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7:28:35 作文素材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作文素材

篇一: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目的要求

1、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2、让学生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提炼信息语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2、了解掌握说明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掌握生字词。上网查阅资料了解课文相关知识。

教师:查找图片,设计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

图1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

图2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请学生仔细数数,图3中

共有几个黑点?(没有,一个也没有)

图1 图

2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

物的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

生写的《落日的幻觉》。

二、走入课本,感悟课文:

在学生产生学习欲望后,接着布置学生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 疏通生字词。提前布置了预习,老师检查一下情况。

幻huan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的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吟咏yinyo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i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绚xuan丽:灿烂美丽。

殷yan红:带黑的红色。殷yin勤 殷殷yin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2、把握说明对象,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黑板出示问题:

a、本文是什么文体?

b、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c、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学生读完后回答以上问题

(a、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再次让学生回顾一下说明文的分类。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

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是通过对具体事物

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

事物。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

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b、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c、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课文描绘了落日的哪些景象? 板书:幻觉 (原因)

现象一:太阳好像变大了

现象二:颜色深黄、殷红

现象三: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

现象四:神秘的暗弧,暗弧外面有亮弧

现象五:西方天空出现迷人的紫光

造成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请在书中划找、标注) 板书:原因 (说明)

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再次引导学生复习说明文的三种序:时间,空间,逻辑)

4、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

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三)、延伸训练,提示学生思维层次

1:通过以上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使我们知道:美丽的落日景象背后竞隐藏了这么多科学

道理,同学们知道生活中哪些可以用科学道理解释的美丽的自然景象?

2、学生发言,老师适当点评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在内容上起着 了 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

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明确:

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六)、作业:

本文是说明文,以说明为主,同时也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试着找出文中描写的段落,读读,谈谈感受。然后布置作业

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收集资料解释 “落日变大”的原因。

篇二:《落日的幻觉》教案

《落日的幻觉》教案

教学目标:

1、说清落日的幻觉的成因。

2、体会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3、品味文章语言。

4、培养学生形成注重观察事物,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觉小游戏:

展示下面两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一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二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

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因此,我们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就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黄天祥的科普说明文《落日的幻觉》。

一、初读感知。

1、积累你认为重要的字词。

2.这篇文章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文章讲了落日的幻觉产生的原因。)

3、、字词积累。

蕴含 吟咏 绮丽

绚丽 殷红 坠落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三、学习新课。

1、明确说明文的学习内容。

明确说明对象、理清说明顺序、明白说明方法、品味说明语言。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事理,顾名思义,事物的原理,就是讲述事物原理的说明文,通俗一点讲,就是讲述事物现象所产生的原因。本文说明的对象是落日的幻觉。

2、赏幻觉。

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些落日的景象?

3、析幻觉

仔细研读4567自然段,找出日落的幻觉产生的原因,填在下列表格中。

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像这篇文章,先写落日的幻觉,再阐释落日幻觉产生的原因。说明顺序就是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4、品语言。

请大家速读课文,可以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具体生动或准确严密的语句,也可以找出使用了说明方法的句子,并体味这些句子或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

删除法:删除这个词语或句子,将删除后的句子与原句加以比较体味表达效果的变化。

1.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该句能否删去一般来讲,为什么?) 不能删去,一般是指通常情况,“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但不包括特殊情况(如暴雨后,空气非常清新,烟尘就少),这样说明则更准确更符合实际,如果删去的话,就变为“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显然这样太绝对太肯定,不符合实际,所以不能删去。

2. 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该句能否删去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为什么?)

