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逆城市化现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2 04:46:50

什么是逆城市化现象?
什么是逆城市化现象?

什么是逆城市化现象?
逆城市化
定义1:城市化后期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向大都市的小城镇、非大都市区或远方较小的都市区迁移的一种分散化过程.
定义2:一些大都市区人口迁向离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我国的逆城市化首先表现为现代化基础设施开始向农村延伸,其次表现为城市市民福利制度开始覆盖农村.
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的现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地集中化、大型化.但同时在少数经济高度发达、城市化趋于饱和的国家,投资方向从大城市转向小城镇与乡村地区,出现了城市中人口减少、经济衰落的现象,这种衰退在城市的“内城区”(inner city)显得特别明显,而乡村地区人口却比以前增加.
  逆城市化即由于交通拥挤、犯罪增长、污染严重等城市问题的压力日渐增大,城市人口开始向郊区乃至农村流动,在那里形成一个绿色的 逆城市化
生态环境.市区出现“空心化”,人口呈现负增长,以人口集中为主要特征的城市化由此发生逆转.进入二十一世纪,在城市化的同时,我国的一些中心城市,“逆城市化”的趋势也开始愈加明显,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开始向往着去郊区生活、居住.据北京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人中,有54.5%的人近期有意到郊区投资,70%的人有意到郊区购买第二居所.在上海,越来越多的年轻白领人士,希望能过上周一到周五在市中心写字楼里上班,周六、周日在农村田园风光里休闲的“五加二”式的生活.在东南沿海为数不少的城里人相中了那些无人居住的无名海岛,盘算着怎样在那里投资,重新开创一番自己的事业.
  “逆城市化”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城市化”是一定区域的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社会功能以及居住和消费功能向城市聚集.在这些聚集过程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大城市化”的必然结果是愈来愈强大的聚集效应,同时也带来了聚集空间趋近极限和难以持续的种种“城市病”.当城市的发展到了一定极限,就得调整和优化城市的功能结构和空间结构,由此,中心城市的各种功能,比如政治中心、经济中心、文化中心以及居住和休闲娱乐等功能纷纷向有条件的中小城镇及乡村分解.这些功能分解就是“逆城市化”.
起源
  100多年前,英国城市规划的边缘人士霍华德曾竭尽全力想创建一个人类理想的“田园城市”.即在不影响英国社会既得利益集团利益的情况下,开创一个集农村和城市各自优点长处的人居环境.这可以算是逆城市化的思想起源.逆城市化在西方发达国家很普遍.二战后尤其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美国加快了城市郊区化的进程.大都市内部的郊区人口增长速度远远快于中心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这是美国近期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
发展阶段
  逆城市化本身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一般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  萌芽阶段———首先搬入郊区的都是富有阶层;   形成阶段———大量中产阶级开始搬入新的郊外开发区居住,但仍要每天到市中心工作,购物和娱乐;   发展阶段———居住郊区化和工业郊区化;   成熟阶段———郊区的自立程度越来越高,由单一的居住功能变成具有各种城市功能的就业中心.郊区人口是都市区人口的一部分,郊区化的出现导致了多中心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巨型城市带的兴起.
形成
  真正意义的“逆城市化”是在1970年以后在发达国家发生的.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快速发展之后进入城市化进程的第三个阶段,其主要特征是大城市人口停止增长甚至减少,人口和其他资源的流向开始转向中小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周围的郊区小城镇.这种现象在70年代首先在美国出现并被命名为逆城市化,然后在欧洲的发达国家出现.需要强调指出的是,逆城市化不意味着国家城市化水平的下降,它只导致城市发展新的区域再分配,它是人们对居住环境偏好变化、交通通讯高度发达、生产地理格局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事实上,逆城市化正在推动城市化更广泛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