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孩子有自信的感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14:32:10

怎样让孩子有自信的感觉?
怎样让孩子有自信的感觉?

怎样让孩子有自信的感觉?
你大概很熟悉这样的情景:一个拥挤的游乐场里,女儿正准备从滑梯上溜下来,却被另外两个孩子挤开,她不知所措地愣在那里;沙坑里,孩子一转身,小铲子却被别的小朋友拿走了,她眼带愤怒、责难,却开始向你求救.你即使再讲求谦让美德,也不免暗自希望孩子能据理力争.“为什么我的女儿那么没自信,连对矮她半头的小孩都没辙?”“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畏缩,不敢理直气壮地把玩具要回来?”你由此会担心,孩子三岁时眼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到30岁时会不会把大好的工作机会拱手让人? 孩子真的需要这种强悍地把别人推开、自我为中心的特质,才能在漫漫人生中有所收获吗?这就是所谓“自信”?答案是否定的.在人生旅途上只顾推开别人勇往直前的人,或许能拥有一份人人称羡的事业、一辆奔驰车以及足够用到下辈子的存款,但这些外在的成就并不等于自信.这样的人爱吹嘘,常表现出掌控大局的气势,实际上却经常不满足,有错时总是怪罪别人.专家说,只有真正自信的人才能自我反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点,勇于承认错误,心口如一,因此容易赢得别人的信任;他坚持自我,能在重要时刻做出适合自己的正确决定;他讨人喜欢,很少陷入恐惧,不诉诸暴力,不易上瘾;他能享受人生和人生中的出其不意. 自信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怎样帮助孩子辨识自己的能力、接纳自己的独特性、对自己有信心?发展心理学家、教育工作者、行为生物学家一致建议,要想让孩子自信、快乐地成长,同理心、清楚的界限、挑战这三大原则缺一不可.当然,父母不可能、也没必要每天都战战兢兢地恪守这些原则.更重要的是,这三大原则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同理心——亲子关系的基石 人类辨识自己的第一面镜子,就是他的父母.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婴儿就从父母的脸庞和反应上,辨认出自己,心理学家称之为“反映”.孩子发出“咿呀”的声音,父母也以“咿呀”的声音回应;孩子咧开嘴,父母就报以笑容;孩子感觉孤单,父母就把他抱起来安慰;孩子感觉无聊,父母就逗他玩,让他高兴.慢慢地孩子从这些互动中学到:“我很有价值,如果我感到无聊或是饿了,有人会来照顾我.” 婴儿通过和父母的亲密接触,开始认识周围环境,学习表达自己.日常生活中,父母以同理心去倾听、观察婴儿的需求,感受他的感觉,并做出适当的响应,就能教导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主动表达.通过不断重复、可预期的互动,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父母很希望了解自己. 建立了这层信任,孩子就知道自己有能力表达感觉,而且能让自己的需求获得满足.这是一种很好的感觉. 躺在摇篮中的宝宝哭了,是需要安静,是害怕,还是希望被抱起来?是尿布湿了,累了,还是真的饿了?如果这些需求没有被适当地反映出来,或者成人做出一种婴儿不能理解的反应,婴儿对自我的认识就会扭曲. “如果每次哭叫,就不分青红皂白地被母亲的乳头或是奶瓶堵住了嘴,小婴儿就在怀疑中学到,所有负面情绪都能以‘吃’来响应.”德国弗莱堡大学的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提醒说. 当然,孩子的需求和大人的需求不一定时刻相符,但是为求得片刻安宁而堵住他的嘴巴,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郝斯娜柏建议,父母只要听从自己的同理心,花点时间,就能了解孩子的“语言”,并帮助他表达自己.儿童的发展植根于每天的练习,父母的日常行为和活动足以影响孩子的期望、经验与情绪. 明确的界限——聪明父母的秘密 孩子成长到两岁,自我渐渐成型,开始挑战成人的权威.通过不断问问题、主动密集地冲撞既定规则及体验其后果,孩子才能找出那个年龄典型的行为空间.他需要知道大人眼中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底线在哪里. 这个答案要具体简明.不论是扩大他活动空间的“可以”,或明确的禁令“不可以”,都必须前后一致.