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1027年,是谁当宰相?最好是能把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宰相全都分析出来.越具体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19:20:43

北宋1027年,是谁当宰相?最好是能把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宰相全都分析出来.越具体越好.
北宋1027年,是谁当宰相?
最好是能把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宰相全都分析出来.
越具体越好.

北宋1027年,是谁当宰相?最好是能把宋仁宗在位时期的宰相全都分析出来.越具体越好.
应该是张知白
见《宋史·仁宗本纪》
(天圣三年 1025年)
十二月癸丑...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六年1028年)
二月...壬午,张知白薨.
三月...壬子,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可见当时的宰相(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1025年-1028年宰相位的张知白,此人为宋一代名相,以清俭知名,颇有政树.
1028年张知白卒于相位,转月仁宗即任命张士逊接替了他的工作.
+++++++++++++++++++++++++++++++++++++++++++
另:宋仁宗一朝宰相(同门下平章事)表整理如下,副相(参政知事、枢密使、枢密副使)未作整理
按:范仲淹、韩琦只做到枢密使即副相一级 故未入表
乾兴元年
秋七月辛未…王曾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元年
九月丙寅…以王钦若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天圣三年
十二月癸丑...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六年
三月...壬子,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天圣七年
二月…丙寅,张士逊罢,以吕夷简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元年
春二月…庚戌,以张士逊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二年
夏四月…己未…李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冬十月…戊午…以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景佑元年
秋七月…己亥,枢密使王曙加同平章事.
景佑二年
二月...戊辰…以王曾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景佑四年
夏四月…甲子…以王随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陈尧佐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宝成元年
三月戊戌朔…以张士逊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章得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康定元年
五月…壬戌…吕夷简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庆历二年
秋七月…戊午...晏殊加平章事.
庆历四年
九月…甲申,以杜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庆历五年
春正月…丙戌…以贾昌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
夏四月…戊申…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
庆历七年
三月…乙未…夏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庆历八年
闰月…戊申,文彦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皇佑元年
八月壬戌…宋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皇佑三年
冬十月庚子,文彦博罢,以庞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
皇佑五年
闰月…壬申,庞籍罢,以陈执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梁适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至和元年
八月…丙午,以刘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至和二年
六月戊戌,陈执中罢.以文彦博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富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嘉佑六年
闰月…庚子…曾公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吕夷简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
张知白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王曾,字孝先。乾兴元年,仁宗立,拜相,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圣七年(1029),罢相出知兖州。
钱惟演天圣三年(1026)十二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

全部展开

吕夷简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
张知白天圣三年(1025),以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拜相。
王曾,字孝先。乾兴元年,仁宗立,拜相,为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天圣七年(1029),罢相出知兖州。
钱惟演天圣三年(1026)十二月,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

收起

范仲淹
文彦博
王曾
吕夷简
韩琦

以前是寇准

文彦博
王曾
吕夷简
范仲淹
......

范仲淹
文彦博
王曾
吕夷简
韩琦
我知道的就这5位了!~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

