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五篇名著读书笔记?要有好词好句好短加读后感不要单单是读后感,一定要有好词好句.字数在800字左右.名著不要是古文,不要是诗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5:15:09

谁有五篇名著读书笔记?要有好词好句好短加读后感不要单单是读后感,一定要有好词好句.字数在800字左右.名著不要是古文,不要是诗集
谁有五篇名著读书笔记?要有好词好句好短加读后感
不要单单是读后感,一定要有好词好句.字数在800字左右.名著不要是古文,不要是诗集

谁有五篇名著读书笔记?要有好词好句好短加读后感不要单单是读后感,一定要有好词好句.字数在800字左右.名著不要是古文,不要是诗集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今年暑假,我读了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我十分佩服小说中老渔夫的意志,他让我懂得了一个人一定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获得成功.
小说描写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渔夫,在一次单身出海打鱼时,钓到了一条大鱼,却拉不上来.老渔夫同鱼周旋了几天后,才发现这是一条超过自己渔船数倍的大马林鱼,虽然明知很难取胜,但仍不放弃.后来又因大马林鱼伤口上的鱼腥味引来了几群鲨鱼抢食,但老人仍不愿就这样放弃,最终突出重围,将大鱼带回了渔港,让其他渔夫佩服不已.
当我读到“老渔夫想:这里离海岸实在是太近了,也许在更远的地方会有更大的鱼……”时,我十分佩服这位老渔夫,因为他这时已经打到了一些鱼,但他没有安于现状,而是向着更大的目标前进.再看看我们,平时遇到一点小困难,我们都叫苦连天.我们是祖国的未来,应该像这位老人一样胸怀大志,去追求更好、更大的目标.
当我读到“大马林鱼开始快速地围着小渔船游动,将缆绳缠绕到了桅杆上,老人右手高举着钢叉,在它跃出水面的一瞬间,竭尽全力地向它的心脏掷去,一声哀鸣结束了大鱼的生命,它静静地浮在水面上……”时,我的心也像一块大石头落了地.我非常钦佩老人那种毫不畏惧、坚持不懈的精神,虽然知道对手实力很强,但他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迎难而上.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老渔夫才获得了这场生死较量的胜利.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学习老渔夫的精神,做事情不怕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在读到大鱼的血腥味被一群鲨鱼嗅到了,争相游来抢食,老人的左手正好在抽筋,他只能使用右手,用木棒、捕到的剑鱼的嘴等一切可以用来攻击的武器自卫,并最终赶走了这群鲨鱼.但大鱼的肉已经被吃了一大半,而老人还风趣地批评自己的左手“该工作的时候却在休息”的时候,我也被老人乐观的精神所折服.在生活中,有些损失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应该以乐观的态度来对待,不能斤斤计较.
最后,小说以一个少年看到老渔夫在度量足有十八英尺长的大马林鱼,再次描写了这条鱼的巨大,说明老渔夫所克服的困难之大,非比寻常.
小说歌颂了老渔夫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我们也应该像他那样,不能满足于现状,应该积极向上,做任何事都要坚持不懈,遇到困难要迎难而上,决不能半途而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和胜利.
海底两万里 读书笔记
作者的惊人之处不但只是他写的夸张,动人而富有科学意义的小说,更惊人的是他在书中所写的故事,尽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已不足为奇,但是在凡尔纳的时代,人们还没有发明可以在水下遨游的潜水艇,甚至连电灯都还没有出现,在这样的背景下,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成功的塑造出鹦鹉螺号潜水艇,并在小说发表25年后,人们制造出的真实的潜水艇,与小说描写的大同小异,这是怎样的预见力,所以说凡尔纳作品中的幻想都以科学为依据.他的许多作品中所描绘的科学幻想在今天都得以实现.更重要的是他作品中的幻想大胆新奇,并以其逼真、生动、美丽如画令人读来趣味盎然.他的作品情节惊险曲折、人物栩栩如生、结局出人意料.所有这些使他的作品具有永恒的魅力.
《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0年,是凡尔纳著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著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著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花了三天多的时间终于读完了《简爱》,我知道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过程.这连住的几日,我几乎除了吃饭和睡觉,一切时间都耗费在这本来自遥远国度的小说里.然而我还得在抱怨的同时,不得不承认它的杰出与迷人.很少见到这样迷人的异国风情.这充满着英国十九世纪趣味的故事里,让我感慨了很多.其实我应该早些接触这本书,早就有很多的人介绍它了.可惜,我拥有着一点排外的情愫,一直拖到现在去欣赏它,实在有些相见恨晚.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对英国人的思维和宗教信仰有点难以适应.不过呢,人世间的真情多数是相通的.每当我读到小简爱因为无亲无故而遭受虐待和歧视时,心中顿起的怜悯之情真让人难忘;每当简爱一次次化险为夷让我多么兴奋;当她勇敢地拒绝了圣约翰的求婚而坚持自己心中的真爱时,多么令鼓舞和震撼;特别在文章最后,她抛弃一切去照顾那位可怜的爱德华时,我的心中欣慰与感动迸发而出.
关于这本小说,我想它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它在很多艺术方面的杰出融合.我敢确信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首先,她在描绘风景时,是以一个画家的审美角度去鉴赏,以一个画家情趣去把握光和影的和谐.读中国的小说很少见到这样细腻的风景描写的词汇.应该要感谢这本书的译者周令本的深厚的国文功底,使译本文采熠熠,令原著生辉.其次,夏落蒂.波郎特在语言学上的造诣也很深厚,作为一名英国人,作者可以说至少精通三种以上的外国语言.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可以通过它感受到整个欧洲的文化氛围.比方说英国人的自豪感和绅士风味,德国的大国气氛以及法国女性的天生浪漫情趣.甚至还读出了英国人那种殖民主义的歧视东方人的心理,比如他们称印度是个野蛮的民族.再次,夏落蒂.波郎特对感情戏的处理上,可以称得上很高明.她的主人公很少是一见钟情,这比较现实,但是她赋予的爱情总是在默无声息深入到读者的心田里.如此巧妙的感情戏,让我很意外,很惊喜.

