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精彩赏析我要的是每段精彩之处的赏析,不要给我整篇小说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0:15:51

三国演义精彩赏析我要的是每段精彩之处的赏析,不要给我整篇小说的赏析,
三国演义精彩赏析
我要的是每段精彩之处的赏析,不要给我整篇小说的赏析,

三国演义精彩赏析我要的是每段精彩之处的赏析,不要给我整篇小说的赏析,
"三国演义"中最精辟的十句话赏析
“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
,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http://book.sina.com.cn/nzt/his/pinsanguo/index.shtml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总是...

全部展开

http://book.sina.com.cn/nzt/his/pinsanguo/index.shtml
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沧海横流,英雄辈出,令人神往的时代,不知多少盖世英雄在那里大显身手,叱咤风云,正可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后骂名最多,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
在历史的记载中,为什么他的所作所为总是自相矛盾,众说纷纭?曹操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在他前期有着什么样的功过得失?易中天教授将从平民角度为您解读。

收起

烦人

上面的既然烦人就别说了 别装的跟好人一样
LJ

三国演义·捉放曹赏析
《三国演义》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有些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典型。前人评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典型有所谓“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而“三绝”中曹操的“奸绝”写的尤为出色。
曹操是以乱世奸雄的面目出现的。作者精心选择了他一生中富有特征性的行为,对他奸雄的性格作了很好的塑造,而第4回的“谋董贼孟德献刀”,也就是“捉放曹”的故事,是曹操思...

