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小姨多鹤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15:51:55 体裁作文
小姨多鹤体裁作文

篇一:《小姨多鹤》中朱小环人物形象分析

《小姨多鹤》中朱小环人物形象分析

李金漫

(陕西理工学院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2011级本科4班,陕西 汉中 723001)

指导教师 冯玉文

[摘 要]严歌苓的作品《小姨多鹤》塑造的朱小环这一女性形象,性格独特,十分鲜明,拥有着大地圣母般的母性光辉。相爱容易相守难的爱情悲剧,残酷的生活现实,曲折悲惨的人生命运,将朱小环这个社会底层人物身上的特点及其人性美,活灵活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关键词]朱小环;形象;性格;母爱;爱情;人生

《小姨多鹤》是旅美作家严歌苓最具代表性作品之一,它讲述了抗战末期日本遗孤—十六岁少女多鹤被卖到东北张家作为“传宗接代”工具之后几十年所引发的一系列故事,将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琐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离奇中透露着平实,冷漠中蕴含着温暖。《小姨多鹤》把人性美当成一曲赞歌在歌颂,别样的人物刻画,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层出不穷的视觉画面,难以预料的人物命运,为我们展现出了四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大历史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命历程,将人物的美好人性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是对中国传统道德女性的讴歌,是对在动荡年代下柔弱女性坚强,不向命运屈服的生活态度的赞美,而具有多元化性格的朱小环就是中国道德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将人性美诠释的淋漓尽致。本文通过对朱小环这一人物的剖析,进行探讨中国传统道德女性的命运及归宿。让读者能够全面的了解朱小环这一人物形象,将新中国之初的传统道德女性呈现读者面前。

一、多样性格,多彩人生

朱小环是百花争艳中一朵懒散不起眼的喇叭花,随性绽放,随意生活,平凡却有自己的个性。大大咧咧,嬉笑怒骂,是她给读者呈现出的第一感觉,所有的不愉快好似在她的笑骂中散去。虽然有时语带针刺,泼辣无比,也只是她为了掩盖自己心中的真实情感和维护自己的亲人不受欺凌、侮辱。当多鹤刚到张家时,小环恶语相待,但是行动却出卖了她内心真实的情感,她给了多鹤一套衣服,嘴中却叫嚷着“这是旧的,新的也不会给你”这样的字眼,以为这样就会是她对待“情敌”的普遍做法。当张俭被捕时,小环去送东西大闹工厂,含沙射影的将小彭牵扯其中,为张俭喊冤鸣不平。这些做法,都体现了她的刀子嘴,豆腐心,心里满满的都是爱。她为人懒散,喜欢简单,不愿被繁杂的事物纠缠,喜欢率性而为。好吃懒做,没有耐性,持久力不够,是她身上的瑕疵。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有待提高,不管是男子还是妇女在这个大环境背景下都是埋头苦干,来提高家中的收入,维持生活。勤劳刻苦是我们提倡的美德。而朱小环却是一个特例,开始时过着少奶奶般的日子,每天都是磕着瓜子,看着免费的戏,跟女朋友谈天说地;后来背景离乡,家里又有多鹤打理,日子过得极是舒坦。当多鹤被张俭丢弃后的那段日子,干净的厨房没有了原来的样子,“一向干净得闪着青蓝光泽的水泥地上蒙上一层油污”[1]85,双生子的尿布也是一盆会泡上一天等等,这都说明了朱小环就是懒惰的代名词。小环虽然懒惰,可是却心灵手巧,包出来的包子,花样就有好多种;在家境贫寒的时候,她也能花心思将饭菜做得很美味,这可以看出她能将事情做的很完美却不愿折腾,就这样凑合凑合着过,凑合凑合着活。她把张俭的毛手套拆了,给丫头织毛衣,可是织了一半就放弃了,丢在一旁不愿去碰触,多鹤想要完成却不知道花样,她也不去讲解,这说明了小环没有耐力,怕麻烦,做事想一出是一出。她就是这样一个随着自己心情做事的人,随意生活。可是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惨不忍睹。朱小环想要平静的走完她的人生旅程,但是旅途中处处暗含着挫折,生活中的苦难让她备受煎熬。张俭被捕,家里没有收入的来源,一日三餐的温饱问题让人头疼不已。这时候,朱小环只能投机取巧,让他们一家不至于饥不裹腹。良好的“作案心态”让她轻轻松松的顺走了六块印着招待所字样的毛巾,

