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请大侠出手相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12:39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请大侠出手相助~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请大侠出手相助~

《论语》中说:"君子和而不同".有学者认为,"和而不同"的思维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请以"和而不同"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请大侠出手相助~
有两篇,一篇是和而不同的出处及含义,还有一篇是例子,文字比较多,自己删剪一下
1
一,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在孔子的心目中是君子修养的境界,也是君子做官为人的准则.

所谓“和”,《说文解字》认为其本意是“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由这个本意,又引伸出“和”的各种名词性与动词性含义,皇侃《疏》解为“和,谓心不平也”.

所谓“同”,《说文》认为其本意是“合会也,从 口”,段玉裁解释为“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即口里说的都是“重复”的话,或“重复”的意思.不同,当然就是不一样了.

何晏《集解》就认为,孔子这句话是说,“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基本上从为人操守着眼.陈立夫《四书道贯》解释为,“君子和人相处,心地是和平的,而意见不一定相同.小人和人相处,常常随声赞同,可是利之所在,心地是不和的”,仍然看的是为人与操守.

总之,无论就孔子自己的言论看,还是就孔门后学的解释看,“和而不同”讲的都是君子的修养境界,为人准则,而不是一种看待世界的基本观点,一种对待人生的基本方法,则是不争的事实.

二,忠臣的行为规范,处世信条

由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古代的君子往往演变为后来的官僚.“和而不同”的君子修养,也便成为忠臣的行为准则.“外圆内方”,可以说是忠臣义士“和而不同”的生动写照.朝廷之上,江湖之中,要和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不能不有所妥协退让,讲点实际,讲点团结,“外圆”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不能不为之的.然而,做人有根本,谋国有立场,在复杂的现实生活里,在险恶的官场斗争中,又不能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内方”自然成了为人的底线,报国的基础.

中国历史上一切有所作为的忠臣义士无不是“外圆内方”的楷模,或者说,他们的成功无不得力于“和而不同”即“外圆内方”的修养功夫.立汉的张良萧何是这样,兴唐的房玄龄杜如晦是这样,一生辅佐毛泽东的周恩来何尝不是这样.事实就是如此,“和而不同”在随着孔门儒教被改造为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意识形态的同时,也被改造为维护中央集权专制主义国家的政治修养和人格力量.

在著名的大忠臣中,屈原是个异数——为人不同也不和,外方内也方:“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死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真是“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生之中,“抒愤懑”矣.

两千多年来,让中国人心折的是,屈原言信行果,自沉汨罗,成为“湘累”,也成为“中国累”.把粽子投入江中以救屈原遗体的传说,竟然形成一个民族节日,足见男子由盘发到剃发,女子由天足到缠足的中国人对这位外方内也方,不同也不和的先贤由衷的愧怍与敬仰.

中国这个号称诗的国度的国家,总由诗人高举着中国人精神的旗帜.屈原一千年后的李白就是又一个代表.这位盛唐时代的伟大诗人,心仪屈原,傲视王权,“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傲骨嶙峋,宁折不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以至于让人看来他居然“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让皇帝为他调醒酒汤,让太监头子为他脱靴,让贵妃娘娘为他磨墨的传说,着实让在皇权下苟延残喘的老百姓大大出了一口恶气,比现在的戏说搞笑过瘾多了.在百姓的笑声中,酒肆中的谪仙人遂成为两千多年间中国绝无仅有的启明星.

中国的历史就是这样,不和不同,外方内方的鲠直之士,在君主开明的盛世尚可以全身,尚可以报国,如汉武帝时的汲黯,唐太宗时的魏征;在君昏臣佞的末代衰世,则既难全身,更难报国,如李固范滂,如袁崇焕,如谭嗣同.

至于“和而又同”,内圆外圆的佞幸小人,也不绝于史.唐代的陈希烈唯“口蜜腹剑”的奸相李林甫的马首是瞻,被人讥为“伴食宰相”.宋朝的“三旨相公”更厉害,要言不烦,除了“领旨”,“宣旨”,“交旨”外几乎别无一言.虽然他们跟残民害国的巨奸大憝还有所不同,但尸位素餐,误国误民.

只要专制主义当道,“和而不同”,外圆内方的忠良,“和而又同”,外圆内圆的佞幸就都会存在.而只要“和而不同”,外圆内方的性格和修养还是国家的顶梁柱,中国的历史也就只能在忠奸的斗争中循环,难以跳出专制主义的窠臼.

三,现代理念与“和而不同”

如今人类乘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东风,要走向太空,开发宇宙,在小小地球村中实现一体化,是基础,也是前提.然而谈何容易.因为人不是上帝,既非全知,亦非全能,面对多元世界,人们往往被过时的价值观困扰,被表象的价值所迷惑,无法化解多元价值中的对立,无法协调善与善的抵触.于是正本清源,宽容作为一种新的世界观,而不是方法论就,走向历史的前台.“宽容是什么?宽容是人性的附属物.我们满是弱点和错误,让我们为我们的愚蠢而互相原谅吧”!(伏尔泰语)尽管现在的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方枪炮声仍不绝于耳,尽管现在的世界并不公正,很多地方贫富差别仍触目惊心,但毁灭人类的战争总被一一化解,战争责任总被一一追究,穷国的债务被富国大量免除,弱势群体引起社会和政府愈来愈多的关注,“自己活,也让别人活”,愈来愈成为共识,人们愈来愈多的用谈判,用贸易,用援助,用文化,消除分歧,双赢共存.宽容的世界观,将保护人类走向一体化.

