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课堂提问的误区,我们该如何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6:50:44

面对课堂提问的误区,我们该如何做?
面对课堂提问的误区,我们该如何做?

面对课堂提问的误区,我们该如何做?
面对课堂提问的种种误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探索,我实施了以下几种对策加以纠正.
1、灵活趣问,创激亮度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创造出一种新鲜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情境,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接受的信息相互冲突而产生心理失衡,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得到迸发.这样的提问不再流于形式,特别能打动学生的心.学生都知道,周长一定时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是S正方形,那么一边靠墙,其余三边总长为60米的长方形面积最大值是多少?很多同学根据原有经验,马上说:“也是正方形时的情形.” “那么最大面积是多少?”学生通过简单计算,得边长为60÷3=20,最大面积S=202=400.“老师如果能根据题目中的条件,设计出一个面积大于400的长方形呢?”我提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情绪高涨,迫切地希望知道我的结果.我说,“如图,当垂直于墙的这一边长为12,另一边长为36时,长方形的面积为432,大于400.”这时,部分同学开始寻找比432更大的.“长方形面积的最大值到底是多少?我们应该怎么求出这个最大值呢?”带着问题,师生共同完成了如下探索过程:设垂直于墙的边长为x米,则矩形的面积S=x(60-2x)=-2x2+60x=-2(x2-30x)=-2(x2-30x+225)+450=-2(x-15)2+450,所以当x=15时,矩形的面积最大,为450.这个信息与原有的知识发生了冲突,在学生脑海中激起了思维的浪花,从而把知识的甘泉注入到他们的心田.
2、师生互动,激发活度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一问一答,多问多答,小步子、简单化越来越受到学生反感.教师一上课就提问,很多小问题其实学生都知道,就是不想回答,课堂因此缺少活力.学生喜欢有时间思考、讨论,也喜欢提出一些问题问同学、老师.如在七年级的一节习题课上,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宽松、民主且富有思考空间的课堂氛围,学生“不安分”的细胞跃然而出,他们质疑同学,挑战老师,整堂课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最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我就此完成了一篇论文《意料之外——方格之中的线段》,发表在教育类核心期刊07年第10期《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
3、深题浅问,难易适度
课堂提问,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和思维水平为基点来设计问题,那些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一定联系,学生知道一些,但仅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最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也最具有吸引力,容易促使学生有目的地进行探索.
例如,“已知,如图所示,在梯形ABCD中,AD//BC,AE=BE,DF=CF,求证:EF//BC,EF= (AD+BC).”这是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我设计了这样一组提问:(1)本题结论与哪个定理的结论比较接近?(三角形中位线定理)(2)能够把EF转化为某个三角形的中位线吗?(3)已知E为AB中点,能否使F成为以A为端点的某条线段的中点呢?可以考虑添加怎样的辅助线?(连结AF,并延长AF交BC的延长线于G)(4)能够证明EF为△ABG的中位线吗?关键在于证明什么?(点F为AG的中点)(5)利用什么证明AF=GF?于是问题得到了顺利解决.这样的提问深度恰到好处,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果子”,这必将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识,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产生有机联系的知识结构,不会造成“问而不答,启而不发”的尴尬局面.
4、发散巧问 ,增强跨度
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所以应提出一些有开放性、探索性、跨度大、一题多解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难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年第6期(初中)刊登了《一堂节外生枝的数学课——由一道习题引发的思考》一文,文中列举了对下面这道习题的七种不同解法. “如图,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b的正方形,用a、b表示△AGE的面积.”
文中给出的七种不同解法确实体现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但作者对这一问题的整体处理还需进一步完善,在学生给出多种解法后,可如下设问:(1)这七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吗?都运用了一种什么思想方法?(都是运用转化思想将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求解)(2)本题有没有更加简捷的解法?(学生F连结AC,得到了∠ACB=∠EGB=45°,就有AC//EG,有了平行线,就有了等积关系,那么△AEG的面积与谁的面积相等?)(3)变式:如图,点B、C、G共线,四边形ABCD和EFGC是两个边长分别为a、2的正方形,试确定△AGE的面积.这里设计的提问(1)能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领悟再一次得到升华;提问(2)及时发现学生F的思想火花,提出最优化解法;提问(3)是对本题结果的延伸和拓广.通过这样内涵丰富的提问,无疑增大了例题的跨度,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5、精心设问,巧选角度
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作多角度的设计,力求提问方法的多样化,并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选择最佳角度.问在学生“应发而未发”之前,问在“似懂非懂”之处,问在学生“无疑有疑”之间,这是问的艺术(罗增儒语).
有这样一道题目:已知a、b、m都是正数,并且a<b,求证:

.此题证明时可以用分析法,但学生兴趣不浓.如果巧选角度设问:有糖a克,放在水中得b克糖水,则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又问:糖增加m克,此时糖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糖变甜了还是变淡了?(变甜了)从而得到 >
.这样,学生轻松愉快地证明了这个不等式,并知道这个不等式的实际意义.这样的课堂提问,角度巧妙,言简意明,学生容易理解,最终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6、循循善问,铺设坡度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课堂提问要围绕主题,设计一个有层次,有节奏,由浅入深,前后衔接,相互呼应的问题,诱使学生步步深入,拾级而上,在问答的过程中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一语道破天机”,定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思维能力培养更无从谈起.如在进行无理数概念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1)面积为2的正方形的边长a究竟是多少呢?(2)a介于哪两个相邻整数之间?(3)a是1点几呢?(4)a的十分位是几?百分位、千分位呢?还能往下算吗?边长a会不会算到某一位时,它的平方恰好等于2呢?
这样设问,由易到难,体现教学的思维顺序,学生的认识顺序,鼓励学生借助计算器探索,诱导他们循“序”渐进,最终得出a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即无理数.
三、课堂提问中获得的几点启示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它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因此,教师提问时应有意识地将问题分层次在全体学生中平稳分布,教室内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要鼓励所有的学生认真思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愿望.
1、课堂提问要选择一个“最佳的智能高度”进行设问,使大多数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赞可夫认为,“教师提出的问题,课堂内三五秒钟就有多数人‘刷’地举起手来,是不值得称道的.”所以,提问要有思考的价值,能启发学生思考、达到巩固知识、调控教学情境的目的.提问的形式要多种多样,同一个问题,既可以设计成填空选择题,也可以设计成判断改错题.可以师生的一问一答,也可以是同桌之间或者小组之间的互相问答.甚至也允许学生在适当的时机向老师发问,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充分披露灵性,展现个性.
2、课堂提问要随着新课标的实施,设置好的提问内容,灵活地运用教材,落实新课标的要求;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思维特点,提问的内容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这样才能使教师的引导启发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然后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设计的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脱离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思维难以展开,不知朝什么方向思考,启而不发,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提问要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集中到某一特定的专题或概念上,产生解决问题的自觉意向,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问的方法要灵活多变,注意角度转换,使其具有新鲜感,可以从不同角度设问,引导学生经历尝试、概括的过程,让学生得到的是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使“冰冷的,无言的”数学知识通过“过程”变成“火热的思考”.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教学的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主体艺术”.我们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深入钻研教材,不断进行反思.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拓进取的精神、开放的思维和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成为教学中的智者,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