又细又密的“作案手法”让她的菜篮一次又一次的满载而归。生活的压迫让她只能变得市侩、庸俗。

朱小环是一株随风飘荡的蒲公英,风在哪停止,她就在哪生存,渺无人烟的苦寒之地她也能顽强地活着。朱小环虽大大咧咧,好吃懒做,说话像把利剑直戳心窝,完全没有中国传统女性知书达理的小女人摸样,但她身上的自然率真,不虚假做作,喜欢与否直接表现在脸上,从不遮掩,受了委屈也不会默默承受的特性却是许多小家碧玉身上所没有的。小说开头朱小环的出场就是因为公婆要给张俭买一个“生产工具”觉得委屈而离家出走回到了娘家,文中也具体的提到了她的这种性格。如:小环带着丫头在台阶顶端睡午觉,被婆婆指责歪心眼,备受冤枉的她就随着自己的性子,不顾当时的纲常伦理不管不顾的跟婆婆大吵了起来等等。朱小环的率真是当时社会下的一泓清泉,没有任何杂质,零污染,让人们浑浊的脑袋还保存着一点天性。六七十年代的人们,处处恐慌,不敢随便言语,亲人之间,夫妻之间都有所保留,不论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饱受折磨,而生活在畸形家庭中的朱小环更是无从去形容她生活的不易。她总是用她的微笑去面对着未知的一切,她的笑是酸楚、苦涩的,但她的心态却是乐观向上的。她从不为了生活的挫折而向命运屈服,轻生的念头更是与她隔了一江春水,没有触碰的可能。她的机智,让她化解了许多现实之苦;她的“凑合”是她人生之路的指向标,陪着她走完了人生最艰苦的时期。当小石调侃小彭,让小环给小彭操办时,小环明知小石的意思,却故意假装没懂小石和小彭的打闹为的是多鹤,巧妙的将话题转到了别人的身上,将这一问题就此搪塞了过去;当小环拿着顺来的毛巾从工厂往家走时,遇到了卖鸡蛋的农家大姐,她巧言妙语的用六块毛巾让农家妇女心甘情愿的和她换取了鸡蛋,这都体现了她的聪慧之处。生活的路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向前走着,既然无从改变,何不就这样凑合着活。“没有面粉用麸子凑合,没有红烧肉用红烧茄子凑合,没有洗头粉用火碱凑合”

[1]210,“她天天叹着‘凑’,笑着‘凑’,怨着‘凑’,日子就混下来了” [2]。她的“凑合”是她乐观心态的一种表达,是她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她的“凑合”不仅让她度过了余生,也影响着多鹤,让多鹤放弃了轻生的念头,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同时也让多鹤在离开中国回到日本的生活中都贯穿着小环“凑合”式的生活态度。小环的“凑合”,让她们在动荡的年代里,在艰难悲凉的日子里,涌现出了几丝愉悦,也让小环在家中没有男主人的条件下,撑起了整个家。“她曾经的刻薄在琐碎艰难的生活面前完全蜕变成世故的智慧,流露出的种种隐忍后的‘美德’”

[3]。

朱小环是沙漠中的一粒小小的沙砾,虽平凡却有自己的光芒,无论身在何方,所处何种环境,她总能轻易的吸引着别人的眼球,融合到人群之中。朱小环的性子就是喜动不喜静,好热闹的人。小说第三章写了麦子地打了一天一夜的仗,家家户户都只能待在家里,不敢外出,朱小环也在家里闷坏了,战争一结束立马就端着饭碗偷跑出去,释放自己。她的这种性格造就了她的交往能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好朋友”。在安平镇,她有免费的戏看,免费的瓜子嗑;搬家后,跟左邻右舍也能很快的熟络起来,结识了一群女家属干部;家境下滑时,也有一群不上档次的朋友天天围着她打转,今天送她一口袋爆米花,明天又送她一对打了掌的新布鞋,就连赵司务长跟她也是“嫂子”“兄弟”相称。她的自来熟,她的善于交际,让她在孤单的时候,有了那么一点点安慰,让她在无助的时候,有那么一两个人可以帮帮自己。她良好的交往能力,让她凄苦的人生中还能绽放出她美丽的笑脸。