全部展开

三国演义·捉放曹赏析
《三国演义》共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有些是具有永恒生命力的艺术典型。前人评论《三国演义》塑造人物典型有所谓“三绝”,即曹操“奸绝”,关羽“义绝”,孔明“智绝”,而“三绝”中曹操的“奸绝”写的尤为出色。
曹操是以乱世奸雄的面目出现的。作者精心选择了他一生中富有特征性的行为,对他奸雄的性格作了很好的塑造,而第4回的“谋董贼孟德献刀”,也就是“捉放曹”的故事,是曹操思想性格的第一次亮相,是这位奸雄精彩表演的第一幕。它为曹操这个人物形象定下了基本色调。
“捉放曹”故事是由“行刺董卓”、“义释曹操”、“屠杀吕伯奢一家”三部分内容组成。情节集中,文字不长,现分析如下:
自从董卓篡夺了朝廷大权之后,他飞扬跋扈、独断专行,甚至操纵皇帝的废立问题,满朝文武大臣敢怒而不敢言。司图王允借庆寿为名,宴请群臣,商议除掉董卓大计。作者描写曹操出场:“宫卿皆至,酒巡数行,王允忽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图贵诞何故发悲?”王允曰:“今日并非贱降,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宗珠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 作者把曹操这次出场安排在政治斗争紧要关头、激烈矛盾冲突的旋涡之中。权倾朝野的董卓权力极大,耳目众多。像王允这样的大官想欲众官议事,还得以假托庆寿为名,生怕走漏风声,他们对时局更是一筹莫展,一无抗暴的勇气,二无除奸的良策,只会在那里伤心落泪,表现的那样软弱无力。就在这一片哭声之中,唯曹操一人大笑,而且是抚掌大笑,他拍着手笑着说:“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 这笑声不仅使满堂震惊,也让读者一颤!曹操不是空笑众人,他先声明自己能接近董卓,意思是找机会能谋杀董卓。紧接着就提出献刀,刺董卓的计划。曹操的计谋虽算不上救国之道,但对那些面对国贼束手无策,只会哭泣的官员无疑是高明得多了。曹操的大笑显示了他不同于凡夫俗子的胆识,也体现了他的奸雄性格。这一笑虽出人意外,却在曹操性格的情理之中。我们都不会忘记曹操在各种场合的笑。在“赤壁之战”,曹操败走华容道时,他仓慌逃窜险些丧命,但他竟能够三次大笑,笑周瑜、孔明,无智谋,他以笑来稳定军心。但当他逃回到据点的时候,已经脱离了危险,他又仰面大哭,哭谋士郭嘉已死了。哭郭嘉,是说其他军士无能,把战败的责任推卸掉了。“三笑一哭”这一情节把曹操的奸诈和权术刻画得淋漓尽致。曹操的笑往往体现了他头脑的清醒,高人一筹的见解和他的自负、狡猾。这次出场当然还不能全面展现他的智慧、才能,但为他后来成为北方的统治者,群雄兼并的胜利者,做了很好的渲染、铺垫。
第二天曹操佩带王允的新宝刀来到相府,故意说自己的马不好来迟了。于是董卓叫吕布为曹操挑一匹好马。趁董卓头向里睡觉的机会,曹操急掣宝刀在手,正带要刺,不行,被董卓从穿衣镜中发现,因回身问到,“孟德何为?”这时吕布已经牵马来到了窗外,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怎么办?是赫出一切举刀便刺,以必死之心与董卓同归于尽,还是低头认罪出卖别人请人宽恕?这都不行,这与曹操性格不符。曹操一向自称胸有大志,腹有良谋,绝不会出此下策。他要留得青山在,将来图帝王。在性命悠关的一刹那间,曹操的老谋深算和机变才能大显神通。他就势持刀跪下说:“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他利用宝刀、利用持刀的动作,一个急于下跪的表演,一句倾心讨好的话语,变仇为恩,化险为夷。稳住了一触即发的险恶处境。在暂时瞒过董卓、吕布之后,曹操出来看董卓给他的马,以试骑为由,头也不回逃之夭夭。
在这一小节里,我们看到的曹操既不是有勇无谋的莽撞汉,更不是手足无措的草芥。如果他行刺前只做杀死董卓一手准备的话,而没事不成的另一手准备,恐怕此时就会惊慌失措,惹下杀身大祸。可见曹操在向王允借宝刀的时候,早就考虑到了退路,不然刺董卓为什么必用宝刀?他一进门就说自己的坐骑不好,赚得董卓赠一匹良马,也是为事情万一不成作逃跑的准备。所以没等董卓琢磨出个头绪来,他已乘马飞出东门多时了。这些都说明曹操预谋之精细,应变能力之从容,行动之果断,为常人所不及。他常向人夸耀自己多智,他的智谋确实比董卓多的多。事情败露以后,董卓下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曹操决计逃往乡里,在路经中牟县的时候被抓获,他假报姓名说自己是客商,姓皇甫,不料被县令陈宫认了出来。此时可说是曹操必死无疑,再无生之望了。可后来为什么能义感陈宫,捉曹又放操呢?曹操是个有头脑、用心精细的人,做过地方县令、朝廷命官,因此他十分熟悉官府之内情,明白官员之心理,也了解朝野对董卓的反抗情绪。书中虽没写此时曹操的心理活动,但我们完全可以推断他当时的心理。为什么县令当众说“明日解去京师请赏”,现在却让人带出半夜提审,为什么不去公堂,却“直至后院中审究”?这一系列为什么使曹操心里明白,显然是要私下里了解刺杀董卓的动机,到底是为人所使的亡命举动,还是发自内心的正义行为?面对这种情况,曹操心里有了底并决定了对策。当陈宫问他“我闻丞相待汝不薄,何故自取其祸?”他便以慷慨之词反击陈宫“燕雀安知鸿鹄志哉!汝既拿住我,便当解去请赏,何必多问!”这是他对陈宫的试探的反试探。这一着果然生了效。陈宫为其鸿鹄之志所动,便屏退左右与曹操进一步深谈。这时曹操侃侃言志:“吾屈身事卓者,欲乘间图之,为国除害耳。今事不成,乃天意也!”显示出一副舍生取义的神态。当陈宫问他下一步打算时,他说:“吾将归乡里”,以朝廷的名义招天下诸侯共诛董卓。这又是一副高举义旗、讨伐国贼的面目。陈宫终于被曹操的义气所感,于是亲自“释其缚,扶之上座,再拜曰:公真天下忠义之士也。” 此时陈宫视“赏千金,封万户侯”似粪土,甘冒窝藏罪的危险,毅然弃官与曹操一起逃走。曹操之所以能绝死逢生,正因为他在被审中处事不慌,对答如流,句句有的放矢,句句打动陈宫。他那英雄气概,不由陈宫不产生英雄惜英雄之心。曹操如此事事洞察,人情练达,决非常人可比。
