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语文教学:从教育测量学角度谈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要求与规范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21 07:59:35 高中作文
语文教学:从教育测量学角度谈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要求与规范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语文教学:从教育测量学角度谈高考材料作文命题要求与规范作文

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谈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与规范

纪荣海

 

 2012年,我国大陆17份高考语文试卷无一例外都采用了“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这“无一例外”有其背景原因,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我们关心的是“高考材料作文”走过了近50年的变化历程,到底有何经验与教训,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命题要求与规范。

 要探讨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与规范,有必要先界定什么样的作文是高考材料作文。关于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分类众说纷纭,有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范围作文、情境作文、条件作文、限制式作文、引导式作文等等,至今尚未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出现交叉与混乱。根据学理,分类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种类之间不应出现交叉与混乱。纵观1951年以来我国大陆的高考作文题,可以以试题有无提供材料(呈现方式之一)作为分类的统一标准,因为根据试题有无提供材料进行分类可以避免交叉与混乱,也就是说可以把高考作文题分为材料作文和不供材料作文两大类。至于材料作文,以其呈现方式作为划分标准,可分为单一限制材料作文和复合限制材料作文。本文所说的“高考材料作文”指的就是提供了写作背景材料的高考作文题,以下的探讨都以这一界定为前提。

 任何考试的命题都要考虑的核心问题有三个:测量什么、如何测量、如何评分[1]。关于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要求与规范,本文所要探讨的仅限于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这两个问题,关于如何评分,可参见拙作《关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反思与构想》(见《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第7期),下面就测量什么和如何测量分别进行具体探讨。

 一、测量什么

 测量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要考什么的问题,关于高考材料作文可考什么、要考什么的问题,目前已有不少专家提出了不少的看法,但大多是从文学、文艺学等专业的角度来考虑,缺少教育测量学的考量,下面试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加以探讨。

 1.读写结合,落实到写

 测量什么属于测量目标的问题,因为测量目标“包括测量谁和测量什么两层含义”[2]。测量目标的定位是考试命题的首要问题,任何一个考试命题都要有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测量目标,否则这一考试的效度必然不高;由此可推,任何一个考试命题都要对测量什么有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认识,否则这一考试的效度必然不高。1987年全国卷,提供了6则材料,要求考生结合材料,就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这个问题写一篇短文。客观审视这一试题,不能完全否定它是一道作文题,但这一试题要测量的除了写作能力之外,恐怕更多的是政治学、哲学方面的内容,测试内容有所偏差,原因之一就在于对测量什么可能缺乏一个客观明确合理的认识。1996年全国卷,提供两幅漫画,要求考生欣赏漫画,以“我更喜欢漫画《  》”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该题同样存在问题,因为其测量的核心内容并不是议论文写作能力,而是漫画欣赏能力。由此可见,任何一个学科的考试,都应该有其学科独立性,高考语文要测量的当然应该是语文能力,同理,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当然应该是写作能力,而不应该是其他,也不应该因为其他因素的追求而干扰、弱化了对写作能力的测量。

 明确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应该是写作能力这一点很重要,因为高考材料作文有其特殊性,试题客观上要求先读后写,综合考查了读和写的能力、理解和表达的能力。如果命题对测量什么定位不准,不是最终落实到“写”,测量的效度就无从谈起;如果命题未能处理好读和写的轻重主次问题,未明白材料作文题和阅读题的区别,不是最终侧重到“写”,测量的效度就难有保证。2005年湖北卷,提供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对这则文字的感悟作文,试题说得很清楚,是先阅读后作文,这符合高考材料作文的特点,但问题是这一试题的材料专业性、学术性太强,不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为大部分考生完成写作任务设置了严重的障碍,也就是说试题设计未能处理好读与写的轻重主次问题,未能把测量什么落实到“写”,出现了较大的偏差。2007北京卷,以唐诗中的名句“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为材料,要求考生根据自己读这两句诗的体会,展开联想,写一篇文章,这一试题问题虽没有上一题严重,但该题要考查的更多的是写作能力还是古诗鉴赏能力值得质疑。通过以上的反思,我们应该明确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一定要处理好读与写的轻重主次关系,一定要落实到对考生写作能力的考查。

 2.写什么与如何写,以如何写为重

 写作能力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它包含的要素很多,到底哪些要素是可测的,哪些要素是必测的,确定的依据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命题前必须解决。高考材料作文是大规模考试,有其特殊性,其测量对象是具有高中毕业水平的考生群体,在目前缺乏大学入学标准的情况下,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什么应该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以及教育测量学的普遍要求与规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关于写作的培养目标规定了6条,归纳起来包括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修改、评价能力,以及写作态度、习惯与速度,从教育测量学的角度来看,并不是所有的目标都是可以测量的,比如修改和评价能力在高考作文中就不可测,态度和习惯就难以测量。《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语文》关于写作的考试要求规定了10条,表述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不尽相同,但本质内容是一致的,归纳起来包括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能力。我们如果再对观察、体验、感受、思考、选材、结构、表达能力加以归纳概括,可以得出高考作文要测量的内容包括三个要素——认知、思维和语言,也就是说高考作文要测量考生的认知水平、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或者再归纳概括为考生的内容建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具体到高考材料作文,其测量内容应该就是考生从材料出发,表达交流了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表达交流。简要地说,高考材料作文测量的内容就是考生从材料出发,到底写了什么和如何去写。高考材料作文作为语文考试的一部分,测量内容应该适当侧重于“如何写”,不应因为片面追求内容建构上的哲理意义与思辨色彩,而影响了对语言表达能力的测量;当然也不应因为片面追求语言表达上的有文采与形式的创新,而忽视了对内容建构能力的测量。2012年安徽卷,提供了一则关于如何防止梯子倒下伤着人的材料,要求考生阅读后写作,材料文字无障碍,但思辨要求高,考生必须懂得分析比较材料中两种措施本质的不同,才能找到一个准确合理的立意,这就意味着该试题对考生内容建构能力的考查大于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测量内容有所偏差,未能有效测量考生的实际写作能力。总而言之,高考材料作文要测量的应落实到考生具体的写的能力,应侧重于考生如何写的能力。

 二、如何测量

 如何测量,也就是如何设计试题的问题。设计试题首先要考虑的是题型的选择确定,然后考虑试题应包括哪些要素以及各要素的设计与组合。作为测量考生具体写作能力的高考材料作文,其合理的题型当然是主观性试题,其试题应该包括三个要素——背景材料、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这三个要素该如何设计与组合,下面依次加以探讨。