性格鲜明的朱小环,不管是大大咧咧、牙尖嘴利,还是乐观、坚强,都是让人难以忘怀的。作者对朱小环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刻画很是充分,将朱小环刻画的很真实,就像是现实生活人群中的你我一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二、大地圣母,光辉照耀

生活中的苦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心理上的悲痛。饱受着这种煎熬的人只能称其为“苦命”。孩子是父母坚贞爱情的结晶,是一个女人圆满的标志。苦命女人朱小环本来会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儿子,却因战乱,逃离敌人的追捕时,失去了七个月的胎儿,也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从此,她成为了一个不完整的女人。小说第二章写了朱小环在偷看多鹤跟丫头洗澡的场景时,她

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与多鹤同为女人却不能同样生育,她的心中充满了苦楚,不能用语言来形容她不能做母亲的悲哀。同时还要被迫的承受着别的女人和自己的丈夫生儿育女,似母非母般的过了一春又一春。从刚开始的排斥到最后骨子里的疼爱,甚至超越了孩子的亲生母亲,这是她将对已逝孩子的情感转移到他人子女的身上,是她母爱的寄托。当朱小环将黑狗从阳台上扔下去,二孩扑上去咬着她的手过后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时,她伸出另外一只手臂,说:“孩子,妈错了,快醒醒!妈还有一条胳膊,那,给你!你再咬一口!醒醒?”[1]190当张刚摔下楼梯去医院看病时,平时大大咧咧、嬉笑怒骂的她,安安静静、全神贯注地等着大夫的结果,看到大夫写着处方,就像那一笔一划地记在自己的生死簿上一样。她知道无恙以后,跪倒在了女大夫的脚前,大哭的感谢着大夫。她所有的紧张都凌驾于任何人之上。当丫头考上滑翔学校,她和多鹤送丫头去南京,看着丫头越走越远,慢慢地消失在她的视线尽头时,她不断地拍打着玻璃门,手都拍肿了。当张铁吵闹着要去日本时,“小环两脚在缝纫机踏板上日夜兼程,做了一年,攒了三百块钱”[1]310,这些都是她母爱的体现,是她对孩子深深的爱。

朱小环的母爱不仅在三个孩子身上有所表现,还在张俭跟多鹤的身上也有呈现,这是她母爱的升华。她放下了仇恨,放下了隔阂,真心实意的为这个异国他乡女子的悲惨命运而感到惋惜,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她都将多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疼爱着。夏日炎热,她们睡在屋顶上早起时,朱小环将蚊帐掖了掖,怕早起的虫儿打扰了多鹤的美梦。当公审大会召开时,朱小环瞒着多鹤自己去了。所有的苦痛,她都一人承担,不愿让多鹤跟着担惊受怕。当多鹤借用楼梯口的簸箕,被人说“偷东西”时,朱小环就吵着说自己丢了一匹斜纹布,解救多鹤陷于尴尬之中。当多鹤被罚戴白袖章时,朱小环就在旁边绣上了荷叶边,减少多鹤的委屈。朱小环和多鹤相处的模式变了,她们有时候像姐妹,有时候像母女,在生活的磨难中“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打断骨头连着筋了。在乱世中,她们以纤弱的肩膀扛起生活的重担,从最初的敌对仇视到最终结下相濡以沫的姐妹情谊,犹如苦难岁月中怒放的一朵‘并蒂莲’散发出人性的芬芳”[4],彼此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着。对于张俭,当他和多鹤发生关系并且怀孕的时候, “小环为人妻为人母的心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小环对张俭的爱慢慢变得模糊,不再用妻子的身份而是糅合了所有女人的身份来疼爱他” [5],她发现她慢慢地从妻子的角色转换到了母亲的角色。她为张俭着想,就像慈爱的母亲为自己疼爱的孩子着想一样。当张俭和多鹤偷情被发现时,她抛下所有的脸面,为张俭掩护辩解着,这是一个正常妻子做不到的,她的心胸已经超越了一个妻子所拥有的范围。当张俭被捕时,她送去厚厚的棉被和十个咸鸭蛋,防止张俭挨饿受冻。当她大闹钢厂为张俭叫冤时,一个活脱脱护犊子的母亲形象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当张俭被判死缓时,她一个又一个的谎言,安慰着张俭,就像远在他乡的母亲以报喜不报忧的方式,免去儿子的担忧。朱小环对张俭做的,远胜于一个为人妻子所做的。

