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茂陵现在还有多少真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4:01:16

汉武帝茂陵现在还有多少真宝
汉武帝茂陵现在还有多少真宝

汉武帝茂陵现在还有多少真宝
一件是在陕西汉武帝茂陵附近出土的大型玉铺首嵌在古墓...新宝、永宝、真宝、珍宝、正宝、之宝、万宝等10余种...
  茂陵,从汉武帝病逝入葬到今,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沧桑岁月中,它不仅有过独尊和盛境,同时也经历过凄凉和破落,尤其是经历过盗墓贼的摧残,或多或少有损这座大陵的历史形象.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自有墓葬便有盗墓贼.所谓“没有不被盗的墓”,话是夸张了一些,但确实是反映了一种社会不该有而必然会有的现象.至今盗挖古墓的行为,在全国各地仍时有发生.
  据史籍记载:茂陵的失盗,如同秦始皇帝陵的遭遇一样,都是在陵主人葬后不久的年代里,就蒙受盗挖.特别是茂陵,高大的陵体周围宫殿密布,馆舍林立,在守卫力量不减的情况下,却发生了盗墓案件,令人不得其解.当时王朝可能没有破案,所以,发生在西汉中后期的两起“茂陵失盗案”,史籍上只记述了盗案的后果,没有断案的情节、过程和对盗墓人惩处的载录.
  发现茂陵第一次失盗,是在汉武帝病逝入葬茂陵方中(即地宫)以后的第四年,即公元前84年.这一年的某一天,在茂陵以西30公里的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市场上,一个商人用青布三十匹、钱九万买得二件玉器,一件是玉箱,一件是玉杖.当时有人认得此物,指说这正是西胡康渠国王献给汉武帝的珍宝.随将这个商人连同两件玉物送到长安政府有关部门.一查果然是先帝汉武所爱之珍品,当年随葬到茂陵地宫梓棺中.当朝有司(司法部门)遂将玉箱、玉杖登记“交公”,而对商人未加多问就放他走了.这个案子的处理,在今天看来简直不可理喻,何况当朝皇帝就是汉武帝的爱子刘弗陵.
  过了20年之后,即公元前64年,又发现了茂陵第二起失盗案.这一年,河东郡(今山西省临汾地区)有一位官吏名叫李友,到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北)抱犊山药,在山上岩洞里发现个金箱,内装杂经等30余卷.书卷后面有文字记载和姓名、记书月日.此事报告给河东郡太守张纯,张太守立即呈奏皇帝(汉宣帝刘询,汉武帝重孙),并将金箱书卷一齐呈上.宣帝一见十分吃惊,便向当年汉武帝侍臣冉登询问,这位已经是老臣的冉登,一见到金箱和经卷,痛哭流涕,说这是孝武皇帝的随葬之物啊!宣帝一听怆然泪下,遂下旨将金箱书卷,重新装封,送到茂陵武帝庙中.对这么一个重大盗墓案件,似乎也不了了之.有人竟说,茂陵安完如故,而书籍、玉杖、玉箱却不翼而飞,现在发现收回也未见破坏,真叫人不可理解.这期间,尚不知已被盗出未被发现的茂陵随葬品还有多少?
  第三次茂陵失盗案,发生在公元25年9月,正是王莽新朝瓦解,刘秀复汉初年时期.当时汉朝领袖刘玄移都洛阳,他生活腐化,日夜钦宴,引起各路农民起义军的不满.当时在濮阳的赤眉军意欲与刘玄合作,被刘玄拒绝.于是赤眉军攻入长安,在洛阳的刘玄向赤眉军投降,并被绞死.以后不久才有刘秀出来收拾残局,光复汉室,建立东汉王朝.
  赤眉军攻入长安后,到处造反,部队分住关中各县邑.进驻茂陵城邑的赤眉军,对茂陵及其陪葬墓进行盗掘.他们如入不人之地,公开挖墓,搜取葬物.据说,当时赤眉军有一营官兵,打通地宫羡门,搬运了几十天地宫葬品.然而,后来东汉王朝派人查看茂陵地宫,说“所失葬物不到一半”.
  第四次茂陵失盗,是在公元880年,唐僖宗执政时期.黄巢农民军起义造反,攻入长安.其中一小部分农民军到茂陵盗掘葬品,在忙乱中竟把地宫里的金银玉器搬出地宫之外,忘了拿走,亦或是拿不了,散失至四处,弃之荒草杂乱的地上.可见这一次盗墓的农民军,还是有所顾忌的,不敢明目张胆地干.
  后至民国初年,军阀混战时期,陕西军阀曾将黑手伸向秦始皇陵.在茂陵顶端曾挖战壕,是否盗过茂陵,不得而知.
  上述史籍所载的“茂陵失盗案”,为当代一些历史学家和文物考古者所怀疑.他们的质疑和考证,有两点很值得探讨和研究:其一,茂陵修造工期长达53年,其地宫“藏宝”之处,暗道机关、防护设施当应有尽有,盗墓贼们岂能为所欲为?怎可能在汉武帝入葬不久,就能发生失盗案件?因此,有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上演讲时,对前两次“茂陵失盗案”持否定的态度.其二,近几年来,陕西省考古专家对茂陵进行了大面积的田野考古调查,经探测表明,茂陵及其周围未发现盗挖的明显迹象.那么,包括后来的两次“茂陵失盗案”,也几乎成了悬案.
