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对小学教育的贡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2:43:48

宋庆龄对小学教育的贡献
宋庆龄对小学教育的贡献

宋庆龄对小学教育的贡献
站在历史和未来的高度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这是宋庆龄教育思想最显著的特点.她把毕生的精力和满腔的挚爱倾注在培养革命接班人的事业中,她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苦痛和欢乐、今天和明天,牵挂着他们体质的强弱、心灵的美丑,素质的高低和理想信念的确立.宋庆龄以一个政治家的眼光,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逐步形成和实践了自己的儿童教育思想,其中“儿童主人翁论”表现得最为突出.她认为,“儿童们既是未来的主人,又是现在
  正在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当家作主的小主人”.
  一、“缔造未来”的教育目标
  早在1939年的援助战灾儿童运动的开幕会上,她就为数以百万计的战灾儿童大声疾呼,称他们为“代表着我们未来的一代”,援助和保护他们就是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因为“他们将要在他们的父母正在战斗,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起一个新的中国”.①为了保存中国未来的有生力量,宋庆龄全身心投入和领导的保卫中国同盟,开创了中国救济福利事业的先河,充分展示了她为了保证儿童拥有美好的“未来”,只有珍惜儿童的“现在”的高瞻远瞩.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5月8日,宋庆龄在写给莫斯科的《少年先锋报》的文章中,一再强调,中国的“解放斗争还在继续进行……在这新的斗争中,少年人是异常重要的,因为将来是把握在他们手里,他们正为了将来而天天在准备着自己”.尔后(指“十年动乱”前),在每年“六一”前后的《人民日报》上,都可以看到宋庆龄关于重视儿童教育的论述.尤其在1953年5月31日和1960年6月2日刊登的文章中,宋庆龄进一步地阐述了“儿童主人翁”的观点:“儿童是这个世界,今天的宝贝,明天的主人”“今天的儿童是未来的共产主义建设者.他们将继承我们,完成共产主义建设的伟业.这是极其伟大的史无前例的事业,不是一般的人,而是在各方面都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的人,才能够担负起来”.直至宋庆龄生命垂危,她发表在1981年的《人民日报》的文章中,仍然再一次语重心长地告诫全国人民,“中国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但是,道路仍然是漫长的.老一代的革命者肩负着沉重的纤绳,牵引着革命的航船,已经走过了最艰苦的一段;今后应该是年轻一代驾着现代化的征轮,继续冲破惊涛骇浪,奔向我们伟大的目标”“少年儿童是我们祖国、我们民族的未来,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而她一系列的文章、信件、题词,更清楚、全面地反映了这种要为全世界儿童.恪尽天职的始终不渝的追求着.
  二、“小先生制”的实践与推广
  正是基于对缔造未来的重视,宋庆龄一方面弹精竭虑,毕其一生地要把最宝贵的东西给予儿童,另一方面则强调“最宝贵的东西乃是我们传统的革命精神”②,而且“对孩子来说,思想教育比之物质教育更为重要的多.”③为此,宋庆龄运用“儿童主人翁”的教育观点,实践和探索了一系列让儿童作为教育活动主体的校外教育方法和途径,尤其是“小先生制”的推广,更为我们今天少年宫的工作作出了光辉的榜样.
  1946年至1947年,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设立的儿童工作组,先后在劳动人民居住比较集中的穷困地区,创办了三所儿童福利站.儿童福利站的设施虽然十分简陋,条件也十分艰苦,但都设有识字班、图书馆和保健室,全部免费为儿童服务,使无数穷苦孩子在旧上海凄风苦雨中,找到了自己温暖的家.福利站开展的“小先生制”,更象革命大熔炉中的催化剂,使无数有机会读书5又愿意帮助别人的中小学生在“即知即传人”的活动过程中,不仅8学会了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技能,而且锻炼出了向困难和艰险作5斗争的品格和勇气.
  这些小先生利用课余时间,到棚户区和里弄组织识字班.除了教人识字,还教唱革命歌曲,教扭秧歌.并且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集体——小先生团.小先生团的活动十分活跃,他们召开民主生活,举行讨论会,排练文艺节目,编辑墙报.并且把自己的墙报命名为《小伙伴》,互相间以“小伙伴”称呼.在小先生们的努力下,识字班象滚雪球一样越办越多.至1949年5月,三所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名,开办了几百个识字班,学习人数达五千多名.甚至连一些穷苦儿童的家长也进了成人识字班.他们从扫除文盲人手,热情宣传革命的道理,还为迎接上海解放,积极参与了各种力所能及的反饥饿、反压迫斗争.