丫头,张刚,张铁对于朱小环来说,是流着参杂着仇敌血液的后代,是情敌的女儿,但朱小环对她们的爱是没有任何水分的,这是她母爱天性的释放。对多鹤的爱,是她超越了嫉妒,超越了仇恨的爱的升华。对张俭的爱,是深沉的,是她掩盖了张俭对她的背叛,是她爱到了极致的宽容与理解。她就是一个“大地圣母”,用她的爱包容了所有。她的爱,纯洁没有杂质,真诚没有虚假。

三、相爱容易,永恒不易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完美的爱情,总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朱小环也在为着这个目标前行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当朱小环与张俭被媒婆牵扯到一块的时候,朱小环就认定了张俭是那个知心人。她们的相爱是水到渠成般的顺利,相知,相爱,相伴,相守是朱小环内心的期盼。她对张俭的爱是真挚、热烈的。只要一想到跟张俭不过了的念头,她的心都要碎了。尤其是当张俭在她跟孩子中间,不顾父母的感受,不怕面临断后的危险,毅然决然的选择了她的时候,朱小环对张俭的爱更是割舍不开。她对这样重视她的男人,爱的深沉,爱到无法抗拒。只是,在那个年代,没有孩子的婚姻是不牢固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父母的唠叨,丈夫的不反抗,让恪守传统婚姻规范的道德女性朱小环只能被动的接受着他们所安排的一切,最终

两人的婚姻被一个非妻非妾的外族女人入侵,朱小环完美的爱情理想受到了威胁。看着自己的丈夫收拾的干干净净去另外一个房间,和另一个女人上床,而自己却抱着他们二人所生下的孩子入睡,朱小环心中的苦涩无处言说,只能默默的承受着,爱屋及乌般地疼爱着他们的孩子。当朱小环让张俭把多鹤扔了,张俭的不言语时;当张俭的头脑中闪现出“我会娶她,我是喜爱她的”字眼时;当张俭将多鹤抛弃,回到家中独自哭泣时?这都说明了张俭对多鹤不再是刚开始时只为完成任务般的感觉,他对多鹤开始变得不忍,变得怜惜。朱小环从张俭身上得到的爱情开始在减少,原有的关心也被分出了一半,她和张俭那份完整的爱情有了破痕,有了隔阂。张俭的心里有她也有了别人,她收不回张俭那颗完整的的心。

爱情,既能在时间的堆积中加深,也能在时间的流逝里消磨。朱小环在畸形的三人家庭压抑的环境中生存着,她对张俭的感情也开始有了小小的变化。在晚上,她会主动地将张俭推入到多鹤的被窝里,对张俭和多鹤夜晚里所发出的声音充耳不闻,她的这些做法都不是一个正常女人对自己丈夫所能表现出来的。这只能说明她和张俭的感情有了细微的变化,只是没有一个契机让她们的爱情完全的撕裂。当张俭和多鹤在外偷情被抓的时候,契机出现了,朱小环的爱情就完完全全地碎在了人们的眼前。张俭对多鹤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她们爱情彻底的背叛。虽然后来张俭与多鹤再也未偷偷出去约过会,可是裂痕已深,他和朱小环再也回不到了从前,更别说张俭与多鹤的爱情是藏在内心深处的,是“没有拥抱、没有亲吻、没有交欢的一往情深”[1]186。以致张俭后来被捕的那一刻,想的都是多鹤,是他们一起偷情的情节,而朱小环却被他抛之脑后。入狱后,张俭跟多鹤约定每天晚上的九点,是他们彼此想念的时间,谁也插足不小,打扰不了。朱小环就这样被张俭和多鹤隔离了,她这个名正言顺的妻子与丈夫却没有心灵上沟通。朱小环败在了他们这段新生的爱情里,她影响不了也改变不了,在这个畸形的婚姻中,她丢失了她的丈夫,她的爱情以破碎为终。

