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问题的答案,它能散发出众多新颖独特的信息来。

同学们大多有纵横驰骋多思遐想的习惯,思绪在广阔的天地里遨游,若能把这些用文字描绘出来的话,那么你们的作文一定会写出奇、新、美的境界。

如《由牛所想到的》一文训练,在我的启发下,同学们通过多向思维,引发若干观点:1.从牛作业时昂首向前的形象,想到人们生活中应象牛一样充满活力、负重不辞;2.从牛到“韧”劲、“强”劲,想到学习中遇到困难,应有一股牛劲,知难而进;3.从牛的各种作用和牛的多方面的本领想到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要像牛那样耕田、运输、提供牛奶??全心全意为人民做贡献;4.从牛的反刍的生理特点,想到学习也应有琢磨精神,要有温故而知新的良好习惯;5.从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想到“我为人人”的高尚品格??有了这么多的观点,学生就能快速作出选择(择奇、择新、择美),写出了许多佳作。

创新是人类发展永恒的主题,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21世纪的通行证。同学们,在作文中,请点燃你们创新思维的火花,

写出越来越多的出人意料的佳作吧。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