  对于这些小先生的成长,宋庆龄感到十分欣慰,她认为“这是当今扫除中国文盲的一个经济而有效的办法”.在致外国友人的一些信件中,她更把小先生制的实施,评价为“我们正在提供一种方法可以训练出许多未来的领袖人物——那些人将关注并愿意为实现提高全国同胞的生活水平而努力.”④同时还进一步阐述了小先生制的意义和作用,“采用这种办法,可使儿童负担起社会责任,爱护和改进他们周围的环境”,⑤并且称之为一种“最实际的‘自助助人’的方法;给他们工具,让他们创造中国光明的未来.”6宋庆龄赞扬他们为“我们的‘铁木耳’和‘青年近卫军”’.7为了发扬小先生从小学习当家作主的精神,上海解放后的第一个暑期,中国福利基金会于7月17日至8月ZI日举办了新上海第一个少年儿童夏令营——小先生夏令营.一百八十多名来自儿童福利站的小先生、小服务员、小保健员参加了活动.宋庆龄特邀邓颖超、许广平和廖梦醒等人一起去夏令营视察,看望营员,欣赏节目,并且共进了午餐.在夏令营的结营式上,不少小先生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少年儿童队,加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夏令营结束后,更有许多人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服务团和西南服务团,用实际行动作为一支朝气蓬勃的生力军,奔向了祖国的四面八方.“小先生们”没有辜负宋庆龄的期望,为解放全中国,为建设和保卫新中国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同时,宋庆龄的“儿童主人翁”思想和理论也在革命的斗争和实践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和发展,更加趋向成熟.
  三、“少儿社团”的萌芽与兴起
  新中国成立后,宋庆龄敏锐地认识到“缔造未来”这项宏伟的综合性工程,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仍然远远不够,必须更深人、广泛地开拓少年儿童的校外教工作.她充满信心地憧憬,“我们要通过这个事业为儿童文化工作开辟一条道路,在各地发展起来,一直到中国有了上干儿童文化宫为止”.8
  为了进一步寻求实验、示范儿童校外教育的新途径,1952年,在中国福利会的年会上,宋庆龄宣布“利用原来的儿童福利站的人力物力和多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筹办少年宫”.宋庆龄亲自参与了宫址的选定.在1953年“六一”国际儿童节,宋庆龄把一幢巍峨壮丽的大理石大厦,作为最宝贵的礼物赠送给了上海市的少年儿童,成立了新中国第一个以“少年宫”命名的校外教育机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诞生一周年之际,宋庆龄又邀请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了“少年宫”的宫名.随即,各地的少年宫和少年之家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建宫之始,少年宫的教育者就遵循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宋庆龄“儿童主人翁”的教育思想,把“自愿性原则”和“自主性原则”作为开展校外教育最重要的工作原则之一,明确提出了“让少年儿童成为少年宫小主人”的口号.为了使号召落到实处,少年宫在对少年儿童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的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儿童组织,让少年儿童从小学会当家作主人.少年宫的小伙伴艺术团、俱乐部委员会、墙报委员会小伙伴服务队等少儿社团应运而生.
  小伙伴艺术团把各个艺术小组组织在一个整体内,产生了自己的团委会,经常讨论活动内容,拟定演出计划,布置会场,组织观众.各小组之间还开展了互助和竞赛.墙报委员会组织起一百多个学校通讯员参加的联络网.兴趣小组及服务队的孩子们还选举了自己的代表,组成少年宫小伙伴管理委员会,积极参与了少年宫的各项管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儿童按照宋庆龄在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成立五周年题词所提出的“儿童们在少年宫里,不能只是享受幸福的童年,更重要的是学习劳动的本领,学习为集体工作,为祖国做有益的事,准备为人民谋幸福.”的办官方针茁壮成长着.