  笔者在茂陵工作了40多年,依本人在茂陵的经历、观察和发现,可以给出肯定的结论是:第一,茂陵园区地下埋藏的文物(即当年的随葬品)甚多,数以万计.仅茂陵从葬坑就达400多处.第二,茂陵在历史上确实遭到过盗挖,而且在盗挖过程中,多有器物散失在地表之上.
  我的这两个结论,第一个结论,已经田野考古探测得到证实;第二个结论,在我下面叙述的数字和实例中,将得到证实.
  茂陵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4000多件(其中国宝、国家一、二、三级文物近700件).所有这些文物的来源,都是在茂陵园区内发现,群众交献和文物部门征集得来的.正如一位老文物工作者笑言:“茂陵的馆藏文物,大都是茂陵地区老百姓在劳动中挖出来的,他们不私藏,无偿地交给国家”.兹举几例说明如下:
  1、1963年陕西省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村民赵振秀,在生产劳动中于村北土壕内发现了一个金属器物,交到了茂陵文管所.之后辗转上交到国家文物局.据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和一些文物专家看到此物后,十分惊喜,当即鉴定为“西汉错金银铜犀尊”.后来,这件国宝一直收藏在中国历史博物馆.
  错金银铜犀尊,是西汉时代用犀牛形状设计的酒尊,造型逼真生动,体现了犀牛刚强健壮的特点,极具生命力,体态酷似真犀.全身饰有错金银流云纹,背上有盖可以开合,口侧有一管状短流,用以倾注.是一件极为精美的工艺品,也反映了当时青铜工艺的高度发展水平.高34.1厘米,长58.1厘米,宽20.4厘米,重13.3公斤.
  2、1975年夏,茂陵园区内的农民在茂陵东南500米处劳动时,突然发现地下冒出一个闪光的玉器,立即交到茂陵文管所,经鉴定为“四神纹玉雕铺首”,后来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鉴定为国宝.这件玉器当时送到北京地质博物馆鉴定,认为它的矿质成分是蛇纹石化大理石岩,即由“方能石”矿组成,属于软玉.玉料的来源,按照成分、色泽、外观组织、比重、硬度等与现在被称为“蓝田玉”的矿石很相近.因此,推测这件四神纹玉雕铺首是古代的蓝田玉料琢制而成.
  玉铺首形制呈方形扁身,面饰“四神”浮雕,高34.2厘米,宽35.6厘米,厚14.7厘米,重10.6公斤.正面雕成兽面纹,张目卷鼻,牙齿外露,形象甚为凶猛,衔环鼻梁,环已残缺.兽面两边四神纹:左青龙、右白虎,龙虎场作昂首、长尾、奔走状,姿态生动.在白虎之下有玄武,状作龟咬蛇;在紧靠青龙身躯处,有一回首钩喙的朱雀,兽面上端龙、虎间饰有线刻流云纹.铺首的背面有突起的长方形钮,上有方孔,可以穿榫,孔内还有原在门扇上镶嵌的遗迹.
  3、1981年5月,兴平县西吴乡豆马村在阳信公主墓南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些金、银、铜器物,立即报告了茂陵博物馆.经文物考古人员进一步发掘和清理,共出土286件珍贵文物.其中有两件国宝:一是鎏金马.高62厘米,长76厘米,重26
  千克.通体铜铸鎏金,昂首,翘尾,四腿直立,体态矫健.头部造型尤为生动,粉鼻亮眼,口微张,露出牙齿六颗,两耳竖立,耳间、颈上刻有鬃毛.马的肌肉和筋骨的雕刻符合解剖比例,马体匀称适度,形象朴实稳重,堪称骏马.其身中空.静中含动,气度非凡,有一发千里之势.它在古籍中被称为“金马”,系以西汉时大宛产的汗血马(又称天马)为模特,精制而成.二是鎏金银竹节熏炉.高58厘米,底径13.3厘米,口径9厘米,盖高6厘米.竹节熏炉,铜铸,通体鎏金银.高柄竹节豆形,子母口,盖呈博山形,炉盘和炉身,分铸铆合,底座作圈足形,高7厘米,底座上透雕两条蟠龙,翘首张口,口衔竹节高柄.龙身鎏金,爪鎏银,线条活泼流畅,形象生动.盘腹下部有10组三角形,内雕饰蟠龙纹,盘口沿有鎏银宽带纹一圈.炉盖透雕多层山峦,云雾缭绕,炉盖口外侧刻铭文一周35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斤十二两,四年内宫造,五年十月输,第初三.”底座圈足外侧刻铭文一周33字,“内者未央尚卧,金黄涂竹节熏炉一具,并重十一斤,四年寺工造,五年十月输,第初四.”这件文物是中国古代金属雕塑和铸造艺术的瑰宝.
  以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说明茂陵老百姓劳动时发现的文物,都埋在土地表层,一经翻动便出土亮相,足见是那些历史上的盗墓贼慌乱之中散失的器物,或是丢弃的器物.而且完全可以断定,这类尚未被发现的器物,还会有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