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既保护白头叶猴又不损害农民利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0 08:46:54

如何既保护白头叶猴又不损害农民利益
如何既保护白头叶猴又不损害农民利益

如何既保护白头叶猴又不损害农民利益
辩论与协商怎样保护白头叶猴
  白头叶猴:我们世代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上一切动物的生存权利是平等的.人类没有任何理由驱赶甚至捕杀我们.
  农 民:我们农民的生活条件非常不好,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垦荒、砍柴.如果不砍柴,就无法取暖、吃饭;孩子的吃饭、穿衣、上学都得用钱,有时还得养个猪什么的,这样,需要的柴禾就更多了.如果为了保护白头叶猴而不让我们砍柴的话,我觉得我们生活不下去了.
  科学家:作为科学工作者,我们应该大力倡导保护白头叶猴这种濒危动物.经过研究发现,在国外目前还没有发现白头叶猴的活体或标本.但是在研究保护白头叶猴的过程中,也许得不到当地农民的理解和支持,需要我们不断的交流、沟通,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越来越多的人了解白头叶猴,保护白头叶猴.而且,我们也可以进行募捐活动,最好能筹备一些资金来建立一个保护白头叶猴的保护区.
  政府官员:对于政府来说,应该支持科学家的研究工作,并协助科学工作者对当地农民进行宣传和教育,同时,要正确协调农民和白头叶猴争夺生存资源的问题.可以拨款净化水质,挽留师资,让农民用电或其他方式取暖、做饭而不用柴禾.另外,我刚才看见白头叶猴的栖息地——石山都被炸开,作为采石场了,我们会下令尽快关掉这个采石场的.
  学生一组(代表当地农民)我们农民刚开了个会,不同意建立自然保护区.如果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如:烧饭和取暖没有木材,我们的生活会很困难.虽然白头叶猴很珍贵,需要保护,但我们人更珍贵,不能为了珍贵的动物,放弃我们人的利益.
  学生二组(代表野生动物保护专家)听了农民的发言,我能理解他们的心情,但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来讲,必须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现在人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环境中,人的生存能力强于动物的能力,人们不断地破坏白头叶猴的生活环境,使他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这样下去的后果是造成生物的灭绝.虽然建立自然保护区会对人的生活产生影响,但人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来生存.
  学生三组(代表当地政府)两方面说得都有道理,我们认为要保护双方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利益来讲,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是最好的方法.在这个同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呢?请大家一起来想一想方法.
  学生:用其他的方法来烧饭、取暖,如煤、沼气.
  学生:把一些人迁到其他的地方.
  学生:建议政府出资帮助解决农民是生活问题.
  政府代表:大家的建议很好,我们会根据情况,综合治理,我们一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会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并开发环境旅游.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农民代表:如果是这样,我们支持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配合政府和科学工作者一起把环境保护做好.
  专家代表:我代表动物们感谢政府和农民,让我们携手共进,一起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好.头叶猴产于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扶绥一带.分布狭窄,数量稀少,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外还没有活体和标本.白头叶猴别名花叶猴,属于猴科,我国特有种.它的外部形态极为有趣,其头部连同冠毛及颈部和上肩均为白色,像戴一顶白色风帽,手、足背面亦杂有白色.它们钟情于广西美丽的喀斯特石峰,食树叶,吃野果,爬绝壁,宿岩洞,生活了三百多万年.白头叶猴与人类的亲缘关系非常近,具有很多与人类相同的遗传基因,而且具有复杂的社会形态.如井然有序的社会成员关系和家庭组织方式(一夫多妻、多雌多雄或全部雄性);为了延续基因和繁衍种群,一些神秘而复杂的社会行为如“助家”、“杀婴”也正在被揭示.科学家认为白头叶猴的研究有着独特的科学、经济和社会价值. 最早对白头叶猴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研究中心主任潘文石教授.1996年至今,潘文石教授率领着一支年轻的研究生队伍对白头叶猴的地理分布、种群数量、繁殖组群等进行观察研究.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人类发展对其栖息地及食物资源的破坏,以及偷猎者的捕杀,白头叶猴这种与人无争的美丽而奇异的动物的数量和分布范围却在急剧减少.在野外只剩下约700只,比大熊猫还稀少.因此,开展保护行动是当务之急.
