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 儒林传》的翻译急用!1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7:28:38

《汉书 儒林传》的翻译急用!1
《汉书 儒林传》的翻译急用!1

《汉书 儒林传》的翻译急用!1
原文:
昔王葬、更始之际,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及光武中兴,爱好经术,未及下车,而先访儒雅,采求阙文,补缀漏逸.先是,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自是莫不抱负坟策,云会京师,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之徒,继踵而集.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易》有施、孟、梁丘、京氏,《尚书》欧阳、大小夏侯,《诗》齐、鲁、韩,《礼》大小戴,《春秋》严、颜、凡十四博士,太常差次总领焉.建武五年,乃修起太学,稽古典,笾豆干戚之容,备之于列,服方领习矩步者,委它乎其中.中元元年,初建三雍.明帝即位,亲行其礼.天子始冠通天,衣日月,备法物之驾,盛清道之仪,坐明堂而朝群后,登灵台以望云物,袒割辟雍之上,尊养三老五更.飨射礼毕,帝正坐自讲,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门而观听者盖亿万计.其后复为功臣子孙、四姓末属别立校舍,搜选高能以受其业,自期门羽林之士,悉令通《孝经》章句,匈奴亦遣子入学.济济乎,洋洋乎,盛于永平矣!
建初中,大会诸儒于白虎观,考详同异,连月乃罢.肃宗亲临称制,如石渠故事,顾命史臣,著为通义.又诏高才生受《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虽不立学官,然皆擢高第为讲郎,给事近署,所以网罗遗逸,博存众家.孝和亦数幸东观,览阅书林.及邓后称制,学者颇懈.时,樊准、徐防并陈敦学之宜,又言儒职多非其人,于是制诏公卿妙简其选,三署郎能通经术者,皆得察举.自安帝览政,薄于艺文,博士倚席不讲,朋徒相视怠散,学舍颓敝,鞠为园蔬,牧儿荛竖,至于薪刈其下.顺帝感翟酺之言,乃更修黉宇,凡所结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试明经下第补弟子,增甲乙之科员各十人,除郡国耆儒皆补郎、舍人.本初元年,梁太后诏曰:“大将军下至六百石,悉遣子就学, 每岁辄于乡射月一飨会之,以此为常.”自是游学增盛,至三万余生.然章句渐疏,而多以浮华相尚,儒者之风盖衰矣.党人既诛,其高名善士多坐流废,后遂至忿争,更相信告,亦有私行金货,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熹平四年,灵帝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初,光武迁还洛阳,其经牒秘书载之二千余两,自此以后,参倍于前.及董卓移都之际,吏民扰乱,自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诸藏典策文章,竞共剖散,其缣帛图书,大则连为帷盖,小乃制为縢囊.及王允所收而西者.裁七十余乘,道路艰远,复弃其半矣.后长安之乱,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东京学者猥众,难以详载,今但录其能通经名家者,以为《儒林篇》.其自有列传者,则不兼书.若师资所承,宜标名为证者,乃著之云.
译文:
从前王莽、更始的时期,天下大乱,礼节和音乐离散,典籍残缺遗落.等到光武中兴时,光武爱好经籍,还没有登上帝位,就首先去访求文人雅士, 搜集脱漏的字句,补全原文.在此之前,天下的学士大多携带图书典籍,逃去隐居山野.从光武中兴起,大家都携带典籍到京都洛阳聚集, 范升、陈元、郑兴、杜林、卫宏、刘昆、桓荣等有名的学士也相继来到京都洛阳. 于是便册封教授五经的学官, 使他们各用自己的学术理论和治学方法教授经籍, 教授《易》的有施、孟、梁丘、京氏等人,教授《尚书》的有欧阳、大小夏侯等人,教授《诗》的有齐、鲁、韩等地方的人,教授《礼》的有大小戴,教授《春秋》的有严、颜等一共十四个博学之士,他们都由专掌祭祀礼乐的太常官分等级次序统管. 建武五年,设立太学,考证核对古代典籍,从此,礼乐经籍经由太学整理,再次兴盛起来. 中元元年,开始设立三雍宫.明帝继承王位,亲自施行礼仪.天子开始戴通天冠,穿日月衣, 完备仪仗、祭祀等器物,兴盛清净无为之道,坐高堂之上朝见群臣,登灵台观望云气和景色,设立辟雍尊奉伺养三老五更.行过飨射之礼后,皇帝正身而坐亲自讲授经典,学士们拿着经书和皇帝诘问辩驳,许多官吏士绅围绕着桥门观望聆听.后来又为功臣的子孙,皇亲国戚等另外设立一间校舍,挑选聪明伶俐的子弟教授他们经籍,凡护卫禁军等以上的官职,都让他们熟读《孝经》,匈奴也派遣他们的子弟来学习典籍.啊!这在太平时期是多么兴盛呀!