造成朱小环爱情悲剧的原因,有多个方面。既有社会因素,也有个人原因。新中国成立之初,人们的思想还未得到全面的解放,“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思想还深深的影响着他们,正因为朱小环不能为张家留下后代,背离了人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思想,才有“生育工具”多鹤的介入。而张俭的不反抗,是他们爱情悲剧的主导因素。由于张俭从不违抗父母的命令,遵守孝道,按照父母定下的方向一步一步的走着,被多鹤心酸的过往感动着,跟多鹤慢慢日久生情,将他对小环的情转移到了多鹤身上。小环的爱情,在他们所处的年代里,就是这样一点一点被抹掉的。

四、回首过去,满腹辛酸

在那个世事变迁的年代里,朱小环用她积极的心态坚守自我,坦然的接受着这个社会带给她的苦难与不幸,坚强地一步一步向前迈进。她的“凑合论”支撑着她度过了艰难的一生,可是却无法改变生活的现状,逃脱不了充满悲剧化的人生。

朱小环本也是个无忧无虑的妇女,过着自在舒心的生活,却因处于战乱年代,不幸被战火的尾巴扫到,丢了孩子,失去了做母亲的资格,作为一个女人,徒有女人的外表却丢失了女人最本质的功能,是朱小环藏在心里不可言说的痛。从此,她平静的生活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不幸就此蔓延,战争为她的人生悲剧拉开了序幕。因为担受不起让张家绝子绝孙的骂名,强迫自己与造成这一切的仇敌的女儿共侍一夫。为了张家的后代,为了掩饰张家让日本女子生儿育女的事实,小环跟着张俭背井离乡,离开了朱家屯那个生她养她的地方,离开了平安镇搬到了长江以南的地方。那个时期的妇女,每天都是围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在打转,从未去过很远的地方。而朱小环却要跟着张俭东奔西跑,去面对一个全新的世界,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不安和恐惧,她的世界中心离她也原来越远。父母晚年也未在家中常伴左右,尽到为人子女的职责,只是在离世的时候,才匆匆还家,她把她的世界重心都放在了张俭身上。当张俭入狱以后,她撑起了整个家,牢里牢外的人都需要她去安慰。一边要编织一串串谎言宽慰张俭,一边又要做这个家里人们坚强的后盾,她将自己的情绪隐藏了起来。小环每天都看似非常的开心,笑嘻嘻的与人打骂说笑,可是却无人考虑她身上扛着担子的重量,她的笑脸后面其实隐藏了一张满是泪水的脸。小环付出了那么多,可是得到的却是张俭对她爱情的背叛,到头来还落了一个第三者的名头,张俭和多鹤是

有情人终成眷属,小环却像一个局外人送着她们去日本。她真心疼爱的孩子,可能因为隔着血缘的关系,跟她的亲昵也是一般。大孩张铁对小环态度十分冷淡,毫无感觉可言;丫头有什么秘密也只是跟“小姨”说,去了日本也只是寥寥无几的家书来“看望”家中孤独的小环。三个孩子,只有二孩张刚与小环的关系亲切一些,当张铁在外乱编故事时,张刚会痛揍张铁,为小环鸣不平。他会关心小环的身体,不让小环辛苦劳作的为张铁筹路费。小环的晚景是凄凉的,孤苦无依的带着黑子,在这个陌生的路途中前行。张刚和多鹤的书信,是她每天的期盼,是她人生末路的精神寄托。

“朱小环的一生,守着丈夫,护着孩子,可是,那丈夫是一半,孩子是一半,爱情也只有一

[6]半??她在貌似一切都有的庸常里独自品尝着自己的一无所有,无处诉说,也无人能够诉说。”

她拥有的这些“一半”,占据了自己整个世界,倾尽了所有的情感,她用自身特有的东方女性的柔情和母性,包容着这一切。她的一生,虽然悲剧色彩浓厚,但是却折射出了人性最美的光辉,是一曲吟唱人性美的赞歌。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小姨多鹤[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8).

[2]马兵..两个女人的史诗——评严歌苓的《小姨多鹤》[J].扬子江评论, 2008, (05):83-85.

[3]与畴. 注定不完满的人间传奇[N]. 中华读书报,2008-06-18(009)

[4]张闽敏..苦难中的“并蒂莲”——《小姨多鹤》中女性形象之分析[J]..语文学刊,2011,(17):133. [5]李娜.论《小姨多鹤》中两位女性人物塑造的优缺点[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2):162. [6]翟晓甜..一曲吟唱人性美的赞歌——读严歌苓新作《小姨多鹤》[J].昌吉学院学报,2010,(03):12.