清楚的界限才能提供一种“有些规定必须永远遵守”的安全感,帮助孩子适应他周围的环境.每个两岁大的小孩都觉得通过按钮打开爸爸的CD音响再关上是一大乐趣.如果有一天爸爸大吼禁止,隔一天却又只在一旁摇头叹气,孩子就会怀疑:“他到底让不让我玩?”结果反而导致孩子不断地开开关关,直至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为止.其实在这种情况下,只需轻打孩子的手指(以示处罚)、不需争吵也不用吼叫,只要简短、坚定的“不可以”三个字,加上一句解释的话就足够了.如果孩子还没有理解或没有行动,就直接把他抱走.必要时,每天都做同样的动作. 父母设下清楚且一贯的界限,同时也传递了大社会的规范和法令.在家庭中的约定越清楚、越可预期,孩子日后进入幼儿园、学校、职场,就越有自信和他人相处.他会因为想多了解、积极参与,而主动去找界限、结果、原因.这种通过体验得来的“理解”,不但可为孩子提供安全感,也能帮助孩子对抗无助感.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最困难的就是平衡点的拿捏.设定界限并长期贯彻,更是对父母本身性格、理念、自信的一大考验.不但要收,同时也要放,容许孩子有“做实验”的行为空间.父母如果连一点小事都不让步,就会陷入另一个极端. 挑战——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我自己”大概是小小孩最常用的三个字了.父母应尊重孩子的这个意愿,并协助他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借以学习自己做决定,同时采取行动. 父母最担心孩子会受伤,尤其在运动玩耍时.“别绊倒了”、“小心别摔跤”、“你这样会撞到,很痛.”父母总是先预期那个最严重的后果会发生,这反而让孩子不确定,结果真的摔了一跤.行为生物学家郝斯娜柏在她的新书《如何建立孩子的自信》中,苦口婆心地请父母克制自己的忧虑,先提醒危险所在,然后提供解决方法,只在孩子的行为太过冒险时才插手介入.重要的是提醒孩子,但一定要把决定权留给他,这会让他更有自信、更安全地适应这个变动的世界. 看一个四岁的小孩削红萝卜、拼装电动火车轨道,父母可能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忍住不插手.但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不是拿把小刀在手上,而是他觉得自己长大了、很棒、很有用,因为他可以大声宣称“今天我煮饭了.”在父母等待、充满焦急情绪的五分钟里,孩子可能会经历两段轨道连接不起来的挫折,以及终于完成的那份喜悦. 孩子需要感觉到自己创造了一些事物,在过程中发挥了一些影响,尤其是那种刚开始看起来很不容易的事物.他必须先考虑,“我要采取的那种方式会产生什么效果?”这个方式需要他自己通过尝试去寻找,必要时还可以再复制一次,然后他就会一直记得这个成功的经验.孩子会拥有一种很好的感觉:“我参与了好多事,我还想再去体验新的事物,而别人也会把我当作伙伴.我有贡献,有影响力,我知道怎样找人帮忙,我很棒.” 但所谓挑战并非意味着父母强加给孩子新的挑战,揠苗助长只会埋没真正的兴趣.郝斯娜柏劝告父母不要急躁,不要硬把孩子往某个方向拉扯,要有耐性并注意孩子的反应.“只因为你怀疑你的四岁孩子还不会画画,便每天硬塞给他一张纸和一支彩色笔,这是没有用的.”郝斯娜柏指出,有些孩子喜欢在脑中画,有些孩子喜欢讲故事或堆积木.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大人只需要耐心等待. 父母不要以自己的期望增加孩子的负担.父母需要的,就是对孩子自我发展能力的信任.孩子能感受到这份信任,就更有自信,就更清楚地知道“我很好,我没有问题,这就是我”,就能很自在、很快乐地成长.带着这份自信,请家长重回到沙坑的情景中,重点不在于你的孩子有没有抢回那把小铲子,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因此而产生的内在情绪的改变,并采取一种他认为妥当的态度或行为应对.也许德国的教养哲学、风格、方法与我国存在着文化和传统的差异,但无疑从另外一个角度给中国父母提供了对家庭教育的思考和反省. 相关文章推荐孩子缺少自信该怎么办?孩子不自信家长怎么办?怎样让孩子充满自信让我们的孩子充满自信夏天出生的孩子更自信?【相关专题】分享到:关键词: 感觉 孩子 相关精彩问答 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信?谁可知断奶后如何丰胸啊?现在孩子断奶老公说我现在的胸部小多了断奶后如何我的孩子真的不聪明吗?孩子说话不清楚怎么办?更多>向专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