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伤仲永》续文(3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18:50:11 初中作文
《伤仲永》续文(300字)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伤仲永》续文(300字)作文

  仲永泯然众人矣,卒之为众人。神童而为常人后;又隶耕,日日晚归。一日,仲永进县。路遇老人,老人日;神人不学使之为众,众人辛学之也能成贤也。仲永听之,上前问之,十八九矣方使学?可能成才?老人日:心之所想,行为所真,方可出奇。仲永听之,通悟。到家借旁近于之,文房四宝。勤学苦练。先习幼时之诗,后读贤人之箸[五经四书]。年复一年,一日,贤人来访,见仲永正作诗,上前看之。不觉呀然一惊:仲永幼时才华重现。诗为经典之作。父奇之,上前看之。:句句精短,文理皆可观之。重现当年风光。邑人闻之;仲永才华重现。纷纷来访。日:即然你才华重现,何不考取功名。仲永惊之。一年后,仲永参与科考。一举考中,中后大喜到:众人苦学,必考中。仲永摆耕从政。家境富裕。忠心于皇,自九品升至宫中大臣。。。。。。

    山西长治长治县潞城双语学校初一:张卓彪

篇一:《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1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 ??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 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 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 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2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 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 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 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 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

永的才能得到全县人的承认。

5、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6、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答: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 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承上启下。

8、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答:"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 样做?

答:①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② "不使学"; ③ 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 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 5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二:《伤仲永》复习试题答案

《伤仲永》复习试题答案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

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悲伤哀痛。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

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二、读准下面加点字的字音。

世隶耕lì 或以钱币乞之qǐ 日扳仲永pān 环谒于邑人yè yì .....

不能称前时之闻chèn 泯然众人矣mǐn 今夫不受之天fú 而已邪 yé ....三、重点实词。

世隶耕(属于) 称前时之闻(相当) 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聚、团结) 彼其受之天也(他) ...

泯然众人矣(消失) 贤于材人(贤:胜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 ....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 稍稍宾客其父(渐渐) 或以钱币乞之(求取)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父异焉(对??感到惊异) 即书诗四句(写) ....

邑人奇之(以??为奇) .稍稍宾客其父 (以宾客之礼相待)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父利其然也 (以??为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还自扬...

州(从)

复到舅家问焉(复:又 焉:代指方仲永的情况 )卒之为众人(最后)固众人(本来)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从此 。立就:立刻完成)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

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 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动词用作状语

“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③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 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 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 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 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

④古今异义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今义:判断动词)

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六、理清文章结构。

一、(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①“不使学”是泯然众人矣的原因。

伤仲永 后天教育的重要 ②由神童到平庸,为议论铺垫。

二、(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 ”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 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不

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

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9、在作者看来,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原因是: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0、点明方仲永天赋消失的一句话是:泯然众人矣。

11、交代方仲永小时候是位“奇才”,长大后却变成一位平庸无奇的人的原因的语句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2、仲永变成普通人的个人、直接原因的语句是:不使学。

13、仲永变成普通人的道理、根本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14、在

9、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

这样做?

答: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10、“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11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从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

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2、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

么启示?)

答: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13、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

理是什么?)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

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14、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的父亲的做法?

答: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却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5、文章最后一段议论讲述了什么道理?对作者的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发展才能的重要性,形象地说明了后天学习对人发展的重要

性。

人的才能并非天生不变,教育和学习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很重要的。

16、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答: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7、你认为人的天资和 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答: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18、如果你天资聪颖,是 一个方仲永式的神童,你将怎样做?

答:如果我是个神童,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

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9、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答: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以为我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0、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写几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1、方仲永空有天资智,朱买臣全靠勤奋功。

2、聪慧无为伤仲永,勤奋有成勉后生

篇三:《伤仲永》

教学时数:二课时

全班齐读全文。

三、作者作品简介 提问: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 (学生讲述) [投影]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四、题解 (教师)讲述:本文是一篇随笔。

[投影]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

(教师)提问: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 明确: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五、自读课文,掌握大意 (教师)讲述: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一)学生自由诵读。

(二)学生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参考老师补充注释(可四人小组探讨),掌握大意。

教师补充课文注释[幻灯] (1)理解几个用法特殊的词 1、“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天。

3、“邑人奇之”奇: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对……感到惊奇。

4、“稍稍宾客其父”宾客: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宾客招待。

5、“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活用为动词,认为有利。

(2)理解几个词语 1、“养父母”养:赡养。

.2、“传一乡秀才观之”一乡:全乡。

..3、“或以钱币乞之”或:有的人。

.4、邑人:同县的人 5、“从先人还家”从:跟从。

.6、“前时之闻”:以前听到的名声。

....7、“卒之为众人”卒:最终。众:普通。

...8、“如此之贤也”贤:(有)才能。

.9、“且为众人”且:尚且。

.10、“固众人”固:本来。

.(3)理解下列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

从扬州回家。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上天赋予的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检测自读效果。四个大组口答竞赛。(要求学生合上书本) [幻灯](1)朗读下列句子,要求读准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4、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父异焉 5、环谒于邑人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6、泯然众人矣 ....3、稍稍宾客其父 7、贤于材人远矣 ....4、或以钱币乞之 8、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四)翻译课文。要求一人一句,注意词义正确 (五)初步感知课文: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学生回答) 六、全班再一次诵读课文 七、教师小结 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

八、作业 1、 抄写文下注释一遍 2、 熟读课文,背诵最后一段

一、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投影] 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你还有什么新的、独到的见解吗? 4、最后一段作者讲了什么道理? 明确:

1、“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

[投影] 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 明确:

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四、体验与反思 [投影] 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学生自由发言。

五、教师小结 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六、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 2、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篇四:《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4、按原文填空。

⑴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少年仲永才能

大不如前,表现为“_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___泯然众人矣”。

⑵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__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二、阅读测试题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父利其然也_,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伤"意即哀伤、叹息。体现了作者伤感的感情基调。

本文是一篇随笔,叙事部分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然后进行议论,揭示道理。本文叙事先扬后抑。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洵、苏辙、曾巩。

四、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五、各种词类活用(一般了解即可)

②词类活用

形容词作意动词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名词作意动词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主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则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变成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七、用原文回答问题。(共13道题)

下页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