1: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秦牧《黄金海岸》
2:风亲切地抚摸着海的绸缎似的胸膛,太阳用自己的热烈的光线温暖着它,而海,在这些爱抚的温柔力量之下睡梦似的喘息着,使得沸腾的空气充满了蒸发的盐味。淡绿的波浪跑到黄沙上来,抛...

全部展开

1: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秦牧《黄金海岸》
2:风亲切地抚摸着海的绸缎似的胸膛,太阳用自己的热烈的光线温暖着它,而海,在这些爱抚的温柔力量之下睡梦似的喘息着,使得沸腾的空气充满了蒸发的盐味。淡绿的波浪跑到黄沙上来,抛掷着雪白的泡沫,它就在这滚烫的沙砾上轻轻地响着消散下来,润湿着沙土。
——〔苏〕高尔基《马尔华》
3: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现出一片片的火焰。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懒洋洋的波浪亲切地朝着脚边爬过来,舐着海岸的金色的沙滩。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天空和大海也显得更加清明可爱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了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了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在那银波粼粼的海面上,有一条显得特别明亮的银色的光带,笔直地通往月亮升起的地方,使人联想起这是一条通往月宫的大路。这大路,就好像是一片灿烂的碎银铺成的。我们的船,就沿着这条碎银铺成的大路,迎着月亮,向前飞驰前进。
——竣青《海燕》
5:春光充满着生气,遍地的野草,幽伏在地上,在每平方尺的绿色之中,总有少女们的唇瓣似的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似乎她们的风姿与面貌有些特殊。嫩绿的麦苗,受了微风的吹拂,显出袅娜窈窕的姿态,妩媚地谈笑。小沟里的水也被晨风微荡着,起了细微的涟漪。高出地面的土堆,遍身装饰着野草和小花。似少女初发育的乳峰,点缀着丰满的肉体——美的世界,
——艾芜《思潮》

收起

《尚书》
尚书是中国的第一部古书。
伏生尚书(今文尚书)、孔国安尚书(古文尚书)之分。
做学问最大的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
尚书中最可靠的就是《西周书》。(周公)
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在某一
个或某几个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传到下代后
世。
周公首先提出天命无常的观点。 ...