陈宫不惜弃官舍命所营救的这位曹公,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物?他们走了三天来到成皋地面,投宿在曹操父亲结义兄弟吕伯奢家。自从官府悬赏捉拿曹操,吕伯奢一直为他担心,现在突然见到曹操,心中十分高兴。他热情地安排食宿,跑远路去为他们买好酒。在那兵荒马乱的岁月,在曹操被四处追捕的情况下,吕伯奢能以情义为重,开门迎客,尽其家中所有,殷勤款待这位逃犯,在当时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举动。可曹操的神经是与众不同的,贯于欺诈别人的人,以欺诈之心度人之心,于是主人的热情就化为艰险,诚恳化为邪恶。吕一家为张罗款待让曹操暂等片刻,也被疑为是要稳住他而设的圈套。这一切经过曹操特有的思维,越想越合其理,越想越是必然,所以当他听到房后为杀猪而磨刀的声音之后,非常警觉异常,就潜入草堂,“缚而杀之,何如?”并肯定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认定主人是要谋害于他。于是“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最后搜到厨房才见一口捆着待杀的猪。真相大白了。曹操完全是虐杀无辜,恩将仇报。这时曹操的表现如何?他毫无悔意,上马便走。路上遇到吕伯奢骑驴携酒提菜而来,吕伯奢再次热情挽留,曹操头也不回策马便行,没走几步,忽然拔剑转回,叫住吕氏说:“此来者何人?”等吕回头看时,曹挥剑将吕砍倒于驴下。谁见到这怵目惊心的血淋淋的场面不为之颤抖。如果说前面错杀无辜还有托辞的话,那么最后把这一片赤心的白发老人,也斩于驴下,真是罪当万死。陈宫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冒死相随的“忠义之士”,便是这样一个心黑手狠的家伙。他当面指责曹操,“知而故杀,大不义也。”可曹操却不以为然,便毫不掩饰的表示,“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这正是曹操最性格化的语言,是他的行动指南,人生哲学。曹操一生都是按照这一信条来行事的。陈宫无话可说,他深为自己轻信曹操而感到后悔。他明白了,曹操、董卓原来是一路人。屠杀吕伯奢一家是曹操向无辜者下毒手的第一笔血债,这血债也为这个人物定下了调子。曹操的名字在民间几乎成了奸诈、凶狠的同义语。中国戏曲舞台上更是以白脸来透视他的奸相。在这个形象身上总带着浓烈的血腥气味。
塑造曹操奸雄的艺术手法
首先,把握住人物的主体性格,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物施粉着墨,塑造出既鲜明又复杂的人物性格。《三国演义》里的曹操是奸邪、残暴的化身。但作者并没因此而一味地在他脸上涂白粉、简单化、脸谱化、漫画化,而是通过他的所谓雄才大略,来展现这一人物多面而复杂的性格。曹操一向被认为是个“奸雄”,的确,他的性格中既有奸的一面,又有雄的一面,奸中有雄,雄中有奸,奸雄合为一体。《捉放曹》的整个过程,既体现了他这种奸而且雄的特点。
在王允的宴会上,曹操的仰面大笑,虽然也体现了他的精神力量,但我们不也感到带有几分奸笑吗?他笑众人庸碌无为,这得于他机谋在胸。在刺董卓的时候,他那随机应变的才能,逢凶化吉的表演,说他机智也可,说他奸滑不也很恰当吗?在陈宫夜审的时候,冠冕堂皇的慷慨之词,固然有刺杀国贼之心,但也确有欺世盗名之意。谁又能把这二者分解的开呢?在他误杀吕伯奢一家八口之后,又使吕伯奢本人剑下丧生,曹操的凶狠残暴真是无以附加了,但同时不也反映了他“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的奸险性格吗?正因为作者把握住了曹操性格的主体,才不会使读者产生曹操前后判若两人的感觉。
行刺董卓、义感陈宫的是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也是这个曹操。曹操的刀剑本是为他扫平光明道路的工具,凡是有碍他实现雄心、成就功业的,不论善与恶,一律用刀剑扫除,这是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哲学的具体体现。作者笔下的曹操不是小丒,更不是英雄,而是干练的野心家,乱世之奸雄。这是作者描绘曹操的色彩基调。所以对曹操的描绘不管是浓彩重笔,还是轻描浅画,笔笔画出其奸诈,笔笔又写出其雄才。这样曹操才具有性格复杂,形象丰满的特点。这样的形象才是立体的、和谐的,有着不朽的生命力。
其次,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来表现他的性格特征,而褒贬、爱憎之情均在字里行间。如众人忧国伤时常要痛哭,而曹操却一反常态而笑,这就生动写出了他那藐视一切、狂妄自负的神态,给人印象深刻。在行刺董卓危机时刻,那持刀下跪的动作,献给恩相的媚语,和以试骑良马为名借机逃跑的行动,又体现那曹操足智多谋、欺诈有术、随机应变的奸雄个性。在吕家,潜入草堂偷听动静,活现他满腹心计鬼胎,猜忌多疑的性格。而一连杀死八口,又是他残暴成性、轼杀成癖的性格的极好说明。为转移吕伯奢的视线,将吕砍倒于驴下,是曹操所独有的杀人方式。这里既没对曹操的性格作静态介绍,也没有作者的主观评论,有的只是对人物行动惟妙惟肖的白描。而他的每一个动作都深刻地体现了他这一性格的特征,灌入了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曹操为人如何?尽在其行动之中;作者的态度如何?尽在其不言中。这种艺术手法合乎我们民族的欣赏习惯和审美情趣,是我们民族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
再次,以丰富的想象改造史实,从而更符合艺术真实。历史演义是小说,它首先应有的是小说的本质和特征。它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形成的,但又不是历史的照片。作者为了把历史变为文学,按照文学创作的要求,进行了合理的想象、虚构和再创造,把简单的史实变成生动、丰富,具体可感的艺术情节,“捉放曹”的故事同样体现了作者这种匠心。刺杀董卓事件,在史书上并无记载,《三国志·武帝记》里不过说“卓表太祖为校骑都尉,予以记事,太祖乃变异姓名,便行东归。”曹操对董卓只是采取一种不合作的态度。而在《三国演义·捉放曹》中却变成了引人入胜的“献刀刺卓”的行动,这是无中生有,但这个“有”又是小说所必须的。这是描写曹操政治才干的重要一笔,不然以后他在讨董卓、击袁绍、平吕布、定中原等事件中所显现出来的政治才干就显得突然。这件事为曹操治世之能臣方面抹上了绚丽的一笔,使这一形象闪烁出复杂而又和谐的光彩。
又如屠杀吕伯奢一家之事,在史书中并无正式记载,只在《武帝记》中的注解上看到一些素材的轮廓,而这些素材的说法也不相同。一说当时吕伯奢不在,儿子带人抢劫曹操的财物,曹杀死几个人;一说吕之子招待曹操,曹起疑心杀了八个人,都没有杀吕伯奢之事。作者选择了后者,并进行了加工改造,写曹操知而故杀吕伯奢。这就刻画出了曹操奸雄的性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一人物的否定态度。这一情节的改编同样获得了成功。作者利用史实而不拘泥于史实,用合理的想象来改造补充史实,这种再创造的艺术手法,在《捉放曹》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三国演义》之所以被称为“演义小说之祖”,和它在这方面表现出来的艺术功力是分不开的,它为以后演义小说提供了宝贵经验。《捉放曹》在《三国演义》中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片断,但第一次全面地展现了曹操的奸雄性格,把他那有计谋多机变的才能,以仪冒险、狡诈、自私、残忍的恶德,深入地印在读者脑海之中。它既是曹操政治生涯中重要的一环,又是他性格得以表演的重要一面。

