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写湘夫人时的背景写这首诗时他自己的处境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9:15:23

屈原写湘夫人时的背景写这首诗时他自己的处境是什么!
屈原写湘夫人时的背景
写这首诗时他自己的处境是什么!

屈原写湘夫人时的背景写这首诗时他自己的处境是什么!
《九歌》实为祭歌,是屈原在当时楚国祭歌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套歌舞辞.祭祀娱神时,由巫者扮演,或独歌独舞,或对歌对舞,或合唱合舞.读《湘夫人》,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样的情景:湘君迎候湘夫人于洞庭始波,木叶飘零之时,但可望而不可及.他筑芳香宫室于水中,以待湘夫人之来临,然而始终未能相见,只能饮恨终生.《诗经》有:“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写怀人不得之情,凄迷哀慕之感,令人嗟叹惆怅难已.《湘夫人》中写湘君待湘夫人而不至之怀恋怨慕之情,同样凄艳哀恻,令人感慨.爱而不见,怎一个“愁”字了得.筑室水中,容与江滨,湘君之期望和失望,正与《湘君》中湘夫人之深情相互映衬.寸心难表,两情不通,会合无缘,生离死别,自是古来恨事,又岂止儿女旖旎之情!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景如画,仿佛一幅秋风图.千古以下,湘湖洞庭秋景如在目前,作者妙在以可见之水波、木叶,写出不可见之袅袅秋风,写风而有画意.以水画风之理,李善注《文选》“物色”类时云:“有物有文曰色,风虽无正色,然亦有声.《诗·注》云‘风行水上曰漪’.《易》曰:‘风行水上曰涣.’涣然,即有文章也.”苏洵《仲兄郎中字序》:“荡乎其无形,飘乎其远来,既往而不知其迹之所存者,是风也,而水实形之”;朱翌更云:“风本无形不可画,遇水方能显其质.画工画水不画风,水外见风称妙笔.”(《谢人惠浅滩一字水图》).以树形风,更是古诗惯技:“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江湜《彦冲画柳燕》);“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午条尽向西”(刘方平《代春怨》).此赋中写风之名,水木皆及,而又显得萧散清空,实高于后人,谢庄《月赋》本之,直接用为:“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极好地烘托了月夜之境.《湘夫人》此二名之妙,还在以景写情.刘熙载云:“叙物以方情谓之赋,余谓《楚辞·九歌》最得诀.如‘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写出‘目眇眇兮愁予’来;‘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湲’,正是写出‘思公子兮未敢言’来,俱有‘目击道存,不可容声’之意.“(《艺概·赋概》)
  鸟萃萍中,罾在木上,与麋食庭中,蛟在水裔,这种以反常之事为喻之法,在《楚辞》中很常见.如《湘君》中言:“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卜居》则云:“世混浊而不清,暗翼为重,千钧为轻.”而情诗以反常不可能之事为喻,在中外诗歌中都是常法,所谓“山无陵,江水为竭,科雷震震,夏雨雪.”(汉乐府《上邪》)之类,均是其例.
  其它相关述评
  一、神恋生活中期约难遇的悲剧情景
  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湘夫人”,但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却是湘君.诗中截取湘君与湘人爱情生活中的一个期约难遇的片段,着重抒写湘君的一系列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表现出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爱情和对幸福美满生活的追求.全诗大致可分四段,由于写的是神的爱情,意境朦胧难解,须潜心体悟.
  首四句是第一段,总提湘夫人期约难遇、湘君哀愁顿生的情景.从后文中“闻佳人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两句看,湘君与湘夫人似乎有过预约,湘君就是为赴约而匆匆赶来的.但来到期约地点一看,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帝子降兮北渚”,湘夫人是来了,但却降临在北面那个小岛上,两个人只能隔水相望.这情景,就像《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样,可望而难即.“目眇眇兮愁予”,写他只能在渺渺茫茫、似有实无中遥望、追寻,于是一股失落的愁情就在心中升腾起来.而秋风?、水波荡漾、落叶飘零,则是通过写景来渲染这愁情.
