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17:50:57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本着“享受语文,快乐语文”的理念,运用现代教育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激情入境, 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多元多变的朗读,创设文本情境,大胆的设疑激疑,启迪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想象的空间,延伸文本活力,使教学回归生活,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优化课堂结构, 减负增效,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界正积极倡导和构建自主阅读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如何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该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创造型人才为目标,遵循教学规律,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有效教学.
一.读式多元多变,感受超越文本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三者之间相互沟通,平等对话的过程.第斯多惠曾言:“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①“学习法”的道理亦然,它强调以学生为主,但学什么怎么学,需要教师的耐心引导.阅读教学中,灵活引导学生进行多元多变、有创意的“读”,有利于学生读书兴趣的激发和探究性、创造性阅读技能的提高.
读的形式很多:朗读、默读、录音朗读、教师范读、领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朗读等等.同一种读的形式即使十分完美,久之,也会让学生生发腻味,从而减弱读的效果.每一篇文章都表达着一定的主题,透露着作者的情感.我们在课与课之间,同一节课内都应依据课文特点有点儿变化.对于教学《金色的鱼钩》、《凡卡》等篇幅较长的课文,因课内时间有限,要从头至尾朗读一遍,理解文意的时间太少,这就适宜默读和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断来朗读.教学篇幅短的、古诗词类的最适宜诵读.写人记事类中的人物对话,宜分角色朗读.每一种形式的读并借助语调、语气变化会给学生一种独特的感受,多元形式就会给学生多种读的感受,从而强化读的效果.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老师在引领学生读文本的前提下,来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超越文本.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阅读的时候,启发、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内容联想到更多的人和事.例如阅读《三克镭》,读懂了通过这三克镭所反映出来的居里夫人的高尚品质,还可以想到居里夫人的其他感人事迹,想到像居里夫人那样的科学家和有效模范人物,想到科学技术方面的新发现,新成果等.阅读的时候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即读进文本,又超越文本,不仅可以深化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活跃思想,打破教材束缚,激发和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二、设问激疑解疑,发展创新思维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在于给学生传授多少现成的知识,不是给学生铺就现成的思维轨道,而在于呵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励和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各种问题.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问难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时开始.”②足以说明善问、激疑的重要.科学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从解疑入手,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引导学生质疑、解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鼓励学生善问质疑,指导解疑,需要讲究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精心设计难度适宜、富有思考性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学中遇到的疑点或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应启发学生自己尝试着思考解决,以此养成独立思考、知难而进的意识和习惯,这个过程是最有效的思维训练.自己解决不了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提出来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在思考探索讨论的过程中逐步解疑,有所发现和创新,学生的思维会更活跃.
例如,教学《将相和》一时,启发学生质疑:1、课题中的“将”和“相”各指的是谁?课文主要写 “将”还是写“相”?2、“将”和“相”为什么不和?3、“将”和“相”又是怎么和好的?带着问题阅读,很快的理解了文中的三个小故事,了解了故事中“不和”到“和”的内在联系,还懂得了做人的一些深层次道理.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分小组任选一个小故事练习表演,再现情景,最后抽一小组在班上表演并大胆想像,展示《负荆请罪》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这就形成了师生互动,相互合作的可喜场面.
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的掌握知识,再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在情境中境人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自己经历了一个探索、发现、领悟、运用的过程,从而获取知识,形成技能.
三、创设文本情境,营造想象空间
有许多课文把一些与课文有关的内容用省略号或其他形式留下空白,让学生去联想、去补充、去解释和说明,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夸美纽斯说过:“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的身上激发起来.”③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乐学情境,在文本情境的空白处为学生创设自由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填补.例如在教学《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课第四自然段时,我这样处理第一处的省略号的:“银色的公路象是一条哈达,逶迤着伸向遥远的地方……”,后面的省略号它告诉我们,公路会伸向遥远的哪儿?带“我们”畅游了怎样的美景?请你说一说.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手.生1:公路伸向了北大荒,看到了可爱的草塘,清凌凌的河水.生2:公路伸向了迷人的张家界,让我领略到了张家界仙境般迷人的景色——奇山秀水,带我畅游了索溪峪的奇丽风光.生3:公路伸向了景色秀丽的桂林,带我们欣赏了静清绿的水和奇秀险的山,让我们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4:公路伸向了碧绿的草原,看到牧民穿着各色的衣服,骑着马襟飘带舞,奔驰在辽阔的草原上.学生在想象填补的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省略号的作用,而且还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优美的语言和独具匠心的语言表达形式.
作者为了表达的需要,在描写和叙述中,往往留有许多的空间,便于让学生借助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去思考、去想象.如《小音乐家扬科》一文中,当教学到第十二自然段:“后来听到骂声,鞭打声,小孩的哭声,吵嚷声,狗叫声.”这句话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读并想象:你从听到的声音中,仿佛看到了什么?这时,学生会畅所欲言:
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小扬科被人拖到院子里,狠狠地用鞭子抽,一鞭又一鞭,小扬科凄惨地叫着,样子很可怜.