A character image analysis of Zhu Xiao-huan in Aunt Duohe

Li Jin-man

(Grade 2011, Class 4, Major Chinese, School of Liberal Arts, Shaanx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zhong 723001, Shaanxi, China)

Tutor: Fen Yu-wen

Abstract:Zhu xiao huan, a distinct charater in Aunt DuoHe written by Yan Geling, exudes maternal glory like the Madonna. What vividly unfolded before people's eyes were the gracious humanity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 of Zhu XiaoHuan who lived in the bottom of society, which expressed by the love tragedy of falling love easily and being together hard, by the cruel reality, and by the miserable fate.

Key Words: Zhu Xiao-huan; Image; Character;Mother love; Love; Life

篇二:《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

第一次看的严歌苓的小说是《第九个寡妇》,觉得她的小说写得特别细腻,形象典型,特别符合人物的背景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看《小姨多鹤》是因为淘宝书城有期免费提供该了电子书。小说写得挺吸引人,看到眼睛酸了,都舍不得放,一口气将其读完了。

因题目是小姨多鹤,我一直觉得多鹤是唯一的主角,开始看一直将注意力放在多鹤身上。多鹤确实是一个受害者,也许是因为她是日本的吧。看这书让我更震撼的是小环。

多鹤当时是个日本小姑娘,在日本战败后,从满洲垦荒开拓团死里逃生跑出来。逃生过程中目击了全村人情愿不情愿地为了战败而自杀,接着又在逃亡的路上,瞬间流离成了孤儿。接着她被土匪被论斤卖给了张家作生育工具。开始她想着跑,可是知道自己怀孕了,后又回到了张家。但就因为此次小环知道了她的身世,对她的态度就变了。后来二孩也被她的纯美她的无辜所打动, 他的态度变了,对多鹤产生了爱情! 他爱得多么热烈深沉, 爱得多么象是传说!可也因为他们俩被抓而中断了。

朱小环,这个二孩明媒正娶的媳妇,张家的主心骨,三个孩子名义上的生母,多鹤名义上的姐姐。她是最可怜的一名家庭妇女,因为日本人,怀孕时胎儿死亡,并且永远都不能生育。可正因为不能生育,在当时的社会,在当时的张家,都是接受不了的。为了不能让张家绝后,她不得不接受了多鹤这个生育工具,随着对多鹤身世的知晓,她竟然能接受多鹤,和多鹤承担抚养、呵护三个孩子,照顾多鹤,尤其后来多鹤和二孩幽会被抓,她竟能替她担待罪责。即使她知道了,对多鹤这个情敌,她还是照顾有加,她真将多鹤成为相濡以沫的亲姐妹。当二孩生病了,为了二孩,她让多鹤接二孩去了日本,又让多鹤接走了丫头和大儿子,张家只剩下她一人孤守空房,与年迈眼瞎的家狗黑子相依为命,时刻盼着二儿子能给她来信。她能做到这些,可能源于她个性开朗、乐观。

多鹤、小环、二孩以及三个小孩组成的畸形的家庭,给三个小孩带来心理缺陷。其实这里面每个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期待社会一直和平。

篇三:《小姨多鹤》之感

《小姨多鹤》之感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都在热烈庆祝70年前的伟大壮举,向70年前浴血奋战的先烈们致敬,为革命英雄们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的重大贡献喝彩。

70年过去了,曾经残酷而又真实的战场已经渐渐离我们远去,可是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并没有在停战的那一刻起就停止。《小姨多鹤》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之作,小说主要讲述了二战进入尾声,日本战败投降后,大批当年被移民来中国东北企图对中国实施长期殖民统治的普通日本国民被抛弃。十六岁的少女多鹤在死难多艰的逃亡中,她依靠机智和对生的本能的渴望逃过了死亡,结果被装进麻袋论斤卖给了东北某小火车站站长的二儿子张俭作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此后几十年,多鹤一直在张家生活,以小姨的身份维持着畸形的家庭关系。

可以透过小说的描述,能清晰地勾勒出在1945年那些既光明又黑暗的日子里,有多少普普通通的百姓挣扎在生死的边缘,他们可能会因为饥饿而死亡,会因为侵略者的抢夺而无家可归,会因为战争的混乱而妻离子散,这样的伤害部分民族,不分国界;这样真实的伤害,也不容许任何人去否认和质疑。