 1.背景材料公平有用简洁适中

 背景材料是高考材料作文的第一要素,因为它是考生写作的起点,而且如果没有背景材料也就不成为材料作文了。高考材料作文可选择的背景材料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如从材料的呈现方式来看,可以分为文字、图表、音像、实物等材料,高考材料作文命题在考虑材料的多样性时,首先要确保材料的公平性,选用的材料对于所有考生来说应该是似曾相识但又感到陌生的。如果选用的材料部分考生很熟悉,或者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已用到,或者存在地域差别,这样试题就会缺乏公平性,信度就无法得到保障。2009年辽宁卷,以网上论坛为材料,主题为“明星代言”,背景材料新鲜时尚,对城市考生普遍有利,这就造成了一定的不公平,当然未能很好地测出所有考生真实的写作水平。

 背景材料对于试题和考生的写作来说必须是有用的,这涉及到一个重要问题——背景材料存在的目的和作用。背景材料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辅助引导考生顺利发挥其写作能力,而不是相反;背景材料的作用在于限制写作范围甚至写作内容,提供写作情境引发考生思维,而不仅仅是个引子,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引出标题或话题。1999年全国卷,提供了一段有关记忆移植的材料,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写作范围写一篇文章,该试题的材料与要求是相关的,但问题在于试题既然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写作范围,材料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或者说在提供材料的前提下再规定写作范围是否有必要。高考材料作文测量的是考生阅读材料后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试题中的材料和要求理应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1998年至2006年,不少高考语文试卷就存在材料可有可无的问题。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对提供材料的目的与作用认识不到位,可能在于对材料与要求出现重叠的认识不到位,导致材料或要求的多余。背景材料如从数量来看,可以分为单一材料和复合材料,选用复合材料(特别是图文结合的材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所有材料的有效性,不能因为追求形式创新而滥用材料。2008年江西卷,背景材料选用文字与漫画相结合的形式,文字与漫画都为有用信息,二者有机结合,效果良好;2012年湖南卷,也选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但并不成功,因为提供的图片并非必要信息,考生如从图片出发无法完成写作任务,而实际写作又无需观照该图片,该图片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形式而已。

 背景材料要简洁,不过度解释与提示,要为考生留下较大的写作空间。2011年上海卷,以“一切都会过去”和“一切都不会过去”两句铭文为背景材料,要求考生思考其寓意然后作文,该试题明显意在引导考生进行哲理思辨,立意很好,但背景材料不够简洁或者说解释提示过度,因为只要提供一个触发点即可,只要提供一句铭文即可达到测量的目标,而且给考生留下的写作空间也更大,也更能检测出考生的思维能力。2012年浙江卷也存在同样问题,该试题背景材料的后三段纯属画蛇添足,后三段明显有主题暗示之嫌,束缚了考生思维的发散,削弱了高考材料作文的优势与长处。

 背景材料难度要适中,不设置文字障碍,不刻意求新。背景材料越新,关系越复杂,考生进行阅读、理解和加工的时间和难度就越多和越大,测量目标就会产生偏差。背景材料要贴近学生的学习经历、生活经历,贴近生活现实,符合考生的认知、思维水平,不能因为背景材料选用不当而影响考生真实写作能力的发挥,有关这方面的教训上文例说已有所阐述,这里不再重复。背景材料如从内容性质来看,可以分为感性材料和理性材料,高考应以感性材料为主,因为正常情况下感性材料提供的立意空间比理性材料来得大,考生也更容易接受,2009年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开展的调查研究证明了以上观点,“学生比较欢迎以感性材料出现的试题,如以寓言故事、生活现象呈现的试题”,作文试题的命制“要考虑到大多数中学生的现状,写作内容或写作范围不能超出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考生只有在了解或熟悉的写作范畴里,才能进一步展开论述或叙述,进行有效的表达”[3],。

 2.写作任务匹配单一具体明确

 写作任务规定了考生必须做什么,写作任务的设计应该注意以下三点。首先,写作任务与背景材料要匹配,写作任务应来源于背景材料,否则背景材料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该试题也就不成为材料作文题了。

 其次,写作任务要单一,以避免因为任务不同难度不同而导致的不公平,从而确保测量的信度和效度。2011年天津卷,提供一段材料之后,提出“请从望远镜、显微镜、反光镜、哈哈镜、三棱镜中至少选择两种镜,结合自己的感悟,写一篇文章”的写作任务,这一写作任务是个变量,不同考生的选择可能不同,不同的选择写作难度存在不同,而用同一个标准进行评分,必然造成不公平,信度和效度必然有问题;2011年江西卷和2012年浙江卷的作文题也存在上述问题,这里不再一一说明。

 再次,写作任务要具体明确。高考材料作文必须提供写作背景材料,因此其写作任务不像不供材料作文那样单纯,而具有其特殊性和多样性。针对不同的材料,可以要求考生进行读后感、缩写、改写、补写、评论、续写、扩写、仿写等不同的写作;即使针对同一材料,也可以要求考生进行读后感、改写、评论、续写、扩写、仿写等不同的写作;因此,理想规范的高考材料作文应该拥有一个具体明确的写作任务。写作任务越具体明确,测量的行为目标就越明确,测量的效度就越有保证。1990年全国卷,将写作题分为3个小题,分别考查对小姑娘此时表情或动作的描述、对小姑娘的肖像描写和就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法展开议论,任务指向具体明确,具体到要表达什么怎么表达,试题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考生作答有了具体明确的指向,教师评卷有了具体明确的标准,测量的有效性当然就高了。

 3.写作要求具体明确匹配合理

写作要求规定了考生应该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以及写作中其他应该注意的事项。有的试题将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合在一起交代,这实际上对考生的写作是不利的,因为这样的试题不能清晰明白地告诉考生具体的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分别是什么,不利于考生顺利发挥其写作能力,所以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最好分开表述。

 写作要求要具体明确,这一点是共识,近50年的高考命题也未出现大的问题,本文不作具体探讨。写作要求要匹配,指的是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不能相互矛盾,应是一致的,以免给考生带来不必要的干扰。2005年江苏卷,提供了一段材料之后,提出“以‘凤头、猪肚、豹尾’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的写作任务,接下来提出了“话题包括三个方面,也可以选取其中一个或两个方面展开”的写作要求。该试题的写作要求与写作任务就不完全匹配,前后不一致,影响了考生的顺利作答,还可能影响试卷的合理评分。该试题如果要保留原有的写作任务,写作要求就应去除;如果要保留原写作要求的意思,可将写作任务改为“从‘凤头、猪肚、豹尾’中任选若干词语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样考生才有一个明确的写作方向。