收起

许诸裸衣斗马超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节选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细作报知马超。超领兵观之,大惊,疑有神助。次日,集大军呜鼓而进。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

全部展开

许诸裸衣斗马超
第五十九回 许诸裸衣斗马超 曹操抹书问韩遂 节选
是夜北风大作。操尽驱兵士担土泼水;为无盛水之具,作缣囊盛水浇之,随筑随冻。比及天明,沙水冻紧,土城已筑完。细作报知马超。超领兵观之,大惊,疑有神助。次日,集大军呜鼓而进。操自乘马出营,止有许褚一人随后。操扬鞭大呼曰:“孟德单骑至此,请马超出来答话。”超乘马挺枪而出。操曰:“汝欺我营寨不成,今一夜天已筑就,汝何不早降!”马超大怒,意欲突前擒之,见操背后一人,睁圆怪眼,手提钢刀,勒马而立。超疑是许褚,乃扬鞭问曰:“闻汝军中有虎侯,安在哉?”许褚提刀大叫曰:“吾即谯郡许褚也!”目射神光,威风抖擞。超不敢动,乃勒马回。操亦引许褚回寨。两军观之,无不骇然。操谓诸将曰:“贼亦知仲康乃虎侯也!”自此军中皆称褚为虎侯,许褚曰:“某来日必擒马超。”操曰:“马超英勇,不可轻敌。”褚曰:“某誓与死战!”即使人下战书,说虎侯单搦马超来日决战。超接书大怒曰:“何敢如此相欺耶!”即批次日誓杀虎痴。

收起

很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