全部展开

《尚书》
尚书是中国的第一部古书。
伏生尚书(今文尚书)、孔国安尚书(古文尚书)之分。
做学问最大的一个方法就是肯花工夫。
尚书中最可靠的就是《西周书》。(周公)
一段历史的背后,必有一番精神,这一番精神,可以表现在某一
个或某几个人身上,由此一人或几人提出而发皇,而又直传到下代后
世。
周公首先提出天命无常的观点。
今天诸位只看重历史上的一堆堆材料或一件件事,却不看重历史
上一个个人,这将只看见了历史遗骸,却不见历史灵魂。
现在总结说,中国第一部大的史学名著应该是《尚书》;准确言
之是《西周书》。《西周书》的主要中心人物是周公。下面第二部是
《春秋》,孔子春秋精神便从周公与《西周书》中来。如此而下,周
公孔子,不仅是中国史学的重要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化的主要创始人。
《春秋》
每一部书应看作一全体看,不专是零碎材料的拼凑,不专为得些
零碎知识而读书。我们必须了解到每一书的作者,才能懂得这一书中
所蕴涵的一种活的精神。
诸位不要认为学问则必是客观的,其中也有做学问人之主观存在。
即科学,亦复如是,文史学更然。应知学问背后必然有一个人;自然
科学背后也要一个人,只是其人之个性较不透现。
“名士者”乃是他可以代表一个时代。
我上一堂讲辨真伪,不仅古文尚书是伪,今文尚书也有伪,但伪
书并不是说就没有了价值。
古文尚书虽伪,中间有很多材料并不伪。在许多话里,正有许多
重要思想、观念,或许这比现在我们所见的今文尚书里的材料更重要。
可见辨真伪是一件事,甄别使用材料又是一件事。
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其实古人之史也不完全在《书》里,而有在《诗》里的。
所以我们读《诗经》固然可说它是一部文学书,但同时也可说它
是一部历史记载。到后来,王者之迹熄了,诸侯不常到朝廷来,朝廷
也没有许多新的公德可以歌唱,专是些讽刺,那就不可为训,所以说
王者之迹熄而诗亡。
大概在宣王时,或许周王室便早正式分派史官到各国去,其时周
之王政一时中兴,尚未到崩溃阶段,此后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而以前
那些分派出去的史官却大见功效,即是所谓“诗亡而后春秋作”了。
孟子:“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
《春秋》在当时,已成为新史。既不是王朝之官史,也不是诸侯
间各自的国别史,而成为一部当时的大“通史”,也可说是当时的世
界史。
所谓历史批判,一部分是自然的,如此则得,如此则失,如此则
是,如此则非,谁也逃不出历史大自然之批判。而另一部分则是道义
的,由自然中产生道义。自然势力在外,道义觉醒则在内。
孔子《春秋》则建立出此一大道义,论其极致,乃与历史自然合
一,此亦可谓是天人合一。春秋大义应该着眼在此一点上去认识。
尚书难读,可春秋更难读。尚书难读仅是字句不易通,春秋难读
则并不在字句上。春秋须讲大义。
但所谓大义,也不该求之过深,尊之过高。讲大义若讲过头,反
会落入小节中去。
孔子〈春秋〉“内中国而外夷狄”。
孔子〈春秋〉只是中国一部编年史的开始,又是在当时是创辟的
一部民间的私家著作,而又是把天下一家的大统一观点来写的一部世
界通史。我想只就这样讲就够了。
历史亡了,史学又在何处栽根?
〈春秋〉三传
“王官学”与“百家言”。
宋代叶梦得:左氏传事不传义,公谷传义不传事。
朱子:左氏史学,事详而理差,公谷经学,理精而事误。
〈春秋〉是一部一王大法。
〈左传〉与吴起有关。
做学问应做通学,即所谓通人之学。
〈左传〉
中国古代是有封建政治,而并非封建社会。西方人的封建社会,
是在无政府状态下的东西,和我们完全不同。
我们要研究中国古史,应该把〈左传〉做一个我们对历史的基本
认识,即一个标准的看法。
我们今天的错误在我们先没有一个做学问的基准或说立脚点。
哲学乃是思想之有特殊结构的。
