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原创的有关《史记》的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10:45:41

求一篇原创的有关《史记》的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
求一篇原创的有关《史记》的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

求一篇原创的有关《史记》的读书笔记,2000字以上!
读书笔记——《史记》之刺客列传
  豫让为智伯臣子时,甚得宠,后来赵襄子灭了智伯,割了智伯的头做酒杯.豫让立志为智伯报仇,因为“士为知己者死”. 只有报仇才能让他心安.于是两次行刺襄王,不惜把自己搞成残废,丑陋不堪.最后一次行刺时,襄王说,豫子啊,你这样为了智伯,于情于理都足够了,我上次放了你,也算尽了道义,你好自为之,我这次也不客气了.便让人包围了豫让.这让我想起周星驰的《喜剧之王》种一个情节:一个文弱书生扮作黑社会去向一五大三粗的大汉收保护费,反被打得鼻青脸肿,最后涕泪交加还不罢休.那大汉叹息一声,无奈至极---------我算是怕了你了.便给了他几十块钱打发他走. 而豫让呢,最后也见了棺材还不落泪,问襄王要了衣服,拿匕首象征性的往衣服上捅了几刀,算是报了仇,接着便自刎见他的知己智伯去了.这实在比那收保护费的书生还尴尬.
  豫让怀着报仇的信念至死不渝,这执著劲着实令人钦佩,但他所标榜的信念从根本上就很荒谬---------
  他誓死报仇只因要为智伯尽忠.何谓知己者?这得从豫让的经历说起.豫让曾经侍奉章范,中行氏,都未受重用,直到给智伯做奴才,方才得到尊宠.他的这种‘知己感’不是子期伯牙的超世俗的心灵相通,而不过是种自我认同感.一个屡屡受挫的臣子在一个宠信他予他荣誉,地位,厚禄的君主那里找到存在价值,这便是豫让所谓的“知己感”,实则是某种具有无数可变性的身外之物.说白了他其实只是在为一个赏识他的死翘的君王尽忠.他曾经辗转于那么多的诸侯国,并非如屈原那样可以生是楚国人死是楚国的死人-----他没有屈原那种视一国为心灵家园的根基.那么为一个动弹两下就被人砍了脑袋的君王从一而终,直到人家死了还不放过的行为我们称之为愚忠,既浪费自己人生,于百姓也无益.
  豫让固执地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行刺之时,襄王为他的义气和拗劲儿感动,尊他为贤人义人,不惜自己谨慎些避开他免遭不测,遂将豫让释放.可以说,豫让在智伯那里找到的认同感和个人价值体现在襄王这里一样得到了.他可以与智伯“知己”,同样可以与襄王“知己”这便再次证明他的“知己”有多空虚,经不起推敲.
  最后呢,豫让刺不到襄王,转而刺刺襄王的衣服,形式做足了也就心满意足地找智伯重温知己旧梦去了.咳,忍不住要为此人汗一把.
  《项羽本纪》的读后感
  司马迁把项羽写得如此强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说是将汉高祖死敌写进本纪,是发泄对汉武帝的不满,二说是司马迁由于身遭大不幸,强悍如项羽这样的猛男,自然而然激起了太史公的崇拜.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就要看他对手的实力.所以把项羽写强一点,不会影响汉高祖的光辉形象,反而通过这一点,更显得高祖实力非凡,成为九五之尊也是众望所归.
  楚汉相争,应该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第一次纯智力与纯武力争夺天下.最后的结局,也证明了大脑远胜于拳脚.
  项羽用过的计,似乎只有一个“破釜沉舟”,但照我看来,与其说这是一条计,还不如说是项羽的率性而为.韩信的“背水一战”,那才是计谋.只知屠城坑降卒的项羽,其谋略智慧,也许远远不及外黄城那个十三岁的孩子,更不要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了.
  刘邦和项羽,这两个人,从道德角度很难说哪一个更好一点.一个是为了天下可以置老子于不顾的流氓,一个是杀杀杀杀杀杀杀的西楚霸王.一个诈,一个暴,这两个人,你会喜欢哪一个?更多人包括易安居士李清照却对楚霸王更加青睐.“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位婉约女子能写出如此掷地有声的诗句,不能不说楚霸王感染力之强.
  项羽感染后人的,是他的悲剧美.征战八年,一生经历七十余战的武将,仅仅遭受了第一次失败,却彻底失去了一切.但这一败,项羽败得很潇洒.当身边仅余二十八骑时,刚过而立之年的项羽似乎已经知了天命,“天亡我,非战之罪”,这最后一战,更要战得漂亮,战得从容.
  于是,战到乌江……
  “天下苦秦久矣.”当项羽和刘邦们都不再以农民起义领袖的身份厮杀时,他们是不是还记得这句曾经流传以久的牢骚话.这句牢骚,陈涉吴广说过,我想,项羽刘邦们一定也说过.当项羽在故人吕马童面前自刎时,当刘邦登上帝位创下四百年汉家江山时,他们也许会感慨,天下终究不是天下人的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