多鹤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她不懂什么是侵略,可就是因为她的身份,她却还是需要遭受许许多多的苦难,她没有身份的认可,只能作为自己孩子的小姨在家庭里生活;为了隐藏身份,还需要一次一次地搬家掩盖身份;甚至还要面对不被需要而被抛弃的局面。没有人愿意聆听她的苦痛,她也无法向任何人诉说,远离故土的她可会有一丝怀念,失去亲人的她是否也在想念母亲的怀抱。由此可见,整整八年的抗日战争,在华夏大地上造就了多少的苦难,多少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又有多少年轻的生命在战争中消逝。为了不再让更多的孩子失去亲人,为了不再让更多的白发老人失去依靠,为了神舟大地不再饱受摧残,才会有那么多热血的战士冲锋在前,他们前仆后继,他们英勇奋战,他们将被历史和人命永远铭记!他们不只是冰冷的代号,他们不是没有情感的数字,是活生生的人,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他们素不相识,但对于他们的亲人而言,那是整个世界。每一个人的牺牲,都是值得哀痛的,每一条生命的逝去,都是值得纪念的。

70年前的腥风血雨换来了这70年的举国平安,7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这条东方巨龙一直在苏醒,神舟上天,蛟龙下海,祖国一直在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军队实力,国防力量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再小觑,56个民族的团结,960万平方公里的安定,我们渴望着和平鸽一直在中华大地上自由翱翔。当中国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之时,被动挨打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们不好战,只愿和平;我们不侵略,也不容任何人侵犯。多少革命前辈用自己鲜活的生命换来的国泰民安不能允许任何人再把苦难带到这边美丽的土地上。

像多鹤一样千千万万普通人一样,灾难只会强加在百姓身上。倘若没有那场惨烈的战争,多鹤只会在日本的国土上平安的成长,她的丈夫也会儿孙满堂。作为侵略者的一方,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承担了他们所造就的恶果,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爆炸,多年的建设瞬间变成一片荒芜,死伤无数。

现在的中国,在一步一步地变强,只有强者才能不被他人欺负,作为强大的国家,不曾凌辱周边的弱势小国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9月3号的阅兵式,向全世界展示着我们强大的实力,有了他们做人民的坚强后盾,才能让百姓真正的安心。强者自强,

小姨多鹤

中国,不负国人,不辱其名!

篇四:严歌苓《小姨多鹤》读后感

严歌苓《小姨多鹤》读后感

主要内容:战后的东北,日本少女竹内多鹤被人以六块大洋的价格卖给了火车站张站长一家。张站长的二儿媳妇朱小环怀孕时遇到了日本鬼子,受到惊吓后流产从此失去了生育能力。张站长一家把多鹤买来只是用来传宗接代,生完孩子后就打算把她送走。就这样,张站长的二儿子二孩,小环和多鹤组成了一个奇怪的家庭。多鹤生了一个女儿和一对儿双胞胎儿子,他们叫小环妈,叫多鹤小姨。在日复一日的相处当中,二孩和多鹤相爱了,在外面频繁的约会。小环知道后非常悲痛,二孩感到非常内疚,收敛了对多鹤的感情。孩子们越来越大,都意识到了自己家庭关系的不一般。多鹤的日本人身份就像一张窗户纸,后来终于被捅破了,每个人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大女儿伪造了自己的家庭出身,大儿子从家里搬了出去,二儿子当了知识青年。小环和二孩尽力保护着多鹤。一家人在小环的苦心经营下勉强维持,熬到了文革结束。中日建交后,多鹤回到了日本,找到了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后来,大女儿,大儿子均跟随多鹤去了日本,二孩也被多鹤接到日本治病,国内只剩下小环和参军的二儿子。小环自己一个人生活,陪伴她的是一条老狗。