 写作要求要合理,指的主要是度的把握,比如开放与限制、感性与理性度的把握。高考作文不是自由作文,理应加以限制,但限制又不能过严,过严就会束缚考生的思维,影响考生的正常发挥。纵观高考材料作文近50年的发展历程,问题主要出在限制不够,比如1999年为了鼓励创新,全国卷提出“内容只要与‘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有关就符合要求”“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写作要求一度放得过宽,所幸的是2001年就开始纠偏,2006年就得以纠正。高考的目的是为高校选拔新生,作文考试理应以理性思维能力的测量为重心,但又不能走向理性至上的极端,完全抛弃对感性思维能力的测量,因为每一位考生都必须同时具备感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只不过比例可以不同而已。为了处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高考材料作文写作任务可以偏向理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而写作背景材料可以偏向感性的;当然,还可以借鉴20世纪90年代的命题经验,采用分解与综合的测量方式,分别具体考查考生的感性思维能力和理性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理想规范的高考材料作文命题应该定位于“写”,侧重考查考生从材料出发“如何写”的能力;命题选用的背景材料应该公平有用简洁适中,设计的写作任务应该单一,写作要求应该合理,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应与背景材料相匹配,而且具体明确。

 

参考文献:

[1]雷新勇:《大规模教育考试:命题与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页。

[2]杨学为:《中国考试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341页。

[3]尹小平:《广东高中生“写作能力考查”问卷调查报告》,《语文月刊》2009年第9期,第82页。

 

通讯方式:

纪荣海,13600782336,jironghai@163.com,362000福建省泉州市教科所


 

篇一: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略谈如何写好高考材料作文

一些地区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已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逐渐转移到材料作文的设置上了,一些同学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当成话题作文乱写一气,导致偏题、跑题,失了不少的分数,以致高考场上严重失利。究其原因,是不懂得高考材料作文怎样写或怎样写才好。笔者就结合自己实际教学的一些经验和做法谈谈高考材料作文,供高三师生参考。

材料作文是根据既定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提炼,从而得出一定的看法和观点的一种作文形式。

材料作文中,所提供的材料的来源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或寓言故事、历史事实,或诗歌、漫画、名人名言,或最近发生的事件、报刊上刊登的新闻等等。这些材料有时是单个的,有时则是一系列、一组的。

在“给出的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这一特点决定了写作材料作文的基本要求:紧扣材料。作文的中心内容、主要观点等必须紧扣材料,不能与材料无关,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这样就决定了正确分析材料、合理应用材料、抓住材料的主要矛盾,是材料作文的写作基础。

材料作文可分为传统的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两大类:传统的材料作文是要求考生必须整体把握材料,抓住材料的核心内涵,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多角度立意,要求往往是“请根据上述材料,自行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就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和认识”等等;而新材料作文往往是在材料中提供可以立意的点很多,考生可以从中选取一个或几个角度,发表见解,要求往往是“上述几种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上面几种说法各有其道理,你是怎样认为的”等等。

究竟怎样才能写好高考材料作文呢?

无论是传统的材料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其实写法都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在具体要求上略有不同罢了。要写好高考材料作文,首先要仔细地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几种可能的观点。如果是多篇材料,则要从中理出它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抓住主要矛盾。

材料作文的材料较多地来自历史事实或现实生活,它们往往反映了现实的某个方面、某些问题,所以材料作文中,论点的提炼一定要有现实意义。对这些观点的提倡或者批判,会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现实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以在写作时一定要结合客观现实,力求写出的文章具有现实意义。

面对灵活的表现形式,缤纷的文字内容,考生往往难以抓住材料的根本,导致作文偏题、跑题,成为困扰考生的疑难之症。其实写好材料作文并不难,面对材料,考生要做到“平心静气”,摒弃一切浮躁心情,调整好自己的写作状态,然后做好以下几点就可以了。

一、做到审题“三清”

1.看清材料,领会内容。在阅读材料时,要注意判断这段材料属于哪类材料作文,具体理解整体材料的内容,要把材料实实在在地读懂,这一环节重在整体把握材料。

2.理清内容,提炼中心。这一环节是决定是否跑题的关键,一定要认真对待,仔细斟酌。在整体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如果是“传统的话题式”材料内容,要概括其中心,明确材料的主旨,这就是写作要确定的主题;如果是“选择式”的新材料内容,需要选取一点,来确定这一点的主要方向,从而确定作文的写作主题。

3.读清要求,规范写作。读完材料后,千万不能忽视的是“写作要求”。材料叙述后的

要求需要细细阅读,如果有“根据材料”、“结合材料”的文字,最好作文里要巧妙体现材料的内容或影子,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引材料”,但“引材料”时切忌生搬硬套;如果没有上述文字要求,就可引可不引了,但最好引上。然后再看具体的写作要求,明确作文在拟题、文体、写法、字数等方面的限制,然后再规范地写作,决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做到构思“三扣”

1.扣住材料,明确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也是联系材料的主要纽带,因此作文中的主题一定要明确突出,这是写出优秀作文的首要条件。不论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主题最好与所给材料有直接联系,并且在作文各个部分(开头、中间、结尾)都有体现,所以在构思时“点题”的设计就尤其重要了。当然其他散文、小说等文体就另当别论了。

2.扣住主题,明确文章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论证无疑是全文的重点;如果要写一篇记叙文,重点部分就是最集中体现文章主题的部分,对这一部分的描写要尽量丰富、形象,从而明确其在文章中的地位,进一步突出文章的主题。

3.扣住重心,明确文章的亮点。文章的亮点是最吸引人的地方,它可以是全文的素材选择、情节构思,还可以是语言表达、修辞的运用等等,不管是哪个方面,总之需要考生把文章的亮点在有力地突出主题的同时明确出来,这样作文就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三、做到写作“五个一”

一个醒目靓丽的题目:“题好一半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一个精练又吸引人的题目,是一篇好文章内容的集中体现,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处理自己的作文题目,在拟题时要特别关注这一点。

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文章的开篇要显示出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新颖、别致的开篇往往是吸引人的最主要的亮点。

一个点明主旨的关键句:在具体的写作行文中时刻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因此要想明确主题,至少一句点明主旨的话是必不可少的。

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结尾像是乐曲结束时的音符,越是回味无穷,越是让人觉得妙趣横生,余香缭绕。

一个整洁美观的卷面:试想谁愿意读一篇龙飞凤舞字迹潦草或斑痕累累一塌糊涂的作文呢?我想你也不会愿意读,因此“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材料作文的写作提高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因此以上说的都是实际写作时提高作文质量的有效方法,希望考生能在平时多做练习、不断练习。把上述方法综合运用,养成写作习惯,做到得心应手,这样面对材料作文才能驾轻就熟,稳操胜券。

高考语文答卷得失谈

各位老师:

按照省教研室的要求,我所讲的内容应该从高考评卷的角度,谈一谈考生在答卷中如何适应评卷的要求,尽量做到多得分,少失分。发言的重点应该放在作文方面。实际上,试卷一年有一年的情况,今年的情况不一定适合明年的实际。因此,我只能说尽量按照省教研室的要求,根据自己的理解和20多年的高考评卷实践的经历,谈一下考生在答卷中应注意哪些问题才能多得分少失分。

一、不要把材料作文当成话题作文来写。

从六省、区的评卷情况可以看出,今年的材料作文都要求从材料本身的整体含义去立意行文,否则,就有可能被打入二类卷甚至三类卷中去;而过去的话题作文评卷时,在这方面的要求则宽泛得多。这就是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评分细则的主要差别,谁把材料作文当话题作文来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所以,要避免失误,就要:

.必须分清“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区别。

(1)材料作文:材料作文有广义的材料作文和狭义的材料作文之别。

①广义的材料作文:广义的材料作文有文字材料和图画材料两种形式,文字材料包括提供材料进行改写、续写、扩写、缩写、写读后感、写议论文等;②狭义的材料作文:狭义的材料作文专指给一则文字材料或漫画,让考生写一篇议论文的写作形式。现在所说的材料作文一般指狭义的材料作文,即给一则文字材料或漫画,让写议论文的写作形式。它的特点有两点:

作文是对旧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突破和完善。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的材料作文需要准确审题、准确立意、避免随意性、有利于反猜题和防止“宿构”的优点,从而限制了近年来所流行的话题作文在审题立意上要求过宽的不足;另一方面,它又通过吸收话题作文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和文体要求上相对宽松的优点,从而克服了传统的材料作文在这两点上限制过死的毛病,允许考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实际去灵活地“对待”材料;可以说,06年的高考作文,是介于老的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将老的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优点结合起来,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过去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现在话题作文那样“过宽”。既考查学生的审题立意能力,对写作的范围有适当的控制,同时又能扬话题作文开放的长处,准确的说,审题立意是材料作文的要求,写作形式和表达是话题作文的要求。

.要让考生把握住“新材料作文”新在那里?

新材料作文在是否引用原材料的要求上比较宽松。

老的材料作文评卷有一条多年的老规矩,写作中必须引用原材料,如果不引用原材料,只能从三类的下等去打分。所以,98年以前考生写材料作文都知道要引用原材料。现在,这个老规矩已经打破了。“新材料作文”要求考生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比较宽松,当然,我们也提醒广大考生注意:由于在高考阅卷的特殊背景下那些没有明显引述材料、仅是暗合材料含意的文章很容易被误判为“偏离题意”,所以,广大考生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好究竟什么叫“不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脱离材料的含意”就是在作文中要体现材料的观点或中心。这里特别要提醒广大考生一点:06年是因为考虑到连续7年考话题作文这个惯性,体谅到不少考生还是按话题作文的形式写的作文,因此评卷时,在“对待”材料的态度上比较宽松;不一定引用原材料去写作。但是,07年如果还是出这样的材料作文,考生选择议论文体进行写作时,我建议,一定要引用原材料,如果不引用原材料,可能要扣分,因为它毕竟是“材料作文”。写其它的文体则可以宽松自由些。

新材料作文可以写各种文体。

旧材料作文基本上都让写成议论文。新材料作文则可以写各种文体,它完全吸收了话题作文的优势,突出了“三自”作文的品格——自主确定立意、自主确定文体、自主确定标题。新材料作文一方面克服了旧材料作文的封闭性,另一方面则强化了作文选材、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开放性,有利于考生的个性体验与自由表达。大大解放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文体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擅长写什么文体就写什么文体,而不像过去那样只能写成议论文。这里强调一下,自主确定文体就是可以写各种文体,但是,考生一定要在这各种文体中选定一种文体。一旦文体选定以后,就要严格按照这种文体的样式去写作,不要写成四不像。

二、要重点训练学生作文的立意能力。为什么?因为评分标准首先看的就是立意,一篇文章立意错了,形式再好也是毫无意义的。文章的立意清楚了,其它的标准就好把握了。教师评卷时首先看的也是立意,根据评卷教师的实际操作来看,一旦立意的分数被确定为某类卷,只要表达上无大毛病,表达的分数被确定为某类卷的可能性就非常大,当然也会上下略微浮动;至于说发展等级分数,也同样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立意对了,另两项跟着沾光,立意错了,另两项跟着吃亏,由此看来,立意的高下和正误,实在是关系太重大了。所以:要求学生作文时,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新材料作文,其“材料“的功能主要就是为考生确定话题提供蓝本、规定范围、提示思维方向,考生的审题、立意、行文必须以此为依据来进行,而不能信马由缰,这样考生就很难猜题押题,从而避免了话题作文过“宽”的弊端。那么,考生在审题立意时,就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要学会整体把握材料的寓意,概括出材料的中心,提炼出材料的观点,然后据此确定自己文章的中心和观点。这实际上是在同时考查学生的阅读概括提炼能力,

学生要把自己平时学到的阅读知识和阅读能力运用到作文的审题当中去。2006年的材料作文,实际上是增加了考生审视材料与拟定话题的环节,这实际上是将读与写结合起来了,有利于强化考生的审题意识,培养他们提炼话题的能力。老师们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加强读写结合的训练,通过读,学会概括中心,提炼观点,提炼话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立意能力和写作能力。

.要训练学生从最佳角度进行作文立意。

一则阅读材料,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炼出几个观点,概括出几个中心,这该怎么办?06年高考作文题目的“要求语”中,涉及命题立意要求的主要有“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和“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三个关键语句。那么,句中的“全面理解”和“侧面”与“角度”,究竟指什么?既要求“全面”,又可以“侧面”,这不是矛盾么?后一句中的“不脱离材料的含意”,究竟是只指材料的整体含意,还是既可指材料的整体含意又可指材料的局部含意?我认为其中是有高下区分的。评卷时就会要求分出来,其最佳角度立意就会被评为一类卷。因此我建议,要训练学生从最佳角度进行作文立意。这个最佳角度,一方面指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材料寓意,这当然是最佳角度。另一方面,在多个角度、多个侧面的情况下,选择一个符合传统认识和看法的角度去立意,这也是最佳角度。比如06年的材料作文,真正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去作文立意的考生非常少,那么,剩下的角度:从牧羊人和儿子这两个角度去选择的话,从牧羊人的看法就是一个最佳角度。它比儿子看法的角度要恰当得多。大多数人都认可牧羊人的话,拉封丹这个寓言的传统含义也是这样,选择这个角度,可靠性就大一些。选择儿子的角度,就要冒一定风险。再比如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故事,立意的最佳角度一定是批评南郭先生,指出做什么都要有真才实学,而不能滥竽充数。这样最保险,立意上失分的可能性不大。假若从齐宣王的角度立意,批评他不该推行大锅钣,让那些无真才实学者蒙混过关,角度虽新,但可能有一定风险,因为他不是此故事的传统含义。假若从南郭先生邻人的角度立意,批评邻人不该好人主义,包庇纵容南郭先生滥竽充数,那风险就更大。所以我主张,在平时可以多创新,但在高考时须稳妥,没有很大的把握去自圆其说,就不要冒险。平时创新失败了有补救的机会,高考失败了可是人生的大事。写平稳文,不写冒险文,是我的基本主张。

