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8:56:24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落霞与孤鹜齐飞 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思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笔者试赏析一二,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

全部展开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笔者试赏析一二,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收起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齐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笔者试赏析一二,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全部展开

王勃《滕王阁序》佳句迭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即是其中之一。对此名句,历来公认不错,很好。笔者试赏析一二,以解决实际教学过程中“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困惑。
首先,对仗工整,几近“工对”。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都是名词性短语,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当然,在大唐律诗的王国里,这些都不算什么,如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陆游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等都是句中自对。不同的是杜甫这句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都是主谓短语,且直接连缀成句不用虚词。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转引自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一册,第260页,上海古籍,1980年第一版)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
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据上引朱东润书,同页),那么此句还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收起

阳光映射下的彩霞与野鸭一起飞翔。大雨后的江水显得异常的充盈,远远望去,江水似乎和天空连接在一起。

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

全部展开

唐末王定宝的《唐摭言》卷五中记录: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14岁。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坐,而阎公意嘱子婿孟学士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君,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什么会取得如此大的效果呢?为什么历来为论者所称道?
读王勃的《滕王阁序》,作者在反复描绘、渲染洪州的地理气势、山川形胜之后,登临滕王阁,“披绣闼,俯雕甍”,极目远眺,所见“山原旷”“川泽纡”“闾阎扑地”“舸舰迷津”,真是尺幅千里,秋色弥望,一派富庶祥和气象。然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幅“暮江秋色图”扑面而来,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
这是一幅彩色的图画,背影是碧水连天,天水一样是纯净的深蓝,绚丽的晚霞映红了天幕,并映照在碧绿的江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渚之上,一只或几只灰白色的野鸭时翔时集,不知是沉醉于秋江晚景不愿栖息,还是顾影伤怀,别有期待。
“落霞”,视角由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视野开阔;“秋水长天”写静景,“霞鹜齐飞,”写动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上句着重于目随景而动,下句着重于心因景而静。整个画面和谐,美不胜收。色彩的协调、动静的搭配,完美的“暮江秋色图”如在眼前。
此句工稳的对仗堪称一绝。不仅上下句对仗严整,而且句内亦含对仗。“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都是偏正结构。除了句法的对偶,音韵上平仄相对,上句是“仄平仄平仄平平”,下句为“平仄平平平仄仄”,音律铿锵,抑扬顿挫,富于乐感,极具诗意。
古人最讲究炼字炼词,我们鉴赏时可以通过“换字”的方法,比较领会其字词使用的精工。例如将此句中“落霞”换成“晚霞”,效果有什么不同呢?很明显,“落”具有飞动之感写出霞的气势。再看,有人说“孤鹜”为什么不是“群鹜”呢?“群鹜”意境有什么不同?我们读《滕王阁序》全文可以看出,此句应是王勃思想感情的一个高潮,登临形胜,躬逢盛饯,自然心境愉悦,激情满怀。然王勃毕竟“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千里眺望之时,自然驰骋想象,“望长安于日下”,于是想到了“关山难越”“无路请缨”,难免心生感慨,此句以下,王勃情绪急转直下,“兴尽悲来”,直至“穷且益坚”,慰勉自己。所以,着一“孤”字是切合作者这种心境的。这就是古人炼字的功力。
前人指出王勃此句脱胎于“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北朝庾信《马射赋》),但庾信之句言落花与马射队伍中绘着芝草的车盖齐飞,联想欠自然,不及王勃此句优美动人。王勃写红霞在天上飘动,野鸭在红霞中翱翔,造成蓝天上一红一白对照,无生命的晚霞与有生命的飞鸟对举,相映成趣,画面鲜活,超出庾信甚远。
年轻气盛的诗人王勃登楼作赋,放眼川原,秋景澄澈,秋意深浓,仕途坎坷而雄心未泯的他目极八方,思接千里,忘却失意的苦楚,全身心融入江南秋景之中,思绪追逐着落霞孤鹜,淡入了秋水长天之中,千百年来骚人墨客对此句推崇备至,流传至今,脍炙人口。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