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的为人故事1个就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1 05:54:47

巴金的为人故事1个就好,
巴金的为人故事
1个就好,

巴金的为人故事1个就好,
一代文学大家巴金逸闻趣事
■把自己的病写进小说
幼年多病的巴金,其实从来没有读过大学.14岁时,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进入英语补习学校念书,刚刚一个月,就因病辍学.1925年,他到北京准备考北京大学,但是体检时发现患有肺病,无奈与北大失之交臂.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写,并且因患病而发生情绪、思想的变化,《灭亡》中的杜大心等都是如此.写《灭亡》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与休养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杀军阀以解脱痛苦的念头.
■《家》给巴金带来家
巴金一直以“愿天下人都有饭吃”为己任,全身心地投入事业而无暇顾及儿女私情.1936年,巴金以《家》而成为青年之心中偶像,追求他的人很多.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他们通信达半年之久,却从未见面.最后,还是女孩在信中提出:“笔谈如此和谐,为什么就不能面谈呢?”女孩主动寄了张照片给巴金,然后他们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8年的恋爱长跑,年届不惑的巴金与这个名叫萧珊的女孩结为连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惟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没饭吃也要买书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了,但是省吃俭用,他还是要买书.一天,一向依着他的萧珊实在忍不住对他说:“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不知道家里到底有没有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的巴金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儿子“隐姓埋名”
巴金的儿子李小棠在复旦大学读书四年,学校许多领导都不知道他是巴金的儿子.毕业分配时,很多人为子女能分到一个好单位,到处托人走后门,然而巴金却没有跟任何人打过招呼.李小棠毕业后就到上海市政协文史室工作,一干就是20多年,没有一点怨言.巴金90岁生日时,上海市政协主席陈铁迪来寓所拜访巴金.当看到自己属下的工作人员李小棠时,陈铁迪还奇怪地问:“你怎么也来了?”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

全部展开

汽车库、储藏室、阁楼上、楼道口、阳台前、厕所间、客厅里、卧房内……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内,曾经到处是书。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内是出了名的。他的藏书之多,在当代文人中,恐怕无人可比。
藏书多,自然在于书买得多。
巴金胞弟李济生曾谈起四哥爱书、买书的情况:“说到他最喜爱的东西,还是书。这一兴趣从小到老没有变。在法国过着穷学生的清苦生活时,省吃俭用余下来的钱,就是买自己喜爱的书。有了稿费收入,个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买书。‘1·28’日本侵略军的炮火毁去了他的住处,收藏的书也随之毁了。习惯已成,兴趣所在,书慢慢地又积累起来。去日本小住1年,就买了许多英日文版书带回来。有的名家作品他会不遗余力地搜集各种文字的译本。住屋几乎全放满了书。解放后搬了家,房子宽敞了,书架、书橱也随之增多增大。书房内四壁皆书,客厅内也顺墙壁一溜立上4只大书橱,连走廊上、过道上也放有书橱。一句话,无处不是书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据,只剩下57元银元。萧珊从菜场买来价廉的小黄鱼和青菜,用盐腌起来,晾干。每天取出一点,就算全家有了荤腥蔬菜吃了。这两只菜,竟然支撑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楼梯传来巴金沉重的脚步。萧珊和养子绍弥迎了上去,只见他提着两大包刚买的书,气喘喘的。萧珊问道:“又买书了?”“嗯,当然要买书了。”巴金回答道。从来就十分尊重,也什么都依着巴金的萧珊,这时说了一句:“家里已经没有什么钱了。”巴金问也不问家里到底还有多少钱,日子能不能过下去,就说道:“钱,就是用来买书的。都不买书,写书人怎么活法?”
第2天,他又带着孩子们去逛书店了。
巴金买书真的没商量。
在现存的300多封巴金与萧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内容是关于寄钱买书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书信萧珊:“昨天刚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还没有到开明去拿钱,过两天我会去拿的。其实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钱,不过来北平一趟总得买点东西带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买几本书。”从中可以看出,巴金这时在北京,准备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巴金已寄信嘱萧珊汇钱来,等不及又发信回去。
这是一封巴金写于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这样一段:“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已寄了几包回去,还有几包,这还是买得少的,那么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买书有多“狠”。这次寄信的地点也是在北京。据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没有一次不买书回来的。琉璃厂、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