要训练学生从材料的整体含意去立意行文。

从98年以前的“旧材料作文”在审题立意上的要求来看,“旧材料作文”的命题表述一般是: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议论文。从当时的阅卷实际来看,考生立意行文时所能自选的“切题”的“角度”,都只能是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与全面观照后的某一出发点与立足点。例如,97年全国高考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材料2”助人为乐和“材料3”悄悄走开,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考生要想“切合题意”,就只能把“材料2”和“材料3”结合起来思考,从“怎能?悄悄走开?”“奉献才会得到爱”“乐于助人要从自我做起”等立足于材料整体含意的“角度”去立意行文。从2006年高考全国卷改命“新材料作文”的命题意图来看,就是要用“旧材料作文”所要求的“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来限制话题作文在审题要求上过宽的不足,从而,有效避免宿构文章和套作文章大量出现。所以,我们必须多让学生练习全面地把握审视材料而立意。在命题思路上,延续了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注重考查辩证思维,形成辩证关系的两个方面的“关系型”作文题目,03年的话题作文的“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04年的“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05年的“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都强调从材料的整体含意即两个方面去谈,否则就是偏离题意,可能归入三类卷以下。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材料作文”,立意行文要想“切合题意”,就都必须立足于材料的整体含意。

.立意要符合大多数人都认可的认知规律或自然规律。

比如说大家都认为拉封丹的寓言是批评讽刺乌鸦,因为乌鸦不可能像鹰一样抓羊羔,这是自然条件自然规律决定了的,那么,从牧羊人批评讽刺乌鸦这个角度立意就是正确的。命

下页

篇二: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1

高考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分析

武胜中学:王智莉

高考作文的命题形式与中学生的作文教育息息相关,也可以说高考作文决定着高中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教学是过程,而落实在高考卷面上的作文成绩是结果。无论我们怎样改革高中作文的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学生在最后的那张考卷中得到一个理想的分数。高考作文如何命题?它的思路是什么?趋势又是什么?是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最想抓到的根本点。本文试图给一线教师和广大中学生提供一些理论参考,希望能给中学作文教学工作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978年以后材料作文逐渐代替命题作文出现在高考试卷上,1980年全国卷的《读<画蛋>有感》,1981年全国卷根据《毁树容易种树难》写一篇读后感,都可以算是材料作文的前身。所给材料由一篇文章到一幅漫画,到后来的诗歌、寓言故事等,风格多种多样。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材料作文可谓一支独秀,占据着高考试卷,直到话题作文的出现。材料作文在高考中的发展过程和命题作文的发展过程有相似之处,都是在话题作文的缺点暴露出来的时候,被命题人加以改造后选作高考的命题形式,被改造的材料作文我们称其为新材料作文,也有人称之为范围作文。

(一)材料作文的概念

周庆元说:材料作文即“提供材料作文或给材料作文,也称命意作文、条件作文等。它提供一定形式和内容的材料,让作者根据这些材料写作一定要求的文章。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命题作文,只是所命之题不限于用文字表述的一个现成而简明的概念或判断,而是一种有所规范、有所寄寓、形式多样、灵活实用的材料而已。”章熊认为:“‘给材料作文’这个概念也是不准确的,因为这个名称中的‘材料’,容易与作文中的‘材料’相混淆,顾名思义,误解为这种题型提供了写作的材料。事实上,这一类试题有时为学生的作文提供了内容材料,有时候它只是学生构思的诱发因素,所以还是称‘提供情境条件作文’为宜”。周庆元、章熊二人都对材料作文的概念都做了阐述,不同的角度却道出了相同的实质。材料作文是根据所设定的情景进而引起写作者头脑中某个点的共鸣,通过共鸣而引发思考,并通过写作文表达看法抒发情感的一种作文考试形式。材料作文和传统命题作文最突出的不同之处是,材料作文是需要作者自己去寻找共鸣点,也是情感和看法的切入点,而传统命题作文的主旨却是题目和要求中已经设定好的,不需在审题时有过多的想法。换句话说,材料作文代替传统命题作文的出现,是作文考试由单纯的考查写作演变为在写作中突出考查思维能力的一种考试方式。材料作文使审题的难度增加,同时对考生思维的要求有所增加,要想写出高分作文抓住材料中的写作点变得至关重要,材料作文是我们告别传统命题作文八股式写作的重要转折点,它使写作考查变得更加全面。

(二)材料作文的构成

材料作文的构成主要包括材料、作文要求。材料作文的构成和命题作文相比,多了命题人给的语言情景也就是材料,或是名言歌词或是漫画寓言。“材料”作为诱发因素,引导学生由此进行想象、联想以及连锁性的思考,是考生审题和立意的关键。材料按形式分,有图画式材料,如各种漫画;引语式材料;记叙性材料等。材料作文的要求大多数都是围绕材料内容而提出的,尤其是有一些对语言考查的小作文。作文要求是限制性的因素,是学生在审题思考时不能逾越的范围。在一些新材料作文中还会有提示语,它们一般处在作文要求之前的位置,目的是用来提示材料的主旨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立意。

如2009全国卷高考作文就是新材料作文:兔子是历届小动物运动会的短跑冠军,可是不会游泳。一次兔子被狼追到河边,差点被抓住。动物管理局为了小动物的全面发展,将小兔子送进游泳培训班,同班的还有小狗、小龟和小松鼠等。小狗、小龟学会游泳,又多了一种本领,心里很高兴:小兔子和小松鼠花了好长时间都没学会,很苦恼。培训班教练野鸭说:“我两条腿都能游,你们四条腿还不能游?成功的90%来自于汗水。加油!呷呷!”评论家青蛙大发感慨:“兔子擅长的是奔跑!为什么只是针对弱点训练而不发展特长呢?”思想家仙鹤说:“生存需要的本领不止一种呀!兔子学不了游泳就学打洞,松鼠学不了游泳就学爬树嘛。”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材料中主要讲述的是兔子学游泳的故事,而各种动物对这件事情的评价是这个故事含义的提示—1—