  第二段十四句,都是写湘君在期约难遇后的追寻行为和心理活动.“登白?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写登高远望,日夜等待.“沅有?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是说在沅江、澧水相夫人往常出没的那些地方,本来应当有相遇表白的机会,但错过了,想来实在令人追悔、懊恼.“荒忽兮远望,观流水兮潺?”,是说湘君放眼追寻,到处都是浩渺烟波、潺?流水,没有相夫人的半点踪影,于是他的精神陷入了恍惚之中.“朝驰余马兮江皋,兮济兮西?”,写湘君在恍惚中仍日夜驰马沅、湘之间,颇是《蒹葭》中“溯洄”、“溯游”反复“从之”的情景.“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与其说是真有这样的召约,不如说是湘君的内心想望:在神志恍惚的追寻中,他耳边仿佛时时有相夫人的声音在呼唤自己一同飞向那幸福的爱情港湾.于是,诗意也就自然地过渡到第三段的幻境.在这第三段的行文中还穿插描述了“鸟何”、“罾何”、“觅何”、“蛟何”四种反常景象,那是对湘君期约难遇尴尬处境和懊恼心情的比况和烘染.
  第三段十六句,铺叙湘君在水中装修新房以迎娶相夫人的情景.这是在失望与希望的交织中,从恍惚神志中生发出来的虚幻空间.先写筑室建房、美饰洞房,再写彩饰门廊、迎接宾客,极尽排场,百般美化,物色华丽,情调欢快,充分显现出湘君对理想爱情生活的执著追求.
  最后六句是第四段,写湘君离开期约地点时的行为和心境.相夫人最终没能出现,湘君的心境也由梦幻回到无可奈何的现实.于是,他将自身的衣物抛入江中,遗赠信物以及寄托真情相思.采一枝芳香杜若留待以后送给“远者”,则意味着希望犹存,思念和追求还将继续.“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是劝自己把眼光放远,在旷达自解中见出对幸福爱情生活永不放弃的韧性.
  二、屈原的感情寄托和读者的连类出发
  《湘夫人》的意境内涵是多层面的,上面的分析只是展开了其中神的爱情生活层面.另外还有三个层面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水神的祭祀仪式、屈原的情感寄托和读者的连类生发.关于水神的祭祀仪式,放到艺术特色中去谈,下面谈谈二、三两个层面.
  《湘夫人》是屈原根据祭祀水神的乐歌加工而成的.加工祭祀乐歌必须适应祭祀仪式的需要,但同时也是一个自我感情宣泄和精神补偿的过程.当时屈原正被楚王流放在荒蛮的沅、湘一带,处境艰难,心情忧伤,但仍然时时挂念国事,执著理想,期盼楚王能回心转意.这一切,都会在乐歌的加工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与湘君的处境、心情、追求发生同构共鸣和同频共振.从湘君期约难遇、可望难即的悲剧情景,我们是否可以联想到屈原一再被楚王疏远、流放的遭遇?相君在沅江、澧水两岸徘徊、追寻的身影,是否有时会叠印着屈原“行吟江畔”的“上下求索”形象?相君对真挚爱情、美满生活的执著追求,是否寄托着屈原对政治理想、复兴事业的至死不渝?相君在无可奈何情况下的“逍遥容与”,是否融进了屈原在人生偃蹇路途中的宽解自慰?文学作品中的作者情感渗透,一般不能说这里一定有什么,那里肯定是什么,但它确实处处有,时时在,须由读者在潜心体味中感悟得之.
  《湘夫人》写的是神界的爱情生活,但处处流溢着人间的现实情味,因此,我们又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当时楚地民间的爱情诗来读.但这还不够,因为诗的水神祭祀底蕴不是爱情,屈原的情感寄托也不是爱情.而且读者的自由阅读,也总是要冲破题材的局限而进行更广泛的异质同构连类发生.这是必然的规律.当我们由湘君期约难遇的处境,联想到“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的情景时,当我们由湘君在沅、湘两岸到处追寻相夫人时,联想到“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帝子降兮北渚”,不就是“宛在水中央”吗?)的情景时,《湘夫人》的意境空间一下子就扩大得难以穷尽了:社会人生中,一切执著追求而始终虚幻难得的种种现实境况,一切由虽执著追求却始终虚幻难得所引发的忧愁、懊恼、惆怅、失望,似乎都可以在这里得到同构感应和精神寄托.这就是《湘夫人》”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意境空间,也是诗之所以为诗的真正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