不能删去,因为此句运用比喻说明,形象生动的写出了落日的形状,如果删去,则不能写出落日的具体形状,语言也显得平淡无味,所以不可删去。

根据教学情况,指导学生运用替换法,品味语言表达效果。(适合各类文章)

替换法:用同义词或近义词替换某个词,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子进行比较对照,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而理解词语的妙用。

1.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句中的“无不”改为“都”,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能,无不是双重否定,强调每个观赏日出的人都会赞叹,而都是表示一般的肯定,缺少这种强调的意味,所以不可替换。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句中的“可惜”改为“但”,可以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不可,可惜不仅有转折的意味,而且带有感情色彩,让人深感遗憾这种紫光不多见,而但字则无此感情色彩,仅仅表示转折,所以可惜要比但字好,不可替换。

5、悟幻觉。

由落日的幻觉,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的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1.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2.眼见不一定为实,我们要学会了解事情的真相;

3.我们要仔细观察生活,尊重科学事实;

四、拓展延伸。

课文在分析了落日的现象及原理后就结束了,看起来结构似乎并不完整,请大家根据刚才的感悟,尝试着给课文加上一个结尾。

五、课外作业。

课文没有交待“落日变大”的原因,请你根据你所了解的课外知识,利用所学的课文 知识补写其原因。

六、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认识到眼见不一定为实。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切,不要被幻觉所迷惑。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到,如果生活没有了幻觉,我们的人生将是多么暗淡无光。所以,我们既要不被虚幻得表象所迷惑,又要充分享受虚幻带给我们的美丽景象。在美丽中快乐,永远做一个幸福的人。

篇三:落日的幻觉公开课教案

《落日的幻觉》详案

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试一试你的眼力。我们来看这张图片,看看你能从图片中发现什么?(叫3个学生)

同学们都描述了自己所看到的景象,下面老师把图画的一部分遮蔽起来,你们看看有什么变化?怎么样?原来是三根大圆柱,现在变成了两根方柱。

再来看。我们一直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这幅图告诉眼见也不一定为实。有的时候眼睛也会欺骗我们,让我们产生一些幻觉。生活中的幻觉现象并不少见,今天呢,我们就要跟着作者黄天祥去看一看落日的幻觉(板书:落日的幻觉),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边看边思考一个问题:落日有哪些令人难忘的幻觉?下面开始。

我看到咱们班有好多同学拥有很好的阅读习惯,边看边拿着笔在圈点勾画。这个习惯很好。用笔,可以标注段落,圈出生字生词,划出好词好句,有时间还可以加点批注。

好的,时间到了。这篇文章总共990多个字,老师给大家安排了两分钟,还没看完的同学以后要加快自己的默读速度。下面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形状)变大 变扁

(色彩)变红 紫光 弧 霞

同学们,老师为什么要把这些幻觉分为两行?(学生一般能概括)

这位同学具有很强的概括能力。一行是写形状,一行是写色彩。那么对落日的幻觉,课文在哪个地方进行集中的描绘?(第二段)我们一起来读一下。

读完这一段,说说看,你对落日的幻觉总体的印象是什么?(3个学生)

作者用了哪几个词来概括?(壮观、绮丽、神秘、迷人)PPT

面对这样壮观、绮丽、神秘、迷人的景象,有些读者认为可以这样描述:

(请学生来读一下)

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

那么这一段的描述与文中比较有哪些差异呢?(2个学生)

与幻灯片上这一段简洁的文字相比,作者的文字更加具体生动。那么其实这一段也把落日的幻觉说清楚了,为什么作者不采用简要叙述的方式?PPT(3个学生回答)

生动形象的描绘更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

你用什么表达方式由什么决定呢?由我们的写作需要决定。作者黄天祥是京报集团的高级记者,他这篇文章是发表在一本名叫《科学与生活》的杂志上,这本杂志是科普类的杂志。科普小品跟专业性的说明文不一样,它是面对普罗大众的,所以吸引读者的兴趣非常重要。

好,作者说落日的幻觉,有变大、变扁、变红、紫光、弧、霞,作者的提到这些幻觉你有没有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你见过过哪些?

有些景象我们可能常常在看见,但有些现象呢,我们可能从来没有见过,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象都描绘出来,他靠什么?(3个学生)

我们来看朱自清先生的一段话:(一起来读)

要对描写对象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辨别其中的新异,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写。 ——朱自清

我们想象一下,可能是在某一日的午后,作者忙碌的采访路途中,看到一轮红日沉沉下坠,那样壮美之境触发了他的心灵了,引发了他之后细致入微的观察,那么在描绘完落日美景之后,作者又写了什么?

