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婴儿在出生后很弱小,思想、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那我们除了给他(她)一个好的环境和食物,怎样培养他(她)的自主动手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1 13:21:28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婴儿在出生后很弱小,思想、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那我们除了给他(她)一个好的环境和食物,怎样培养他(她)的自主动手能力?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
婴儿在出生后很弱小,思想、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那我们除了给他(她)一个好的环境和食物,怎样培养他(她)的自主动手能力?

如何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主动手能力?婴儿在出生后很弱小,思想、身体各方面都在发育,那我们除了给他(她)一个好的环境和食物,怎样培养他(她)的自主动手能力?
首先,手的操作可以直接促进视觉、触觉、动觉及感知觉的发展和相互间的协调.
  其次,幼儿通过动用玩具及操作日常生活用品,可以掌握使用物体的方法.以后,幼儿便会逐步地掌握成人使用工具的方法和经验.
  再次,幼儿通过手的操作,能进一步认识同一类物体的共性,因而使知觉更加具有概括性,并为概括表象和概念的产生准备条件;在日常生活中,应及时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合适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幼儿表示愿意自己动手做的事,成人应耐心地在一旁指导,而不应自己动手代替幼儿去做.如孩子希望自己学吃饭的时候,就不要喂他;该让孩子自己学会穿衣服时,就不要再替他穿衣服;孩子可以自己握笔时,就可以给他纸和笔,让他画着玩.孩子刚开始学习这些动作时,难免做得不完善,这就需要反复地练习,通过反复运用,幼儿便会掌握比较复杂的手的动作.练习的内容一定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如经常让幼儿做手工手工,包括画图、剪贴、泥工、折纸等,能够促进幼儿手的动作发展.
  当发现幼儿有不正确的操作时,应及时予以矫正.例如,要注意幼儿端碗,拿匙子、筷子,握笔,握球拍,用剪刀以及拿其他工具时的方法是否正确,发现问题应及时予以指导、纠正.当然,最好从一开始就教会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尽量杜绝不正确的操作方法.
  最后,要特别注意幼儿操作时的安全卫生.同一操作活动不应持续过久,以免孩子手部过度疲劳而失去控制力,造成“事故”,并影响手的正常发育.孩子在使用金属工具如剪子、刀子、铲子和榔头等之前,应教给孩子正确的操作方法,并一定要嘱咐孩子注意安全.孩子使用的工具,也应有安全措施.如剪子最好是圆头的,刀子、铲于不要过于锋利.当完成手的操作活动后,还要提醒幼儿及时洗手,以保持手部的清洁. 看看外国人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值得借鉴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国家在家庭教育方面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以及意志力等,其经验值得借鉴.
塑造孩子独立性的美国
在美国的教育理念中,提倡在逆境中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塑造孩子的独立性.在美国,几个月的孩子就要独自喝水喝奶,1岁多的孩子基本是自己吃饭,2-3岁便已独居一室.在大街上很少能看到抱着孩子的美国人,他们主张孩子要尽早地独立行走.如果孩子不小心摔倒了,他的母亲竟然会一声不吭地等在那里,而孩子也习以为常地、一声不响地爬起来继续赶路.
美国的父母主张教孩子从小就做家务,并把每周要做的家务劳动内容张贴出来.他们也常将某一特定任务指定孩子去干,规定其完成任务的期限;轮换着做各种活儿,目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去做没有兴趣或最容易干的工作.按时检查孩子完成工作的情况,使孩子因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而产生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在美国,即使是家里很阔绰的大学生,也不愿伸手向他们的父母要钱花,而是坚持一面上学,一面“打短工”.因为他们觉得去劳动挣钱并不丢人,总比完全依赖父母供养要好.一位18岁时就被父亲鼓励离家“出走”的女大学生说,她父亲的观点是,“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有两件:一是受教育、二是要有独立性”.
美国人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鼓励多于保护,对孩子引导多于灌输.他们要求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是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另外,家长语言的作用也是美国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极其注重的环节,他们从不使用刺激、嘲讽甚至侮辱、漫骂的语言,多以安慰、理解、鼓励的话语对待孩子.
把餐桌当课堂的英国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会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步教育”了.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予以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的迁就造成的.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惯”,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的营养,而且还会诱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的性格.幼儿在长到1周岁至1周岁半时,往往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吃菜.3岁以上的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教其向旁人道歉,并立即找来抹布令其自行清理.英国家长认为,此举一可帮助幼儿学会关心旁人,二可帮助他们养成礼貌待人的习惯.在不少富裕的家庭里,5岁左右的孩子都不是饭来张口的少爷小姐,而乐干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清洗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样,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家务劳动的负担,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对孩子健康成长同样具有正面意义.
