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生活习性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54:57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的生活习性

泥鳅的生活习性
硬骨鱼纲Osteichthyes,是世界上现存鱼类中最多的一类,有2万种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其主要特征是: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为硬骨.②体表被硬鳞、圆鳞或栉鳞,少数种类退化无鳞.皮肤的粘液腺发达,③鳃间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鳃丝直接长在鳃弧上,鳃裂四对,一般鳃不直接开口于体外,有骨质的鳃盖遮护,从鳃裂流出的水,经鳃盖后缘排走,多数有鳔.④鱼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⑤大多数体外受精,卵生,少数在发育中有变态.尾多为正型尾.
泥鳅属脊索动物门,硬骨鱼纲,鲤形目,鳅科,是日本、朝鲜河东南亚诸国常见的小型淡水鱼类.中国除青臧高压外各地均有分布,而以长江和珠江中下游产量高.
泥鳅是一种身体细长的鱼,浑身上下一般粗细.它的全身滑溜溜的,富有粘液.泥鳅身上没有大片的硬鳞,只有一层几乎看不到的细小鳞片.它的尾巴上长着圆形的鳍.这样的体形非常适合在水中泥底钻来钻去.泥鳅虽然是鱼,但离开水照样能生活.因为它除了像一般鱼一样有鳃,可在水中自由呼吸以外,还有更好的呼吸器官——皮肤和肠子.泥鳅的肠子通常前半段用来消化食物,后半段用来呼吸.观察泥鳅在水中的活动情况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当你看到泥鳅上下翻腾不时跃出水面,很可能就要下雨啦.
泥鳅属鱼纲、鳅科,是温水性鱼类,生命力强,喜在常年有水的稻田、池塘里生活,食习广杂,繁殖力强.栖息于静水的底层和有腐殖的淤泥中,喜在底层活动.夜晚出来觅食,以昆虫、扁螺、水草为主食,也食腐植质.泥鳅肠壁薄、肠管直,血管分布多,能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除鳃外也能用肠呼吸,此象多发生在气候骤变,低压暴雨来临前.冬季水干涸钻泥中,靠湿润环境用肠管呼吸,也能维持生命.
泥鳅活动适温在18℃~30℃.在水温25℃~28℃时生长最快,30℃以上,即钻入泥底或草丛中栖息.水温下降10℃以下开始冬眠.次年水温上升5℃以上,开始出穴活动.4~10月份生长旺盛.喜夜间觅食,凡水中或泥中的动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均是它的良好食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945340.html
饲养池建造 选择光照良好,温暖通风,交通便利,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3公里内无污染源的场所建造饲养池.养鳅池土质为中性或微酸性黏质土壤.面积100~300平方米,池深80~100厘米,水深30~50厘米.
清池消毒 鳅种放养前15天用生石灰清池消毒.留池水10厘米深,每平方米用生石灰100克化水全池泼洒.
苗种放养 鳅种放养前用3%的食盐水浸浴消毒10分钟.选择晴天中午每平方米放体长3~4厘米的鳅种50~60尾.
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水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等都是它喜欢的食物.人工饲养还应投喂蛆虫、蚯蚓、小杂鱼肉、蚌肉、鱼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粕等植物性饲料.
定时、定点、定质、定量投喂.投喂量视水质、天气、摄食状况而定,水温适宜时每天早、中、晚各投喂一次,水温较低时每天上午、下午各投喂一次.投喂量占在池泥鳅体重的百分比:3月,1%~2%;4~6月,3%~5%;7~8月,10%~15%;9月,4%.不同水温条件下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投喂比例:水温低于10℃或高于30℃时,少投或不投;水温11~20℃,植物性饲料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水温21~23℃,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各占50%;水温24~29℃,植物性饲料占30%~40%,动物性饲料占60%~70%.
水质管理 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肥瘦情况适时追肥,培养浮游生物,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水温达到30℃时,及时更换新水,并增加深度,以降低水温,防止浮头.发现泥鳅时常游到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立即注入新水.越冬季节,12月至次年2月可不投喂,只需增加池水深度,在池角放入猪牛粪,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各巡池一次,检查泥鳅的活动、吃食、病害等情况,同时,观察养殖池有无渗漏水,泥鳅有无逃逸现象,水泥池要每天清除残留饲料,做好日常记录.
===========
泥鳅人工饲养
分类:其它实用技术/养殖 适用范围:不限
(1)专池养鳅.一般为专门从事泥鳅养殖的生产者所采用的养殖方式.池塘以泥底为好,如果是水泥池,则应铺泥土15—20厘米深.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以一亩左右为宜,每亩可放3—4厘米长的嫩苗5万—10万尾.在放苗前应铺施底肥,以有机肥为主,培育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泥锹的饵料.放苗以后,逐步加强饲料投喂,并追施有机肥料,投喂的饵料主要种类有米糠、豆饼、麸皮、豆渣、蚕蛹粉、蚯蚓及食品加工废弃物等.肥料有人畜禽粪、农作物禾秆堆肥等.如水温高于30℃或低于10℃时,投饵量应减少.一般饲养8—10个月可以捕获,高产的每亩可达250—400千克.每尾体长15厘米左右,体重10—15克达到商品规格.
(2)稻田养鳅.在稻田放养泥鳅,可以利用田中蚯蚓、摇蚊幼虫、水蚤和杂草等天然饵料生物,投喂少量的饲料,就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由于泥鳅生活力强,即使在稻田放水晒田时,能钻进湿泥里利用肠道和皮肤呼吸来维持其生命.所以泥锹是稻田养殖较理想的对象之一.稻田建设与养其他鱼类一样,在 田中挖掘一个或几个鱼溜,面积2—3平方米,深约50厘米,鱼溜与鱼沟相通,鱼沟开成“田”字或“井” 字型.进出水口都要设置拦鱼设施防逃.每亩稻田放养体长3厘米左右的鳅苗1.5万—2万尾,注意避免使用石灰和农药,适当投饵和施肥,秋季收稻谷后起捕,或灌水继续养殖,于翌年开春耕田时再捕捞上市.一般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30—50千克.
此外,在种藕、植莲、茭白等水生植物的水面里,可放养一定数量的泥鳅.一般亩放千尾左右,只要饲养管理得当,水面收入可以提高.
(3)家庭养鳅.即利用房前屋后或菜园坑幽和蓄水池进行泥鳅饲养.一般可按每亩投入长3—4厘米的嫩苗4000—5000尾放养,也可与黄膳、鲤鱼放在一起混养.平时注意投饲和施肥,如剩饭菜、畜禽粪、菜叶等,饲料要植物性与动物性配合使用.同时控制好水质,当发现泥鳅窜出水面“吞气”时,表明水体中缺氧,应停止施肥,并更换新水.泥鳅个体长到15—20厘米时即可捕获上市.经8—10个月的饲养,亩产可达100千克以上.
摘自:浙江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