明确:解释现象产生的原因。PPT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那么作者说明白了吗,我们先来看文章的第四段,一起来读一读。

读完这一段,大家觉得作者黄天祥对日落时太阳变红的的原因说明白了吗?(说明白了),那他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把这个事情说明白的?

引用:英国科学家瑞利的证明

列数字:红色光强10倍以上

作比较:短波光比长波光强10倍以上。

是的作者运用了引用、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那么除了这些说明方法,我们常用的说明方法还有哪一些?(举例子、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等)。是的,作者采用了一系列的说明方法,把各种日落时的幻觉现象的原因说明白了。

那么后面几段说的又是什么现象的原因呢?

第五段:弧和紫光;第六段:太阳变扁;第七段:太阳变大

作者在第七段有没有具体说明太阳变大的原因啊?(并没有,他只是说仪器观测证明太阳并没有真的变大)

那么同学们,作者没有说明原因,我们来试着说明一下吧。老师为大家提供几则材料,请大家看屏幕。请大家利用这三则材料,仿照课文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解释一下太阳变大的原因。大家可以拿出草稿纸来,写点什么。展示成果(3个学生)

1、参照物造成的错觉。2、“光渗作用”的影响。3大气层会产生光的折射作用。 同学们都说的不错,终于咱们一起把这个幻觉现象的原因给说清楚了。下面呢,老师对原文做了一些改编,大家觉得这样可行吗?

“一般来讲”说的是大部分情况,并不排除特殊情况。比如这几天阴霾天,早上的烟尘也不少于黄昏。体现了作者语言的准确科学严谨。

用数据来说明问题,更加科学准确,更具可信度。去掉数据损伤的是文章的科学性,准确科学的语言是我们说明文要特别注意的。那么,老师也有一个疑问,如何做到准确科学呢?同学们说说看如何做到准确科学?(3个同学)

广泛的查阅、科学的探究、严谨的表述。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新闻报道:

这则新闻报道关注了近日来宁波地区严重的雾霾天气,那么如果让你写一篇有关雾霾的说明文,你应该写呢?回顾我们的课文是怎么写落日的幻觉的?)

(如果没时间:大家知道最近我们这里的雾霾天气非常严重,中小学已经取消了晨间操,那么,如果让你写一篇有关雾霾天气的说明文,你该怎么写呢?回顾一下课文是怎么写落日的幻觉的?)

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希望你们能学以致用,把这篇文章写好,这是留给大家的课后作业。大家写完之后可以交给自己的语文老师。在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科学现象,而掌握更多的科学常识,也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学习,更好的生活。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关注生活话题!

篇四: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20 落日的幻觉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亲眼所见,就一定是事物的本质吗?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许多现象都不以其真面目示人,比如朝霞满天、晚霞灿烂就是人们的一种幻觉。《落日的幻觉》这篇科学小品,作者用精彩的语言描写了日落时的景象,用科学的语言解释了日落背后的科学道理,告诉我们,科学无处不在。

1.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炼信息语句。

2.明确文章的说明内容、方法、顺序等。

3.正确对待文学欣赏与科学理论,明白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培养善于观察、探究身边自然现象的能力。

一、新课导入

筷子断折是一种光学现象,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种有趣的现象也很多。老师很喜欢唐代诗人王维《使至塞上》中的两句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意境博大深远,但落日真的是圆的么?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梦幻的夕阳,走进《落日的幻觉》。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熟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绮(qǐ)丽 殷(yān)红 日薄(bó)西山 气息奄奄(yǎn) ....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的意思。

绮丽: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殷红:带黑的红色。

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

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出自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交流

