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括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简略一些,越快越好!谢谢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4:58:01

概括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简略一些,越快越好!谢谢啦~~~~
概括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
简略一些,越快越好!
谢谢啦~~~~

概括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简略一些,越快越好!谢谢啦~~~~
中国西汉时期外交家.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汉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为郎.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应募任使者,于建元二年出陇西,经匈奴,被俘.在匈奴10年余,娶妻生子,但始终秉持汉节.后逃脱,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达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归途中,张骞改从南道,依傍南山,企图避免被匈奴发现,但仍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内乱,张骞乘机逃回汉朝,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情况,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张骞在大夏时,得知由蜀(今四川盆地)西南取道身毒(今印度)可通大夏,因劝武帝开西南夷道,但为昆明夷所阻,未能通.元朔六年,张骞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二年(前121),与李广出右北平(今河北东北部)击匈奴;张骞因迟误军期,当斩,用侯爵赎罪,得免为庶人.后张骞复劝武帝联合乌孙(在今伊犁河流域),武帝乃拜骞为中郎将,率300人,牛羊金帛以万数,出使乌孙.张骞到乌孙,分遣副使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旁国.乌孙遣使送张骞归汉,并献马报谢.元鼎二年(前115),张骞还.翌年卒 .他所遣副使后相继引西域诸国使者来汉;乌孙后来终于与汉通婚,共击破匈奴.汉能通西域,由张骞创立首功.因张骞在西域有威信,后来汉所遣使者多称博望侯以取信于诸国.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西域诸国当时无史籍记载,张骞所报道,备载于《史记》、《汉书》中,是研究中亚史所根据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张骞,原名张啬庵,生于南通。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其文章书法深为当世所重,张骞中了末代状元,但却淡于功名。张骞的思想和作为,包括他为实业、立宪、自治、教育等所作的努力、在南通的社会改革的实践等,很早就引起了海外所称赞。他是实业家,被称为近代实业救国之父,也是主宪派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国人所创办的南通学院。 并且他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南通纱厂。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

全部展开

张骞,原名张啬庵,生于南通。他是中国科举制度上的最后一名状元,其文章书法深为当世所重,张骞中了末代状元,但却淡于功名。张骞的思想和作为,包括他为实业、立宪、自治、教育等所作的努力、在南通的社会改革的实践等,很早就引起了海外所称赞。他是实业家,被称为近代实业救国之父,也是主宪派领袖。建立了中国第一所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国人所创办的南通学院。 并且他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南通纱厂。我国最早的博物馆是南通博物苑,也是由张謇于1905年创建的。
张骞,西汉汉中成固(今陕西城固)人,著名的旅行家和外交家,他曾先后两次出使西域:
1.第一次出使:公元前139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大月氏,请求大月氏与汉朝夹击匈奴,但并不成功。至公元前126年返国。
2.第二次出使:公元前119年,他奉命出使乌孙,历时数年才回到长安.
3.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时,他与他的副使先后到过大宛、康居、大夏、安息等国,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同时,也因此令不少西域物产相继传入中国,中国丝绸等商品也大量被运往西域,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收起

概括张骞对我国历史做出的贡献简略一些,越快越好!谢谢啦~~~~ 简述张骞对我国历史的贡献. 蒙古族对我国历史发展做出的贡献 张骞出使西域对我国历史有什么贡献 张骞对丝绸之路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中评价张骞始于西域之迹,西域是现在什么地方?这些地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请你综合概括一下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简单设计一张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汉书》中评价“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中的“西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请你综合概括一下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并简单设计一张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汉书》中评价“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中的“西域”是现在的什么地方?这些地方属于什么气候类型?请你综合概括一下张骞对我国历史作出的贡献,并简单设计一张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 我国漫长的农业发展历史,对世界农业文明的发展做出哪些巨大的贡献? 汉谟拉比对历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张衡对宇宙探索做出的贡献 张之洞对中国做出的贡献有哪些? 康熙帝对我国历史做出了哪些贡献谢谢了, 在我国对外交通史上,张骞和班超做出了什么贡献? 孔子对我国的思想文化有什么贡献?简略回答 汉武帝和秦始皇对我国历史共同的贡献是什么 中国历史上女性对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哪些典型的例子?请说明? 我国还有哪些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概括他的主要事迹,用修辞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