中国传统的“和而不同”观念跟宽容的世界观并不相同.如前所述,中国的“和而不同”是方法论,不是世界观.中国的世界观是阴阳(矛盾),在阴阳(矛盾)对立统一转化的世界观里,统一就是“和”,是存在的形式,对立就是“不同”,是存在的本质.自负的中国人认为这些认识已经穷尽了世界的秘密,“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由这种认识的自信造就了这个千古不变的信条:非此即彼,非主即奴就是生活的本质,实现这个本质的主要手段就是暴力,也就是说暴力是对立的社会“不同”能够出现统一之“和”的前提条件.因而对国家来说,其实不是“和而不同”,而是“暴力下的不同”.由于对立的多元,对立的价值,虽能因为暴力定于一尊,“和”于一时,由于对立并未改变,当暴力失灵,“不同”又会爆发,依旧“不同”.所以,“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字面上看起来很有道理的“和而不同”,未能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前进,却导致中国历史没完没了的循环轮廻.今天的中国人重拾祖宗的牙慧,应该注意到这一点.

四,“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伟大国家,文化典籍浩如烟海,有很多圣贤的教诲,名人的掌故.“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国的优势.然而,由于中国文化没有成为把中国历史推向前进的发动机,倒成了限制中国发展和进步的紧箍咒,所以,对中国文化必须结合现代思想和现代生活进行批判反思,才会有真实的意义.而“抽象继承”的方法却反其道而行之,让人望文生义,任意发挥,看似随手拈来,皆成妙谛,其实是“谬种流传,贻误青年”.
“百家争鸣”,本指春秋战国之际,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各昌其学,为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空前绝后的伟大盛事,中国人的思想,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传统,严格点讲,实发轫于此.毛泽东引来,百家归为两家,无产阶级一家,资产阶级一家,争鸣化为引蛇出洞,“兴无灭资”,真理被用作手段,效果自不同凡响,一举把几十万知识分子打成“右派”——不足为训.

“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朱熹的本意是,“若以人治人,则所以为人之道,各在当人之身,初无彼此之别.故君子之治人也,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其人能改,即止不治.盖责之以其所能知能行,非欲其远人以为道也.张子所谓以众人望人则易从是也”.而毛泽东拿来,却是“即以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道,还治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之身”.朱熹主张“以人治人”,“以众人望人”,毛泽东则是“以道治人”,“以己治人”,你独裁,我比你更独裁;你专制,我比你更专制,与朱夫子的见解背道而驰,打朱子的旗号,有欺世盗名之嫌.彼得大帝虽可以用野蛮治服俄罗斯的野蛮,但并没有彻底解决俄罗斯发展的道路问题和方向问题,俄罗斯至今仍在摸索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华盛顿用文明治服美国的野蛮,为美国发展开辟了道路,标明了方向,在文明的道路上,美国如今已成为世界最发达,最先进的国家.毛泽东为中国留下了什么?报载,今天还有人这样纪念他:到韶山,“但见铜像前黑压压跪着一大群人,或秉烛磕头,或持香作揖”.这里,可是多少年前被亿万人民颂扬为“红太阳升起的地方”,今天成了香火旺盛的大雄宝殿,三清宫殿.人既如此,国何以堪.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家免”,“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推陈出新”,也都是不错的口号,由于没有深入研究古典的本义,由于没有深入研究现代思想的真谛,结果无不名存实亡,似是而非.就这样,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大纛之下,多的是无法无天的随心所欲,少的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责任,既无助于优良传统向后流传,更无助于落后贫穷的中国向前发展.
2
曾国藩才气十足,年纪轻轻就是礼部侍郎.后来,他奉皇上之命办团练,相信凭自己的正直和能干,一定会大有作为.仗是打赢了几次,但十分奇怪,越发展,他感到压抑越大,碰壁之事越多.
曾国藩想了不少办法想改变这种现状,但是越改越吃力,最后只能赋闲在家,甚至因为忧愤过度而病倒.后来,听了“丑道人”的一番话,“用心”再读老子的《道德经》,豁然开朗.原来,他一直责怪世道不公,好人没好报,老想不通:为何自己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却不能容忍于湖赣官场?为什么对皇上忠心耿耿,却招来元老重臣的忌恨,甚至皇上对他也不放心?这时才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身上:锋芒太露,自认为是正直的化身,在不知不觉中,给自己造就了许多荆棘!
曾国藩恍然大悟:最大的问题,在于自己内在出了问题!是对世界、对自己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并由此得出了“大柔非柔,至刚无刚”的道理.于是,他一改原来锋芒毕露的个性,果然化阻力为推力,事事顺利得多.真正为个人事业和湘军的腾达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不谈正邪对立,其实世事本来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对立,当你自以为对时,别人也一样认为自己也是对的,这样都自任高洁,如何能不碰撞?所以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