语,青蛙和仙鹤不同的观点孰是孰非需要考生来评判。一种是反对兔子学习游泳的观点,认为要学会经营自己的长处,有的放矢的勤学苦练才能取得成功;另一种是支持兔子学习游泳的观点,认为生存需要的本领要越多越好。新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越来越哲理化。所讲述的道理也越来越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也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考生在考场上找到和题目的共鸣,从而有话可说,有感而发。

(三)材料作文的优点

材料作文的优点是传统材料作文和新材料作文普遍具有的共同优点,有如下几点:

首先,材料作文最突出的优点是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材料,通过阅读材料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维,使作文变得不再枯燥。读后感是材料作文最原始的形态,它的材料或是一篇文章,或是一幅漫画,一则评论等。学生通过对本体材料的认识感悟,对文章、漫画、评论做出自己的理解并使之成文。新世纪以后材料作文中出现的材料更是灵活多样,比如一段歌词,一个寓言故事,只要能带给人们思考的,都可以归到材料的范畴。材料越来越贴近现代生活,越来越能引起人们的感悟,同时材料也在不断指向人灵魂的深处,激发写作的触点。

其次,材料作文的范围广泛,触点很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相吻合,训练思维模式不仅优化了学生的作文水平,而且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例如有名的材料作文“木桶理论”—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有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引述材料的:“有一位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木桶理论”:一只木桶最大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另一篇优作的开头是这样的:“一个木桶的容水量,不取决于木桶那块最长的木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要使木桶能装更多的水,就要设法改变这块木板的现状,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为‘木桶理论’。这个理论为人们揭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敢于揭短,善于补短’,这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乃至个人修养方面不可缺少的品质。”这样的开头引述材料非常准确,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既准确点出了材料的关键,也写出了本质,观点非常鲜明。例如“关于帕瓦罗蒂和黑海涛的故事”材料作文。有一篇优作开头为:“茫茫宇宙,人必然是渺小的。而渺小的黑海涛却因他‘膨胀’的勇气而得到帕瓦罗蒂的重视,是的,他成功了。但成功是需要通过无数的荆棘丛才能到达的。”还有一篇开头是这样的:“没有那次偶然的面试会,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黑海涛不会成功;没有帕瓦罗蒂的慧眼,黑海涛不会成功。放观这种种的机遇巧合,我们不禁会想:成功到底需要什么?”这些开头都非常准确简洁地引述了材料中黑海涛凭借自己的勇气给自己创造了机遇。真正做到了开头引述材料要“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处,这是成功的起点。

2.点出观点要快

快,是指材料作文在提出中心论点的时候尽量在文章的一开始就快速提出,开头不要过长,先快速直接亮出观点。对于材料作文,必须要引材料,引材料时要简洁概括,亮出的观点要鲜明有力。若材料篇幅过长,内容单一,可以先删去不太重要的句子,再把主干句连缀起来。在文章的开头,明确地解释与论点有关的概念的含义,从而点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样可以通过诊释概念,挖掘论点深意,明确论述的方向,使文章看上去更有条理性,更清晰。在引材料、讲故事、用名人名言时,千万不要怕阅卷老师看不懂自己的文章,而画蛇添足,影响整篇文章的中心。引材料时,能删减就删减,前提是不影响材料的主要内容,要言简意赅,不要太过锣嗦,写一大堆,而没有几句重要的,结果只能事倍功半。

首先要敢于快速说出“我认为”。在《伶官传序》中,欧阳修要论的是“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苏询《六国论》的要害就是一个“弊在赂秦”。先贤和名家的文章无不有自己的见解,他们善于发现问题,确立正确观点,会摆事实,会讲道理,文章才能流传千世。

其次,问问自己:“我在思考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准备把自己思考的什么问题写出来?我重点要说的是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有明确的中心论点。

论点正确是文章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无论是发议论还是阐述问题,都是为了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因此要对自己的观点负责,要学会说“我认为”。为了保证文章论点正确有新意、鲜明,在立论时,可以换一种角度看问题。

例如2011年福建省高考优秀作文《我们拥有宁静朴素的心》的开头:“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曾对于自己从事的工作以及愿望,真诚朴实得令人动容。在他的梦里,杂交水稻获得了巨大成功,水稻如高粱般高,颗粒如花生米般大??这是多么简单明快而又朴素的愿望啊,美好却有点儿遥远。而正是这朴素的愿望,这宁静致远的心境,使他勤恳工作,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温饱问题。”既紧扣材料,又能快速地提出中心论点,简明扼要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敢于说出“我认为”。

3.提出的观点要新

(1)可以用名人名言或学过的古诗词名句亮出观点,也可以将它们作为题记,这样给阅卷老师的

(2)在文章开头可以通过对比来阐明事理。文章用对比,不仅能表明作者的情感倾向,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还能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中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例如高考优作《特立独行》的开头:“生活中,从众效应比比皆是,但当众人行为有悖于道德之时,我们就要坚守准则,不盲从于众人;在众人皆庸庸之时,我们亦要特立独行,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很好地衬托出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特立独行”。

(3)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通过讲个故事或评述时事,然后引发议论。时事能给人一种新鲜感,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那么就会对这篇文章印象深刻了。而且所讲的故事或时事也可以作为论据,一举两得,更有说服力。例如湖南卷优作橄变就是出路》中“刘翔在跳高项目多次受挫后给自己重新定位,转而选择一百一十米栏,奥运飞人夺冠;詹姆斯在橄榄球场的奔跑让教练劝他放弃,于是他学会改变,成就了篮球场上的‘小皇帝’。他们勇于改变,寻求出路,重塑自我。”这两位名人都是我们熟悉的,很好地拉近了和阅卷老师的心理距离。

—4—

篇三: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及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教案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

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

七、作文(60分)21.(60分)

作文评分执行细则

2分。

“中心”“语言”“文体”为重点,全面衡量,准

“丰富”“有文采”“有创新”4项16点中若干突出点按等评分。特征等“有创意”为重点。

,按等级评分标准相关要求判分,

“特征等级分”记0分。

800字,每少50字扣1分。扣满8分为止。若作文只有200字以内而又未完“表达”两项中酌情给分,总分不超过10分,“特征等级分”记0分,不200—400字且未完篇者,扣完8分字数后,“内容”和“表达”在三等级以下“特征”在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教案

旧材料作文审题太难,话题作文“不需审题”,均有其不足之处。高考作文命题,如何既突出开放性,又加强限制性,是高考作文命题值得思考的问题。

悄然的变化:只给出材料,不规定话题,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这种材料作文,我们称之为新材料作文。)考生应把审题的注意力从关注话题本身,集中到对材料的解读上面。