英国家长还教育孩子从小知道哪些是可以再生制造的“环保餐具”,哪些塑料袋可能成为污染环境的“永久垃圾”.外出郊游,他们会在家长的指导下自制饮料,并且在制造过程中还尽量不掺入可能污染环境的化学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此外也尽量少买易拉罐等现成食 品,并注意节约用电用水,因为他们经常被告知,滥用资源即意味着对环境的侵害.此外,如果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了,英国人的观念不是索性不让孩子去做或干脆由家长包办了,而是为其再提供一次机会.比如让孩子洗碗将衣服浸湿了,就指导孩子再来一次,教会他避免失败的方法.
注重全面培养的日本
在日本,为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强调对孩子进行“四重”教育.
一是重礼仪、孝亲教育.日本孩子的文明礼仪行为已成为一种习惯,孩子离家回家都有一套礼仪规矩.为培养孩子的体贴、感动之心,父亲和母亲将自己的生活态度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进行影响.比如,母亲做好了饭没告诉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饭前,必先说一声“那就不客气了”.另外,“不给别人添麻烦”是日本父母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使孩子从小就养成自己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
二是重忍耐、挫折教育.在日本,人们信奉这样的理念:只有让儿童经受一定的以忍耐为内容的身心训练,而不是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才能培养儿童克服困难的能力,形成坚韧和顽强的品质.为了形成儿童坚韧和顽强的品质,日本人非常重视对儿童进行忍耐的教育,并且将其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在日本,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在没有成人带领的情况下,面对艰苦的自然环境,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克服重重困难,进行自救活动.日本家长让孩子冬季也穿短装,洗冷水澡,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耐寒能力和意志力.日本家长把这看作是一个经受挫折的训练,是让孩子具备接受挫折的经历,也是人能否正确履行其生活职责的必备条件.这些看上去的一件件小事实际上都是在潜移默化地打磨孩子的意志力.
三是重自立、自信教育.乘火车、轮船旅游时,常常发现跟随父母旅游的日本孩子不论年龄大小,每个人身上都无一例外地背着一个小小背包.背包里装的都是些他们自己的生活用品.为什么要他们自己背呢?日本孩子的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东西,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背.”哪怕是象征性的,这对于养成孩子自理、自立、自主的意识和能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日本教育孩子的名言是: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参加劳动挣钱.日本教育学家认为,在家庭教育中,学生做家务劳动是学生应尽的义务,如果孩子干活要付钱的话,这就是对家庭关系的扭曲,有的家长因孩子学习成绩好而赏钱,这无疑是一种贿赂.日本的家长认为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因此,他们还注重有意识地锻炼孩子的吃苦能力.
四是重创造、创新教育.另外,日本的有志之士要求教育革除“应试教学”的弊端,向培养“创造型”人才方向发展.日本家庭教育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孩子创新人格的培养,重视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情神,鼓励孩子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鼓励孩子有独立的想法、看法.家长经常带孩子到科技馆去参观,鼓励孩子到社区图书馆去看书,借阅图书,玩各种创造性游戏,发展孩子的想象力.重视对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给孩子买来组装玩具,鼓励孩子从不同的角度组装各种各样的模型,培养该子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
鼓励与大人争辩的德国
德国鼓励孩子与大人争辩.德国人以为,两代人之间的争辩,对于下一代来说,是走向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因此,他们鼓励孩子就某件事与父母争辩,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争辩使孩子觉得父母讲正义、讲道理,他会打心眼里更加爱你、依赖你、尊重你.你要孩子做的事,他通过争辩弄明白了,会心悦诚服地去做.你有难题,孩子参与争辩,也能在不经意间启发你.德国的法律也提倡拼弃传统的家长权威,兼顾青少年不断增长的自立能力与独立愿望.“兼顾”并不指盲目顺从孩子的意愿,而是尽量使孩子成为“积极的受教育者”.家长不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与他们通过协商,明白事情的道理,以最终得到他们的同意.另外,家长要认真考虑孩子不同的或相反的意见,“用理性取得共识”.
德国人比较注重从情感上关心孩子,使他们从小就感受到爱;德国人还注重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希望给孩子施加压力.他们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但决不会把分数看得比孩子和能力更重要.当孩子成绩不好或是有不良行为时,他们会很认真地和孩子探讨其原因,积极从孩子的观点去思考问题,而不会用极端的方式去对待孩子.
德国人还注重孩子能动性和自觉性的培养,比如孩子不会做的作业,父母就会鼓励他们自己动脑筋去寻找答案,而决不会轻易将答案告诉他们.
德国的教育家把家庭的教育氛围看成是未成年孩子成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方面,尤其强调了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一生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可以决定孩子的一生.足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