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楼夕望客和百丈山记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5:50:04

江楼夕望客和百丈山记阅读答案
江楼夕望客和百丈山记阅读答案

江楼夕望客和百丈山记阅读答案
百丈山记
8.(2分) 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11.(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12.(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江楼夕望客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赏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鉴赏题】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全部展开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收起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

全部展开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收起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

全部展开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收起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全部展开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收起

百丈山记1.D.2.D.3.(1)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2)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4.清澈,湍急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全部展开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8.(2分) 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11.(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12.(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江楼夕望客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赏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鉴赏题】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回答者: 折翼天使掰掰 | 四级 | 2011-4-14 21:18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回答者: 吾佷囧 | 二级 | 2011-4-17 14:30
百丈山记:
2。(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3.(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4.(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
百丈山记1.D.2.D.3.(1)涧里长满苍翠的藤蔓和参天的古木,这里即使在盛夏中午最炎热的时候,也感觉不到逼人的暑气(2)西阁位居小涧的上游,正对着湍急的水流和峻峭的山石相撞搏击之处,最值得观赏。4.清澈,湍急

收起

8.(2分) 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全部展开

8.(2分) 就:靠近,登临;殚:完全,尽;若:好象;或:有的 ;
9.(2分)认为“望”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作者观景的视角来看(1分);认为“夕”统领全篇的(1分),是从景观的主体内容来看(1分)。(两种说法各有道理,不分高下,言之成理即可。)
10.(2分)立足点:石台(1分)。方位:(石台)东南;(石台)西南;(石台)下;(石台)东。(答对二或三个给0.5分,四个全给1分)
11.(2分)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画对一处得1分)
12.(2分)石台东面,小路断绝,那些畏惧险途的人不敢走(过),到这里值得观赏的景物也就穷尽了。(“者”“度”“是”“穷”四个关键词的翻译错一个扣0.5分)
江楼夕望客
【注释】:风吹古木晴天雨①?月照平沙夏夜霜②
①晴天雨:风吹古木,飒飒作响,像雨声一般,但天空却是晴朗的,所以叫“晴天雨”。 ②夏夜霜:月照平沙,洁白似霜,但却是夏夜,所以叫“夏夜霜”。
【赏析】唐穆宗长庆三年(823),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这是一首格律工稳的七律,以描写景色和赏景的感受为中心。描写景色的层次极为分明,犹如讲究透视法的水粉画一般。首二句突出了登高夕望的气势,重点写山水,山连水,水接天,延绵雄阔。颔联从俯瞰的角度,写夜色中的光和亮;万家灯火与一道星河交相辉映,装点了钱塘的景色。星河一句,诗人画出了水中倒影,更增添了几分澄澈清新的感觉。颈联两句开始夹杂感官的错觉,用比喻和夸张手法写风月:风吹树叶之声颇似沙沙秋雨,月照平沙疑是洁白如霜。同时,诗人又在字面上提醒读者,此时正值暑“夏”“晴”夜,强调秋凉的感觉不过是一种消暑的手段,于是,很自然地引出末二句主宾夜饮的对话,扣住了“招客”的题意。

诗的前四句描述登楼远眺时见到的景色。“海天东望夕茫茫”点有时间是傍晚。“茫茫”的意思有二,一是说明日暮时分模糊不清,二是形象旷远的样子。
联系下文来看,两个意思兼而有之。次句“山势川形阔复长”即是对“茫茫”二字的具体化描绘。杭州浙江,即钱塘江的入海处,有龛、赭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每至涨潮时节,江水由山门涌出,水势凶猛,犹如万马奔腾,是古今中外闻名的胜景。这两句是诗人登楼远眺看到的远景,意境阔大高远。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是近景描写。自中唐以后,东南一带城市经济繁荣,杭州城外,人烟稠密,傍晚时分呈现万家灯火的繁华,加之钱塘江内过往船只众多,灯火闪烁,场面蔚为奇观。这些都是诗人在江楼上俯瞰到的,是紧扣题目中的“望”字所言。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则”使人产生凉爽之感。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意境何等清新,而诗人用“晴天雨”、“夏夜霜”加以修饰,更可谓别致、新颖。“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一句高妙之处在于:晴本无雨,夏本无霜,风吹古木如闻雨声,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联想与想象生出清凉,足以消暑.
风吹古木之声音可比雨声,古木落叶状如雨点。虽然实际并无风雨,而身临其境,已然有暑气顿消之感。同样,铺洒在大地上的月光,皎洁晶莹,宛如霜雪,更增添了夏夜的凉爽。因此诗人在诗歌的末句“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自问自答,请他的朋友来江楼消暑。
全诗一“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树,月照平沙,清新宜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视线由远及近,而一切景物又都笼罩于“夕”字之中。
诗的颔联和颈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又对仗工整、自然,为全诗增添了不少光彩。
【鉴赏题】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晴天本无雨,夏夜本无霜。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2.(1)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字之中。正因为身处“夕”中之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回应题中的“招客”。(2)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乐望”所感,向朋友发出邀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