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下21-23课根据笔记每课提6个问题并回答人教版的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23:马说字少一点O(∩_∩)O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20:40:08

语文八下21-23课根据笔记每课提6个问题并回答人教版的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23:马说字少一点O(∩_∩)O哈!
语文八下21-23课根据笔记每课提6个问题并回答
人教版的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23:马说
字少一点O(∩_∩)O哈!

语文八下21-23课根据笔记每课提6个问题并回答人教版的 21:与朱元思书 22:五柳先生传 23:马说字少一点O(∩_∩)O哈!
与朱元思书

1、文章在结构上运用了总分的写法,那么总结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

2、文中哪些句子使安静的奇峰幽谷融成了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

3、找出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和从视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组,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
4、“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事务者,窥谷忘反”作者这样写的真实用意是什么?

5、文段重点突出,突出一个“奇”字,结合文中的内容,略作分析.
6、文章结尾渗透明与暗的辩证法,生活其实也如此,你能谈谈此文蕴含的哲理吗?
7、作者说:“自富阳到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异”在哪里?
答案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听: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视:棋柯上蔽,在尽量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表达效果: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喜爱之意,相映成趣.
4、作者的真实用意是在抒发自己因仁途坎坷而产生的抑郁不平和希望归隐的情怀.
5、要点,从五个方面表现:(1)是“竞上”“争高”的山势;(2)是清澈的泉水;(3)是鸟兽动听不绝的叫声;(4)是游人的迷醉;(5)是繁茂的树林.
6、富贵人自有他们的享受,但未必无烦恼;遁迹山林的人生活固然不便,但亦可自得其乐.
7、围绕“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和“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回答即可
五柳先生传
1.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五柳先生的性格、生活和志趣?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点出了五柳先生的隐者心境.这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地方.他有三大志趣.一是读书,二是饮酒,三是著文章.
通过这种种叙述,把一个虽然贫困,却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出来了.
2.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呢?
这与他“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既不求名,也不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的不求甚解是他率真自然性格的反映.
3.“赞”语中哪句话和传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谈谈你对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的看法?
与“不慕荣利”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对“不慕荣利”的看法,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求统一答案.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么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因为五柳先生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理解上下功夫;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文中写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其志”.请结合你课内外读过的陶渊明的诗文的内容,说说“五柳先生”的“志”是什么?
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回归自然.
6、从第一段中“曾不吝情去留”的句子,可以看出“五柳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性情率真、洒脱
马说
1.本文作者借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巧妙地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作者愤慨的情感.说说伯乐,千里马和“食马者”、“策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指明了千里马和伯乐的什么关系?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
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几句话的理解?
6.“安求其能千里也?”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7.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 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答案
1.伯乐:识别人才,利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有才能的人.食马者和策马者:埋没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2.提出中心论点,开篇点出论证的前提,有提挈全文的作用.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3.统治者昏庸浅薄,世上缺少识别人才的伯乐.
4.愤世嫉俗,对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重用人才的不满,对被压制折人才的同情,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5.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能被人发现,也就等于没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
6.反问.表达作者愤怒谴责“食马者”的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都是我在网上找的,学的久了也不记得了,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