  四、“少儿社团”的创新与发展
  50年来,中国福利会少年宫正因为遵循了宋庆龄“实验性、示范性,加强科学研究”的指示,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成为中国校外教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为了迎接21世纪的挑战,我们认识到,只有进一步凸现宋庆龄“儿童主人翁”的教育思想,发扬“小先生制”的优良传统,才能实现宋庆龄“把生命的旗帜交给儿童,由他们高高举起,在人类进步的长途上,继续前进”的殷切期望.所以近几年来把大力加强少年儿童的社团建设作为深化少年宫教育改革的主要途径,从而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系统性研究.
  通过努力探索,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少儿社团的活动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活动形式更加丰富了,除了建有综合性、单项性的社团,而且发展了大量爱好者俱乐部活动,如“集邮爱好者俱乐部”、“武术爱好者俱乐部”、“小伙伴故事团”.
  “小伙伴业余电台”、“小伙伴礼仪团”、“交通安全小卫队总部”、“星期日摄影爱好者俱乐部”等等,还出现了以电话通讯为主的“空中少年宫”雏型;活动内容也更加广泛了,除了经常性的培训活动、表演活动、交流竞赛活动,还进行了频繁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儿童计算机中心的小伙伴结合计算机知识的学习,直接参与了学校及许多单位的计算机程序编制,使一批又一批计算机人才幼苗脱颖而出.小伙伴礼仪团经常打着团旗,身着统一服装,出现在南京路步行街和各种外事接待场所,他们清晰流利的英语,开朗大方的笑容,彬彬有礼的举止,往往成为众多人群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少儿社团还主动有效地与社会各界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对各种历史人文、物景场地、人才优势等教育资源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同时还与一些企业集团形成了长期的合作关系.而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不仅将对少年儿童社团的援建看作发展现代企业“源于社会,还之社会”的手段之一,还把它看作是培养企业、集团后备人才的重大策略.不但拨专款解决社团活动的部分乃至全部经费,而且用现代化的企业文化启迪少年儿童,包括让少年儿童接触他们的上乘管理,享受他们的名牌效应等,为少儿社团打开了一扇接触社会的窗口.
  少儿社团在开展活动中,重视少年儿童的主体性,强调社团成员的平等性,社团活动的开放性,使少年儿童切身感受到了“小主人”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者“习相近,趣相随”所产生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更使社团成员在“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学会合作”方面得到了潜移默化的体验.同时,当社团成为少年儿童个体间相互交流的中介体时,它不仅使少年儿童的视野更加开阔,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社会信息的过滤器,使少年儿童在思想观念、行为规范、价值取向上与社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少年儿童的正面引导.
  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加强少儿社团建设的科研性探索,揭示了当代少年宫教育的基本特点和少年宫教育的基本规律,为加速少年宫教育模式的改革迈出了成功的一大步,并且在社会效益、人才效益、经济效益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中国福利会少年宫不仅现有各类少儿社团18个,参加人数达八干八人,同时,它还促进了上海市各区、县少年宫少儿社团的普遍建立和完善.如徐汇区少年宫的“好小团”少儿京剧团、黄浦区少年宫的“中学生周末茶座”、宝山区少年宫的“少儿民族打击乐团”,都已经成为各少年宫的拳头产品.虹口区少年宫建立的“青少年科技协会”,不仅形成了三级网络,有18所特色学校成为他们的子协会,纷纷建立了“科学童话室”、“金钥匙俱乐部”等社团.全区18万中小学生中,参加活动的人次达到48万.少儿社团的广泛建立,使少年宫占到了参与者更多,覆盖面更广,经费来源更充裕,和社会各个层面及成人社团衔接更紧密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在中国福利会牵头,连续主办的1994上997、2000年三届“上海国际少儿文化艺术节”中,几十个外国少儿社团的数千名少年儿童与上海及各地的小伙伴共同参加了文化、艺术、科技交流活动,使作为国际性大都市的上海增添了绚丽的光彩.
  实践证明,面对当今纷繁复杂,急剧变化的社会,以兴趣为纽带,以自主性活动为基础,大力开展的少儿社团活动,是充分发挥校外教育机构特殊功能的集中体现,是确立少年宫成为校外教育活动中心、培训中心、研究中心的重要环节,是全面提高少年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我们将永远牢记宋庆龄“从小就学会管理自己的生活,将来长大了就能管理国家,真正成为管理国家的主人.”9的谆谆教导,并且努力使这一份宝贵的遗产,在我们缔造未来的伟大的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