有的说:我仿佛看见小扬科被打得浑身是血,他惨叫着,院子里挤满了人,没有人替他求情,没有人救他,狗也汪汪惊叫.
有的还说:我仿佛看见可怜的小扬科,倦缩着腿,全身在发抖,痛苦的呻吟着,两只眼睛呆滞不动,望着天空.
通过这样的想象和填补,学生便深深地体会到了小扬科的悲惨遭遇,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对小扬科的同情与怜悯之心,更增加了对黑暗的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痛恨之情.
有许多紧扣课文内容、生动有趣的精美插图,集中地反映了文章的中心.如果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出这些插图,营造想象空间,启发学生进行填补,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琥珀》一文中有一幅插图上画的是一块透明的琥珀里,有两个小东西(苍蝇和蜘蛛)好好地躺着的情景.课文仅用简短的两句话来描写,教学时我利用课件展示琥珀的形成过程,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绘出来,再展开想象进行填补练习:你似乎看到了苍蝇和蜘蛛在粘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的情景?似乎听到它们在说些什么?通过放飞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对于留有想象空白,饱含丰富内涵的文本材料,我们应引导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进行补白、拓展、想象,挖掘其潜在的信息,扩充其丰富的内涵,让学生在补白拓展中感悟文本内在的情感,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
四、教学回归生活,延伸文本活力
课本是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的一大理念.为了语文,超越文本,把语文实践拓展延伸到课外,把生活中的感受引入课堂.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④这就说明亲身体验对激发兴趣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激发学生作为生活的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求,必须在生活中学习和积累,获得有活力的知识 .如《第一场雪》一文,为了让学生理解“瑞雪兆丰年”的科学根据,体会作者喜爱这场雪的原因,提前布置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上网或从书中查阅资料---雪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的适当环节,请学生交流.这样,学生在相互的合作中不仅扮演了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而且在自主、宽松的获取信息实践中体验到获取知识的乐趣.
如《新型玻璃》一文,围绕“玻璃有哪些新品种?新在哪里?有什么用途”来学习,请学生充当各种玻璃的推销员,向顾客介绍产品,感受新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这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体验过程.最后结合生活创造画面:你还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有什么用途?讲给同学听.
在教学《只有一个地球》时,教师出示了几个问题:地球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什么?影响有哪些?我们该如何保护地球?显然,这是知识与思维并行的拓展型的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在上计算机课上从校园网中下载或回家在自家电脑查找到相关资料,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做一些修正或补充.课堂上,学生们畅所欲言展开讨论和交流.我又结合我县今年创建省级卫生县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谈谈自己如何保护环境卫生?看到县城的巨变,政府对公共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护?通过延伸文本,学生在网上查阅资料,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和做法,在交流中相互间的思维碰撞,加上教师适时点拔、评价,点亮了学生智慧的火花,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语文综合能力,真正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宝剑锋从磨利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新课程的大潮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教师只有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实践、尝试改进,才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只有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实践学习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才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这一主渠道的作用,有利于引导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四、把创造的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雨后》教学接近尾声时,我问学生们:“下雨还给你们带来哪些快乐呢?”一时间,学生们所有的快乐体验一下子被激活了.“我最爱和伙伴打水仗了!” 一个看起来就特顽皮、机灵的小男孩抢先回答,立刻引起更多小男孩的共鸣“我也是,我也是!”“我喜欢把小船放在水洼里,和同学比赛,看谁的小船划得最远.”“一下雨就会开出好多好多的伞花,可美了.”快乐洋溢在课堂上,每个学生争先恐后地自己的“独门秘籍”介绍给大家,同时也把自己创造的快乐带给了大家.
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使学生学会生字新词,提出几个问题,读懂课文的内容,还要在此基础上向深层次发展,让学生去进行新的思维创造,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喜欢从自我的角度另求发现,这正是学生个性特点的体现,我们要正确的引导、鼓励.培养学生创新,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在教学了《狐狸和乌鸦》,大家都说:狐狸是个很狡猾的坏东西,专门欺骗其他小动物.有个学生却提出:狐狸是很聪明的,它能够想办法从乌鸦的嘴里得到肉,我们应该学习它遇事多动脑筋.这个学生,打破了定向思维的模式,从另一种角度去看待分析事物,这是一种超越,是真正意义的创新思维.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要鼓励他们的创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无疑,对话将成为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态.它意味着学生从各种束缚、禁锢、定势和依附中超越出来,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对话过程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将成为积极的生命流程中的驿站,在这个流程中,师生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之中.那么,如何使对话能优质、高效地展开呢?交际学理论告诉我们:必须营造民主、平等的对话氛围,消除师生双方的心理距离.“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新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融洽、亲和,将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此情此景中,学生能大胆展示心灵的自由,迸发出创新的火花.要达到这种境界,教师首先要将自己当作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其次,要有宽容的胸襟.提问时,教师都希望学生能作出准确的回答,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个时候,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只要学生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即使是违背主旨的回答,学生只要能自圆其说,也应给予一定的理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地改进教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实处,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使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使学生在生动活泼地学习中主动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成为21世纪的创新人才.