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长征七十周年有什么好文章?还有好段好句也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9:04:19

纪念长征七十周年有什么好文章?还有好段好句也行!
纪念长征七十周年有什么好文章?
还有好段好句也行!

纪念长征七十周年有什么好文章?还有好段好句也行!
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 周年之际,由曲爱国、张从田先生撰著,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大型长征历史读物《长征记》正式出版面世了.作为该书的出版者,借“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利用五个晚上的时间,卒读了这部长达65万字的巨著.读后,心潮澎湃,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入眠.这种感觉和情绪,读张洪涛著《国殇》时有之,读王树增著《远东朝鲜战争》时有之,但都难比《长征记》这样让人扼腕,让人牵挂,让人激动,让人向往与敬仰.掩卷抚几,至为感叹.
一叹伟大的长征精神
发生在70余年前的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军事奇迹,是人类战争史上一部大气磅礴的英雄史诗.在整整二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中,中国工农红军转战全国14个省份,穿越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纵横数万里,在装备极其简陋,给养严重匮乏,环境异常艰苦,数十倍敌军前堵后追,党内路线斗争、分歧几乎危及到红军存亡和革命成败的严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人竟能化险为夷,率领红军渡大江,涉大河,翻雪山,过草地,一次次打破蒋介石布下的包围圈,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实现三军大会师.这不能不说是人间奇迹!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导引着这数万血肉之躯创下这人间奇迹?是冥冥之中的神力保佑吗?不是.是蒋介石及国民党军队纯粹的愚蠢和低能吗?也不是.是伟大的长征精神!什么是长征精神?作者在书中这样总结道:伟大的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牺牲一切的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别看这短短数行,寥寥数语,其每句话的后面,都有着红军指战员和人民群众的鲜血和生命作注脚.
简单举几个例子: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和红军将领中,许多人家境并不贫穷,或留学国外,或出身黄埔,从个人利益计,本不必如此冒险,如此血拼.正是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着追求,对劳苦大众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执着追求,对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心,使他们走到了一起.在他们的领导下,广大红军指战员不惧任何艰难险阻,抛头颅,洒热血.倾身付出,无求回报.血战湘江,突破乌江,勇夺泸定桥,强渡嘉陵江,爬雪山,过草地,乌蒙山回旋战,山城堡战役等,多少将士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多少将士喋血伤残.翻开《长征记》,红军战士英勇血战,无畏杀敌的例子比比皆是.他们付出的太多太多,却很少索取.飞夺泸定桥,强渡大渡河的红一军团红四团的22位勇士,他们用生命为红军摆脱险境杀开了一条血路,而他们得到的最高奖赏也就是每人一套印有“中革军委奖”的列宁服,一只钢笔,一个日记本,一个搪瓷缸,一双筷子而已.
长征是红军被迫实行的战略大转移.从第五次反“围剿”开始,到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之前,红军几乎处处被动,损失极其惨重.主要原因是执掌中共中央领导大权的中共临时中央总负责博古和把持军事指挥权的共产国际派到中国的军事顾问德国人李德死搬教条,长征之前,推行冒险主义的“左”倾军事路线,全盘照搬苏联红军的战略战术.长征开始后,又张皇失措,采取逃跑主义路线.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大批熟悉中国国情、能够正确指导中国革命和战争的领导人却被完全排斥在党和军队的领导岗位之外.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党中央摒弃外来因素的干扰,审时度势,实事求是,根据全国形势和敌情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战术和行进方向,终于率领红军胜利达到陕北,确定了“建立西北的苏区,领导全国大革命”的战略方针.如果继续让李德等人指挥红军,其后果将难以想象.
说到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长征途中的几支红军部队的相互配合与支持,更是给人印象深刻.为掩护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凡担任断后掩护任务的部队,多损失惨重,以至于不得不将一些师、团的番号取消.但他们都坚决执行命令,严格遵守纪律,以牺牲局部利益而维护整体利益.为掩护中央红军北上,红二、六军团,红四方面军,陕甘红军都采取了相应的策应战役和战斗,尽管自己遭受损失也在所不惜.中央红军达到陕北,为接应其他红军部队北上,也作出了相当的牺牲.即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与张国焘就北上和南下进行坚决斗争,率中央红军独自北上时,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在关键时刻还是喊出了“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的千钧话语.正是这种顾全大局的精神,才避免了红军内部的火拼,保存了革命力量,才有了后来的陕北三军大会师.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的实践中深深体会到,人民军队为人民,人民军队靠人民.只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爱戴,红军才能生存、发展直至走向最后胜利.长征途中,正是红军所到之处的打土豪,分田地,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正是广大汉族、彝族、藏族、回族等各族人民从粮食、衣被、食盐、向导、情报等各方面的积极支持和帮助,红军才能顺利闯过千难万险,取得革命的阶段性胜利.
