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联系生活噢.600字左右.雷疯哪去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31:31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联系生活噢.600字左右.雷疯哪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联系生活噢.600字左右.雷疯哪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联系生活噢.600字左右.雷疯哪去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最近央视热映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我也赶着热闹把它看完了.
看了一些网友的评论都是清一色的褒扬,确实,这部片子从题材到拍摄,再到后期的制作都是非常出色的,其实我觉得更难能可贵的是它给这个浮躁的影视电视圈子带去了一种新的感受,他告诉观众原来这才是能够打动人心的真正的朴素的好电视,这才是能给人以良好教化的好作品.
看到大家谈论更多的是这部片子给人们带来的味觉上的刺激和心头上的乡愁,我的感受想必和大家都是一样的:当看到那熟悉的家乡菜时,必然会欣然点头“就是这样,就是这样!”不禁内心澎湃,甚至想要高喊出来,让周围的人都过来和我感受同样的发现和惊喜;当看到不熟悉的其他地区的美味时,心中为这种智慧佩服不已,且不自觉地流出哈喇子,暗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到这个地方去感受这种原汁原味的精彩.这是应该的,一部以食物为基础的片子,如果不能激起食欲那还有什么好说的.
所以我不在这上面多说了,倒是说一些联想之外的想法.
七集看下来,感触最深的并不是某个地区某道菜品,而是中国人民勤劳朴实的性格和坚韧乐观的智慧.“舌尖上的中国”其实是想借饮食这种人人都有感触体会人人都有的说的题材,来窥探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劳作方式和处事态度.它并不是一部介绍美食的片子,也不是一部宣传地方特色的噱头,而是一种至纯至朴的精神.想来这些制作者们不单跑遍天南地北,还要面对各种复杂环境,甚至连过年的时候都留守拍摄记录,支撑的动力已不单单是食物的力量了,而是一种渴求探索发现中国民众精神气质的热切愿望.不禁肃然起敬.
中国的劳动人民是中国社会的基石,十三亿的人口要靠自然,靠土地来养活.无论现今的工业科技如何进步,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离不开农民,离不开朴素的精神和愿望.小到个人来看,他的想法不过是努力劳作有个好收成,全家能够团圆幸福;大到国家来看,正是这亿万个普通的愿望撑起了中国社会的脊梁.
其实每看完一集后,静心回想一下内容,总会羞愧难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从小就会背诵,但是不经历田头劳作的辛苦,怕是永远不能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影片最起码告诉了我们在今后吃饭的时候一定要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在你品尝鲍鱼等海味的时候,要知道潜水员的工作之危险,在吃藕的时候也要想到那挖藕人的辛苦,在吃鱼的时候也要明白这可能是渔民苦苦等待数月的一次运气的成果.
其实能够有和自然接触的生活经历是幸福的.小的时候,爸爸总是要我去农村住段时间体验生活,那个时候不懂什么是生活,误把电视,干净的厕所和没有蚊虫的夜晚当成美丽的生活.幼小的年纪即被这些现代化的东西俘虏了,更可怜的是把这种俘虏还当作是一种享受.现在明白了爸爸当初的良苦用心,可是为时已晚,我这样一个没有多少在农村童年生活的人注定是一种不健全的人生.爸爸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是从农村长大的他深深地明白那齐腿根深的泥土意味着什么.
我们这代人,最起码像我这样的人是无法挽回了,可是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连一个叫他们去农村体验生活的爸爸都没有啊.我们出生在高楼间,不知道邻里的热情,也不知道泥土的芬芳,不懂得协作的精神,更不明白取舍的智慧.占有的欲望充斥着我们的大脑,自私的念头无时无刻不在摧残我们的心灵,我们还能有父辈那种背朝黄天面朝土的质朴吗,我们还可以有收获的喜悦和感恩的心吗.想起了普利策克奖得主王澍提出的质疑“再过二十年,我们还能叫我们自己中国人吗,我们周围的一切都不是中国的.”是啊,我们甚至抛弃了养育我们千年的土地.钢铁怪兽的牢笼里的你我甚至已全然没有勇气去找寻我们自己本来的面貌.
一个怀揣设计大师梦想的我还在学生阶段,但是不得不去思考这个问题并尝试去寻找答案.
全剧的结尾说的好:“无论埋头种田,还是低头吃饭,他们总不会忘记抬头看一看天.”看着每一集结束时那些可爱的人自然而又真切的笑容时,才真正感受到中国人的伟大和智慧.苦难是一种磨练,是上苍的馈赠,而收获更是一种喜悦,是自然的礼物.
最后一集的张桂春留给我很深的印象,他似乎提供了一种答案.生活在高楼大厦中的我们真的就不能重新拾回自我的本真了吗.自然总是无私的,只要你愿意投入她的怀抱,她必然会敞开她的胸怀给你最温暖的拥抱.
我又想起了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如果说土地是母亲的话,那么中华民族就是集体恋母的民族,男性坚强的外壳里是一颗温柔而善良的心.”我们的血脉里流淌着这样性格,只要我们愿意去拾回,就会有属于我们的明天.哀莫大于心死,我激励自己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