随便的说话就是言,这些说话用特殊的某一种的说法来说,就是
哲学。
中国人的理论,往往脱口而出,不成哲学,可是它确是一番思想!
虽然由他一个人随口讲,竟可跑到我们全世界人的心里,大家认为对,
那就是立言。
如马克思说:“存在决定意识”,你要问这话怎么来,他便原原
本本有一套哲学慢慢同你讲,可这句话实际上是死的!而中国人一句
话,总要求其是活的。如孔子讲仁,今天我们都要学西洋人讲哲学的
方法,来讲孔子的仁。
我们要知中国人所谓的“言”不能以看西方人哲学的眼光来看。
我们今天要把西方人的哲学来发挥中国人的言,而不悟这里有一个不
同。如孙叔豹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这话就不朽了。但若讲哲学,这
话便成无头无尾、没有结构,没有系统,没有组织。照西方人的在哲
学著作,也有许多是多余的,讲了一本书,最后也只是一句话。读中
国史,不便要兼通哲学,但中国史里立言并重,却又不能说它是立言
不朽。
史记(上、中、下)
我想我们该回头来重看一下,此是做学问的一很重要方法。像走
路,不能只看着脚下一步步往前,走到某一阶段,该要抬起头看看四
面。又象爬山,不能一路往上爬,总要爬一段回头来四面望一下。特
别跑到山顶,当然不看脚下要看四面。上了一峰又一峰,每上一峰,
必该一望。诸位读一部书,不能一条条尽作材料看,要懂得综看此一
部书,又该懂得合看此诸部书,有一番登高原瞩的景象。
我们该要自己放眼来看。看些什么呢?此诸书是都看完了,正如
两脚着地跑,已上了颠峰,现在该要一番掩卷、深思,这是做学问千
万要记得的一个习惯,或说一番工夫。能学到这一点,做学问一项很
大法门已开在这里了。
如何深思呢?这该我们自己发问,所以叫“学问”。读书就是学,
到了发问是第二阶段。无师可问,则且各自问自己。故说做学问要
“会疑”。“会”者“能”义,我们要能疑,懂得疑。现在只说怀疑,
要你不信,常怀着疑,如此又哪肯拼命读书呀!读了书要会疑。疑了
自会发问。
问题不能不有,答案不一定能有。诸位且莫要“急功近利”,有
了一个疑问便立刻要一个答案,这是一种功利主义,急着要成果。今
且不要着急,问题不能立刻就解决,倘使拿不到结果,那些问题就不
发生,如此一来,则成为“浅见薄识”,便是不会疑,更不会深一层
疑,就没有大见解。见识则必求深厚,深厚始成重要,要在自己能问。
好学深思,使问题“存在”,存在与自己脑子里。诸位傥学科学,科
学上很多大发现,便都从一个小问题上慢慢地花了一辈子乃至几辈子
工夫来解答这一个问题。
大答案研究不出,先研究小答案。大问题搁在一边,在大问题中
再举出几个小问题。
要有问题而不急求答案,书能一本本一部部地读,埋头读。
埋着头跑向前,但跑到一地方,该要放开眼睛四边看,学了要懂
得问。
读了〈太史公自序〉,恰恰有如孟子“诗亡而后春秋作”的注脚。
进步是增有了新的,而在此新的中间还是包容着旧的。这才是进
步。
史学有三种:考史、论史、著史。
史记并不是一部官史,而是一部私史。
孔子“春秋,天子之事也”,此本不应由私家写,而孔子竟以私
家身份写了,所以说“知我者其为惟春秋乎?罪我者其为惟春秋乎!”
〈太史公自序〉上说:“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太史公〈报任少卿书〉里,有2 句重要的话:“欲以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西方人讲历史哲学乃是一套哲学,只把历史来讲。若说中国人也
有历史哲学,应该不是一套哲学,乃是一番历史,只是从历史里透出
一套思想来。即如说“究天人之际”“明古今之变”,这才是中国人
的历史哲学。
〈汉书〉
要读史,第一应知,读史都该注重近代史。第二应知,学历史的
定要能写历史。
班固乃缺在不能“论史”。
综论东汉到隋的史学演进
一切学术定要有它的时代性,要在它时代里能发生作用影响。这
种作用影响,一路传下,便成了历史性。
将来的中国史学,势必令有新趋,无法一一学步古人,但至少有