全部展开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皇佑四年(1052 年)。 范仲淹,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他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经他荐拔的一大批学者,为宋代学术鼎盛奠定了基础;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朱熹称他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千载迄今,各地有关范仲淹的遗迹始终受到人们的保护和纪念。
文彦博(1006~1097),北宋大臣。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天圣五年(1027)进士及第。历任知县、通判,后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时黄德和诬陷刘平等兵败投降西夏,文彦博主持审理,使这一冤案得到平反(见富弼)。后为河东转运使、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益州(今四川成都),以灯笼锦交结张贵妃,召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庆历八年(1048),以镇压贝州王则兵变,由参知政事任宰相。曾举荐王安石、韩维等人;省冗兵,归农者六万,减去廪给一半者两万。皇□三年(1051)罢相,出知许州等地。至和二年(1055),与富弼同时受命,再次拜相。嘉□三年(1058),出判河南府。四年,封潞国公。治平二年(1065),为枢密使。他始终坚持反对王安石变法,曾对宋神宗赵顼说:“祖宗法制具在,不须更张,以失人心”;“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熙宁五年(1072),极力反对市易司差官监卖果实,以为“损国体,敛民怨”,说华州山崩是天意不赞成变法的表示。六年,以守司徒兼侍中出判河阳(孟州,今河南孟县南)。元□初,司马光当政,文彦博以元老重臣为平章军国重事,参与废除新法。五年(1090)致仕。宋哲宗行“绍述”之政,文彦博贬官,卒。有《文潞公集》传世。
青州有个状元村,即郑玄首葬之处,叫郑母,明代村里的赵秉忠中了状元,因其后裔保存了他的“状元卷”,人皆知之。早赵秉忠500年的宋代,这个村就出了名连中三元的状元王曾,然知者却甚少。 历史上所谓“连中三元”,即乡试中第一名“解元”,会试中第一名“会元”,殿试中第一名“状元”。连中三元者甚少,王曾是宋代继孙何之后的第二个连中三元的状元。 连中三元 王曾(978-1038),字孝先,青州郑母镇人。8岁时丧父母,寄养于叔父宗元家,少年时文才已名满乡里。 宋真宗咸平四年春,24岁的王曾在故乡青州参加了“发解试”,高中榜首,夺得了“解元”。当年秋,他又赴京城开封参加礼部的省试,他以《有教无类赋》名冠群士,一举夺魁,成为“会元”。翌年三月,赴殿试,考题为《有物混成赋》,王曾文不加点,一气呵成,气势恢宏,志趣不凡,赢得了阅卷官的青睐,杨亿阅后抚掌叹曰:“真乃王佐之器也!”宋真宗钦点王曾为状元。 王曾中了状元后,翰林学士刘子仪跟他开玩笑说:“状元试三场,一生吃穿不尽。”他正声作答:“平生之志,不在温饱。”足见其参加科举考试的目的是在有为于天下,不在一人一家之私利。他高中状元,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把金榜题名看得很轻,谦逊自持,《宋历科状元录》卷二载。他中状元后,给叔父写了一信,对叔父说:“曾今日殿前唱名,遂忝第一,皆先世积德、大人教训所致。然此亦是世间有底事,大人不须过喜。” 据《宋稗类钞》记载,王曾中状元后,荣归故里省亲,青州知州李继昌闻讯,命父老乡亲载歌载舞地去郊外迎接。王曾得知后,便换了衣服,改了姓名,骑着一头小毛驴从另一个城门进了城。 政绩卓著 王曾中状元后,被任命为监丞、济州(今山东巨野)通判,开始了为官生涯。他在其位谋其政,有所作为,宋廷对其政绩和能力甚为满意,因此,他步步高升,直至做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 王曾在济州三年任满,回京职考,宰相寇准因其文名召见了他,并且破例让他在宰相办公的政事堂考试。考试成绩颇佳,寇准奏请宋真宗擢升王曾,遂任命他为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参与删定《景德农田敕》。景德四年(1007),王曾升任右正言、知制诰,两年后又兼史馆修撰,赐三品服。澶渊之盟后,宋真宗为了掩盖城下之盟的耻辱,粉饰太平,大搞迎天书、行封禅等迷信活动,一时各种祥瑞之事纷至沓来。大中祥符元年(1008)十月,王曾陪宋真宗东封泰山,当真宗跟他谈起这些事时,王曾指出,这虽是国家承平安定带来的,但希望陛下能够推辞而不居,将来若有灾难变异,也可免遭物议。 