作者严歌苓是上海人,当过兵,经历过文革,后来远嫁美国。用她的话说,到了美国才发现原来什么都可以写,才有了这许多小说。严歌苓的小说有如下共同点:第一,时代背景均开始于解放前,之后一直延续到文革结束。书中人物主要的人生经历主要集中在解放后至文革结束这一段。第二,大多以女性为主人公,比如王葡萄,朱小环,多鹤,冯婉喻等。第三,书中人物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均在一定程度上坚守着自己的人生底线。比如王葡萄,在那个子女以跟父母划清界限为荣的年代,她没有随波逐流:把侥幸不死的孙怀清窝藏在自家红薯窖里直到文革结束。中间遇到很多险情,但葡萄用她的乐观,勤劳,机智一一化解。对一波接一波的政治运动,王葡萄不抵制但也不配合,“觉悟”一直没有提高。朱小环也是如此。刀子嘴掩盖不了一颗豆腐心,嬉笑怒骂间保护着整个家庭。在多次因言活或罪之后,陆焉识选择了装结巴,既不害人也不想被别人害。

篇五:《小姨多鹤》读后感

《小姨多鹤》读后感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战争的血腥让家庭分崩离析,却敌不过革命的荒唐潮流翻搅动荡着整个社会。是非混淆,黑白颠倒,血缘被否认,亲情被推翻。其中的迫害者与被迫害者,同样沦为时代的战俘。一个家庭渺小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在时代的燃料下烧得慷慨激昂回不了头,却在变幻的政局下一路燃尽,落得死的死,走的走的凄凉。《小姨多鹤》对人性,生存本能,以及苦难的意义复杂的刻画横跨了几十年,几个时代。

竹内多鹤的血液里流的是菊与刀的民族的过刚易折,这个民族将自杀发展成了荒诞而违背人性的文化。为了他们的尊严与荣耀不被侵犯,母亲可以亲手杀死新生婴儿,一村乡邻亲人能在强敌入侵下,同时决然赴死,只留下她一人因着莫名强烈的求生本能固执独存。一个日本女人在全民抗战的中国东北生存是可想而知的艰难,也必然也忍受无与伦比的苦难。先是如同牲口一般,被麻袋一装论斤卖给了素昧平生的张家,后又因张家长子张俭妻子不育,沦为生养儿女的工具。食物的短缺,仇恨性的圆房,粗重的活计都只是肉体上次要的磨难,正让人发疯的折磨是空气中那些看不见而又无法准确言表的尴尬与暧昧。人们对着她时神情言语中隔阂又疏远,小心翼翼的距离感,是铭心刻骨的孤独,“多鹤没有亲人了,她只能用自己的身体给自己制造亲人”。最初,语言不通,东北庄稼人们待习惯于精致,清洁的日本小女人如愚笨迟钝的牲畜一般,并非有意的虐待,而是自然而然,切肤的漠视与不理解。没有名分没有地位没有自我,多鹤的称呼都刻意模糊了,她生养的儿女们喊另一个女人“妈”,称她为“小姨”。这样在战火纷飞中,以名不正言不顺的暧昧身份寄居于敌对民族的屋檐下,多鹤是所有人不愿触碰的禁忌。

平心而论,无论多鹤多温顺,多安静,也总是令我反感。她如同二战时期她来自的民族一般,侵略了这个平凡的农民家庭。小到她在当地人眼中怪异的洁净,她默默教会丫头的日语,大孩脸部茂密的东洋毛发;大到她与张俭畸形而不合时宜的情愫,她亲生子女对于身为日本血统的极端憎恶与惧怕,她在几个男人之间挑起的致死纷争。竹内多鹤是笼罩在东北朴素的农村上方的阴云,她的存在本身就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给救助她的家庭带来了不幸与苦难。在恢复正常化邦交后,她一走了之,带着两个孩子和别人的丈夫回日本做二等公民,留下了待她如亲姐

妹,在她与自己丈夫的不伦之恋时挺身而出为她说话的朱小环独自一人孤独终老。虽然她本身无意干扰他人的幸福,但她实实在在地影响了这个家庭。但无可否认的,竹内多鹤身上有着无与伦比的力量。人类为了生存究竟能做到何种地步?她逃离了集体赴死的村庄,作为不能拥有地位的生育工具活了几十年,心中可有不甘和愤怒?但一切掩藏在她少言寡语,勤奋耐劳的性格下。她的强大和她的品格让张家的人卸去她头顶日本人的高帽子,转而只是用平等的,能产生共鸣的人的眼光去看待她。

从麻袋里买回来的小日本鬼子,到“吵成一块肉”的诡异三人行,多鹤的生存本能为她挣来了人们的宽容与接受。无论国家间的战争多么不可开交,民族间的怨恨多么不可化解,小人物们的身上往往具有最动人的人性。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