2个断不能与古人相异:1是多读书,2 是能从大处用心。由博返约,
博便要多读书,多读书后,能从大处归纳会通,这就是约了。
《高僧传》、《水经注》、《世说新语》
四部有名的史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李善的《文选注》、
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
《世说新语》表现出东汉末年一路下来的清淡这个特点。
刘只几《史通》
《史通》是中国第一部史学通论。它只是评论“史书”,不是评
论“历史”。史书的最大作用,要能发掘出他所写这一时代的史情与
史意。史学家写史的作用在这里,我们要来批评历史、考史、论史也
该从这个地方去注意。
刘说:史有三长,才、学、识。
杜佑《通典》
学术之变,不专是追随时代,而要能创新时代。
两汉是将经学的,魏晋南北朝变为清淡,转讲老庄了。接着佛教
跑进中国来。这些都是跟随着时代之变而变。
到杜佑《通典》才有第四体“政书”。
我们研究制度,则必然是一种通学。一方面,每一制度,必前有
所因,无可凭空特起,必须通古今。又一方面,每一制度,同时必与
其他制度相通合一,始得成为某一时代、某一政府之某一制度。必须
通彼此。
诸位千万不要以为中国两千年来没有变。哪里有此事,这是不读
书的人讲的话。中国两千年来时时在变,可是到了清末乃来了一个大
变。至少是学术大变了,史学也不例外。
学历史不讲政治制度,历史也将无可讲。
且一看今天的美国,他们的那个民主制度,也正须大变才是。如
论选举,选一州长要多少钱,选一总统要多少钱,没有钱便不能有选
举。若是一开头便如此,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但制度演变到此地
步,又岂再要得。今天大家希望美国做一个自由世界的领导,但他们
自身在政治制度上实已出了问题。
李翰为杜佑《通典》作序说:“君子致用在乎经邦,经邦在乎立
事,立事在乎师古,师古在乎随时。必参古今之宜,穷终始之要,始
可以度其古,终可以行于今。”
朱子说:杜佑《通典》是一部“是今非古之书”。
杜佑说:“太上立德,不可庶几。其次立功,遂行当代。其次立
言,见志后学。”
杜佑说:“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
政治最先第一项是教化,即今天讲的教育,但教化的根本在经济。
先要有生活,丰衣足食。所以全部《通典》第一项开始就是经济问题。
其次说:“行教化在乎设官职,设官职在乎审官才,审官才在乎
精选举。”政治组织必要设官职,设官职先要审别能当此等职官的人
才,要找适当的人才,就要有选举,这是《通典》的第二项要目。
所以《通典》最先第一制度是食货,第二是选举、第三是职官、
第四是礼、第五是乐。
我们今天常说:我们的意见要客观,不要主观。但当知,如汉代
有一制度,汉朝人在那里批评这制度,他们这种批评才真是客观的。
若我们来批评这制度,反而是主观的了。
中国有一点和西方不同处,中国的知识分子,因为有了选举制度,
几乎多数都跑进政治界。他们对于政治有意见,都是和具体。不像西
方许多知识分子,本不亲身预闻政治,就凭空写一本书来批评政治,
来构想一个悬空的乌托邦、理想国。我们见外国人这样,说这是“政
治思想”,他在专心写一本书讨论政治。而中国的知识分子,却没有
怎么这么做,于是认为中国找不到象样的政治思想。其实中国人的政
治思想,该从现实政治里去找。
经济是进步了,政治未必进步。科学说是进步了,经济政治未必
就进步。
在《通典》里保留着可以说最详备的当时的丧服制度。若能具体
来讲中国的丧服制度,这才是讲了中国的宗法。
国家的赋税制度就根据当时社会民生和经济实况,然后再来订出
政府的赋税制度。所以我们只要能细看我们历代政府的赋税制度,便
可间接了解当时的社会民生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