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9:23:43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强调实践对认识有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所以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尊重知识,就是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尊重人才,就是对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的具体应用.既承认了实践的决定作用,也看到了认识的反作用.因为人才是知识的掌握者,是实践的推动者.要获得新知、发展认识、检验认识,要靠人才,把认识用去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也要靠人才.

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是不是人才,也只有实践了才知道有没有知识啊,这些知道不就是认识么,所以实践后才有认识啊,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句话是错误的提法。实践永远都不可能会是认识的基础;它们两者根本是不能并存的义理状态。实践者,实和践是同义词,指的都是知识的状态。实者,为完成、善美和周全的意思。《广韵》说︰「诚也,满也。」《增韵》称︰「充也,虚之对也。」说的都是这些内容。而践者,《说文解字》说︰「履也。」《释文》称︰「践,藉也。」《玉篇》称︰「行也。」《类篇》说︰「列也。」《集韵》、《韵会》和《正韵》说︰「与...

全部展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句话是错误的提法。实践永远都不可能会是认识的基础;它们两者根本是不能并存的义理状态。实践者,实和践是同义词,指的都是知识的状态。实者,为完成、善美和周全的意思。《广韵》说︰「诚也,满也。」《增韵》称︰「充也,虚之对也。」说的都是这些内容。而践者,《说文解字》说︰「履也。」《释文》称︰「践,藉也。」《玉篇》称︰「行也。」《类篇》说︰「列也。」《集韵》、《韵会》和《正韵》说︰「与善同。」指的也都是事物之体,即圆融适切合宜之谓。而为什麼跟知识有关呢?因为知识两个字,指的就是事物。而事物两个字,指的又是圆融善美、无缺无憾。实践因而本就是指知识而言。在这里,有没有增加「的基础」三个字,意思不变。基础,指的是自然状态,指的也是自自然然、原本的或没得说的。所以才能是根据或地基。而圆融善美、无缺无憾本就是没得说的、自在的和合宜的。因而指的也是自然,指的也是基础。为什麼说知识就是指事物本身呢?道理很简单。自然天地里,一条一条的界限和界线谓之义理。义理即合宜、适然的条理谓之。而条理者,即井然有序、合宜自在谓之。所以条理跟合宜、适然是同义词。义理即合宜、适然也。义即理,理也是义。它们本即是同义词。因而一条一条的界限或界线自然也是自然天地的义理了。那麼一条一条的界限或界线是什麼东西呢?一条一条的界限或界线正是东西或事物之谓也。一条一条的界限或界线即构成了关系和联系,关系和联系即构成了状态和空间。成形、成器即为容,容者为用也。在中文里,成文、成器、为容、为用都是指事、物、务、业或绩的意思。自然一条一条的界限或界线形成的关系和联系就是指事物或物质了。原本在自然界里没有这样的一些东西,那是因为这样形成的一些状态,才被人类指称为事物或物质。物质者,也就是什麼之间的状态。中文是这麼说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也说明过这个道理。可这样形成的事物或物质跟知识有何关系呢?道理是这样︰正是因为事物或物质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事物或物质之间就构成了事物的消长和可能有的发展与影响。这种消长、影响和可能有的发展表明了事物或物质的来龙去脉,把这种状态放进人类的精神里,就变成了明明白白的了然和理解。因为这样的了然和理解,就变成能够预测、分析和施加作用。在中文里,这种状态即释为知。而识者,即原来被放进精神里的知所构成的。知和识是同义语。事物成形、成器,严然就是知识了;惟不过是还没有放在心里把这种道理表现出来。现在既然道理表现出来了,返回原来的状态来说,事物不是知识,那还会是什麼呢?而能够预测、分析和施加作用,在这里就形成了能力。在中文里,是以释为能、艺、术或工。无论是能、艺、术或工,都是能力的表现,因而能实现人的愿望。在中文里也接著把这种状态释为欲、意、志或愿。而无论是能、艺、术或工,也都表明了能够看出事物的状态,看出了然无缺、周全圆满的事务状态。从而也从事物的圆融善美的外在状态变成精神能够让事物圆融善美的内在状态。这也就是黑格尔哲学里常说的︰「以内在的方式表现出来」(internalization);亦即常被莫明其妙地翻译出来的「内在化」这个文字。因为这样,因为能够施展意志,心中的理解和了然就让事情的发展周圆完美、无缺无憾、适切合宜。心中的理解和了然让事情的发展周圆完美、无缺无憾、适切合宜,这种状态即为「实践「两个文字的义理。无需说,实践自然同样是知识本身。若实践是知识,实践就不会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只能是知识,或者说,知识的基础。实践是「知识」的基础。那麼这句话是什麼意思呢?这句话若要还原成原来的义理状态,也只能是这样︰「圆融善美是成就了然和理解的来源。」若还要再接著说︰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那麼话接下来也才说得通,而且说得理所当然,说得理直气壮。实践既是知识,其实没有什麼尊重不尊重的问题,而知识既是才能、艺或工,已然为才能,也更没有什麼所谓的尊重不尊重的问题。那还谈什麼「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何关系」呢?自然,只有对於问题的不解,对於文字的无知,才会提出这麼一些连提问题都成为问题、前後叠床架屋的提法。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