(一)整体感知

1.欣赏落日图片,快速默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交流点拨】文章介绍了落日的幻觉这类自然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3.落日的幻觉集中在哪段?落日的幻觉具体有哪些?产生这些幻觉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学生朗读课文,其它同学拿起笔,画出有那些幻觉,注意抓住关键词。然后完成思考题。 组内交流,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4.从表格来看,文章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交流点拨】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交流点拨】本文是一片科普文章,介绍了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启发人们要用科学的精神对待周围的一切,求一切事物之实,求一切事物之真。

6.本课中,同学们认识到了落日给我们产生的各种幻觉,那么,生活当中你还遇到过其他幻觉吗?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交流点拨】(1)坐在行使的车上,会觉得车外的树木、建筑物迅速地往后倒去,这也是我们的幻觉。这是我们把车当做“静止”的参照物造成的。(2)在沙漠中或是在海边,有时会看到“海市蜃楼”。这是光从不同的一种物质进入另一种物质,光速的传播路线会发生改变的道理。

(二)说明方法

本文在说明过程中也运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说说下列句子各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1.“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

【交流点拨】摹状貌 :使描绘的对象更加生动形象,也增加了其趣味性并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很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交流点拨】列数字、打比方 :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打比方使得说明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3.“一般来说,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交流点拨】作比较:将黄昏时的空气与清晨的空气进行比较来更清晰的阐述落日与旭日颜色不同的原因,更具说服力。

4.“落日下缘接近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之比为20.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交流点拨】列数字:运用数字增强其科学性,使得说明更具说服力。

(三)说明语言

课文讲的是科学知识,讲的通俗易懂,这是显而易见的,我们重点研究“生动形象”,请大家朗读全文,并试着品析下列语言的表达效果。

1.“人们都喜欢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

【交流点拨】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人们的赞叹。

2.“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交流点拨】用“可惜”更表现了人们对美景的依恋。

【教师小结】说明文的语言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的。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说明的内容更加通俗易懂,作者通常采用生动说明,其方法有:(1)多用描写性语言。(2)善用各种修辞。(3)巧用富有感染力的词。

四、板书设计

变扁:落日时光速变慢,折射使落日高度

1.形状变化之因和宽度之比发生不均变化

变大:科学证明没变大(作为疑问)

深黄、殷红:光线通过大气层时发生散射,因红、

黄光穿透能力大,所以呈深黄、殷红

色彩变化之因底层光线强度衰减

暗弧地球影子

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小,光的散射弱

紫光:红色光与蓝色光叠合的产物

五、拓展延伸

关于落日,我们还能想起哪些诗词名句?

【交流】(1)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李白《送友人》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黄鹤楼》

(4)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李商隐《登乐游原》

(5)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唐.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6)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唐.刘禹锡《乌衣巷》

(7)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

(8)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宋.王禹偁《村行》

(9)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唐.白居易《暮江吟》

(10)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宋.李觏《乡思》

篇五:《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落日的幻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理解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2)学科整合,提炼信息语句,训练学生准确清楚的表述能力。

2、过程和方法:(1)依据课文,掌握说明文知识点。

(2)课堂延伸,学习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观察自然,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体内容,理清说明文知识点。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准确清楚表述的能力,学习生动地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提问法、点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A.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两句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博大。但落日真是这样吗?(多媒体展示) ——落日是扁的!

落日怎么会是扁的?难道古人观察错了?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落日的幻觉》,走进美丽梦幻的夕阳。

B.展示下面三组有关视觉差异的图片。学生思考:图1中红色线与蓝色线哪一个更长?(实际一样长)图2中位于中心的绿色球和紫色球哪一个更大?(实际一样大)请学生仔细数数,图3中共有几个黑点?(没有,一个也没有)

图1图2图3

教师结论: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对事物产生错觉或幻觉,从而影响到我们对事物的认识,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说落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黄天祥先生写的《落日的幻觉》。

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一篇事理说明文。

二、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字词积累

吟咏(yínyǒng):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绮(qǐ)丽: 颜色美丽,多用来形容风景。 衰减(shuāi):减弱,减退。 殷(yān)红: 黑红色。 殷(yīn)勤