作文题的构成:1、材料2、作文要求

2005年高考上海卷、福建卷、湖北卷出现了一种新型的作文模式,我们把它称为“题意作文”(有人称作“后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这种作文模式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考生可发挥的空间更大。2006年高考两套全国卷和湖北卷都是这种题型。2007年广东两套高考调研题和广州一模皆为此题型。所以,应引起重视。

所谓“新材料作文”,即提供一则材料或图画并略作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一求考生阅读材料或图画,根据自己对材料或图画的感悟、理解,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就其本质来说,题意作文介于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其命题特点、写作要求与话题作文有相同之处,可以看作是话题作文的另一种类型。比较而言,题意作文比话题作文更具开放性,更有利于考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示自己的才华。但有时隐性材料也曾加了同学们的审题难度。

审清题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新材料作文中材料所蕴涵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3.筛选性原则:因为我们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得到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一、提炼中心法

这是写材料作文最为常见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写材料作文时,如果能准确地提炼出材料的中心,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旨,一定会使所写文章既切题又有深度。所以,写材料作文时应尽量采用这种方法来立意。

【材料】一次,盖达尔旅行时,有一个小学生认出了他,抢着替他提皮箱。小学生见皮箱十分破旧,便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盖达尔,为什么用的皮箱却是随随便便的呢?太不协调了。”“不协调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是更糟?”盖达尔笑着说。小学生看着盖达尔笑了。

【分析】分析这则材料,我们可以提炼出这样的中心意思:这则材料通过写大名鼎鼎的盖达尔和小学生关于皮箱破旧的对话,表达了身外之物可以随随便便,但做人却不能随随便

便的道理。据此,学生可以提炼出如下两种观点:(1)做人不应该随随便便;(2)做人要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徒有虚名。

二、抓关键句法

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材料】一只蚌跟它附近的另一只蚌说:“我身体里有个极大的痛苦。它是沉重的、圆圆的,我遭难了。”另一只蚌怀着骄傲自满的情绪答道:“我赞美上天,也赞美大海,我身体里毫无痛苦,我里里外外都是健康的。”这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了两只蚌的谈话。它对那只里里外外都很健康的蚌说:“是的,你是健康的。然而,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分析】通过分析这则材料,学生会发现这则材料中的关键句就是螃蟹所说的话——“你的邻居所承受的痛苦却是一颗异常美丽的珍珠”。据此,学生可以立意为——成功必须经过艰辛和痛苦,成功的喜悦与创造过程的艰辛密不可分。

【材料】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的男孩,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院长交给他一块石头,说:“明天,你拿这块石头去卖,但不是真卖,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只见苹果的横断面上,由果核的轮廓组成了规则的五角星。

【分析】为什么会出现五角星图案?是小孩子不按常规而横切苹果。可引申出结论:创造性思维能获得意料不到的成功。

【材料】一个小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都在家里拉个不停。家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每次都向小女孩求饶。小女孩一气之下跑到一处幽静的树林,独自演奏了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个老妇人的赞许声:“拉得真不错!”老人继而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不错!”于是,小女孩每天清晨都来树林里为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会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小女孩的家人发现,小女孩的琴拉得早已不是“锯床腿”了,便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小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竟是著名的器乐教授,而她的耳朵也从未聋过。

【分析】赞美的力量四、由物及人法

写材料作文时,有寓意的材料或叙述“物”的材料,需要学生采用“由物及人”的横向联想法进行立意,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从而提炼出写作的观点。

【材料】据《深圳风采周刊》报道,不久前浙江嘉定徐行镇发生了一件怪事,一位朱姓村民家中的小猫竟被老鼠活活咬死了。

德国海德堡大学教授穆勒博士在分析研究城市老鼠猖獗的原因时指出:当代城市中的猫,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中,一方面是因为猫已普遍家养,有充足的食物而不必以捕鼠为生;另一方面是因为猫无法从老鼠体内获取一种名为牛磺酸的物质——这种物质能提高猫的夜视能力,于是现在家养的猫几乎丧失了夜视能力,捕鼠的能力也就越来越差,因此老鼠咬死猫就不奇怪了。

【分析】分析类似的材料时,学生要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一切非人的东西都要联想到人。上述材料中的主要叙述对象是小猫,立意时学生可以把小猫想象成人,如青少年,把饲养小猫的主人想象成青少年的父母,并由“小猫被老鼠活活咬死”联想到如今的青少年由于父母溺爱、家庭生活条件优裕等,逐渐丧失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从而提炼出这样的立意——只有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风雨中经受磨炼,才能培养他们的生存能力。

五、分析关系法

【材料】一位大学生,在校花销吃紧,写信向在乡下种地的父亲要钱。信只有三个字——“爸:钱。儿”这封三字信传开以后,人们议论纷纷。请以这位大学生同学的身份就此给他写一封信。

【分析】这则材料的中心内容就是三字信。材料中的人物关系是父与子的关系,其正常关系是骨肉关系、亲情关系,可是在儿子的三字信中,除了“钱”连接关系外,再也没有其他,甚或一两句问候语。说明儿子与父亲是一种不正常的关系,究其原因是儿子缺乏礼貌,缺乏孝心,缺乏对在乡下日夜操劳的父母的安慰。因此,以中学同学的身份给他写信就要劝导、教育他要懂得孝敬父母。若不从此入手,就会在“花销紧”要节约上大做文章,而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

六、明确褒贬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语句常常蕴含着命题者的褒贬情感,审题时学生必须充分捕捉这些语言信息,细致体会命题者的感情色彩,这样才能根据命题者的感情倾向确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汉市的珞珈山,是武汉大学的所在地。山上有闻名遐迩的樱花园。每年的樱花时节,游人如织。总见一些青年朋友穿着和服在樱花丛中摄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汉留学的韩国青年见此大为不解,她对她的导师说:“他们为什么要穿着和服去照像呢?我们韩国也有樱花,但从没有人穿着和服去同樱花照像。”她的导师苦笑了一下,无言以对。

【分析】这则材料从导师的“苦笑”“无言以对”来看,表现了导师对那些穿着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满和鄙视。导师的心声体现了命题者的意图,也体现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评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国青年,批评他们崇洋媚外,民族尊严沦落,国家观念淡薄。这则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有四个:一是游人,二是中国青年,三是韩国青年,四是导师。这四个对象表现为材料的四个角度。而最能表现题旨和意图的是