  产于中国广西西南部地区的白头叶猴,自古以来就与壮族人民生活在一起,但直到1954年才被发现.这种半树栖、半岩栖的北热带猴类生活在风景秀丽的喀斯特石灰岩地区,仅分布在左江以南明江以北的扶绥、崇左、宁明和龙州四县.它们白天以生长在石山上多种植物的叶子、果实、花或茎为食物,夜间就在岩洞和石隙间休息.近30年来由于栖息地的破碎化和丧失,使白头叶猴及当地人民的继续生存都受到严重威胁.20世纪60年代白头叶猴分布区的总面积还有500平方公里,而到了80年代末期,分布区面积减少为200平方公里;同时种群被隔离为16个孤立的地方小群体.到1996年我们发现仅有的两个被分割的栖息地(其总面积还不到35平方公里)的石山上还残存着白头叶猴约500只.白头叶猴在最近30年来数量迅速减少的原因,归根到底都是因为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所致.为养活更多的人口,就必须砍伐森林,开垦荒地,造成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的急剧减少.
  在位于广西崇左县罗白和板利两乡交界的一处喀斯特石山地区,残存着两百多只白头叶猴,这是目前地球上幸存的两个地方群体之一.尽管白头叶猴栖息地的石山与农田相互交错,但峰从林立的石山成为今日白头叶猴的最后的庇护所.在这片只有24平方公里的地区四周共有7个村子,居住着至少3000人,他们在山谷里种植甘蔗、玉米、木薯或花生.由于当地农民对土地的开发几乎达到了饱和的状况,每年对薪柴的需求量远远大于该地野生植物的生长量,如果让其发展下去,不但白头叶猴行将难以生存,其他生物多样性也将迅速丧失,同时农民们也将必然陷入更加贫困的境地而无法自拔.
  因此潘文石教授决定在那里建立一个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研究基地,并已经开展了十年的工作.就整个项目的目标而言,我们希望能为当地农民找到一种新的劳动方式,使他们减少对薪柴的需求和对土地的滥用,从而使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和恢复.我们认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白头叶猴是当地生境中的旗舰物种(Flagship Species),因此保护白头叶猴就是保护该地优良的自然环境,也就是保护当地人们的生活和子孙后代继续生存的可能性.
  从1996年11月首次到这里开展研究工作到现在,我们通过对研究地区生态矛盾逐步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更加清楚了野生动物的保护工作与当地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潘文石教授提出:不管当地人的死活只谈保护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唯有探索一条兼顾珍稀物种、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当地人民的生存发展的途径,对解决迫在眉睫的生态学危机才是至关重要的.
  所以,十年来,我们在广西进行着一系列具有参考价值的保护生物学研究项目,其长期目标是阻止目前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恢复当地北热带季雨林生境的生物多样性,争取恢复该地的白头叶猴集合种群,并通过对生物多样性和白头叶猴的社会行为进行深入研究,争取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环保教育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范例.例如谨慎发展和在严格控制下逐步开展生态旅游项目,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政府税收,从而使保护生物多样性成为当地政府及人民的自觉行动.
  于是,我们一面进行科研,一面展开了一系列大大跨越了一个自然科学研究小组工作职责范围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虽然占据我们许多的科研时间和精力,也花费了我们许多本就十分紧张的工作经费.但我们相信,“纵使我们有千篇论文百部专著,如果村民们还继续贫穷下去,白头叶猴也无法摆脱灭绝的命运,那又有什么用?只有真正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才能使保护真正获得成功.”(潘教授语言)
  我们的科研与社会活动不断得到人们的理解和支持.1998年3月以后在研究的核心地区8平方公里内再没有发现偷捕白头叶猴的事件. 研究地区内白头叶猴的数量略有增加,1996年11月为130只,现在为210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