建初中,在白虎观大规模的聚集学士,考详经籍所学的异同,连续数月才停止. 肃宗登位,按照石渠旧例, 顾命史官,编著通义.又下诏书挑选天资聪颖的子弟教授《古文尚书》、《毛诗》、《谷梁》、《左氏春秋》,即使不设立学官,但都提拔成绩优异的人做讲习的老师,用此来招纳搜求隐士,保存各家之言. 孝和也屡次到东观那里博览阅读书籍. 到邓太后当政时,学者就比较懈怠了.那时, 樊准、徐防一起陈述勤勉学习的好处,又上言说现在的文官多数都没什么学识,于是邓太后下诏公卿精选官员, 三署里有能精通经术的人,都得到了推举.自从安帝当政以后,轻视六艺群书,博士形同虚设,学子们也怠慢懒散,学舍残破不堪, 种地的农夫来学舍开垦农田,就连刈草打柴的童子也到学舍刈草打柴. 顺帝有感于翟酺的言论,于是另外修建了一间学舍,有二百四十间房,一千八百五十间室. 以明经射策取士,增甲乙等科员各有十人,除了德高望重的老儒士外都授予郎、舍人等官职. 本初元年,梁太后下诏:”大将军以下至六百石的官员,都派遣子弟来学习经籍,每年就于乡射的月份聚会相互学习,以这为惯例.”从此之后, 离开本乡到京都求学的人逐渐兴盛起来,人数达到三万多人.然而章句逐渐疏落,反而大都相互推崇表面工夫,儒家的风气衰落了.奸党诛灭,许多有名的学士都因为受到牵连而被流放废除. 后来至于忿怒相争,相互诽谤,也有的私下里行贿金财货物,以此来哗众取宠,获得名声. 熹平四年,灵帝下诏众学士考证校定《五经》,刻在石碑上面,用古文、篆书、隶书三体书法相互参考验证,将石碑竖立在学舍的门口,让天下的学子都取法学习.
光武帝迁都洛阳,各种经书加起来有二千多车,从此之后,更比原来多了三倍.等到董卓迁都的时候,天下大乱, 辟雍、东观、兰台、石室、宣明、鸿都等地方所收藏的经籍惨遭殃及,大都给撕毁了,那些用丝帛所写的书籍,稍大点的就给撕来做车的帷幕和篷盖,稍小点的就被用来制成袋子.后来王允收集起来并被带向长安的经籍,才仅有七十多才车,由于路途遥远艰难,又扔掉了其中的一半经籍.再后来长安之乱,一时间被焚毁烧光,都差不多没有了.洛阳学者众多,难以一一记载,现在仅录取其中精通经籍的有名气的人,写就《儒林篇》.如果其中有的人已经记载在列传里了,就不再录入《儒林篇》.假如是师生关系,需要题名佐证的,也有记载.
释义:
袒割:袒右膊而割切牲肉,古代天子敬老、养老之礼.语出《礼记.乐记》"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醩."
辟雍: 辟,通"璧".本为西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东汉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北宋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三老五更: 古代设三老五更之位,天子以父兄之礼养之.
飨射: 古礼.宴饮宾客并举行射箭之礼.
乡射: 古代射箭饮酒的礼仪.乡射有二一是州长春秋于州序(州的学校)以礼会民习射;一是乡大夫于三年大比贡士之后,乡大夫、乡老与乡人习射.
章句:剖章析句.经学家解说经义的一种方式.亦泛指书籍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