这就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它不仅激励了中国人民,震慑了国民党反动派,而且震撼了整个世界.毛泽东同志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英国元帅蒙哥马利慨叹“长征是一次体现出坚忍不拔精神的惊人业绩.”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更是这样评价到 :“任何比拟都是不恰当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它所表现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个有11亿人口的民族,使中国朝着一个无人能够预言的未来前进.”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独立自主,奋发有为的重要精神源泉.
二叹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和正确的党内斗争原则
毛泽东是举世公认的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读《长征记》中,毛泽东等人酣畅淋漓的军事指挥艺术,的确使人赞叹.四渡赤水,是毛泽东的得意之笔.数十万敌军被红军牵着鼻子转来绕去,东扑西奔,就是咬不住红军主力决战.就象一个浑身蛮力的莽汉与武艺高超的精瘦拳师过招,虽吃尽了苦头,却近身不得.拳师轻易不出招,出则精准狠辣,打到痛处.彭德怀的勇猛果断,林彪的狠辣刁钻,刘伯承的运筹帷幄,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统一领导和指挥的红二、六军团发动的湘西攻势、乌蒙山回旋战,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指挥下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及其后的一系列战役,三大主力会师后的山城堡战役等等,都充分反映了红军指挥员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整个长征途中,除了遵义会议之前那段时期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始终关注全局,指导全局,基本把握全局.相比之下,蒋介石指挥下的国民党军队就逊色多了.当然,军事斗争的最终成败,并不完全取决于军事本身,它是奋斗目标、人心向背、军事实力、指挥才能、团结协作及其他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说到团结协作,蒋介石及其中央军和地方军阀搞得可谓一团糟.貌合神离,勾心斗角,借刀杀人,消除异己,拥兵自重,几十万装备精良的大军,竟奈何不得几万装备粗劣、给养匮乏、环境极为不利的工农红军.反观中国共产党及工农红军,他们在革命内部的团结和斗争方面,却表现出超人的智慧和勇气.长征初期,博古、李德等人把持中央党政和军事指挥权,导致红军和革命遭受重大损失,毛泽东心急如焚.但是,他没有盲动,也没有消极等待,而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建言献策,利用血的事实和教训,争取、说服、团结大多数中央领导和红军高级指挥员.遵义会议上,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终于重新选择了自己的英明统帅,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遵义会议的胜利,洛甫(张闻天)、王稼祥、周恩来、朱德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会上及会后的工作调整也耐人寻味:会议决定增补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最高“三人团”,仍以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指挥军事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会议结束后,政治局常委立即分工,决定“以泽东同志为恩来同志的军事指挥上的帮助者.”毛泽东取得了实际上的军事指挥权.从此,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长征途中,发生在红军内部的最重大、最惊心动魄的斗争,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最高领导人张国焘的斗争.虽然表面上是北上还是南下的军事战略之争,实际上是党和红军要团结还是要分裂的重大路线斗争.当时,红四方面军8万余人,中央红军不足2万人.张国焘为了达到其急剧膨胀的个人私欲及实际篡夺中央最高领导权的目的,密电陈昌浩对毛泽东等人“彻底开展党内斗争”.这句话非同寻常!它 意味着采取一切手段包括武力手段解决党内分歧.危机时刻,叶剑英机智报信,毛泽东沉着应对,彭德怀周密部署,终于使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脱离险境北上.北上途中及到达陕北后,中央坚持了党内斗争的正确原则,采取了“特殊的及十分忍耐的方针”,最终避免了党和红军的彻底分裂.同时,身处红四方面军的朱德、刘伯承及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等同志,也通过适当的方式,与张国焘的分裂行径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而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任弼时、贺龙等与张国焘分裂行为的斗争,对促使红四方面军北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任弼时,他利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身份,同张国焘的斗争铿锵有声.张国焘找红二、六军团的干部谈话,任弼时针锋相对,也与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广泛谈话,宣传团结统一的重要意义,宣传 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使红四方面军干部提高了认识,明辨了是非.张国焘出面干涉,任弼时毫不客气地顶道:“你是政治局委员,我也是政治局委员.你能找红二、六军团干部谈话,我也有权找所有干部谈话,你不能干涉!”甘孜会议上,任弼时作长篇发言,对张国焘的错误行为进行了严肃批评.所有参会干部,尤其是红四方面军的干部,受到了一次震撼.会上,贺龙、朱德、刘伯承、关向应也相继发言,坚决要求红军北上,与会干部也大多希望北上,张国焘才不得不同意红四方面军与红二、六军团立即北上,与中央会合.甘孜会议对红军三大主力最后会师起了重大作用.从这场重大的斗争中,让人们见识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恢弘的气度,坚定的政治立场,机动灵活的、高超的斗争艺术.它使人们坚信,这样的党是无坚不摧,无往而不胜的.