席——97岁的陈省身教授坐在轮椅上发言时,身边的国家主席欠身为他调好麦克风。陈省身在发言时含蓄地说:“中国数学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大会颁发了数学领域与计算机理论运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奖“菲尔茨奖”与“内万林奖”。三位获此奖项的都是“老外”,他们都只有36岁,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这则材料,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法进行立意。(1)从主席欠身为陈省身教授调整麦克风的细节出发立意——我们国家以及国家领导人非常尊重知识和科学,对科学家更是充满无限敬意。(2)从获奖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国的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我国还需要再次吹响“向科学进军的号角”。(3)从三位获奖者全是36岁的角度立意——我国在科学领域也要“年轻化”。

这样提炼出多个立意后,学生应该择优进行写作。

八、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会牵涉许多人和事。因此,审题时学生要明确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并舍弃次要人物或事件,从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审题立意。

【材料】从前,有位年轻的猎手枪法极准,但总捕不到大雁。于是,他去向一位长者求教。长者把他领到一片大雁栖息的芦苇地,指着站得最高的一只大雁说:“那只大雁是放哨的,我们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发现异常情况就会向雁群报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难。但是,我们有办法,你现在故意惊动雁奴再潜伏不动。”年轻人照着做了,雁奴发现年轻人后立即向同伴发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讯后纷纷出逃,但没有发现什么危险。于是,它们又飞回了原地。长者让年轻人如法炮制了好几回。终于,有几只以为受骗的大雁向雁奴发动了攻击。如此再三,几乎所有的大雁都以为雁奴是谎报军情,纷纷把不满发泄在了它身上——可怜的雁奴被啄得伤痕累累。“现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长者提醒道。于是,年轻人大摇大摆地走进芦苇地。雁奴虽然瞧在眼里,但它已经懒得再管了。年轻人举起了枪??

【分析】这则材料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年轻人、长者、雁奴和雁群。审题时,学生可以舍弃年轻人和长者这两个次要人物,从雁奴和雁群的关系入手确定如下立意。

(1)从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轻易误解忠诚的人,因为被误解的人因此会放弃忠诚。

(2)从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诚被误解后该怎么办呢?是坚持到底,还是放弃忠诚,这是对忠诚的真正考验。

九、求异同法(异中求同、同中求异)

【材料】①马克思23岁被誉为当时德国最伟大的哲学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当时德国哲学家谢林。③列宁17岁就开始革命活动。④毛泽东26岁主编《湘江评论》。⑤徐特立48岁留法,克服困难,学会法语。

【分析】五个材料都是讲伟人们在事业上都有所成就,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论,观点就缺乏深度了。进一步分析材料会发现①—④还有一个共同点,即青年时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讲徐特立48岁苦学法语有所成,年龄特点与前四位伟人不同。根据这个不同点

可以立论:年青时代是出成果的黄金时代,但是,年龄并不是成就事业的唯一条件,关键在于有无坚定的志向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材料】①一根木头搁在山涧之上,下面深不见底,则敢于走过去甚少,但若横木置于地,则常人皆能步其上而过。②小李

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3、有一老一小两个人同时在沙漠里种胡杨树。年轻人待树苗成活以后,每隔三天就要来给它浇水,而老人一等到树苗成活以后,就来得很少;即使来了,也只是把被风刮倒的树苗扶一扶,不浇一点水。转眼几年过去了,胡杨树都长得很粗了。忽然有一天刮起了沙尘暴,

下页

篇四:试谈2012年高考作文命题走向

试谈2012年高考

作文命题走向

文/王大绩

表达与交流中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高考是国家行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颁发的指导性标准,是不容逾越的行为底线。高考作文命题和阅卷必须遵从这一标准。需要提醒注意的是,《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措辞是“鼓励”,是“提供”,是“尽可能减少束缚”。往往,我们认识某个作文题目,总停留在“允许不允许”的层面。依照“课程

标准”,“允许不允许”根本无需讨论,不但允许,而且要鼓励,要提供,一切都不应成为束缚考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借口。

我们赞同《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绝不仅只因为它是国家标准,更因为它符合写作的内在规律,符合作文命题的固有规律。

曾经认为,高考作文题目是划定一个范围。这说法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容易被误解,似乎越过范围界限就是跑题。其实,这个“范围”往往是囿于某种思维定式而人为圈定的范围。任何高考作文题目的范围都是生活,而生活是没有边际的。人们只是在自己的位置上,以自己有限的视野和思维能力看待作文题目的,任何给高考作文题目圈定范围的做法,其实都是盲人摸象。

今天,我可以清楚地、负责任地说,高考作文题目的本质是提供给考生一个构思、谋篇、成文的原点——作文题目,是写作

的原点。考场作文是对这原点的演绎,是由原点出发向广阔生活的辐射。给标题和给话题作文是给出一个原点,作为写作依据;给材料作文则试图给出一种生活场景,其中包含若干原点,供考生选择。

“据题发挥”,是考场作文的要义。考场作文不是在完成一道常识答题,而是要由原点出发,在生活的广阔空间中,发挥展示思维,向外辐射。我们要用“作文思维观”突破“作文常识观”。一般而言,思维距离原点越近,越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但越不容易写出新意;思维距离原点越远,越容易写出新意,但越不容易被认为符合题意。考生只有做好充分准备,写熟悉的素材,表达真情实感,才能写出既准确符合题意,又特别具有新意的优秀作文。

应该是为了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2006年考试中心率先在高考作文命题中采用新型给材料作文,新型给材料作文倡导开放、自主,曾被形象地比喻为“没有靶心的靶子”。我认为,这是一种十分有益的尝试,它使我们走近并触摸到高考作文的实质。

六年来,新型给材料作文在实践中陷入矛盾纠结。

给材料作文既然是给出了一种生活场景,必然一如生活本身,其中包含许许多多原点,实质都是把写作思维原点的设置权下放给考生。透过千变万化的材料,所有给材料作文实质都写着一行字:“今年高考作文不出题,同学们随便写”。命题人应该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不断改换要求。由“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全国卷2006年),改为“选择一个角度”(全国卷2007年、2008年),又改为“选准角度,明确

立意”(全国卷2009年、2010年),再改为“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全国卷2011年),反复纠结。而何为“选准”,何为“选好”,又从无明示。除非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选准”和“选好”便永远说不清楚;而如果真的要求“以材料的中心”立意,那就等同于给话题作文了,并且考生把握这中心“话题”,仰仗的是阅读能力。而且各地阅卷规定的形形色色的所谓“一等立意”“二等立意”,都很难站得住脚。大家可以想一想,是不是给话题时代的作文题目“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全国卷)和“心灵的选择”(2001年全国卷)更切合所有新型材料的中心啊?

其实,有些给材料作文已经悄然回归为给话题作文。例如,2010年全国课标卷在给出的材料之后补上一句“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实际,就给定了话题。

下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