因在刑法、税法上颇有成绩,大中祥符九年九月,39岁的王曾便以左谏议大夫参知政事,当上了副相。真宗驾崩后半年的时间内,王曾成为稳定大局、朝廷倚重的人物,遂升任正相成了宋代继吕蒙正、李迪之后的第三位状元宰相。 王曾为相后,处事稳重,奏言国家利害之事,都详审明晰而又合情合理。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盛衰皇帝是关键,宋仁宗年幼,应多方学习,积累治国经验,于是选名儒为帝师,劝讲于崇政殿。他在推行国家制度、政策时,以国家利益和百姓利益为重。他还详定了新茶法、博易新法等,为国家的税收做出了贡献。王曾还能及时纠正皇帝一些错误做法,《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05载,1027年12月,供奉官从质为其兄割股肉疗病,帝称其孝,欲升其官,王曾劝道:“此闾巷细民之所为,若奖及宗室,则恐浸以成俗而不可禁。”宋仁宗听了他的劝告,只赐赏,这样民间割股疗病的陋俗才未蔓延开来。 王曾为政,十分重视爱护人才、选拔重用人才。另外王曾充分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以为学校不仅是培育人才的场所,也是教化社会风俗的阵地,因此,他每到一处做地方长官,便在那里兴办州学。他知青州时,一到任便办起州学,还请宋仁宗亲赐校名为“青州州学”。他划拨了30顷土地给学校,为学校盖了120间房子,每年拨给学校经费31万钱,请了许多著名学者做教授。1031年3月,王曾又向皇帝求赐《九经》,宋仁宗御赐的《九经》很快送到了青州州学,师生欢欣鼓舞,感谢皇恩浩荡。自王曾所请之后,在北宋形成了制度,凡州郡立学者,皇帝皆赐《九经》。1033年,王曾任河南府通判时,在河南建起了府学,深受当地民众称赞。1037年,60岁的王曾到了郓州,建起了郓州州学,就是在病中,也不忘学校的建设。当时著名学者石介,在《题郓州学壁》一文中写道:“沂公(王曾)之贤,人不可及。初罢相,知青州,为青州立学。移魏(指河南府),为魏立学。再罢相知郓州,为郓立学。而罢相为三郡建三学。沂公之贤,人不可及!”王曾到郓州的第二年病逝于郓州,享年61岁。王曾死后,赠侍中,谥“文正”,宋仁宗御笔篆书“旌贤之碑”,开创了宋代赐大臣碑篆之先河,又把王曾的老家改称为“旌贤乡”。宋仁宗死后,继立的宋英宗选配享宗庙之臣时,群臣中首推王曾。 诗文斐然 王曾不仅政绩卓著,而且著述颇丰,诗文斐然。王曾的诗,北大出版社出版的《全宋诗》只搜集到7首、13句,虽然留传不多,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其诗出口不凡、恢宏稳健的风格特点。《历代吟谱》载有王曾少年时作的《早梅》诗两句:“雪中未问和羹事,且向百花头上开。”“和羹”常用作宰相的别称,作者以梅花自喻,表达了要压倒群芳的雄心壮志。吕文穆读此诗后云:“此生次第安排作状元宰相矣。”后果然如此。《渑水燕谈录》中载有王曾送李迪知兖州的四句诗:“锦标得隽曾相继,金鼎调元亦荐更。并土儿童君再见,令稽章绂我偏荣。”第一句咏的是两人先后中状元,王曾是咸平状元,李迪是景德状元。第二句是说两人先后在朝为官。第三句言李迪再知兖州。第四句说自己知青州,比李迪知青州更感荣耀,盖青州乃王曾故乡也。王曾身为大臣,自然也有奉命应制之作,对朝廷歌功颂德,如“欲谢君恩却无语,心前笑指赤灵符”之类。 王曾所著之书都已失传,仅《笔录》一卷传世,清代纪昀将其收入四库全书时名为《王文正笔录》。该书凡33条,所记皆为宋太祖、宋太宗、宋真宗及宋仁宗时的朝廷旧闻,所言确凿有据,历来为史家所重视。 最能显示王曾文采的是其所撰之赋。殿试时他作的《有教无类赋》全文已佚,只流传两句云:“神龙异禀,犹嗜欲之可求;纤草何知,尚薰莸而相假。”由于此句当时流传甚广,《归田录》载,有轻薄子拟作云:“相国寺前,熊翻筋斗;望春门外,驴舞柘枝。”由此可见其影响之大。王曾状元卷《有物混成赋》全文保留下来了,这是他的成名之作,纵横捭阖,气势磅礴,如写混成之气道:“得我之小者,散而为草木;得我之大者,聚而为山川。”“倾毁何由,固秉执之在我;刚柔有体,将用舍以随时。”难怪当时名臣杨亿能将王曾的会元卷、状元状背诵如流,引得寇准非要召见王曾不可
吕夷简(978—1040年),字坦夫,祖籍莱州(今属山东);宋代著名政治家。真宗年间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仁宗立,任宰相。他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吕夷简出身仕宦之家,其祖父龟祥曾任安徽寿州知州,故移家寿州。他是真宗初年进士,历任通州通判、滨州知州、祠部员外郎、刑部员外郎兼侍御史。吕夷简才识卓优、清慎勤政,当时便有“廉能”之誉。知滨州时,他上疏请免掉农具税,真宗为之颁行天下。在祠部员外郎任上,他批评真宗建筑宫观是劳民伤财,请罢除冬天河运木石。真宗称赞他“有为国爱民之心”,数次委以大任。他曾出使契丹议和划界,返朝后升任知制诰之职,成为真宗的近臣。真宗末年,他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迁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真宗把他的名字写在屏风上,朝野盛传吕夷简将要大拜为相。