变化多端:变化多种多样。端,方面、项目。

日薄(bó ) 西山,气息奄奄(yǎnyǎn) 语出晋李密《陈情表》。日薄西山,意思是太阳快要落山了,比喻衰老的人即将死亡或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薄,迫近、靠近。气息奄奄,形容呼吸微弱,快要断气的样子,也比喻腐朽的事物即将没落。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语出唐李商隐《登乐游原》。意思是虽然夕阳无限美好,可惜的是已接近黄昏时刻。

2、 整体感知课文,自主学习。

【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幻灯片上的问题:)

①、用一句话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明确】(这篇文章介绍日落时一些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②、落日的幻觉有哪些?

【明确】(逻辑顺序——从现象到本质)

⑤、理清本文的结构

第一部分 (1~3):从日常生活写起,引用古诗文,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4~7):全文的重点,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

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⑥本文借落日的幻觉,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本文介绍了落日各种奇异幻觉,以及各种幻觉产生的原因。从而阐明了大千世界有很多奥妙,我们要学会观察生活,要学会通过现象看本质这样一个道理。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阅读课文第2——5段内容,思考问题。)

1、第2段主要运用 的表达方式,这样写的好处是 。

2、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 ,在内容上起着 的作用。

3、第4段中“1871年…… 10倍以上。”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5、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6、课文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着举例子并说明好处。

明确:

1、描写 生动、形象,使文章文学性、可读性更强。

2、过渡句 承上启下

3、举例子、作比较 增强文章的可信度,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4、“由于地球表面……暗弧上的亮弧。” (第5段开头部分)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6、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作诠释、引用等。

1、第1段从人们观注日出和而不太重视欣赏日落写起,引用两句古诗文推测人们的心理,引用古诗文的作用是_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下一段对日落景象的描写。

2、第2段主要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日落时的种种景观。这样写的好处是

3、第3段在全文结构上属于过渡段 ,在内容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点明这种奇异的景象其实是人的一种幻觉,引出下文对这种幻觉产生原因的说明。

4、作者在第二段描写了日落时的哪些景象?

第二段首先用一句话概括,告诉我们日落的景象同样壮观、美丽、神秘而迷人。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从三个方面进行描写。一是太阳好像变大了,而且颜色深黄、殷红。二是它的外形,接近地平线时也像变成扁的了。三是有云时会看见灿烂的晚霞,无云时则会出现另一种美景: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会出现迷人的紫光。

5、第5段中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什么?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

6、第4~7段是怎样阐述各种日落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的?

第4段:落日颜色深黄、殷红,是因为日落时大气层增厚,而波光较短的黄色和红色光则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这是光线散射原理。

第5段:暗弧和亮弧的产生,既有光线散射原理,同时也是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高层和低层密度不同,从而造成了光线的暗和亮;而美丽的紫光,则是人眼的叠合效应造成的。

第6段:日落时肉眼看见的太阳是扁的,这是光线折射原理。

第7段:说明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很多。这一段没有说明原理,而是用仪器观察以及实际生活中的照相证明,所谓变大其实也是一种幻觉,而不是太阳真的变大了。

7、这四段内容在解释落日的各种幻觉现象时主要遵循什么顺序的?

文章说明部分的顺序,既照顾了第二段的描写顺序,同时也考虑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所以是从颜色以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到太阳的外形以及大小。(逻辑顺序)

四、课堂拓展延伸:

1、体会每组两个语句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①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②我们的古人也留下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

第一句是反问句,强调古人也有这种情感,语意重;第二句是一般肯定句,只是客观的说明,没有强调意味。

请同学们推荐一名朗读能力较强的同学来朗读课文第2段。大家说说这段的语言描写如何?谈谈感受。(鼓励学生发言)

既然日落的幻觉如此美轮美奂,那么日出的幻觉又怎样呢?请大家结合记忆,动手写写。 提示:

写描写文字时,可以按日出(落)前→日出(落)时→日出(落)后的顺序写出特点。注意交待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落)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示例:

我们在黎明的曙色中等待了大约半个钟头,才看到旭日露出小小的一角,辉映着朝霞,赛似刚从高炉里倾泻出来的钢水,光芒四射,令人不敢张开眼睛直视。过了一会儿,红日冉冉上升,光照云海,五彩缤纷,灿若锦绣。那时恰好有一股劲的山风吹来,云烟四散,峰壑松石,在彩色的云海中时隐时现,瞬息万变,犹如织锦上面的装饰图案,每幅都换一个样式。这样的景色霞光,我们就是在彩色图片和彩色电影中也很难看得到的。—黄秋耘《黄山秋行》

等着,等着,天色由黎明的鱼肚白色,逐渐成淡蓝色。大家全神贯注的凝视对面的山峰,中央山脉的顶峰亮了,接着一片霞光四射,只一眨眼,如轮的旭日跃升而出。先是一角、半圆、全圆,刹时万道金光投向大地,山林亮了,幽谷亮了,溪水也亮了,四野青翠欲滴,阳光普照大地,又是崭新的一天! ——鲍晓晖《阿里山今昔》

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巴金《海上的日出》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一篇文学性、知识性均很强的说明文。我们在了解了有关落日的幻觉的科学原理同时,也充分领略了优美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此外,我们还了解了一些说明文的常识,课后要好好消化。

六、作业:1.对于太阳在日落时为什么好像变大了,文中并没有解释。结合文章《落日变大了》,请归纳一下 “落日变大”的原因。 2、写作练习:我眼中的落日

板书设计: 20、落日的幻觉

黄天祥

落日的幻觉 (描写)

逻辑顺序

产生的原因 (说明)

描写落日的句子

1、空中的云,被即将西下的夕阳,染成各种色彩:深红、浅红、桔黄、淡黄……白天那蔚蓝的天空,这时被夕阳装点的富丽堂皇,随着太阳的渐渐西下,天空的颜色越变越深:淡紫、深紫、深蓝……

2、太阳落山了,它那分外的强光从树梢头喷射出来,将白云染成血色,将青山染成血色。

3、天空被夕阳染成了血红色,桃红色的云彩倒映在流水上,整个江面变成了紫色,天边仿佛燃起大火。

4、傍晚,太阳收敛起刺眼的光芒,变成一个金灿灿的光盘。那万里无云的天空,蓝蓝的,像一个明净的天湖。慢慢地,颜色越来越浓,像是湖水在不断加深。远处巍峨的山峦,在夕阳映照下,涂上了一层金黄色,显得格外瑰丽。过了一会儿,太阳笑红了圆脸,亲着山峦的头,向大地、天空喷出了红彤彤的圆脸,这就是美丽的晚霞。太阳显示了自己的笑容,快活地一跳,消失在西山背后了。

5、黄昏,夕阳洒在河水上的光,像是许多金针银线,随着水波晃动着。

《落日的幻觉》教学反思

《落日的幻觉》是一篇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在讲授过程中,我总结了一些经验和不足之处。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所以学生在阅读起来会感到枯燥乏味。这也是老师认为说明文不好讲的原因。我在备课之初就设想到这个问题,于是,如何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我首先考虑的问题。让学生能投入的学习必先让他们想学,能对文章产生兴趣。既然文字本身并不能吸引学生那么只能从别的方面入手。所以在导入部分,我是抓住“幻觉”一词作为切入点,用一些在视觉上容易产生幻觉的图片给学生看,让他们首先感受一下“幻觉”是怎么样的。为这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一抹人文色彩。

三、拓展迁移内容必不可少

说明文教学很容易就会上成一堂物理课或者是生物课,而我认为语文课既然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那么,努力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以文悟道,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能一课一得,则是语文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在讲授课文的最后,我预设了一个课堂练笔环节。首先,结合着课文中优美的景物描写和学生日常生活中对日出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播放日出过程的视频片段,接着让学生做了一个写作练习,并做了适当点评。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