三叹著作者深厚的历史和军事素养,以及整体驾驭重大历史军事题材的能力
长征既不是单纯的党史,也不是单纯的军史.而且单就军史来说,也不只是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而是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三支红军主力部队的长征.像这样一个规模宏大,曲折复杂,头绪纷繁,党史军史交织一起的重大题材,要想向读者脉络清晰,简明扼要地表述清楚,没有深厚的历史、军事素养,没有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要完成这一任务是难以想象的.著作者曲爱国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20余年,潜心研究军史和毛泽东军事思想,掌握了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对于长征可以说烂熟于胸.多年的积累和梳理,使呈现在读者面前的《长征记》令人耳目一新.
从框架结构来说,本书按照长征的历史脉络,用五编二十七章,详细地叙述了中央红军、红二、六军团、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艰苦的长征历程.虽然头绪纷繁,但是著作者不慌不忙,胸有成竹,按时间顺序将几支部队的各自征战和相互配合娓娓道来,笔墨浓淡,轻重得当.尤其是对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的长征情况较详细的叙述,使大多数读者得以对长征的整体概念有所把握.为了能够让读者全面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著作者在每章正文的后面,特设“背景资料”栏目,从档案文献中,从老红军的回忆录及有关记实材料中吸取精华,对重要的名词、战斗、事件和人物进行详细介绍.从而使本书筋脉清晰,有血有肉,可读性很强.这在目前能够见到的长征历史读物中是仅见的.
从写作的笔法来说,著作者努力将本书体裁与刻板的教科书和纯粹的记实文学区别开来,既充分尊重历史,又发挥写作特长,用通俗、准确、专业、明晰的语言,对敌我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及行动路线进行了非常清楚地叙述.在这里,深厚的历史和军事素养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军事专家评价说:本书“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准.”
从写作基调来说,著作者从头至尾,怀着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热爱与崇敬的心情,秉持着实事求是,客观全面,总结经验教训,发扬光大精神的宗旨,以革命英雄主义的笔调,将长征这一伟大壮举尽情地抒发出来,格调明亮,宏伟大气,荡气回肠,令人无比感叹.《长征记》是一部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好书,是值得每一个适龄读者认真一读的好书.期盼着今后能读到更多这样的好书.
内容提要:
该书为长篇历史纪实作品,作者在占有翔实历史档案资料的基础上,全面细致地反映了红军三支大军从不同地区陆续长征的具体情况,并对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战役、路途中的种种艰难困苦,以及红军内部的思想斗争进行了细致描述.
作者选用的历史资料全面、权威、严谨,在军事斗争双方的战略指导思想得阐述上十分明了、清晰,表现出作者对于军事问题的专业理解与认识.
该书内容构思新颖、细腻感人,作品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该书对长征中的重大历史事件采取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遵义会议、一、四方面军会合以后的分歧、张国焘的分裂主义错误以及纠正陕甘晋省委“左”倾错误等史实,都以历史资料为依据,做了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反映.
这是一部有相当学术水准,又能做到通俗易懂的具有广泛教育意义的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