1022年,真宗崩。年幼的仁宗即位,刘太后临朝称制。吕夷简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集贤殿大学士。刘太后性格刚愎,又不明习国政,但朝政非经她批准不可。吕夷简一方面要细心处理国家大事,一方面还要小心翼翼地约束太后的放纵和独断专行。在这种情况下,吕夷简本着公忠报国之心,殚心竭虑地处理万千事务。小事他照顾太后的颜面,大事则寸步不让,有时惹得太后非常恼怒。遇到这种情况,吕夷简总是详细剖白,再三陈述自己的意见,迫使太后接受正确意见。例如:真宗附庙大典,刘太后提出要把真宗活着时用的全部东西供在太庙;同时用银罩复盖真宗神位。并说不这样做就是对真宗不敬。吕夷简说,对真宗最好的怀念是辅助幼主治理好天下,浪费和铺张不是先帝所希望的,终于制止了太后的做法。又如,明道元年,先帝宋真宗的一个普通嫔妃李氏病逝,太后未公开治丧。吕夷简朝令时提出此事,太后惊急地说:“宰相也管宫中事吗?”刘太后忙让仁宗皇帝退朝后,并独自召见吕夷简。吕夷简针锋相对地说:“太后不为日后保全刘家着想吗?”一句话震住了太后,后来才下诏以皇后礼下葬李氏。原来李氏不是普通人,她便是当今仁宗皇帝的生身之母!荆王的儿子一直养在宫中,太后很喜欢他,长大了也不放他出宫。大臣们多次请求,太后推说让他给仁宗陪读。吕夷简说:“圣上应该亲近儒臣,方能便于圣德的养成。”太后没办法,只好放他出宫。在吕夷简努力下,仁宗初年政治清平,社会安定。《宋史》评价他说:“仁宗初立,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夷简之力为多。”
明道二年(1033年),太后崩,仁宗亲政。吕夷简向他提出八条规劝,即:正朝纲、塞邪径、禁货贿、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仁宗皆虚心接受。仁宗郭皇后素不满吕夷简,在仁宗面前挑拨他与吕夷简的关系,吕夷简被短期罢相,旋即复任。郭皇后脾气暴躁,在宫中与尚美人发生争执,大打出手,不料一巴掌打在拉架的仁宗脸上。仁宗决意废掉她,吕夷简也表示赞同;孔道辅、范仲淹等人疏救,被贬官外任。
庆历二年(1042年),吕夷简因风眩病倒。仁宗让他数日一至中书,裁决军国大事。并剪下自己的胡子送给吕夷简,说:“古谓胡须可疗疾,今剪须赐卿,望卿早日康复。”庆历三年春,吕夷简病重。仁宗召见了他,不让他下拜,扶他坐在自己面前。希望他在身体许可的情况下多多过问朝政。吕夷简再三辞让,仁宗允他以太尉致仕。不久,吕夷简病故。仁宗临朝叹曰:“安得忧国忘身如夷简者”(《宋史》本传)。令恤典从优,赠官太师、中书令,谥文靖,后配享仁宗庙。
吕夷简在处理宋与辽、夏关系,巩固边防方面卓有贡献。他任用范仲淹用兵西夏,派名臣出使辽邦,与两国达成和议,实现了和平,保护了国内安定的社会环境,这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在上述关系的处理上,吕夷简对辽夏让步太多,岁输银两、锦帛过巨,加重了国内财政负担,这是应当指出的。在用人上,吕夷简对反对他的人不够宽容。这些人物常常被他贬往远方任职,如孔道辅、范仲淹等。但是,吕夷简对真正有才干的官员还是能够重用的。常常一面薄惩示威,一面使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故《宋史》称他:“於天下事屈伸舒卷、动有操术”。
1008—1075),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北宋政治家、名将。
韩琦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3岁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天圣五年(1027),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佑元年(1034)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收起

没有宰相!

范仲淹
文彦博
王曾
吕夷简
韩琦

me

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宋廷宰相2人:王曾,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张知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吕夷简

范仲淹 文彦博 王曾 吕夷简 韩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